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摘》文章:人生沒有意義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畢淑敏

  我有過若干次演講的經歷,面對醫學博士到紐約貧民窟的孩子等各色人群,我都會直率地說出對問題的想法,在我的記憶中,有一次的經歷非常難忘。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學,約過我好幾次了,說學生們期待和我討論。我一直推辭,我從骨子裡不喜歡演說。每逢答應這一樁公差,就要莫名地緊張好幾天。但學校方面很執著,在第N次邀請的時候說,該校學生思想之活躍甚至超過了北大,會對演講者提出極為尖銳的問題,常常讓人下不了臺,有時演講者簡直是灰溜溜地離開學校。

  聽他這麼一講,我的好奇心就被激勵起來,我說我願意接受挑戰。於是我們就商定了一個日子。

  那天,大學的禮堂擠得滿滿的,當我穿過密密的人群走向講臺的時候,心裡湧起了怪異的感覺,好像是批鬥會場,不知道今天會有怎樣的場面出現。果然,從我一開始講話,就不斷有條子遞上來,不一會兒,就在手邊積成了厚厚的一堆,好像深秋時節被清潔工掃起的落葉。我一邊演講,一邊猜測,不知樹葉中潛伏著怎樣的思想炸彈。講演告一段落,進入回答問題階段,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堆積如山的紙條。那一瞬間,臺下變得死寂,偌大的禮堂仿佛空無一人。

  我看完了紙條說,有一些表揚我的話,我就不念了。除此之外,紙條上提得最多的問題——「人生有什麼意義?請你務必說真話,因為我們已經聽過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話了。」

  我念完這個紙條後,臺下響起了掌聲。我說今天你們提出的這個問題很好,我會講真話。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對著浩瀚的蒼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個茹毛飲血的原始人,反覆地思索過這個問題。我相信,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是會無數次地叩問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樣的意義?

  我想了無數個晚上和白天,終於得到了一個答案。今天,在這裡,我將非常負責地對大家說,我思索的結果就是: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句話說完,全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如同曠野。但是,接著就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那是我在講演中獲得最激烈的掌聲。在以前,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麼「暴風雨」般的掌聲這種神話,覺得那只是一個拙劣的比喻。但這一次,我相信了。我趕快用手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但掌聲還是綿延了若干時間。

  我說,大家先別忙著給我掌聲,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不錯,但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

  是的,關於人生的意義的討論,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很多說法,由於熟悉和重複,已讓我們從熟視無睹滑到了厭煩。可是,這不是問題的真諦。真諦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他多么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理結構,它就永遠是身外之物。比如我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過人生意義的答案。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裡,諄諄告誡的老師和各種類型的教育,也都不斷地向我們批發人生意義的補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這種外在框架,當成了自己內在的標杆,並為之定下了奮鬥終生的決心?

  那一天結束之後,我聽到了有的同學說,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聽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中年人重新評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摘自《課外語文》)


