一生受用的哲學思維三重境界

2020-12-06 Andy君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之前講過,哲學主要研究的是「道」的問題。那在討論哲學思維之前,我們先討論下「道能不能被講清楚」這個問題。

因為如果能夠把「道」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講清楚,那我們直接吸收就可以了,沒有太多的必要去學哲學思維了。

道能不能被講清楚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也是個問題嗎?是的,這是個問題,這是兩千多年哲學史上一直被爭論的問題。時至今日,沒有定論。

《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直譯過來的意思就是,道可以被講清楚,但要用非同尋常的方法來講。這句聽著很拗口。說的更直接一點,就是道根本講不清楚。這是老子的觀點。但為什麼講不清楚,老子並沒有說。

道,到底能不能被講清楚,其實主要取決於講述者和聽眾。

對於講述者而言,即使講述者已經得道,但由於語言的局限,難以用確切的語言來描述。因為語言是現實世界的產物,而道是超越現實世界的。所以,維根斯坦說:語言的極限就是世界的極限。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講述者覺得自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聽眾就是理解不了。另一方面,對於聽眾而言,似懂非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

畢竟人生總是需要一些高深莫測、神秘無比的東西,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一語道破,反倒覺得世間索然無味。

那都搞不明白,道能不能被講清楚,怎麼研究道呢?哲學家們既然不能授之以魚,但起碼還可以授之以漁。既然不能直接告訴你道是什麼,但可以告訴你方法,從而自己悟道。

哲學思維的三重境界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道家哲學的演變過程。我將藉此來闡述三重不同境界的哲學思維。

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保全自身,避免災禍。

在最早時期,道家代表人物楊朱,提出的方法就是避。這就是普通人應對問題直接想到的方法。逃離人世,遁跡山林,心想這樣就可以避開人世的惡。

但有些時候,不論你隱藏得多好,總還是不能完全避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事非。

到了道家的第二個階段,老子提出了另一種企圖,就是揭示宇宙事物變化的規律。事物變,但變化的規律不變。一個人如果懂得並遵循這些規律,他就能夠使事物轉向對他有利的方向。

但事物變化總有沒有預料到的因素。並且,縱然人再厲害,也還有一個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這身皮囊。所以老子最後才有了: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第十三章)這種大徹大悟之言。

到了第三個階段,莊子在老子基礎上加以發揮,提出了「齊生死,一物我」的理論。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生死、看物我,從而超越現實世界。這種「避」的方法,不再是從社會到山林,更像是從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

從更高的觀點看事物,也就意味著取消自我、忘掉生死。人不再受軀體皮囊所束縛,而是一種純意識狀態,與宇宙同在。

道家的哲學思維對於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提供了非常廣闊和超然的視角,對後來中國的禪宗和儒家的心學都影響至深。

人生是思維的產物,當你陷入人生迷局當中時,不妨審視下自己的思維方式。

*不知道本文是不是寫的有點晦澀難懂。但把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解釋到這個程度,Andy君已經很努力了。

對於第三境界,我也是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明白過來。如果暫時不明白也沒有關係,先記在心裡,在未來的關於自我剖析的系列文章中,我將進一步闡述。

**本號並不想故作高深,儘量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來闡述深度的思考。但關於人生終極問題的討論是本號幾個系列當中最為抽象、最為難懂的部分,的確是需要花時間思考才能理解的。

***本文內容參考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和熊逸的《道可道》,特別是深受《中國哲學簡史》的啟發。如果有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拜讀這兩本書。

