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和白居易七夕詩的異同,哪堪一年事,長遣一宵說

2020-12-06 騰訊網

「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不願為庭前紅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見,故心終不移。那能朝開暮飛去,一任東西南北吹。握手苦相問,竟不言後期。君情既決絕,妾意已參差。借如死生別,安得長苦悲。

夜夜相抱眠,幽懷尚沈結。那堪一年事,長遣一宵說。但感久相思,何暇暫相悅。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時徹。有此迢遞期,不如生死別。天公隔是妒相憐,何不便教相決絕。」唐朝元稹《相和歌辭.古決絕三首》節錄

很多人不知道元稹是誰,這樣說吧他是大詩人白居易最好的朋友和同僚,他比白居易小7歲。但是這兩個人同科及第,一起進入秘書省擔任校書郎,這幾年的朝夕相對的同事生活中,兩個人結下了超乎官僚利益的終生友誼。

白居易比元稹大7歲,進入官場較晚,性格沉穩老實,但是元稹,卻是少年得志,性格勇猛潑辣。元稹曾官至丞相,又擔任過武昌軍節度使,從這一點看,性格決定命運。不過也正是由於他的進取剛毅,他53歲就死了。白居易的官運卻是50多歲以後來的,又因為活得長,活了74歲。這在唐朝的官場中是非常難得的高壽,這高壽也有白居易的性格特點,隱忍綿長。

那麼白居易和元稹,他們有哪些共同點呢?

他們都是出生在小地主官僚家庭,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唐朝官僚體系,他們對基層生活比權貴更加了解,而且有志於改良官場和社會,所以在已經形成華麗虛浮的文風的中唐,大力倡導通俗易懂的詩歌和文字,向古風學習,向民間汲取營養,被稱為「元白體」。

大家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家喻戶曉,他力求自己的每一篇詩歌,老百姓都能聽得懂,當然白居易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因為傳播面非常廣,以至於皇帝都不得不佩服。

那么元稹呢,現在流傳下來的唐朝的二十四節氣詩, 是元稹在丞相職位上對全國頒布的。通過現有的出土實物證明,在唐朝,元稹的詩是靠手抄放在旅人的背包裡,這足以證明他詩作的魅力。

兩個人都作通俗卻真摯的詩歌。七夕是個古老的節日,在唐朝,從皇家到民間普天同樂。

白居易做的《長恨歌》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謂膾炙人口。雖然不清楚白居易這裡面是否有長生殿的實典,但是他曾經是在皇家檔案館工作的經歷,讓這首詩有著強烈的寫實背景,白居易也從未因此詩而遭到來自宮廷的壓力,相反收穫了從上到下的巨大粉絲。他逝世的那一年,唐宣宗寫詩悼念他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這就是白居易的成就。

那麼白居易還有另外一首相對典雅的七夕詩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可以看到白居易文字深入淺出的魅力。

那么元稹有哪些關於七夕的詩呢,最著名的是《古決絕詞》三首,這是向古樂府取經,寫下的七夕美詩,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不願為庭前紅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見,故心終不移。哪能朝開暮飛去,一任東西南北吹!」唐朝元稹《決絕詞三首》其一

這首詩的語氣非常的強烈,我願意做天上的牛郎織女星,我也不想做庭前木槿花。木槿花是一種朝開暮落的花朵,來形容人歡情絕,人離別。但是對方貪歡之後,並沒有長久的打算。「握手苦相問,竟不言後期。」於是元稹在這首詩裡寫下了女子的悲憤與斷絕,既然如此,就只當你我死生別,我不想這麼悲苦。

那麼對於七夕,一年一會,這美好的故事和傳說,元稹是怎樣的態度呢?元稹居然不看好這樣的別離。而且他寫的非常入情入理。

「夜夜相抱眠,幽懷尚沉結,

哪堪一年事,長遣一宵說。」唐朝元稹《古決絕三首》其三。

我是覺得七夕牛郎織女相會是很美好,但是總覺得有哪些地方不對勁,卻也說不上來。但是在這句話裡我看到了那說不出來的理由。元稹是以情感戀人夫妻過來人的口吻談到七夕的殘酷。對於有感情的人每天在一起,尚且不夠,哪裡分別一年,就一個晚上可以滿足?一年的話堆在一晚上說,有真情實意的人夠嗎?

「一年又一年,一年何時徹?

