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舞獅:舞出文化 舞出精神 舞出前程

2020-12-12 中國經濟網

  龍、獅,是中華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也是蘊含民族精神的載體。

  舞龍舞獅,是流傳已久的傳統運動項目,也是節慶活動的經典展示項目。舞龍舞獅,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有著民族精神演繹的精彩,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同樣在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獲得了蓬勃發展的生機。

  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是在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創辦的育才學校舊址上於1993年重建的一所完全中學。學校弘揚「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校訓,堅持「實驗行知,求真創造」的辦學理念,引導師生創造著一個個優異成績。學校先後獲得多項國家級、市級榮譽,成為區域內較有影響力的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並被推介為「家門口的好學校」。2017年11月,學校被批准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設第三批項目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以發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思想和精神為己任的行知實驗中學,對舞龍舞獅作了育人性、文化性、滲透性、多元性的多重開發,使舞龍舞獅具有教育的意味、文化的韻味和行知的尋味。舞龍舞獅,成為學校節慶和重大活動的「品牌項目」,學校每年舉行運動會,龍獅騰躍、雙龍點睛,成為標配,以此拉開序幕,顯得特別精神和耀眼。

  學校將舞龍舞獅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進校園的重頭戲,進行了傳承文化的深度挖掘;將舞龍舞獅作為踐行陶行知思想、精神的新載體,進行了知行合一的良好示範;將舞龍舞獅作為展現校園文化的新窗口,進行了朝氣蓬勃的形象塑造;將舞龍舞獅作為素質育人的新途徑,進行了由外及裡的藝術培育。如今,這個由高中體育專項化改革而引發的「校園一絕」正展現出迷人的風採、育人的精彩。

  精美舞姿

  舞龍舞獅 捷報飛傳

  近日,一則信息讓行知實驗中學沉浸在興奮與光榮的氣氛中,經上海市文教結合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聯席會議辦公室批准,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舞龍舞獅基地被命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上海市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

  舞龍舞獅是行知實驗中學的品牌項目,獲得「上海市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屬實至名歸。這是一張該校自舞龍舞獅開展以來的《成績單》:

  2014年至2017年,連續四年參加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龍獅項目比賽,榮獲一等獎6個、二等獎4個;學校獲體育道德風尚獎。

  2015年9月,參加浦東國際龍獅文化節活動,獲上海市校園龍獅文化展演最佳才藝獎;10月,受邀參加第九屆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展演活動;12月,受邀參加由上海師範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中心舉辦的「青春師大非遺行、龍躍校園迎新春———上海市學生舞龍文化邀請展示會」。

  2016年9月,參加「綠地集團杯」上海市第二屆市民運動會暨第六屆龍獅總決賽,獲龍獅傳統一等獎、高中組舞龍自選一等獎、初中組舞龍自選二等獎;11月,行實龍獅隊參加全國第九屆舞龍舞獅錦標賽上,獲少年組亞軍;12月,2016上海市最佳陽光體育系列獎項主題活動「最佳體育社團」提名獎。

  2017年11月,參加2017第十屆全國舞龍舞獅錦標賽,獲少年組舞龍傳統套路第二名、舞龍自選套路第二名;11月,參加上海城市業餘聯賽「練塘古鎮」上海市第七屆舞龍舞獅錦標賽,獲舞龍自選套路亞軍;參加2017年上海城市業餘聯賽「禮謙杯」上海市舞龍精英賽,獲初中隊三等獎、高中隊二等獎。

  同時,行知實驗中學龍獅教學團隊獲2015年度「寶山區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稱號。

  舞龍舞獅,不僅讓行知實驗中學師生舞出了運動佳績,而且讓行知實驗中學校園充滿了文化韻味,更讓行知精神得到了發揚光大。

  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

  在中華民族的心目中,龍,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力的象徵;獅,則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多變。龍獅運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民族傳統文化的神韻

  舞龍舞獅,象徵著興旺和吉祥,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獨特的傳統藝術性,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精華。在人們的記憶中,鑼鼓伴奏,龍隨樂舞,這是一個場面壯觀的畫面。舞龍結合著跳躍、撲騰、登高、翻轉、踩球等高難動作,讓人喜聞樂見。因此,舞龍舞獅活動成為喜慶佳節的最佳的民間活動。

