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飛——《教師讀書的三重境界》

2020-12-13 新教育天地

已經有不少日子沒寫東西了。感覺寫東西跟教學差不多。如果很長時間不補充營養,便覺得有些「入不敷出」。同樣,教學教的時間長了,甚至不帶課本都可以講得繪聲繪色的時候,其實未必是件好事,所謂「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當我們對著一篇講過的課文無法講出新的東西的時候,實際上便成了一臺「教書機器」、複讀機。從某種意義上,也就宣告了我們學術生命的終結。那個時候,我們就真正成了一名「教書匠」。

正是意識到這一切,我隔一段時間,就要「閉關」一段時間,補充一點營養。而今天這篇文章,正是想寫一點關於讀書生活的。

我讀的書,在同齡人,應該屬於不多不少的。求學時代,算是讀了不少,很雜亂,談不上系統,印象比較深的是大學,曾經一個學期看了一百來本書,幾乎是兩天一本的速度。工作以後讀書就沒那麼勤了,而且種類也比較固定了。回憶一下,前期的讀書生活,依然是比較雜亂的。曾經有一段時間,對佛學狂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閱讀了大量的佛學典籍,就差點去出家了。又曾經對於術數、堪輿興趣大增,至今書櫃裡還有幾十本周易、風水有關的書籍。

我開始讀專業書籍,大概有五六年的時間。第一本應該是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從那本書開始,我才開始有意識地去讀專業發展書籍,越讀越覺得有味道。

誰都無法否認,讀書是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放眼看看,當下讀書的老師實在太少,會讀書的老師,就更少。

今天講唐詩宋詞的時候,提到了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於是想寫一點關於教師讀書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我記得有一次父親看到我書櫥裡放了十幾本關於學校管理的書籍,書名也大抵是《今天怎樣當校長》之類的,便問了我一句:「你這是打算當校長?」我回了一句:「照你這麼說,看看地藏經,就是打算去當和尚了?」一名老師,看一點學校管理方面的書籍,是無可厚非的。正如我們今天看看習大大的治國方略,未必就是有取而代之之心,關心關心國事,也是本分。

扯的有點遠,回到話題。多讀書,不如讀對書。何為讀對書?就是要知道自己需要看什麼書。一名班主任,應該看看班主任工作的專業書籍。一名語文老師,首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和教育理念,我們可以讀語文專業方面的書籍。

很多人覺得,書只要讀了,開卷就有益,其實未必。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的生命短暫,即使我們皓首窮經,也讀不完所有的書。給人一碗水,需要一桶水的理論,有道理,講的是老師應該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然而教育畢竟不是澆灌樹苗,更多的是促進樹苗自身的生長。或許我們只有一滴水,但是我們知道怎樣讓樹苗吸取別處的水源,那麼我們就是一名好老師。

教師的專業書籍,要讀,不光要讀名家的,更要讀一線教師的。在我個人,我更喜歡讀一線教師寫的東西,因為很接近自己的生活。每每看到一些東西,便「心有戚戚」,實在是一種不錯的感覺。

教育中有一種「木桶理論」,認為木桶放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其實在真正的教育生活中,長板才是成功的關鍵,所謂的「術業有專攻」。否則,為什麼不讓語文老師去教物理,物理老師去教政治呢?一個教師,將自己的專業素養提升了,就能讓自己的課堂吸引學生,就能夠懂得如何去啟迪學生的思維,樹立學生的信心,其他的知與不知,其實是不重要的。我甚至想過,單就語文來說,就可以有專門的語文老師教寫作,專門的教閱讀,專門的教寫字……讓老師們各盡所長,豈不有趣?正如最近幾天流行的答題遊戲,只要一遇到娛樂、體育方面的,我就皺眉頭,只能瞎猜,而涉及到文學、歷史的,我就會大喜過望。所以,一名教師,需要的應該是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無關的,可以不要。

書不在多,讀對即可。

第二重境界,讀什麼都是專業。

讀書與參禪是一個道理。芸芸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度化眾生,有隨類應化之說,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化什麼身。而成佛也不必在寺廟,處處可成佛,時時可成佛。

讀書,如果只看一個方向的書籍,讀多了,其實會發現,大同小異。也正如佛經所說,成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最終都歸於一句「阿彌陀佛」。專業書籍讀多了,也會有大同小異的感覺,無非是換了個說法,本質還是相同的。