有此迢遞期,不如生死別!」

像這樣年復一年,一年只見一面,沒有徹底的時間享受快樂或者安撫別恨,那還不如永不相見,做生死別,永遠隔絕才好。

的確細推敲起來,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類似於無期徒刑的放風,沒有永久的相守在前面,只是每年一次重新撕開的悲傷,站在人類的角度講,從現實從情感,這種相會徒有其表,其實是不可接受的。

從這首古絕絕詞裡,我們可以看到元稹的個性和性格,是就是是,比較果斷和激烈,而且也非常實在,不來虛的和假的。

白居易的感情重在過程,無論是《長恨歌》還是他自己現實的感情,雖然結果不美好,但他仍舊歌頌纏綿發生過的情感和過程。

元稹相對白居易來講,更注重結果,相愛就是努力在一起,如果不能,提早斷絕,各不相欠。當然會有人說,這也太現實裡吧。但是元稹給的理由是站得住腳的,沒有結果和未來的相會,難道不是更殘忍嗎?

從現實講,一首詩的詩風也暴露了作者的性格。他的性格就是實在,敢於反對,敢於質疑,甚至是桀驁。不這樣,寧可如何的態度,從詩中會漫射到現實。

元稹是個能吏,什麼叫能吏?就是處理現實事物的才幹和能力,而且是有稜角的。元稹在做地方官的時候,興修修水利,發展農業,觀察事務,細緻入微。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二十四節氣詩,指導農業和旅遊,廣泛流傳,因為接地氣,實在,知識點多,很有看頭。但是元稹人緣不好,樹敵太多。

他高居相位,但轉眼被人排擠。以文官而至節度使的位置,在唐朝是難得的,這也是他性格和作為不同於白居易的地方,元稹的詩和人,都有無法磨滅的銳氣。元稹53歲驟逝,而熟悉了官場的白居易,性格比元稹陰柔隱忍,所以難得的長壽。