相關焦點

  • 王國維先生說的這三重境界,至今受用
    王國維先生說的這三重境界,至今受用 2020-07-03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思維五重境界
    思維的五重境界我比較喜歡儒學,尤其比較喜歡《禮記.大學》中一段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喜歡這段人生哲學論述,喜歡成長過程中正如上述所述的每段學習經歷:學知識、學技術、學管理、學思想、學道理。學知識,人學習的最初階段,認知學習階段,基礎學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做個一博學多才的學者。
  • 人這一生的三重境界
    一位禪師認為,人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便是人的第一重境界。隨著年齡的漸長,經歷的越多,就發現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便變得憂慮,疑問,不平和憤慨。借古諷今,與人比較,爭強好勝,指桑罵槐。進入這個階段,也就不再相信什麼了,這是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再是清澈的水,這便是人的第二重境界。
  • 讀史書的三重境界
    讀書有三重境界,讀史書也照樣有三重境界。只是讀史書的三重境界不同於讀書的三重境界而已,讀史書的三重境界著重於讀書者的內在變化。讀史書的第一重境界:明白歷史事件讀史書的第一重境界就是明白過去發生的事情這就是讀史書的第一重境界,只是單純的知道了歷史中發生了哪些事情,僅此而已。但是你知道了秦皇漢武的故事,那麼你知道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中國嗎?為什麼統一後有很快的覆滅嗎?你雖然知道了漢武帝的偉大,但是你知道漢武帝為什麼能這樣偉大嗎?這些統統都是隱藏在歷史的敘述中,需要你自己去思考的東西。這就是要開始走向讀史書的第二重境界了。
  • 莊子逍遙的三重境界,一重不以己悲,二重御風而行,三重隨心所欲
    莊子被稱為哲學家中的詩人,詩人中的哲學家,他的文章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辨色彩,構思奇特,想像豐富,富有哲理。《逍遙遊》是莊子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具有很高的高度。逍遙,是莊子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種無所依靠完全自由自在的狀態。從莊子《逍遙遊》中,我們可以看到莊子逍遙的三重境界。
  • 李增軍:學習的三重境界
    作為「三學三提」活動的策劃者、倡導者和推動者,我有深切的體會和感悟。我們常講「夫妻同相」,這是由於兩口子生活在一起,在一個屋裡住、在一個鍋裡吃,共同的朋友圈、共同的親戚群,相同的生活模式、相似的思維方式,耳鬢廝磨、心有靈犀,時間長了,就越長越像,我們將這種「夫妻相」稱之為「形似」。
  • 思維哲學:哪些思維方式令你受益一生?
    思維方式如何確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想好得好,想壞得壞」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長期的思維方式會對一個人以何種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是有影響的。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好心態,積極樂觀的人,他(她)的生活總是充滿快樂,遇到好的處境會開心的同時,也會與親朋好友分享,感染他人,討人喜歡,願意幫助他人,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
  • 人的一生應有三重境界,被馬未都的語錄道出,富有哲理,警醒世人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也不知道人的一生應有三重境界,是哪三重境界,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馬未都的語錄,就道出了人生三重境界,富有哲理,警醒世人,文字如下:人的一生應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趨利,追求物質上的溫飽;第二重是趨名,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和寄託;第三重是安放靈魂,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超脫。
  • 王國維用三句宋詞形容成大事者必經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人生三境界理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王國維先生能夠將深刻的人生哲學與宋詞中的絕美意境巧妙關聯,讓人在一場詩詞的美學盛宴中,以輕鬆的方式領悟到相對深奧的人生哲學。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都必須經歷人生的三重境界。並且,王國維用三句唯美的宋詞,將這三重境界解說得十分透徹。當然,需要提示的一點是,王國維是以三句宋詞在原義之外的引申義作為自己對「三重境界」的註解。
  • 王國維用三句宋詞形容成大事者必經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人生三境界理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王國維先生能夠將深刻的人生哲學與宋詞中的絕美意境巧妙關聯,讓人在一場詩詞的美學盛宴中,以輕鬆的方式領悟到相對深奧的人生哲學。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都必須經歷人生的三重境界。並且,王國維用三句唯美的宋詞,將這三重境界解說得十分透徹。
  • 關公信仰者的三重境界
    1 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三重境界,是參禪者認識世界的三個階段。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和水是物質世界中展現給世人的形象、形狀,佛家稱之為「相」。「相」可分為有形的,可視可見的;和無形的,意識中形成的。
  • 學習中醫的三重境界
    種種不同,其實反映了我們在中醫學習中所處的境界上的差異。我的體會是,學習中醫可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把握中醫知識,第二重境界是養成中醫思維,第三重境界則是提升人生智慧。一、把握中醫知識準確把握中醫知識,這是學習中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醫學習的第一重境界。這裡的中醫知識,主要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識體系三個層次。準確把握中醫知識,就是要在中醫學習中吃透核心概念,理解基本原理,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 李展飛——《教師讀書的三重境界》
    今天講唐詩宋詞的時候,提到了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於是想寫一點關於教師讀書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一個教師,將自己的專業素養提升了,就能讓自己的課堂吸引學生,就能夠懂得如何去啟迪學生的思維,樹立學生的信心,其他的知與不知,其實是不重要的。我甚至想過,單就語文來說,就可以有專門的語文老師教寫作,專門的教閱讀,專門的教寫字……讓老師們各盡所長,豈不有趣?正如最近幾天流行的答題遊戲,只要一遇到娛樂、體育方面的,我就皺眉頭,只能瞎猜,而涉及到文學、歷史的,我就會大喜過望。
  •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受益一生
    文/大夢早先,讀《學問與智慧》一文的時候,看到有關於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描述。可能當時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比較淺薄,理解的不是特別透徹,一直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追夢路上反反覆覆的把自己推到後重新建設。直到復盤自己的人生經歷,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出於意料的發現,所有場合中收穫的感悟居然和王國維所說的人生三境界不謀而合,不覺得對前輩又多了幾分敬仰。「人生三境界」語出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 如何抵達魅力課堂的「三重境界」
    一名教師的課堂生活方式,一般要經歷三重境界的升華,即知識課堂、智慧課堂與人文課堂。其中每一層次都會因教師的精彩而被賦予獨特的魅力元素。  知識課堂:  構建邏輯體系,突破重點難點  魅力課堂的第一重境界是知識課堂。知識目標是一堂課的原點,是構建三維目標的基礎。
  • 司馬懿的兩句名言,讓人受用一生!
    司馬懿的一生無疑是成功的,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大佬爭鬥了大半輩子的天下,結果被他司馬家族給撿漏了。這其中有機遇,但更有實力。司馬懿做人做事,有兩句比較經典的話,放到體制內、職場上,可以受用一生了!01 一路走來,沒有敵人 做人做事,留有餘地,對對手和敵人保持尊敬和敬畏,這就是司馬懿混跡職場的哲學。有句老話說,我們應該感謝給你帶來苦難的人,因為這樣會使人更加強大。
  • 讀書的三重境界:知識-見識-人格
    人的一生需要都在不斷的打破自己邊界,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一定可以改變人的心境,能夠讓人獲得平靜,平靜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是需要門檻的——尤其是知識門檻。沒到一定的閱讀量,就根本找不到自己認知的邊界。
  • 互動設計的三重境界 | 境界一:穩紮穩打,4項基本功
    如何定義互動設計?互動設計中需要掌握很多能力,按照能力進階的過程,我將他們歸納為互動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穩紮穩打,4項基本功;第二重境界:提升洞察,思維進階;第三重境界:大局出發,產品Owner。一、第一重境界:穩紮穩打,4項基本功產品從抽象到具象的設計過程中,互動設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人間詞話》王國維——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 人生的三重境界,你現在到了第幾重
    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視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許多人看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也就是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到達自己的理想,於是他們便會抱恨終生。但是總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於是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在這個時候會專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不與旁人再計較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