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摘自《知味: 北京晚報「知味」年度文章精選》臺海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文/吳正格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特一級廚師,大陸京東菜系創始人。
北京烤鴨之起譽,明末筆記小說《菊隱記聞》有載:「前門橋東陳內官家首飾,雙塔寺李家冠帽,大柵欄宋家靴,順城門劉家冷淘,米市口便宜坊烤鴨,皆著名一時。」
引文說「米市口便宜坊烤鴨」,是指北京最早的烤鴨店,地址在宣武門外米市口。據宣統末年到該店當了14年帳房先生的李景湘回憶:當時的店門上掛著「金陵老便宜坊」的牌匾,扁下兩側是「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店聯。掌柜的是孫子玖,山東榮成人,初來北京時在前門外珠寶市的一家茶肆當茶館。孫子玖曾經對李景湘說:創辦便宜坊的是吏部尚書何三大人,何大人年邁解職後,便開了這家烤鴨店。
便宜坊原來是一座「前堂後寢」的三進四合院。前面為餐廳,餐廳後面是掌柜處、帳房和廚房等,最後面是養鴨房。當時這裡是北京最大的飯莊之一,主營燜爐烤鴨和各種鴨饌,可包辦大型宴會。
這位「何三大人」排行老三,據我查證是何孟春。他為何將自己的府宅開成「金陵老便宜坊」?這是值得考證的。何乃湖南郴州人,字子元,號燕泉,明弘治進士,初授兵部主事,後擢右副都御使,巡撫雲南。世宗即位,遷吏部侍郎,並代署吏部尚書事。這與李景湘的回憶是吻合的。後「大禮」之議起,何對世宗親信張璁列上禮官欺妄十三事,具疏駁斥。並偕九卿以下二百二十九人,於左順門跪請世宗裁決,自辰至午,跪伏不起。張璁之議是迎合世宗的,何等於偕百官向世宗示威。為此,世宗大怒,命錦衣衛逮為首者如編修王相等十八人,俱杖死。何孟春因是大臣,姑且從輕奪俸一月,旋出為留都南京工部左侍郎。嘉慶六年(1527年),何引疾歸居北京。反《明倫大典》成,因受「大禮」之議牽連,被削籍,卒於家。
從何孟春的遭際來看,他返京不久因被削籍,斷了官俸,為生計可能是他從商的動機,便將府宅改為「金陵老便宜坊」。但新開張的店號不會冠以「老」字,這顯然是南京一家經營烤鴨的老字號,其招牌連同烤鴨技術被何孟春傳播到北京。據後來《市政評論》雜誌1935年10期載文記:「老便宜坊在宣外米市胡同,創自明成祖十四年,迄今已有五百餘年歷史……」這應該是南京便宜坊創辦的年代,傳到北京後而延續計之。烤鴨在南京由來已久,洪邁《夷堅志》(卷四)記:南宋建康(南京)的中散大夫史忞,其家廚王立即是「鴨美手」。入明,烤鴨已成為南京特食。何孟春約在嘉靖二年到南京當了四五年的工部左侍郎。這期間,他可能是便宜坊的主顧,鍾情烤鴨,且與便宜坊的東家有了交識。以何的身份和地位,將便宜坊的店號和其烤鴨師傅「分流」到北京,應該不是難事。
南京烤鴨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隨之傳入的,這是背景。而何孟春辦起「金陵老便宜坊」是他返居北京後,在《明倫大典》成於嘉靖五年後至嘉靖十四年之間的事情,因為他卒於嘉慶十五年(1536年)。傳店匾為刑部員外郎楊繼盛所書,可信。因楊書法出眾,當時就住在附近的炸子橋松筠庵,且與何為敢於抗辭執奏的同僚友好。
明末清初時期的北京便宜坊,因時異境遷,店跡恐已難尋。至乾隆後,因烤鴨已成御膳,乾隆繼位15年後的膳檔記其照常膳,時有烤鴨,稱「掛爐鴨子」,如「掛爐鴨子肥雞鹹肉攢盤」「掛爐鴨子鹿尾攢盤」(註:攢盤即冷盤)等。掛爐鴨與便宜坊的燜爐鴨製法有別。前者是用果木為燃料,明火烤制;後者用秫秸為燃料,將鴨放入爐內用暗火烤。兩者異曲同工。那時,京肆亦有「兩紹三燒要滿壺,掛爐鴨子與燒豬」的食象(楊米人《都門竹枝詞》語);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又記:(京都)「親戚壽日,必以烤鴨贈送。」在習食烤鴨的風尚中,使便宜坊尤見興隆。又因米市胡同是「官巷」,內居潘世恩等朝廷重臣,還有南官的聚會「沙龍」——「海南會館」,附近一帶亦多有高官顯宦的府宅。那時一隻烤鴨雖貴為銀一兩餘,等於20多斤豬肉或50多斤麵粉的價格,但便宜坊門前仍是終日停滿官衙京府滿漢官員的乘輿。鹹豐後,便宜坊更是如日中天。對此,前引《市政評論》文記:「遜請老京官,每宴封疆大吏,會試主考,非此地方不為恭敬。同業垂涎日久,相繼冒同仿名,甚有加便宜坊字者。光緒末季,戴恩溥、王序書匾,力主增加『老』字,『老便宜坊』之稱,實基於此。」