但是這對朋友性格反差雖然極大,但是因為知己而信任,成為唐朝詩壇最令人羨慕的大cp。各有作品,千秋傳世。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元稹和白居易七夕詩的異同,哪堪一年事,長遣一宵說
    七月七日一相見,故心終不移。那能朝開暮飛去,一任東西南北吹。握手苦相問,竟不言後期。君情既決絕,妾意已參差。借如死生別,安得長苦悲。夜夜相抱眠,幽懷尚沈結。那堪一年事,長遣一宵說。但感久相思,何暇暫相悅。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時徹。有此迢遞期,不如生死別。天公隔是妒相憐,何不便教相決絕。」
  • 元稹 遣悲懷三首
    元稹 遣悲懷三首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 元稹之《遣悲懷》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懷》)元稹生前,曾將自己所著詩分為十體,其第八體為「傷悼詩」,共四十八首,其中十餘首為悼念夭殤的子女,餘則都為他原配韋叢而作。韋叢字成之(一作茂之),宰相韋夏卿之女。她的生平能夠知道的不多,總算韓愈寫過她的簡短墓志銘,使我們知道有這樣兩點事實:一是她死時才二十七歲;二是「實生五子,一女之存」。這個女兒名叫保子。
  • 大唐的白居易,元稹的白樂天,一
    白居易的詩之所以影響力如此之大,有兩點原因,一是重視情感抒發,情真意切,質樸直接;二就是「俗」,白居易一生都在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因此他的詩不僅當時的接受度高,甚至21世紀的小學生讀其詩即使不看註解也能猜個大致意思。
  • 白居易和元稹是一對好基友嗎?
    元稹是否薄情,暫不去評論,但他絕對多情。崔鶯鶯和韋叢並不是他愛情的全部,當時的才女薛濤和歌女劉彩春,都和元稹有段故事。這樣一個多情種,對每一段感情都很專情,他的妻子韋叢去世後,他寫下了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遣悲懷》三首,可謂是痛徹心扉的。「貧賤夫妻百事哀」,更是成為悽豔的名句。
  • 白居易和元稹:真正的友情,刻骨銘心
    除了一起學習,兩人還和另一個哥們李紳一起發動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文壇運動——新樂府運動。當然,這場運動沒有遊行也沒有鬥爭,純粹是文壇的自發活動。一開始發起人李紳寫了一組樂府詩。(就是那個寫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和「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 白居易和元稹:真正的友情,刻骨銘心
    一開始發起人李紳寫了一組樂府詩。(就是那個寫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和「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李紳)元稹拿來一看:哇,針砭時弊,反映民生,這樣的詩才對社會有益啊!樂天,轉起來!隨後元稹和白居易積極發動文壇朋友,相繼投入新樂府的創作,兩人不僅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創作,還為運動草擬了多篇理論文章。
  • 元稹夫妻的八卦,白居易這首詩裡,或可見一斑
    白居易和元稹是最鐵的哥們,白居易的《慈恩寺題壁》寫道:「春來無計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元稹的《紀夢詩》寫道,「夢君兄弟曲江頭,也入慈恩院裡遊。屬吏喚人排馬去,覺來身在古梁州。」這樣的感情,可以說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了。
  • 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元稹的詩《菊花》《離思》欣賞
    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
  • 白居易和元稹不得不說的故事
    白居易想元稹的時候寫的。大家都知道白居易被變成過江州司馬,那他被貶的路上是怎麼度過的呢?「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讀元稹的詩。天黑了算什麼,眼睛疼了算什麼,都不能阻止我讀你的詩。
  • 白居易和元稹:去他的《長恨歌》
    《白居易和元稹:去他的<長恨歌>》作者 | 北溟魚一白居易的母親是個瘋子。時人說是「心疾」,大約是現在說的「精神分裂」。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人說是因為「悍妒」。
  • 白居易&元稹:這大概就是友情最好的樣子
    他在《過元家履信宅》寫道,「落花不語空辭樹,流水無情自入池」,他看到的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時過境遷人不在,不禁哀嘆道「前庭後院傷心事,唯是春風秋月知」。同樣的景色感觸,他還在《元家花》裡寫到過,「今日元家宅,櫻桃發幾枝。稀稠與顏色,一似去年時」。 白居易難以忘懷兩人的最後一次會面。元稹那時從越中返回長安,經過洛陽時,見到了做河南尹的白居易。
  • 大唐第一CP,元稹和白居易
    在唐代詩人中,如果說杜甫對李白是單相思的話,那元稹和白居易簡直就是甜出蜜來了。簡單來說李白和杜甫都沒能實習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元稹和白居易呢都是超級大的官了。李杜二人仕途短暫,相處較短,兩人被貶的地方書信都不便,元白二人天天在一起,即使分別也有能力寫寫信派人去送。
  • 《江湖老友》∣白居易和元稹:解析從古至今,友情的幾大核心要素
    白居易與元稹,兩人相識於一次科舉考試。那一年,兩人一同登書判拔萃科,一起被分配到秘書省當校書郎。成了同僚的兩人更是形影不離,常在一起談詩論書,把酒言歡,好不愜意。此後三十年,白居易和元稹兩人的友情至深至誠,不管對方在哪裡,都常以書信和詩歌表衷腸,據後人統計,兩人來往的書信和詩歌共有三千多篇。在這些充滿情意的書信中間,清晰看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和濃烈。
  • 元稹的11首著名詩歌,每一首都出經典名句
    元稹,字微之,唐朝詩人。元稹和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元稹的詩歌言淺意哀,撥動心弦,現在留下來的詩篇有幾百首。今天和大家一起拜讀元稹的一些著名詩歌,每一首都有經典名句。可無情的春風卻將那美麗的花瓣吹落於我的白衣之上,這讓人情何以堪啊!4、離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白居易寫給元稹的一封「情書」,句句真情,字字肺腑:這是真愛
    提到大唐詩人的朋友圈,白居易與元稹這對組合是一定要劃在重點關注小組的。元白相交,儘管相差7歲,二人卻心意相通,情意深厚。兩人相互唱和,留下不少往來詩文。白居易畫像 圖片源自網絡在白居易寫給元稹的詩裡,不乏情真意切的表白。看完只想說一句:誰說情書只能寫給愛人呢?寫給友人一樣是深情滿滿、感人至深的啊。
  • ...元稹才華橫溢,風流倜儻,與白居易是至交好友,一生與六個女人...
    大唐最花心的詩人,當屬大詩人元稹,他與大詩人白居易是至交好友。元稹此人一生可謂是「桃花朵朵開」,他本身又才華橫溢,真的是深情的是他,薄情的也是他。貞元十五年,二十一歲的元稹機緣巧合之下認識友人之女崔鶯鶯。
  • 白居易和元稹交情深厚,白居易在一篇奏章中,痛罵元稹是大奸臣
    唐詩的應和唱酬作品中,白居易與元稹的最多。這是因為白居易和元稹在年輕時相遇,一同參加科舉考試,一同進士及第,又是一同在朝為官,在文學主張、生活情趣以及政治態度上長期保持一致,一以貫之數十年。哪怕是聚少離多,分別貶謫在各地為官,他們甚至還書信往來,作詩隔空相贈。所以,白居易與元稹的友誼,一直為人所羨慕。其實,他們之間也有過波折,嚴重的時候,白居易公然在奏章中指責元稹是禍國殃民的奸臣。
  • 唯有痴情最風流,細看千古情痴元稹的悼亡詞——《遣悲懷三首》
    歡迎來到小紅聊文化,今天我們聊一聊千古情痴元稹的悼亡詞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府東都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少時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元稹雖然以詩名流傳後世,但是後人對其卻是毀譽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