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之前講過,哲學主要研究的是「道」的問題。那在討論哲學思維之前,我們先討論下「道能不能被講清楚」這個問題。
因為如果能夠把「道」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講清楚,那我們直接吸收就可以了,沒有太多的必要去學哲學思維了。
道能不能被講清楚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也是個問題嗎?是的,這是個問題,這是兩千多年哲學史上一直被爭論的問題。時至今日,沒有定論。
《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直譯過來的意思就是,道可以被講清楚,但要用非同尋常的方法來講。這句聽著很拗口。說的更直接一點,就是道根本講不清楚。這是老子的觀點。但為什麼講不清楚,老子並沒有說。
道,到底能不能被講清楚,其實主要取決於講述者和聽眾。
對於講述者而言,即使講述者已經得道,但由於語言的局限,難以用確切的語言來描述。因為語言是現實世界的產物,而道是超越現實世界的。所以,維根斯坦說:語言的極限就是世界的極限。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講述者覺得自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聽眾就是理解不了。另一方面,對於聽眾而言,似懂非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
畢竟人生總是需要一些高深莫測、神秘無比的東西,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一語道破,反倒覺得世間索然無味。
那都搞不明白,道能不能被講清楚,怎麼研究道呢?哲學家們既然不能授之以魚,但起碼還可以授之以漁。既然不能直接告訴你道是什麼,但可以告訴你方法,從而自己悟道。
哲學思維的三重境界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道家哲學的演變過程。我將藉此來闡述三重不同境界的哲學思維。
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保全自身,避免災禍。
在最早時期,道家代表人物楊朱,提出的方法就是避。這就是普通人應對問題直接想到的方法。逃離人世,遁跡山林,心想這樣就可以避開人世的惡。
但有些時候,不論你隱藏得多好,總還是不能完全避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事非。
到了道家的第二個階段,老子提出了另一種企圖,就是揭示宇宙事物變化的規律。事物變,但變化的規律不變。一個人如果懂得並遵循這些規律,他就能夠使事物轉向對他有利的方向。
但事物變化總有沒有預料到的因素。並且,縱然人再厲害,也還有一個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這身皮囊。所以老子最後才有了: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第十三章)這種大徹大悟之言。
到了第三個階段,莊子在老子基礎上加以發揮,提出了「齊生死,一物我」的理論。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生死、看物我,從而超越現實世界。這種「避」的方法,不再是從社會到山林,更像是從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
從更高的觀點看事物,也就意味著取消自我、忘掉生死。人不再受軀體皮囊所束縛,而是一種純意識狀態,與宇宙同在。
道家的哲學思維對於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提供了非常廣闊和超然的視角,對後來中國的禪宗和儒家的心學都影響至深。
人生是思維的產物,當你陷入人生迷局當中時,不妨審視下自己的思維方式。
*不知道本文是不是寫的有點晦澀難懂。但把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解釋到這個程度,Andy君已經很努力了。
對於第三境界,我也是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明白過來。如果暫時不明白也沒有關係,先記在心裡,在未來的關於自我剖析的系列文章中,我將進一步闡述。
**本號並不想故作高深,儘量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來闡述深度的思考。但關於人生終極問題的討論是本號幾個系列當中最為抽象、最為難懂的部分,的確是需要花時間思考才能理解的。
***本文內容參考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和熊逸的《道可道》,特別是深受《中國哲學簡史》的啟發。如果有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拜讀這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