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不少日子沒寫東西了。感覺寫東西跟教學差不多。如果很長時間不補充營養,便覺得有些「入不敷出」。同樣,教學教的時間長了,甚至不帶課本都可以講得繪聲繪色的時候,其實未必是件好事,所謂「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當我們對著一篇講過的課文無法講出新的東西的時候,實際上便成了一臺「教書機器」、複讀機。從某種意義上,也就宣告了我們學術生命的終結。那個時候,我們就真正成了一名「教書匠」。
正是意識到這一切,我隔一段時間,就要「閉關」一段時間,補充一點營養。而今天這篇文章,正是想寫一點關於讀書生活的。
我讀的書,在同齡人,應該屬於不多不少的。求學時代,算是讀了不少,很雜亂,談不上系統,印象比較深的是大學,曾經一個學期看了一百來本書,幾乎是兩天一本的速度。工作以後讀書就沒那麼勤了,而且種類也比較固定了。回憶一下,前期的讀書生活,依然是比較雜亂的。曾經有一段時間,對佛學狂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閱讀了大量的佛學典籍,就差點去出家了。又曾經對於術數、堪輿興趣大增,至今書櫃裡還有幾十本周易、風水有關的書籍。
我開始讀專業書籍,大概有五六年的時間。第一本應該是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從那本書開始,我才開始有意識地去讀專業發展書籍,越讀越覺得有味道。
誰都無法否認,讀書是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放眼看看,當下讀書的老師實在太少,會讀書的老師,就更少。
今天講唐詩宋詞的時候,提到了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於是想寫一點關於教師讀書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我記得有一次父親看到我書櫥裡放了十幾本關於學校管理的書籍,書名也大抵是《今天怎樣當校長》之類的,便問了我一句:「你這是打算當校長?」我回了一句:「照你這麼說,看看地藏經,就是打算去當和尚了?」一名老師,看一點學校管理方面的書籍,是無可厚非的。正如我們今天看看習大大的治國方略,未必就是有取而代之之心,關心關心國事,也是本分。
扯的有點遠,回到話題。多讀書,不如讀對書。何為讀對書?就是要知道自己需要看什麼書。一名班主任,應該看看班主任工作的專業書籍。一名語文老師,首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和教育理念,我們可以讀語文專業方面的書籍。
很多人覺得,書只要讀了,開卷就有益,其實未必。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的生命短暫,即使我們皓首窮經,也讀不完所有的書。給人一碗水,需要一桶水的理論,有道理,講的是老師應該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然而教育畢竟不是澆灌樹苗,更多的是促進樹苗自身的生長。或許我們只有一滴水,但是我們知道怎樣讓樹苗吸取別處的水源,那麼我們就是一名好老師。
教師的專業書籍,要讀,不光要讀名家的,更要讀一線教師的。在我個人,我更喜歡讀一線教師寫的東西,因為很接近自己的生活。每每看到一些東西,便「心有戚戚」,實在是一種不錯的感覺。
教育中有一種「木桶理論」,認為木桶放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其實在真正的教育生活中,長板才是成功的關鍵,所謂的「術業有專攻」。否則,為什麼不讓語文老師去教物理,物理老師去教政治呢?一個教師,將自己的專業素養提升了,就能讓自己的課堂吸引學生,就能夠懂得如何去啟迪學生的思維,樹立學生的信心,其他的知與不知,其實是不重要的。我甚至想過,單就語文來說,就可以有專門的語文老師教寫作,專門的教閱讀,專門的教寫字……讓老師們各盡所長,豈不有趣?正如最近幾天流行的答題遊戲,只要一遇到娛樂、體育方面的,我就皺眉頭,只能瞎猜,而涉及到文學、歷史的,我就會大喜過望。所以,一名教師,需要的應該是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無關的,可以不要。
書不在多,讀對即可。
第二重境界,讀什麼都是專業。
讀書與參禪是一個道理。芸芸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度化眾生,有隨類應化之說,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化什麼身。而成佛也不必在寺廟,處處可成佛,時時可成佛。
讀書,如果只看一個方向的書籍,讀多了,其實會發現,大同小異。也正如佛經所說,成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最終都歸於一句「阿彌陀佛」。專業書籍讀多了,也會有大同小異的感覺,無非是換了個說法,本質還是相同的。
此時,再讀下去,便覺得沒有什麼新鮮空氣了。要想有點新的東西,便只好推開窗戶,或者走出門外去看一看了。或許,跳出教育,再看教育,又是別有一番風景了。
有人說,這不又回到了前面的那種「雜亂」的情況了?非也!此時看山,山已不是山,此時觀水,水已不是水。因為有了前面的專業素養做基礎,有了閱讀的自我立場。我們再看別的書,都能從中看出「教育」二字來。看哲學,有教育,看歷史,有教育,半部論語能治天下,何況班級管理。我們看佛經,便不是宗教的教條,而是教育者應有的慈悲情懷,我們知道「眾生平等」,便應該知道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學生……
當我們一心放在教育事業上時,教育在我們的世界裡,就變得廣博了。
書不在雜,會讀即可。
第三重境界,讀出自我。
讀書到一定境界,便覺「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然而山水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一名好的讀書人,不應該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知識的儲蓄罐,變成一個兩腳直立的書櫥,讓別人牽著自己的思維走。
我們讀書,要結合自己的實踐,把書中學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而不是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孟夫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的讀書的目的,不是變成一個複讀機,去複述別人的東西,而是取長補短,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成就一個獨立的自我。一個拾人牙慧的人,註定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真正能走遠的人,必定有著自己獨立人格和靈魂。所以孔夫子的學生裡,鮮有能超過他的,而蘇格拉底的徒子徒孫中卻可以超越他,因為他們愛自己的老師,更愛真理。
我們讀書的根本目的,是學以致用,是理論聯繫實踐,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才能為我所用。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獨立的人格,更要有獨立的思想,不偏信、不盲從。
書不在書,在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