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獅,是中華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也是蘊含民族精神的載體。
舞龍舞獅,是流傳已久的傳統運動項目,也是節慶活動的經典展示項目。舞龍舞獅,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有著民族精神演繹的精彩,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同樣在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獲得了蓬勃發展的生機。
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是在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創辦的育才學校舊址上於1993年重建的一所完全中學。學校弘揚「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校訓,堅持「實驗行知,求真創造」的辦學理念,引導師生創造著一個個優異成績。學校先後獲得多項國家級、市級榮譽,成為區域內較有影響力的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並被推介為「家門口的好學校」。2017年11月,學校被批准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設第三批項目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以發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思想和精神為己任的行知實驗中學,對舞龍舞獅作了育人性、文化性、滲透性、多元性的多重開發,使舞龍舞獅具有教育的意味、文化的韻味和行知的尋味。舞龍舞獅,成為學校節慶和重大活動的「品牌項目」,學校每年舉行運動會,龍獅騰躍、雙龍點睛,成為標配,以此拉開序幕,顯得特別精神和耀眼。
學校將舞龍舞獅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進校園的重頭戲,進行了傳承文化的深度挖掘;將舞龍舞獅作為踐行陶行知思想、精神的新載體,進行了知行合一的良好示範;將舞龍舞獅作為展現校園文化的新窗口,進行了朝氣蓬勃的形象塑造;將舞龍舞獅作為素質育人的新途徑,進行了由外及裡的藝術培育。如今,這個由高中體育專項化改革而引發的「校園一絕」正展現出迷人的風採、育人的精彩。
精美舞姿
舞龍舞獅 捷報飛傳
近日,一則信息讓行知實驗中學沉浸在興奮與光榮的氣氛中,經上海市文教結合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聯席會議辦公室批准,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舞龍舞獅基地被命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上海市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
舞龍舞獅是行知實驗中學的品牌項目,獲得「上海市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屬實至名歸。這是一張該校自舞龍舞獅開展以來的《成績單》:
2014年至2017年,連續四年參加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龍獅項目比賽,榮獲一等獎6個、二等獎4個;學校獲體育道德風尚獎。
2015年9月,參加浦東國際龍獅文化節活動,獲上海市校園龍獅文化展演最佳才藝獎;10月,受邀參加第九屆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展演活動;12月,受邀參加由上海師範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中心舉辦的「青春師大非遺行、龍躍校園迎新春———上海市學生舞龍文化邀請展示會」。
2016年9月,參加「綠地集團杯」上海市第二屆市民運動會暨第六屆龍獅總決賽,獲龍獅傳統一等獎、高中組舞龍自選一等獎、初中組舞龍自選二等獎;11月,行實龍獅隊參加全國第九屆舞龍舞獅錦標賽上,獲少年組亞軍;12月,2016上海市最佳陽光體育系列獎項主題活動「最佳體育社團」提名獎。
2017年11月,參加2017第十屆全國舞龍舞獅錦標賽,獲少年組舞龍傳統套路第二名、舞龍自選套路第二名;11月,參加上海城市業餘聯賽「練塘古鎮」上海市第七屆舞龍舞獅錦標賽,獲舞龍自選套路亞軍;參加2017年上海城市業餘聯賽「禮謙杯」上海市舞龍精英賽,獲初中隊三等獎、高中隊二等獎。
同時,行知實驗中學龍獅教學團隊獲2015年度「寶山區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稱號。
舞龍舞獅,不僅讓行知實驗中學師生舞出了運動佳績,而且讓行知實驗中學校園充滿了文化韻味,更讓行知精神得到了發揚光大。
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
在中華民族的心目中,龍,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力的象徵;獅,則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多變。龍獅運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民族傳統文化的神韻
舞龍舞獅,象徵著興旺和吉祥,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獨特的傳統藝術性,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精華。在人們的記憶中,鑼鼓伴奏,龍隨樂舞,這是一個場面壯觀的畫面。舞龍結合著跳躍、撲騰、登高、翻轉、踩球等高難動作,讓人喜聞樂見。因此,舞龍舞獅活動成為喜慶佳節的最佳的民間活動。
如今的龍獅運動,已經從民間文體活動演變成一項集武術、雜技、藝術為一體的體育文化運動,其技藝發展水平之高,遍及範圍之廣,還有其未來多元化發展的前景,處處顯示著這個古老的健身娛樂項目的時代新魅力。舞龍舞獅,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獲得了各族人民的青睞,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由此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龍獅文化。