此時,再讀下去,便覺得沒有什麼新鮮空氣了。要想有點新的東西,便只好推開窗戶,或者走出門外去看一看了。或許,跳出教育,再看教育,又是別有一番風景了。

有人說,這不又回到了前面的那種「雜亂」的情況了?非也!此時看山,山已不是山,此時觀水,水已不是水。因為有了前面的專業素養做基礎,有了閱讀的自我立場。我們再看別的書,都能從中看出「教育」二字來。看哲學,有教育,看歷史,有教育,半部論語能治天下,何況班級管理。我們看佛經,便不是宗教的教條,而是教育者應有的慈悲情懷,我們知道「眾生平等」,便應該知道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學生……

當我們一心放在教育事業上時,教育在我們的世界裡,就變得廣博了。

書不在雜,會讀即可。

第三重境界,讀出自我。

讀書到一定境界,便覺「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然而山水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一名好的讀書人,不應該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知識的儲蓄罐,變成一個兩腳直立的書櫥,讓別人牽著自己的思維走。

我們讀書,要結合自己的實踐,把書中學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而不是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孟夫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的讀書的目的,不是變成一個複讀機,去複述別人的東西,而是取長補短,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成就一個獨立的自我。一個拾人牙慧的人,註定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真正能走遠的人,必定有著自己獨立人格和靈魂。所以孔夫子的學生裡,鮮有能超過他的,而蘇格拉底的徒子徒孫中卻可以超越他,因為他們愛自己的老師,更愛真理。

我們讀書的根本目的,是學以致用,是理論聯繫實踐,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才能為我所用。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獨立的人格,更要有獨立的思想,不偏信、不盲從。