在食烤鴨必說「便宜坊」的社會輿情中,這期間,襲名「便宜坊」或稱「便意坊」「明宜坊」「便宜居」的烤鴨店紛紛開張,有30餘家之多,遍布前門外鮮魚口、觀音寺、西單、地安門外大街等處。商界因勢利導,又設立「鴨業同業公會」,統管養鴨業、鴨子樓反爐食輔的經營;並有內部規定:聘用烤鴨師唯山東榮成籍者是需,且僅限烤鴨技藝的傳承不逾兩代,逾此不聘。
在京人食烤鴨的風尚中,同治三年(1864年)一位來自河北冀縣楊家寨的農民楊全仁,買斷肉市胡同路東倒閉的「德聚全乾果鋪」店址,為忌其倒運的晦氣,更「德聚全」為「全聚德」,聘了幾位榮成廚師,盤起烤鴨燜爐,僱一班鼓樂手,兒啦哇地開張了,營運甚火,幾年工夫聘用的夥計增至30餘人。等到民國初期,求賢若渴的楊全仁一心效仿便宜坊,又將東安門大街南倒閉的烤鴨店——「金華館」的孫氏烤鴨師以重金禮聘。孫原是清宮御茶膳房包哈局(註:滿語謂燒烤為包哈)專事烤鴨的「上手廚子」,他將燜爐改為掛爐,使御式烤鴨落戶全聚德。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全聚德擴建成一幢洋門臉的大樓,所營烤鴨更負盛名,並可承辦全鴨席等大型宴會,聲譽漸超便宜坊。
老便宜坊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歇業。分析原因,一是昔日的官客漸疏以遠,賺不著清衙的公款了;二是宣外一帶的居者世進人易,走失了人脈和氣場;三是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加上時局動蕩,經濟萎縮。致使其難免蕭條,撐持不住。
然而,烤鴨之葩已在京城紮根結果,久庚以恆,今成「國菜」。回溯老便宜坊的店跡使人幽思:烤鴨竟起譽一位敢於糾劾而險遭不測的失意大臣;他若不外放南京,後為生計在自己的府宅開辦金陵老便宜坊,北京烤鴨史或許要重寫。
歷史,往往很奇巧。
【書籍信息】
內容簡介
《知味》一書來源於《北京晚報》副刊欄目「知味」,欄目自創辦之處便力圖向讀者提供更多高質量有品位的文字,以期在碎片化的閱讀時代,堅守文化底色,展現身邊美好。本書從2016年的海量稿件中精心挑選出部分老作者、作家以及熱心讀者的60篇文章。分為「大地」、「憶人」、「生活」、「讀城」、「知味」五個部分,一一品讀,感慨於時光飛逝,再晤如久別老友重逢;感動於文字雋永,耐得細讀,無窮回味。
編輯推薦
⋆ 一本堪稱年度巔峰的文章精選集。
《知味》精選自北京晚報「知味」副刊文章,全書分「大地」、「憶人」、「生活」、「讀城」、「知味」五個部分,在作者們的筆下,豐子愷、徐志摩、老舍、流沙河、範用、啟功、馮亦代、草嬰等作家學人,老成都、芙蓉鎮、香山等熟悉地名、故事帶著溫度緩緩而來。
⋆ 43位大神級的寫作者,60篇有溫度的文字。
這是一場由李輝、陳子善、趙大年、肖復興、楊葵、李燕等43位新老作家學人,用60篇文字、故事、情感搭建而成的,關於「知味」的溫暖對話。在文字式微,碎片化閱讀正興的時代,人們曾經熟悉的文學形式正漸行漸遠,這本書能給人以深刻而久長的回味。
⋆ 文字雋永,短小耐讀,無窮回味。
如同品茶時總說的「回甘」一樣,苦盡甘來,說的是味道,更是味道背後的省略號。《知味》一書所做的,只不過是將這個省略號延展開來,以人、故事、情感的敘述形式,讓它變得形象而有觸感。這裡的文章都不長,很適合現代人的閱讀口味。
⋆ 讀百家文,知百家味,識百家情。
《知味》所記錄的,更多的是一些個體生活的邊角料,以及當時心中瑣碎的感知,不僅有大家寫的小故事,也有平凡人寫的平凡事。平凡其實並不平凡,做得平凡事,才是不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