龍獅精神的文化尋味
學校認為,龍獅精神,滲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不屈不撓、勇於拼搏、奮發努力、知難而上的精神,更是一種崇尚群體、凝聚合力、敢於創新的精神。具體包括勇於拼搏、腳踏實地、求真創新、團隊協作等。
第一,勇於拼搏。「勇」,勇敢、膽量;「拼搏」,旨在盡最大的力量,傾自己的所有,積極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二,腳踏實地。比喻做事踏實,認真。主要是指觀念務實、幹事踏實、講究現實。
第三,求真創新。傳承決不是僅僅習得,更重要的是有所創新,使知識增益。在龍獅表演中,需要舞者具有靈活的步法、巧妙的手法,才能將龍獅表演得惟妙惟肖、生動活潑,更需要培養學生探求「真知」、感悟「真情」、品味「真趣」,學會做人,在道德、知識、技能、心態等方面健康成長,成為「知、行、意」合一的「真人」。
第四,團隊協作。團隊協作是一種為達到既定目標所顯現出來的自願合作和協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調動團隊成員的所有資源和才智,並且會自動地驅除所有不和諧和不公正現象,同時會給予那些誠心、大公無私的奉獻者適當的回報。如果團隊合作是出於自覺自愿時,它必將會產生一股強大且持久的力量。龍獅活動,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培養他們團隊和創造精神。最重要的一點是,藉助這一運動,能對學生進行形象演示和貼切教育,傳播一種思想,樹立一種意識,弘揚一種精神,使廣大學生領略中華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魅力,領會蘊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
楊衛紅校長說,「現在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得太少,學校借龍獅這個項目,一方面是增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加認同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舞龍(獅),另一方面是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磨練堅強意志,讓校園更有生氣。」
舞龍舞獅運動能聯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增強民族認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對參與者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意志品質,而且能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將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代代傳承。
學校積極開展人人會舞龍體驗活動,在相關特色活動中,讓師生了解龍獅文化,從而拓寬視野境界、提高運動技能、鍛鍊身心體質、豐富文化生活,最終提升人文素養,從而提高學校的辦學品位,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
文化重塑:龍獅精神進入校園的演繹
學校對龍獅文化及其精神進校園,進行了校本化的演繹和全方位的架構,龍獅精神傳文化,知行合一育真人。
「龍獅」校園文化特色
學校引入非遺項目「龍獅文化」,並植入到教育活動和體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充分挖掘可開發可利用的優秀龍獅文化資源,在師生的認知結構和情意結構中逐步形成以內化和體現「龍獅精神」及「真人教育」為核心的價值觀,形成豐富的「龍獅」校園文化特色,全面提升師生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和學校的辦學質量。
學校以龍獅文化為文化建設的品牌,挖掘龍獅文化的精神內涵,並和學校「實驗行知、求真創造」的辦學理念相結合,從內隱和外顯兩個層面提煉、構建出校本特色的龍獅文化,內隱層面如辦學目標、課程目標等,外顯層面如宣傳欄、黑板報、校刊、校園網站等,並將其落實於學校的制度、行為、活動和物化設施中,激勵師生對校園精神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學校通過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和課堂文化等領域,開展「龍獅文化」的薰陶和引領,幫助學生養成「慣於耐心與踏實、善於思維與想像、樂於交流與合作、勇於實踐與創新」等良好的習慣,進一步塑造創新人格,拓展興趣、激發好奇、確立自信、學做「真人」。
龍獅文化活動亮點
學校注重龍獅文化活動的演繹和深化:一是圍繞龍獅文化,開展一系列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在活動中不斷升華。如利用晨會、班會、隊會,圍繞如何傳承龍獅文化,做時代「真人」開展主題活動等。
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立「龍獅社團」、「龍獅文學社」、「龍獅運動隊」等,結合讀書節、體育節、科技節等平臺展示學生各方面才能。在龍文化系列活動中,學生展示在龍獅活動中收集的照片、有關的繪畫、剪紙,形成的小論文、調查報告等;進行活動中的小故事演講等主題交流。
三是通過名家講壇等活動提升師生對龍獅文化的認識。不定期地邀請市級有知名度的專家和舞龍教練來校指導,相關教師積極參與上海市組織的龍文化教育培訓,取長補短,把學到的東西靈活地運用於本校的龍文化教學活動中,提高開展龍文化教育的能力。
科學嫁接:知行合一成為學生的實踐
舞龍舞獅,與發揚陶行知的「真人精神」相結合,與學做「真人」的實踐相呼應。
「小先生制」顯傳統優勢
「小先生」,是行知實驗中學學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學做「真人」的重要實踐,也是知行合一培養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這項傳統在舞龍舞獅活動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現。
在人人體驗式舞龍舞獅活動中,學校積極探索推行「小先生制」。由學校龍獅隊隊員發揮自身的特長,把自己所學到的舞龍舞獅動作技術教授給其他學生,與他們分享在訓練比賽中的付出與收穫,使每個學生都明白不僅要發揚龍獅精神,更要傳承中華文化。在該活動中,堅持行知先生倡導的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給學生搭建了展示平臺,以彰顯知行合一的風範。
