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不願為庭前紅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見,故心終不移。那能朝開暮飛去,一任東西南北吹。握手苦相問,竟不言後期。君情既決絕,妾意已參差。借如死生別,安得長苦悲。
夜夜相抱眠,幽懷尚沈結。那堪一年事,長遣一宵說。但感久相思,何暇暫相悅。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時徹。有此迢遞期,不如生死別。天公隔是妒相憐,何不便教相決絕。」唐朝元稹《相和歌辭.古決絕三首》節錄
很多人不知道元稹是誰,這樣說吧他是大詩人白居易最好的朋友和同僚,他比白居易小7歲。但是這兩個人同科及第,一起進入秘書省擔任校書郎,這幾年的朝夕相對的同事生活中,兩個人結下了超乎官僚利益的終生友誼。
白居易比元稹大7歲,進入官場較晚,性格沉穩老實,但是元稹,卻是少年得志,性格勇猛潑辣。元稹曾官至丞相,又擔任過武昌軍節度使,從這一點看,性格決定命運。不過也正是由於他的進取剛毅,他53歲就死了。白居易的官運卻是50多歲以後來的,又因為活得長,活了74歲。這在唐朝的官場中是非常難得的高壽,這高壽也有白居易的性格特點,隱忍綿長。
那麼白居易和元稹,他們有哪些共同點呢?
他們都是出生在小地主官僚家庭,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唐朝官僚體系,他們對基層生活比權貴更加了解,而且有志於改良官場和社會,所以在已經形成華麗虛浮的文風的中唐,大力倡導通俗易懂的詩歌和文字,向古風學習,向民間汲取營養,被稱為「元白體」。
大家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家喻戶曉,他力求自己的每一篇詩歌,老百姓都能聽得懂,當然白居易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因為傳播面非常廣,以至於皇帝都不得不佩服。
那么元稹呢,現在流傳下來的唐朝的二十四節氣詩, 是元稹在丞相職位上對全國頒布的。通過現有的出土實物證明,在唐朝,元稹的詩是靠手抄放在旅人的背包裡,這足以證明他詩作的魅力。
兩個人都作通俗卻真摯的詩歌。七夕是個古老的節日,在唐朝,從皇家到民間普天同樂。
白居易做的《長恨歌》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謂膾炙人口。雖然不清楚白居易這裡面是否有長生殿的實典,但是他曾經是在皇家檔案館工作的經歷,讓這首詩有著強烈的寫實背景,白居易也從未因此詩而遭到來自宮廷的壓力,相反收穫了從上到下的巨大粉絲。他逝世的那一年,唐宣宗寫詩悼念他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這就是白居易的成就。
那麼白居易還有另外一首相對典雅的七夕詩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可以看到白居易文字深入淺出的魅力。
那么元稹有哪些關於七夕的詩呢,最著名的是《古決絕詞》三首,這是向古樂府取經,寫下的七夕美詩,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不願為庭前紅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見,故心終不移。哪能朝開暮飛去,一任東西南北吹!」唐朝元稹《決絕詞三首》其一
這首詩的語氣非常的強烈,我願意做天上的牛郎織女星,我也不想做庭前木槿花。木槿花是一種朝開暮落的花朵,來形容人歡情絕,人離別。但是對方貪歡之後,並沒有長久的打算。「握手苦相問,竟不言後期。」於是元稹在這首詩裡寫下了女子的悲憤與斷絕,既然如此,就只當你我死生別,我不想這麼悲苦。
那麼對於七夕,一年一會,這美好的故事和傳說,元稹是怎樣的態度呢?元稹居然不看好這樣的別離。而且他寫的非常入情入理。
「夜夜相抱眠,幽懷尚沉結,
哪堪一年事,長遣一宵說。」唐朝元稹《古決絕三首》其三。
我是覺得七夕牛郎織女相會是很美好,但是總覺得有哪些地方不對勁,卻也說不上來。但是在這句話裡我看到了那說不出來的理由。元稹是以情感戀人夫妻過來人的口吻談到七夕的殘酷。對於有感情的人每天在一起,尚且不夠,哪裡分別一年,就一個晚上可以滿足?一年的話堆在一晚上說,有真情實意的人夠嗎?
「一年又一年,一年何時徹?
有此迢遞期,不如生死別!」
像這樣年復一年,一年只見一面,沒有徹底的時間享受快樂或者安撫別恨,那還不如永不相見,做生死別,永遠隔絕才好。
的確細推敲起來,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類似於無期徒刑的放風,沒有永久的相守在前面,只是每年一次重新撕開的悲傷,站在人類的角度講,從現實從情感,這種相會徒有其表,其實是不可接受的。
從這首古絕絕詞裡,我們可以看到元稹的個性和性格,是就是是,比較果斷和激烈,而且也非常實在,不來虛的和假的。
白居易的感情重在過程,無論是《長恨歌》還是他自己現實的感情,雖然結果不美好,但他仍舊歌頌纏綿發生過的情感和過程。
元稹相對白居易來講,更注重結果,相愛就是努力在一起,如果不能,提早斷絕,各不相欠。當然會有人說,這也太現實裡吧。但是元稹給的理由是站得住腳的,沒有結果和未來的相會,難道不是更殘忍嗎?
從現實講,一首詩的詩風也暴露了作者的性格。他的性格就是實在,敢於反對,敢於質疑,甚至是桀驁。不這樣,寧可如何的態度,從詩中會漫射到現實。
元稹是個能吏,什麼叫能吏?就是處理現實事物的才幹和能力,而且是有稜角的。元稹在做地方官的時候,興修修水利,發展農業,觀察事務,細緻入微。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二十四節氣詩,指導農業和旅遊,廣泛流傳,因為接地氣,實在,知識點多,很有看頭。但是元稹人緣不好,樹敵太多。
他高居相位,但轉眼被人排擠。以文官而至節度使的位置,在唐朝是難得的,這也是他性格和作為不同於白居易的地方,元稹的詩和人,都有無法磨滅的銳氣。元稹53歲驟逝,而熟悉了官場的白居易,性格比元稹陰柔隱忍,所以難得的長壽。
但是這對朋友性格反差雖然極大,但是因為知己而信任,成為唐朝詩壇最令人羨慕的大cp。各有作品,千秋傳世。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