  如今的龍獅運動,已經從民間文體活動演變成一項集武術、雜技、藝術為一體的體育文化運動,其技藝發展水平之高,遍及範圍之廣,還有其未來多元化發展的前景,處處顯示著這個古老的健身娛樂項目的時代新魅力。舞龍舞獅,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獲得了各族人民的青睞,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由此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龍獅文化。

  龍獅精神的文化尋味

  學校認為,龍獅精神,滲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不屈不撓、勇於拼搏、奮發努力、知難而上的精神,更是一種崇尚群體、凝聚合力、敢於創新的精神。具體包括勇於拼搏、腳踏實地、求真創新、團隊協作等。

  第一,勇於拼搏。「勇」,勇敢、膽量;「拼搏」,旨在盡最大的力量,傾自己的所有,積極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二,腳踏實地。比喻做事踏實,認真。主要是指觀念務實、幹事踏實、講究現實。

  第三,求真創新。傳承決不是僅僅習得,更重要的是有所創新,使知識增益。在龍獅表演中,需要舞者具有靈活的步法、巧妙的手法,才能將龍獅表演得惟妙惟肖、生動活潑,更需要培養學生探求「真知」、感悟「真情」、品味「真趣」,學會做人,在道德、知識、技能、心態等方面健康成長,成為「知、行、意」合一的「真人」。

  第四,團隊協作。團隊協作是一種為達到既定目標所顯現出來的自願合作和協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調動團隊成員的所有資源和才智,並且會自動地驅除所有不和諧和不公正現象,同時會給予那些誠心、大公無私的奉獻者適當的回報。如果團隊合作是出於自覺自愿時,它必將會產生一股強大且持久的力量。龍獅活動,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培養他們團隊和創造精神。最重要的一點是,藉助這一運動,能對學生進行形象演示和貼切教育,傳播一種思想,樹立一種意識,弘揚一種精神,使廣大學生領略中華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魅力,領會蘊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

  楊衛紅校長說,「現在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得太少,學校借龍獅這個項目,一方面是增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加認同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舞龍(獅),另一方面是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磨練堅強意志,讓校園更有生氣。」

  舞龍舞獅運動能聯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增強民族認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對參與者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意志品質,而且能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將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代代傳承。

  學校積極開展人人會舞龍體驗活動,在相關特色活動中,讓師生了解龍獅文化,從而拓寬視野境界、提高運動技能、鍛鍊身心體質、豐富文化生活,最終提升人文素養,從而提高學校的辦學品位,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

  文化重塑:龍獅精神進入校園的演繹

  學校對龍獅文化及其精神進校園,進行了校本化的演繹和全方位的架構,龍獅精神傳文化,知行合一育真人。

  「龍獅」校園文化特色

  學校引入非遺項目「龍獅文化」,並植入到教育活動和體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充分挖掘可開發可利用的優秀龍獅文化資源,在師生的認知結構和情意結構中逐步形成以內化和體現「龍獅精神」及「真人教育」為核心的價值觀,形成豐富的「龍獅」校園文化特色,全面提升師生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和學校的辦學質量。

  學校以龍獅文化為文化建設的品牌,挖掘龍獅文化的精神內涵,並和學校「實驗行知、求真創造」的辦學理念相結合,從內隱和外顯兩個層面提煉、構建出校本特色的龍獅文化,內隱層面如辦學目標、課程目標等,外顯層面如宣傳欄、黑板報、校刊、校園網站等,並將其落實於學校的制度、行為、活動和物化設施中,激勵師生對校園精神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學校通過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和課堂文化等領域,開展「龍獅文化」的薰陶和引領,幫助學生養成「慣於耐心與踏實、善於思維與想像、樂於交流與合作、勇於實踐與創新」等良好的習慣,進一步塑造創新人格,拓展興趣、激發好奇、確立自信、學做「真人」。