「小先生」像模像樣
徐夏燕是「行實龍獅隊」的一名女「龍頭」,給人幹練、陽光、積極向上的感覺。談起參加學校龍獅隊的感受,她滔滔不絕:「龍獅隊成員都是由不同班級的同學組成,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了解,也使整個年級更加團結,還學到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經常出去參加比賽,增長了很多見識,豐富了個人閱歷。很慶幸在學校能有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她講起話來很流暢,有層次感,龍獅學習給她成長帶來了很大的益處。黃嘉宇是班級體育委員,是龍獅隊中的另一名「龍頭」。在臨近高三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時,覺得以後舞龍(獅)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少。但兩位學生卻義無反顧,說:「如果有需要,我們還會來幫助『新鮮血液』練習,比如他們需要替補或什麼的,我們也都可以及時過來參加。」站在一旁的楊校長不無感慨地說:「他們每天都在教其他同學學習舞龍,而且教得非常好,這正是陶行知先生所一直倡導的『小先生』教育理念,全校學生的舞龍體驗活動,普及效果十分明顯。」
舞龍舞獅訓練,對團隊的協作要求很高,能提高學生溝通能力、控制情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舞獅動作一旦不同步,就會導致配合失誤,需要搭檔的小夥伴們尋找默契,從交流中獲得進步和成長。隊員王暉說:「舞龍這項運動,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課程深化:龍獅文化進入教學的天地
舞龍舞獅,進入課程,排入課表,這是行知龍獅文化校本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讓全體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體育專項化改革的載體
抱腰、上腿、上肩、坐頭,一個個動作連貫有序;板凳青、竹梯青、高樁青,舞完傳統套路,再練自創動作……行知實驗中學的操場上,一節「舞獅訓練課」正在進行,獅頭獅尾在驕陽下躍動,「校園黃飛鴻」們個個汗流浹背。
按專項開課、按興趣編班、小班化教學,一場中學體育課的「大變臉」,正在上海校園興起。作為滬上施行高中體育專項化改革的首批試點學校之一,行知實驗中學通過在武術專項課上引入「龍獅」這樣的中國傳統民俗,讓過去略顯枯燥單一的體育課,變成學生們感受傳統體育文化的課堂。
在項目運行過程中,學校編寫了龍文化課程方案,建構了特色鮮明的龍文化課程體系,撰寫了舞龍校本教材《飛龍乘雲》,把龍獅教學融入體育常規教學中,開展了人人會舞龍活動,成立舞龍舞獅特色社團,注重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構建龍獅特色的教學文化
龍獅項目,是將傳統體育、舞蹈、音樂與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學校在音、體、美、綜合實踐課程中,將舞龍舞獅作為元素,進行了融入性的嫁接:———體育課堂,是師生身心體驗和生命成長的舞臺,也是師生龍獅文化的形成基礎和價值體現的重要平臺。在「龍獅精神」引領下,教學中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引導方式、師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特徵。同時,還進一步研究「龍獅精神」對體育課堂教學文化的影響以及由此形成的課堂教學文化特徵的具體內涵;———音樂學科,開展龍獅音樂的研究,如龍獅表演中的鑼鼓韻律;———美術課堂上,研究古今中外龍獅美術作品特點,繪畫龍獅作品等;———綜合實踐課程,帶領學生開展龍獅主題研究,製作龍獅作品等。通過課堂中的這些拓展內容,不僅豐富學生對龍獅文化的理解,而且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感言
舞龍獅 做真人 傳文化
■楊衛紅
舞龍舞獅在行知實驗中學校園的誕生、發展和成熟,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文化傳承,是舞龍舞獅在校園蓬勃開展的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和精髓。而舞龍舞獅,又是民族史上具有深厚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龍獅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聚集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作為龍的傳人,理應了解、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而舞龍舞獅,讓我們看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身姿,看到了非遺傳承的魅力。
行知血脈,是舞龍舞獅在校園持續開展的動力。我校以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為宗旨,學做「真人」,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陶行知的許多教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連,與素質育人相關,而舞龍舞獅中,能夠將行知實驗中學奉行的育人主旨得到更完美、更切實的落地,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可以說,行知是精神內涵,舞龍獅是外在形象,兩者融合,可以展現出行實人的舞龍獅之貌,表現出舞龍獅人的行知之韻。
多元滲透,是舞龍舞獅在校園有序開展的脈動。舞龍舞獅,不僅是高中體育專項化發展的「重頭戲」,也是特色辦學、課程建設的「組合拳」,對校園文化的重塑、行知精神的演繹、素質育人的深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舞龍舞獅,讓我們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燦爛,體驗了非遺民俗之花的清新,堅定了文化立校的信念,清晰了特色辦學的路子,舞出文化,舞出精神,舞出前程。(作者為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