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坊北京烤鴨店已經集團化多年了,北京至少有八家分店,外地還有若干家。集團內,不只是烤鴨店,還有涮羊肉店、素菜館、小吃店等,都是名牌店,顯示了北京便宜坊烤鴨的號召力、凝聚力。說起便宜坊北京烤鴨,好多人不大明白,不就是北京烤鴨嗎?和全聚德烤鴨有什麼區別?只是字號不同嗎?沒那麼簡單喲,它們是兩種不同方式的北京烤鴨的傑出代表,屬於兩個烤鴨流派,歷程也大不相同。
早些年,筆者認識了當時位於玉蜓橋旁的便宜坊經理梁玉,才知道便宜坊的燜爐烤鴨是北京烤鴨的鼻祖。那時的便宜坊有四家門店:崇文門(哈德門)店、鮮魚口店、玉蜓橋店、幸福店。對新中國成立以後成長起來且並非北京本鄉本土的北京人來說,便宜坊的名字不夠響亮。
但對祖祖輩輩都居住在京城裡的老北京人來說,便宜坊則是隨時都掛在嘴邊兒上的老字號,他們對便宜坊有感情。我決定追蹤老北京人的便宜坊。查史料,我驚詫至極。便宜坊竟是悠遠時空中亮起的一顆商界之星,而這顆星近600年末曾隕落過。而今年,則已整整601年了。真是一個奇蹟。
便宜坊誕生於明永樂十四年。我們現在所認識了解的北京烤鴨,在中外皆享有盛譽的北京烤鴨,即皮焦肉嫩片著吃的北京烤鴨,在便宜坊問世時就是這個樣子。600年來,北京烤鴨的變化僅是烘烤的爐灶、烘烤的燃料、烘烤的方法的變化,體現了一定的與時俱進性,磚爐變不鏽鋼爐,柴禾、木柴變煤氣、天然氣等,但烤鴨的色香味形,卻基本是600年如一日。一部便宜坊史,大體就是一部北京烤鴨史,便宜坊誕生時,北京烤鴨就已經進入了定型期、成熟期,你該為此慶幸還是該為此遺憾呢?
北京烤鴨史,還包括全聚德史,否則,北京烤鴨史就是不完整的,是殘缺的。但全聚德史,在北京烤鴨史中僅佔時光三分之一的樣子,而且你還不能把它的歷史,說成是北京烤鴨的掛爐烤鴨史和北京烤鴨的燜爐烤鴨史的區別。掛爐烤鴨的發明權、創始權若不在便宜坊,就是在宮廷御膳房,掛爐烤鴨的產生比全聚德的出世早得多,儘管一部便宜坊北京烤鴨史基本就是一部燜爐烤鴨史。便宜坊烤鴨是北京烤鴨燜爐版的創立者。
早期的烤鴨不在北京。當然,誰也不能排除北京地區一直就有烤鴨的可能性。但烤鴨的中心在明代方式化的燜爐烤鴨以前是屬於其他地區的。唐朝就有早期烤鴨的記載。那時候的烤鴨吃法是很貴族化的,而貴族化的直白解釋就是殘忍,就是非人性。上層人物就像古羅馬貴族看角鬥士一樣,欣賞著一隻鴨被活活烤死的全過程。
吃前,活鴨是被放在大鐵籠裡的,籠中架上炭,炭被點燃之後,活鴨感覺到炭火的熱烤卻無法逃離,只能在驚嚇中慘叫著,繞著火跩著腳,炭熱不斷向體內滲透,熱衷的焦渴和熱烤一樣讓鴨痛苦難熬,若有一滴水都是鴨的救命稻草。炙烤的人就用盆調了五味汁餵它。鴨有了一絲涼氣就又去亂竄著逃命,卻是越逃越熱、均勻地燎掉脫盡皮毛,裸肉也被大體均勻地烤紅烤熟,而五味……真不知五味能否均勻地滲透在體內。
反正,鴨是在絕望中悽慘地死了,死時就是一具赤條條的被灌足了五味汁的肉坨。這種吃法在上層一直流行,明代的文獻仍能看到類似的記載。在民間,流行的卻是另一種吃法。宋代《宋氏養生部》炙鴨子方告訴我們,時人吃鴨,是選用肥鴨,宰殺後放在滷汁鍋裡煮熟,再淋上熟油上架子烤。這已經有點接近當代的烤鴨了。