  龍獅文化活動亮點

  學校注重龍獅文化活動的演繹和深化:一是圍繞龍獅文化,開展一系列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在活動中不斷升華。如利用晨會、班會、隊會,圍繞如何傳承龍獅文化,做時代「真人」開展主題活動等。

  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立「龍獅社團」、「龍獅文學社」、「龍獅運動隊」等,結合讀書節、體育節、科技節等平臺展示學生各方面才能。在龍文化系列活動中,學生展示在龍獅活動中收集的照片、有關的繪畫、剪紙,形成的小論文、調查報告等;進行活動中的小故事演講等主題交流。

  三是通過名家講壇等活動提升師生對龍獅文化的認識。不定期地邀請市級有知名度的專家和舞龍教練來校指導,相關教師積極參與上海市組織的龍文化教育培訓,取長補短,把學到的東西靈活地運用於本校的龍文化教學活動中,提高開展龍文化教育的能力。

  科學嫁接:知行合一成為學生的實踐

  舞龍舞獅,與發揚陶行知的「真人精神」相結合,與學做「真人」的實踐相呼應。

  「小先生制」顯傳統優勢

  「小先生」,是行知實驗中學學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學做「真人」的重要實踐,也是知行合一培養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這項傳統在舞龍舞獅活動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現。

  在人人體驗式舞龍舞獅活動中,學校積極探索推行「小先生制」。由學校龍獅隊隊員發揮自身的特長,把自己所學到的舞龍舞獅動作技術教授給其他學生,與他們分享在訓練比賽中的付出與收穫,使每個學生都明白不僅要發揚龍獅精神,更要傳承中華文化。在該活動中,堅持行知先生倡導的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給學生搭建了展示平臺,以彰顯知行合一的風範。

  「小先生」像模像樣

  徐夏燕是「行實龍獅隊」的一名女「龍頭」,給人幹練、陽光、積極向上的感覺。談起參加學校龍獅隊的感受,她滔滔不絕:「龍獅隊成員都是由不同班級的同學組成,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了解,也使整個年級更加團結,還學到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經常出去參加比賽,增長了很多見識,豐富了個人閱歷。很慶幸在學校能有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她講起話來很流暢,有層次感,龍獅學習給她成長帶來了很大的益處。黃嘉宇是班級體育委員,是龍獅隊中的另一名「龍頭」。在臨近高三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時,覺得以後舞龍(獅)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少。但兩位學生卻義無反顧,說:「如果有需要,我們還會來幫助『新鮮血液』練習,比如他們需要替補或什麼的,我們也都可以及時過來參加。」站在一旁的楊校長不無感慨地說:「他們每天都在教其他同學學習舞龍,而且教得非常好,這正是陶行知先生所一直倡導的『小先生』教育理念,全校學生的舞龍體驗活動,普及效果十分明顯。」

  舞龍舞獅訓練,對團隊的協作要求很高,能提高學生溝通能力、控制情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舞獅動作一旦不同步,就會導致配合失誤,需要搭檔的小夥伴們尋找默契,從交流中獲得進步和成長。隊員王暉說:「舞龍這項運動,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課程深化:龍獅文化進入教學的天地

  舞龍舞獅,進入課程,排入課表,這是行知龍獅文化校本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讓全體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體育專項化改革的載體

  抱腰、上腿、上肩、坐頭,一個個動作連貫有序;板凳青、竹梯青、高樁青,舞完傳統套路,再練自創動作……行知實驗中學的操場上,一節「舞獅訓練課」正在進行,獅頭獅尾在驕陽下躍動,「校園黃飛鴻」們個個汗流浹背。

  按專項開課、按興趣編班、小班化教學,一場中學體育課的「大變臉」,正在上海校園興起。作為滬上施行高中體育專項化改革的首批試點學校之一,行知實驗中學通過在武術專項課上引入「龍獅」這樣的中國傳統民俗,讓過去略顯枯燥單一的體育課,變成學生們感受傳統體育文化的課堂。

  在項目運行過程中,學校編寫了龍文化課程方案,建構了特色鮮明的龍文化課程體系,撰寫了舞龍校本教材《飛龍乘雲》,把龍獅教學融入體育常規教學中,開展了人人會舞龍活動,成立舞龍舞獅特色社團,注重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構建龍獅特色的教學文化