相關焦點

  • 《中華文摘》文章:馬凱的詩詞人生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趙奕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有證可查的第一首詩詞作品寫在他就讀北京四中的時候。毛主席對那一代年輕人的影響巨大,馬凱毫不諱言自己寫詩詞的習慣是在效仿領袖。
  • 李明德教授等的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近日,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李明德教授與博士研究生楊琳等共同撰寫的論文「新媒體時代公眾輿論理性表達的影響因素、社會價值和實現路徑分析」,被2017年第23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此前曾有6篇論文被《新華文摘》論點摘編。
  • 《中華文摘》文章:企業家的精神圖騰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張小平  富甲天下之後,什麼才是支撐人生的力量,企業家們在尋找怎樣的終極追求?  成文於資本主義鼎盛時期的《重獲企業精神》,曾大張旗鼓地宣揚:真正的經濟不是計量經濟學的經濟,而是企業家的經濟。
  • 《中華文摘》文章: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舒泰峰  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  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 《中華文摘》文章:好萊塢的「文化入侵」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你知道嗎,《楊家將》、《西遊記》、《天仙配》,這些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故事在未來幾年內將全部變成好萊塢大片。據好萊塢一位知名製片人透露,遭遇「審美疲勞」的好萊塢已開始了對「中國題材」的挖掘工作。《孫子兵法》、《西遊記》等中國傳統題材影片將很快被貼上好萊塢標籤。
  • 《中華文摘》文章:政府「高參」:六十耳順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張欣、盧垚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這個年齡,到了擺脫眾多煩惱,對人生進行總結,對國家社會發展進行總結的時期了。」  陪夫人看病,看到保潔人員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用手處理醫療垃圾,任玉嶺就寫了一份《關於儘快採取有效措施妥善處理醫療垃圾的建議》。國務院領導作了批示。  「很多有較大影響的建言,都是從身邊的小事發現問題,再通過進一步的調研提出的。」
  • 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 優才文摘 NO.600~~815
    屹立東方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為什麼綿延不斷?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好好讀讀這篇文章!但是這在中華熱土上真正發生了,所以這是一個從4200年前進入文明以後沒有中斷的偉大文明。這種文章多來點1月26日 10張發趣本文的作者非常睿智,用清醒的頭腦細訴了整個中華文明,真棒2017年12月1日 8東山西湖人家(zhangjian)站在全球的高度,歷史地梳理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紋理之清晰,文筆之鮮活,叫人不忍釋手,讀遍全文。
  • 《中華文摘》文章:淑商詞典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淑女到底是怎樣的女人?  像暢銷世界的美國小說《飄》裡面黑媽媽教育斯佳麗所說的那樣,「真正的淑女,得見到耗子就暈倒,在外吃飯不能吃多,不能懂的太多」?
  • 《中華文摘》文章: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陳文斌  人文地圖  太和殿是故宮中最為巍峨、壯麗的建築。在修建者嚴格的規劃下,它位於整個北京城、整個故宮的中心。它的中心位置對應著皇帝是萬民中心的封建君主的統治思想,是天下之大,唯我獨尊的封建皇權最高象徵。
  • 《新聞愛好者》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本報訊記者8月2日獲悉,最新出版的第14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了《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4期喻國明、韓婷的文章《算法性信息分發:技術原理、機制創新與未來發展》,並在該刊封面進行重點推薦,這在《新聞愛好者》文章被轉載的歷史上尚屬首次。
  • 《新華文摘》這樣選編經濟管理類文章
    為此,筆者以黨的十八大以來選編刊發的少許文章為例,以個人所經歷的和所了解的點滴故事,嘗試為社會各界尤其是金融行業的讀者粗略地介紹《新華文摘》雜誌的最新狀況,尤其是簡要介紹《新華文摘》選編文章的規矩和流程等,以便讀者朋友們深入理解未來的宏觀趨勢與投資機遇。
  • 《中華文摘》文章:大漆家具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李晶晶  香港蘇富比今年4月的春拍,有一場「古韻凝香——別古藏明代御製家具」的專場拍賣。這場專拍的11組(14件)家具全為大漆家具。長期以來,大漆家具的文物價值被埋沒。這次的集中出現,能否使埋藏已久的「金子」發出它應有的光芒呢?
  • 《中華文摘》文章:怎樣欣賞交響樂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竇浩智 李中偉  許多聽眾往往有這樣的感覺:交響樂很難聽懂。其實,音樂更多的是靠我們去想像的,它本身並不明確具體。如果跟音響和運動這兩種特性沒有聯繫的事物,音樂要想「描繪」它們就比較難了。所以說,音樂的特長不在於描繪,也不在於敘事,它的長處是抒情。比如我們心情激動了、情緒緊張了,心就跳得快。音樂表達這種心情的時候就可以採用緊張的、比較快的節奏;如果心情平靜的時候,自然就鬆弛下來緩慢下來,於是音樂的節奏、速度也慢了。
  • 《中華文摘》文章:藍田日暖瑤生香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姚德榮  藍田瑤族,從歷史中走來  在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中,瑤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瑤族也是一個多姿多彩富有個性的民族。自秦漢以來,瑤族不斷發展壯大,時至今日,全世界已有近300萬瑤族同胞分布在五湖四海。
  • 《中華文摘》文章: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與約翰·施特勞斯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賈曉偉  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已經成了奧地利音樂文化的一道特殊景觀,也是維也納愛樂樂團最為膾炙人口的節目。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新年音樂會,它蘊含著一段歷史,延續著一個傳統,積澱著一種文化。
  • 《中華文摘》文章:中產的信仰熱情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新的暴富階層有一些獨特的地方。他們最新養成的兩個生活習慣是飲茶和談佛。無論好壞,談它都沒有意義了。」她懇求。  哦,還真忘了介紹妙音居士的歷史。現在她是妙音,過去她演過紅樓夢裡的「妙玉」,還曾改名為「姬玉」。  「縱是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宋代範成大的詩句,《紅樓夢》中妙玉經常吟讀的詩句,自是妙音居士至深記憶。  「我想當年能夠飾演妙玉,是我前世的因緣。也為今生埋下佛緣。」她微笑著。那雙眼睛凹深凹深的,一如20年前。
  • 《中華文摘》文章:燈畫舊事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鍾和晏  「燈畫的內容,早期多是山水花鳥,到了清代中葉大量出現了戲曲和小說題材。這類燈畫屬於連環畫的早期形式,常引人看完第一盞,定要看第二盞,直到看完故事終了而止。」
  • 中央社院王珍副教授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中央社院王珍副教授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014年09月26日 11:34 來源:中央社會主義學院 作者:科研部 字號 內容摘要:近日,我院統一戰線理論教研部副教授王珍博士撰寫的文章
  • 《中華文摘》文章:手繪牆,讓風景長在牆上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林宸  「手繪牆是流動的有質感的風景,是長在牆上的風景,而不是掛在牆上的風景,牆壁是室內空間的『面孔』,那些流動的圖畫讓『面孔』生動起來。」這是一位資深設計師對手繪牆的評價。
  • 喜報|《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城市與減災》首刊文章
    近日,最新出版的《新華文摘》2020年第17期以4個版面全文轉載了《城市與減災》2020年第2期的特約文章《重大疫情的社會綜合風險預警》,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唐鈞教授,文章引起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