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古屬徽州,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美譽。正是這裡歷史悠久、生態絕佳、物產豐饒,所以無論是天然健康的土特產品,還是文化氣息濃厚的傳統工藝品,如果你要到黃山旅遊,一定要先了解這些,這樣才好帶「手信」回去,也不枉來黃山走一遭。
第一彈:野味
香菇
又稱「徽菇」 及「 香蕈」。香菇色鮮味濃、肉厚質嫩、香氣沁脾,具有較高的營養藥用價值,曾被評為全國四大名菇之首,是頗具食療效用的營養保健食品。
木耳
俗稱「 石衣」,其外形和木耳相似,生長於懸崖絕壁陰溼處的石隙之中。石耳有滋補、消炎、降壓的功能,可以延年益壽。用石耳燉雞,味道鮮美可口,是徽菜中的上等佳餚。
大阜瀛石雞
為「黃山石雞」中的上品,產於休寧縣流口鎮大阜瀛村一帶深澗峽谷之間,屬蛙類,為兩棲動物。因肉味鮮美,好似雞肉,被當地稱其為「石雞」。
黃山茶油
有「東方橄欖油」的美譽,是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用油種,色清味純,所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為天然植物油中之冠。長期食能降低人體血清中的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心血管、腦血管、肥胖症等病症。
三潭枇杷
主產於歙縣境內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綿潭和瀹潭三個自然村,故名。稱為「三潭」,是因為這三個自然村一帶,群山環抱著三個大面積的深水潭,冬暖夏涼,山巒環抱,所以「三潭枇杷」自古就揚名中外。
徽州蕨菜
黃山蕨菜是黃山有名的山菜,營養非常豐富。蕨菜是一種野生植物,生長在山區的草坡、林間空地和林緣地帶。每到春天,黃山市山區處處。當它嫩葉還處於捲曲未展時,馬上採摘下來便可以作菜食用。
黃山獼猴桃
黃山獼猴桃在民間又稱作「楊桃」,境內山區均產,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黃山風景區。黃山獼猴桃品種多達20多個,多數長在陰溼的山林中,懸掛在巖石與樹上,吸取空氣中的水分。黃山氣候陰涼,多雲霧,所以這裡的獼猴桃汁多而甜,果香味重,並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維生素的含量特別高,被譽為「水果之王」。
甘草水魚
甘草水魚產於黔縣靄水河中。這種魚略似石斑魚,長約二三寸,通體銀白。魚肉鮮嫩味美,並且略帶甘草味,故稱「甘草水魚」。烹食時不需去鱗,魚鱗入嘴,柔軟略膩,越嚼越鮮。
黃山蜜酒
是吸取徽州民間「甜酒釀」風味特色發展而來的低度飲料酒。蜜酒選用優質糯米為原料,採用穀物加小曲醣化發酵陳釀而成,含有大量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迎客松」牌黃山蜜酒曾連續三年在安徽省評酒會上獲前三名,並獲1987年「黃山名酒」稱號。
徽州甲酒
又稱「夾酒」,用糯米釀造而成。100斤糯米約出酒80—100斤,酒色微黃清澈,香氣誘人,入口微甜,燙熱後飲用更覺釅濃。該酒時間愈久愈醇。
徽州山核桃
著名野生乾果,屬胡桃科落葉喬木,主要生產於歙縣三陽一帶。山核桃口味獨特,核仁鬆脆,味甘可口,香氣逼人,營養豐富,並頗俱藥用價值。
黃山貢菊
黃山貢菊又稱「貢菊」、「徽菊」,與杭菊、滁菊、亳菊並稱中國四大名菊。黃山貢菊生長在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品質優良,色、香、味、型集於一體,既有觀賞價值,又有藥用功能,被譽為藥用和飲中之佳品,是黃山著名特產,馳名中外。
黃山石耳
黃山石耳是黃山的山菜珍品,俗稱「石衣」,被稱「黃山三石」之一,是黃山的一大特產。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種微量元素,是營養價值較高的滋補食品。
第二彈:茶葉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是漢族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產於安徽省黃山(徽州)一帶,所以又稱徽茶。入杯衝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
祁門紅茶
產於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今池州市)、石臺、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祁紅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祁門紅茶是紅茶中的極品,享有盛譽,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是一種漢族傳統名茶,中國歷史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尖茶,產於安徽太平縣(現改為黃山市黃山區)一帶,為尖茶之極品,久享盛名。
屯溪綠茶
屯溪綠茶是我國極品名茶之一,黃山特產,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即在國際市場上首露頭角,1913年已遠銷歐美各國。曾被譽為「首屈一指的好茶」、「綠色金子」。
第三彈:糕點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是安徽徽州漢族傳統名吃,盛行於古徽州地區及周邊部分地區。由於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利於貯存,一旦受潮,烘烤後依然酥香如故,而且扛餓。又因上白麵粉搓酥,使麵皮分層薄如紙,致烤制後酥鬆油潤而不膩。
徽州毛豆腐
毛豆腐曾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露過臉,是黃山市一帶的傳統名菜,它是通過以人工發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長出一層白色茸毛。由於豆腐通過發酵後使其中植物蛋白轉化成多種胺基酸,故經烹飪後味特鮮。是安徽馳名中外的素食佳餚,大家習慣稱其為徽州毛豆腐。
徽墨酥
徽墨酥是黃山著名的特產點心之一,酥體從外到內烏黑油亮,芳香四溢,口感油酥柔韌,清幽淡雅、甜而不膩、唇齒留香。徽墨酥除具有一般黑色食品的食用功能外,還具有潤喉、滋肺、烏髮等特效。
五城茶幹
四大茶幹之首。五城茶幹,是徽州的傳統特產,據有證可靠的記載,始創於南宋末年理宗(趙與莒)時期。工藝成熟於元代,隆盛於清。古老相傳,清乾隆遊歷江南,品嘗到五城茶幹時,特在茶幹上印下無字印,譽為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