  龍獅項目,是將傳統體育、舞蹈、音樂與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學校在音、體、美、綜合實踐課程中,將舞龍舞獅作為元素,進行了融入性的嫁接:———體育課堂,是師生身心體驗和生命成長的舞臺,也是師生龍獅文化的形成基礎和價值體現的重要平臺。在「龍獅精神」引領下,教學中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引導方式、師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特徵。同時,還進一步研究「龍獅精神」對體育課堂教學文化的影響以及由此形成的課堂教學文化特徵的具體內涵;———音樂學科,開展龍獅音樂的研究,如龍獅表演中的鑼鼓韻律;———美術課堂上,研究古今中外龍獅美術作品特點,繪畫龍獅作品等;———綜合實踐課程,帶領學生開展龍獅主題研究,製作龍獅作品等。通過課堂中的這些拓展內容,不僅豐富學生對龍獅文化的理解,而且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感言

  舞龍獅 做真人 傳文化

  ■楊衛紅

  舞龍舞獅在行知實驗中學校園的誕生、發展和成熟,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文化傳承,是舞龍舞獅在校園蓬勃開展的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和精髓。而舞龍舞獅,又是民族史上具有深厚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龍獅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聚集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作為龍的傳人,理應了解、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而舞龍舞獅,讓我們看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身姿,看到了非遺傳承的魅力。

  行知血脈,是舞龍舞獅在校園持續開展的動力。我校以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為宗旨,學做「真人」,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陶行知的許多教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連,與素質育人相關,而舞龍舞獅中,能夠將行知實驗中學奉行的育人主旨得到更完美、更切實的落地,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可以說,行知是精神內涵,舞龍獅是外在形象,兩者融合,可以展現出行實人的舞龍獅之貌,表現出舞龍獅人的行知之韻。

  多元滲透,是舞龍舞獅在校園有序開展的脈動。舞龍舞獅,不僅是高中體育專項化發展的「重頭戲」,也是特色辦學、課程建設的「組合拳」,對校園文化的重塑、行知精神的演繹、素質育人的深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舞龍舞獅,讓我們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燦爛,體驗了非遺民俗之花的清新,堅定了文化立校的信念,清晰了特色辦學的路子,舞出文化,舞出精神,舞出前程。(作者為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校長)