書不在書,在人也。

相關焦點

  • 美好教師的三重境界
    教師最大的使命,是力所能及為學生的生長提供好的環境。什麼是好的環境?美好的教師自身。一個美好的教師,有三重境界:始境,形勝;又境,氣勝;至境,格勝。「教育即生長」,這一觀點早已成為共識。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對於學生的生長,教師最大的使命就是力所能及為他們提供好的環境。什麼是好的環境?美好的教師自身。
  • ——讀書的三重境界
    正是因為這一缺陷的存在,決定了我們讀書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不然,就不能把書中所表達的思想真正完整全面的找出來,因為有些東西始終在文字之外,看不見摸不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既然如此,那麼,書究竟應該怎麼去讀呢?讀書有三重境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重境界分別是什麼樣的。
  • 教師之樂的三重境界
    純粹從教師享受教育教學過程的樂趣來看,可以把三重境界當作衡量教師成功的標誌。數學歷來是最為抽象、最為枯燥的學科,但數學老師卻可以痴迷到這樣的程度:他(王遠老師)講課時常獨自陶醉於自己的數學世界裡,根本不管我們的感受。
  • 師生關係的三重境界
    這句有關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的話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孔子作為春秋時代最有學問的老師,時刻保持一種虛懷若谷的心態,見賢思齊,好學、善學、樂學的精神很是值得後人學習。在現代學校教育中,師生關係是最重要的一種關係。根據教師的教育水平不同,師生關係可以分成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師者,師也;生者,生也。
  • 讀書的3重境界,讓讀書變得簡單有趣
    在講讀書的三重境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人生的三重境界。人生的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什麼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讀書的三重境界都是什麼?現在的你正處於第幾重?
    讀書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讓我們得以明淨如水,開闊視野,提升境界。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清晰。王國維定義的讀書的三重境界到底是什麼?他為什麼要用這三句詩詞來形容呢?我們一層一層地來分析一下。第一重境界:厚積薄發。「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兩句詩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詞的意思是說,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
  • 教師教學的三重境界
    我總是不斷在思考:怎麼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好教師?我僅從教法上把教師的教學境界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知識性教學;第二層次:思維性教學;第三層次:思想性教學。當然這三個層次不能絕然分開,是互有滲透的,主要是看教師以哪個層次教法為主。
  • 讀書的三重境界是什麼
    讀書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如果你想要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在書中尋找明確目標與方向。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焦粹。」
  • 讀史書的三重境界
    讀書有三重境界,讀史書也照樣有三重境界。只是讀史書的三重境界不同於讀書的三重境界而已,讀史書的三重境界著重於讀書者的內在變化。讀史書的第一重境界:明白歷史事件讀史書的第一重境界就是明白過去發生的事情這就是讀史書的第一重境界,只是單純的知道了歷史中發生了哪些事情,僅此而已。但是你知道了秦皇漢武的故事,那麼你知道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中國嗎?為什麼統一後有很快的覆滅嗎?你雖然知道了漢武帝的偉大,但是你知道漢武帝為什麼能這樣偉大嗎?這些統統都是隱藏在歷史的敘述中,需要你自己去思考的東西。這就是要開始走向讀史書的第二重境界了。
  • 買書讀書的三重境界
    王國維借用古詩詞,把做學問分為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指出了從立志踏上徵程,到深入消磨,再到豁然開朗的三個階段。
  • 讀書三境界:吞、啃、品
    讀書三境界:吞、啃、品作者|佚名讀書有三境界:"吞","啃","品"。"吞",乃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是充滿飢餓感的發奮的青春初潮的標誌。
  • 課程銜接的三重境界
    原標題:課程銜接的三重境界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務,課程銜接應展現出層蘊疊進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我們喻之為「物理」的,旨在「接合」,側重學科知能,即學科知識和學生認知水平以及兩者之間的匹配。「教基二[2010]3號」文件提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各學段、各學科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
  • 如何抵達魅力課堂的「三重境界」
    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舞臺,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創新探索都要通過課堂來檢驗。一名教師的課堂生活方式,一般要經歷三重境界的升華,即知識課堂、智慧課堂與人文課堂。其中每一層次都會因教師的精彩而被賦予獨特的魅力元素。
  • 人生有三重境界,你處在哪一重?
    大家可能都聽過王國維「讀書的三重境界」,其實人生在世也有三重境界,那麼到底是哪三重境界呢?這樣的他們才不會被眼前的瑣碎小事所羈絆住,就像周恩來,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子曰覺得「看遠」即你要有一個遠大的抱負(當然這個抱負是可實現,可操作的),然後讓自己達到實現這個目標的素質,這是人生發軔的前提。
  • 讀書筆記:《赤壁賦》中的「水與月」的三重境界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說的是認識的不斷深化: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赤壁賦》中的對「水與月」的認識也經歷這樣的三重境界:一、看月是月,看水是水。文章一開頭,就已經暗點明月、江水,與後文渾然一體。時間:「七月既望」。——「既望」就是農曆的十六日,也就是滿月的後一天。(滿月的當天叫「望日」。既,表示動作已經完成。)方式:「泛舟」。人已至,月未升。
  • 校長復盤的三重境界
    成功與失敗的升華如果說校長復盤的第一重境界,是讓自己具有反思意識與做中學習慣、將復盤作為個人學習工具的話,那麼校長復盤的第二重境界就是將復盤作為校長個人工作和履職的工具使用。針對某一項具體工作而言,校長不僅要梳理事情的過程與結果,也要回顧預期的目標、計劃與策略、具體做法。
  • 好老師說——王國維談讀書:三重境界,三種解讀
    作為在漫長人類文明中代代相傳的媒介書籍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讀書的三重境界,對於我們有哪些啟示1927年6月2日,頤和園內。正是初夏時節,頤和園內碧水青山,流水潺潺。現在的人們提起王國維,都會想到他的讀書三境界。
  • 讀書學習的「三境界」
    來源:新華網程冠軍清代學者王國維有一個著名的做學問「三境界說」——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三首唯美詩詞,隱喻讀書三重境界,今天的你,走到了哪一重?
    而關於讀書,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別開生面,用三首詩詞中的三句話來隱喻讀書的三個境界。《蝶戀花》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不拘一格讀好書—相信自己的感覺,讀書之三重境界
    我主張按照個人興趣來讀書。看書的時間和場合亦可以隨機多變。有閒暇可以逛圖書館和書店,種類繁多,任君選擇,坐下來配杯保溫白開水,悠哉遊哉。上下班途中,手機上的閱讀軟體如微信讀書,藏書館等應用能夠提供大量優質免費書籍,實在是偉大的發明,人類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