元代的烤鴨子與此大同小異,那時人是將鴨子去毛,剔腸,把肚洗淨,放上蔥、香菜和鹽,再洗出一個乾淨的羊肚,填好作料,用鴨子包好,把填好作料的鴨八屜蒸熟或用烤爐烤熟,扒去羊肚吃那鴨肉。
把鴨蒸熟後再上火烤,可以把鴨皮烤焦,但做不到外焦裡嫩。外焦裡嫩的烤鴨法,是朱元璋的御廚發明的。他們創造了一整套烘烤方法。我想這一整套方法中,最關鍵的一步,是把鴨子直接烤熟,而不是先煮熟、蒸熟後再烤。明成祖朱棣把朱元璋御廚的烤鴨法從南京帶到了北京,這位燕王在奪取了皇位後對北京有一種特別的依戀感。烤鴨是宮廷菜。宮廷菜是如何傳入民間的,我們無法找到答案。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朱元璋的御廚原本是民間的名廚,他或他們把在民間創製的烤鴨法帶入了宮中。
便宜坊的業主在掛出便宜坊字號之前就已製作燜爐烤鴨了。不過,其時的燜爐烤鴨不是他的主業,他的主業是粗加工:把雞鴨宰殺後洗淨,給酒樓飯店和大戶人家送去,賺些辛苫錢。便宜坊的字號,來源於口碑,客戶們認這個作坊,稱它便宜,叫它便宜坊。便宜是比較而言的,也是需要質量保證的,沒有質量保證的便宜,在客戶的評價尺度中只能是貴。便宜坊的燜爐烤鴨從小作坊起一直延續至今。
燜爐烤鴨的爐子最先是用磚砌起來的,砌磚講究上三下四中七層。特點是不見明火。燃料,不管用的是什麼,都要把爐壁烤到熱成灰白色,然後滅火將鴨子入爐,關閉爐門,憑爐壁的熱度把鴨子燜熟,期間不能開爐門,也不能將鴨子翻身。
這種烤法的好處是鴨子受熱均勻、耗油量小。不見明火對生態保護有好處,現在人們稱之為綠色烤鴨。便宜坊最輝煌的時期是遍京城都爭相掛便宜坊招牌的時候。這種情景發生在清鹹豐年間。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景很類似於那個時期,差別只是除了全聚德、便宜坊的連鎖店,沒人敢打全聚德、便宜坊的招牌,法治時代,沒人敢亂來。
但北京烤鴨的牌子卻遍地都是。競爭的起因就是眼紅北京烤鴨的名氣和市場。中國人好講究正宗。何謂正宗?最早的業主可能和廚師同為一人,生產規模很小,生意做火時,管理和生產是必然要分離的,廚師就是廚師,業主就是業主,業主可以在技術上把關,可以在質量上把關,但直接參與製作的很少。廚師也不會一脈單傳,每個廚師都要帶出徒弟,徒弟又帶徒弟。
掌握了烤鴨技術的廚師被挖出去,就又是一家燜爐烤鴨店,就又是一家便宜坊,掛便宜坊的招牌經營。老便宜坊支撐不下去了,徒弟接下了字號,便宜坊易了主,還是便宜坊。便宜坊進入了戰國時代。沒人管這件事,每個便宜坊後都有勢力。為了強調正宗,便宜坊前面加上了老字。老到什麼程度?把金陵抬出來,把姑蘇抬出來,掛上金陵老便宜坊、姑蘇老便宜坊的匾。
到底是沒爭過新起的便宜坊,北平和平解放時,只剩下了前門鮮魚口便宜坊這一塊牌子。後來,便宜坊於改革開放的年代成立了集團公司,下設崇文門、鮮魚口、玉蜓橋、幸福大街四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