相關焦點

  • 舞獅舞龍之外你知道舞麒麟嗎?當傳統文化和現代遊戲發生碰撞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裡,每逢一個喜慶的日子,或者是年節,總會有各式各樣的民俗表演,比如當地的一些雜技表演,還有舞龍和舞獅。舞龍多半是出現在年節期間,春節,端午節都會舞龍,舞龍者手持道具,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讓龍隨著音樂完成各式各樣的動作,民間的龍舞不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還衍生出了"二龍戲珠"這樣的劇目表演。而舞獅相對來說會更常見一些,在類似新店開張或者喜事時,都會請一支舞獅隊來做表演。
  • 象州鄉村盛行舞獅 村民改良獅頭盼舞出地方特色
    &nbsp&nbsp&nbsp&nbsp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張存立 文/圖&nbsp&nbsp&nbsp&nbsp2月26日,在運江古鎮慶祝二月二民俗活動上,舞龍舞獅是最重要的傳統表演項目。參與舞獅表演的、象州縣運江鎮水寨村龍塘屯舞獅隊,所舞的兩具獅子頭製作得形象狂野逼真,風格獨具,頗受觀眾喜愛。
  • 用「龍」舞出幼教新篇章
    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舞龍」,更是北務人的拿手好戲。北務中心幼兒園巧借區域歷史資源科學實踐,讓「舞龍」成為幼兒園特色辦園的一張靚麗名片。小小幼兒園藏著117條龍每一個走進北務的人都會為北務農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舞龍」所側目,卻不知北務鎮域內除了成年人所舞數十隻彩龍外,小小的北務中心幼兒園裡也藏著117條小龍。
  • 象州鄉村盛行舞獅 村民改良獅頭盼舞出地方特色-廣西新聞網
    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張存立 文/圖2月26日,在運江古鎮慶祝二月二民俗活動上,舞龍舞獅是最重要的傳統表演項目。參與舞獅表演的、象州縣運江鎮水寨村龍塘屯舞獅隊,所舞的兩具獅子頭製作得形象狂野逼真,風格獨具,頗受觀眾喜愛。製作這兩具獅子頭的,是該縣羅秀鎮潘村村民潘永明。
  • 蘇科大舞龍隊斬獲中國大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多項佳績
    近日,第十二屆中國大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落下帷幕,蘇州科技大學舞龍隊勇奪舞龍女子自選套路第一名、規定套路第二名和教學雙龍第二名
  • 河北平鄉:舞獅隊舞出幸福新生活
    同和舞獅隊在廣場演練。 河北日報通訊員姚友諒攝河北新聞網訊 (河北日報通訊員姚友諒)「咚咚鏘,咚咚鏘……」11月26日,河北邢臺平鄉縣城東公園西門廣場上,伴隨著鏗鏘激昂的鑼鼓聲,平鄉縣同和舞獅隊開始演練,精心準備著下一場公益演出。
  • 海峽兩岸舞龍舞獅大賽暨獅陣大匯演:龍獅舞石獅 兩岸近如斯
    舞龍舞獅作為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的象徵,深受兩岸人民的喜愛。日前,海峽兩岸舞龍舞獅大賽暨獅陣大匯演在石獅落幕,參加此次比賽的18支隊伍有6支來自臺灣,他們當中既有學生團隊,也有民間社團——龍獅舞石獅 兩岸近如斯東南網7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肖榕 通訊員 吳敏玲)鼓震鑼鳴,龍騰獅躍。
  • 鑼鼓喧天響四方,歡天喜地迎新春——草廟子活報舞出「好年景」
    、舞獅、劃旱船、扇子舞、扭秧歌、耍毛驢樣樣俱全的精彩畫面。2016年,草廟子鎮大活報入選威海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草廟子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每年拿出專項資金扶持,安排專人負責,堅持以點帶面、全面發展,全鎮各村、社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紛紛積極參與。隨著農曆小年的到來,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濃,在咱們草廟子,每年的「耍活報」成了老百姓臨近春節前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 龍燈魚燈舞出文明鄉風
    龍燈魚燈舞出文明鄉風2006年05月15日 10:08:24來源:洞頭網核心提示: 龍燈魚燈舞出文明鄉風 壠頭三成村民加入「漁民藝術團」       這是壠頭村的「漁民藝術團」在排練傳統的民間舞蹈——貝殼舞,演員全是地地道道的漁農民。剛練完一段的村民鄭敏菊邊擦汗邊樂呵呵地說,這兩年村裡靠羊棲菜養殖,生活紅火了,在家裡閒著也是閒著,不如出來痛痛快快地跳個舞,還能鍛鍊身體。    壠頭村民間文化藝術源遠流長,貝殼舞、魚燈、花鼓等充滿海島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在這裡非常活躍。
  • 銅梁龍舞:舞出龍文化產業生態圈
    這是重慶銅梁傳承龍文化精神,發展龍文化產業的縮影。  黨的十九大以來,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銅梁立足「中華龍鄉」的特色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舞出了以銅梁龍文化為支撐的產業生態圈,實現與旅遊開發、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的完美融合,在推動銅梁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同時,也為進入新時代的銅梁找準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向。
  • 銅梁龍舞「舞」出鄉村振興「一條龍」
    新華社重慶11月21日電 題:銅梁龍舞「舞」出鄉村振興「一條龍」  新華社記者谷訓  夜空中漫天燦爛,如流星,又似煙火,兩條蛟龍遨遊其間,飛舞翻騰……近年來,重慶銅梁大力發展銅梁龍舞這種當地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從龍燈製作、演藝表演、技藝傳承到文化旅遊的文化產業
  • 百姓文化大舞臺,「舞」出時代新風尚
    只要是路過文化廣場的人,都能夠輕鬆地享受一場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不僅如此,昔日活躍在公園、廣場、社區文化活動室的文藝愛好者,都有機會在「大舞臺」上充當主角,展現才藝。文化大舞臺「舞」出時代發展新旋律長期以來,我縣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文藝「到人民中去 為人民服務」宗旨,緊把時代脈搏開展創作。
  • 陽江開張舞龍舞獅_廣東神摯龍獅鼓樂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陽江開張舞龍舞獅,廣東神摯龍獅鼓樂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本團常在廣州東莞廣東省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福建泉州重慶成都提供專業舞獅舞龍表演。陽江開張舞龍舞獅, 龍獅運動已超過了體育文化的範圍,變成中華民族一種本質的、文化藝術的、精神的、祖祖輩輩持續出來的粘結力量和精神圖騰圖片。
  • 板龍燈,舞出千古風流
    當夜,羅鼎在客棧夢見金龍藏身於他家穀倉,大興造谷之事,倉內每日可出稻穀三十六擔。羅鼎非常疑惑,回家次日發現倉內果然出谷三十六擔,每日將滿倉稻穀救濟周圍貧苦農民,一夜便可復原,日後天天如此。明英宗八年,久早不雨,寸草不收,羅鼎開倉賒糧,百姓蜂湧而至,因出谷過量,龍體裸露,古歷六月三十日谷龍氣死於倉底。
  • 春節特輯:舞龍舞獅是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
    舞龍舞獅是中國最有名的傳統舞蹈,至今仍是華人地區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並有趨吉避兇、消災降福的意義。舞龍又稱耍龍燈、 龍燈舞。最早可回溯到漢代,是為了祈求甘雨降臨而衍生的儀式;到了唐宋,舞龍已經是逢年過節,常見的節目。
  • 「舞」動幸福新時代 「舞」出奮進新風採
    ▲現場表演▲現場表演▲現場表演▲青雲譜區江鈴開心藝術團原創廣場舞《斑鳩調》▲同心藝術團舞蹈隊原創廣場舞《好一個高腔》▲分宜縣女子健身舞蹈隊原創廣場舞《舞動·炫青春》9月24日晚,江西省群眾藝術館文化廣場前燈光絢麗、歌舞飛揚、人頭攢動,歡呼聲、叫好聲震耳欲聾,由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江西省廣場舞展演活動在此熱鬧舉行,給南昌市民呈獻了一場江西地域風情突出、接地氣、有溫情的藝術盛宴。
  • 中國民間傳統藝術,舞龍舞獅的淵源與演變
    舞獅和舞龍盛行於中國民間,南北各省都有,為源遠流長的群眾性風俗舞蹈。每逢新年或者迎神賽會,那威武的獅子或龍就會出場。中國各地民俗不同,有的地方喜歡舞獅,有的地方偏愛舞龍,也有的是兩者兼舞。獅子產於南美和非洲,並非中國原有,由此我們不難猜測,舞龍的歷史要早於舞獅。宋代詞人辛棄疾有詞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 銅梁龍舞 「舞」出鄉村振興「一條龍」
    銅梁區級非遺傳承人歐建康說,他的祖輩們一定想不到,靠著舞龍這點愛好,他們家族不僅出了名,還能致富。「區裡和鎮上都有演藝公司,我們不愁演出機會。」歐建康說,一年下來,全鎮火龍表演收入超過200萬元。「這對於我們普普通通的農民來說,是一筆不錯的收入,關鍵是還不耽誤平時打工、務農。」
  • 舞龍舞獅傳統運動具有民族特色歷史悠久 - 國家體育總局
    舞龍舞獅傳統運動具有民族特色歷史悠久 發布時間:2013-02-18 來源:中國體育報 字體: 大
  • 銅梁龍舞:「民間雜耍」舞出大名堂
    原標題:銅梁龍舞:「民間雜耍」舞出大名堂 「不到10分鐘的表演,足以讓我終生難忘。」每當談起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上參加銅梁龍舞演出的情景,曾令國總是抑制不住滿滿的興奮和自豪。這是曾令國時隔10年再次在國慶慶典上參加銅梁龍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