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邪
全文共 5302 字,閱讀需要 13 分鐘
春日的曲江,暖風融融,柳條新綠,春遊踏青的行人往來不絕。
白居易和好友李杓直、弟弟白行簡前往曲江邊的慈恩塔遊玩。
三人喝著小酒,聊著天。
白居易突然意興闌珊地說:老元這時候大概到梁州了吧,哎,也不知道他想我了沒?
李杓直打趣道:我看你倆乾脆在一起得了,別禍害廣大少女少婦了。
白居易哈哈大笑,轉身在牆壁上提筆寫道: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
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阿秋~又是哪個妹子在想我?」
這邊廂,元稹連連打噴嚏。
驛站的官舍又冷又潮,元稹吃過飯早早就躲在被窩裡,心中盤算著:這次奉命前往四川查貪汙案,必定要好好表現一番,多抓幾隻大老虎,才不枉宰相對我的器重。
由於旅途勞頓,元稹躺下沒多久就睡著了。
夢中自己正和好基友白居易幾人在慈恩塔下飲酒暢談,好不快活。
突然馬蹄聲嗒嗒,元稹驚醒。
打開窗一看,原來是亭吏正在安排換乘的馬。
他起身給白居易寫信:
使東川.梁州夢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
亭吏呼人排去馬,所驚身在古梁州。
白居易收到這封信的時候大驚,一看日期,恰巧正是曲江遊玩那天。
白行簡更是驚奇:哥,定是你和老白思念對方太深,以至於產生了心電感應。
白居易笑道:別瞎說,你是不是又打算寫到小說裡頭?
10年前,白居易和元稹同時入職秘書省擔任校書郎。
元稹比他小7歲,長得高大英俊,玉樹臨風,用白居易的話說就是「儀形美丈夫」,是迷倒萬千女性的男神。
白居易雖然近視,還少白頭,但稍微打扮一下也是個風流蘊藉的少年才子。
校書郎的工作清閒安逸,收入不菲,兩個窮人家出身的小夥子荷包鼓鼓,自信頓增。
作為本地土著的元稹輕車熟路,帶著一班新入職的同事泡酒吧逛夜店,花天酒地,整日過著「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的日子。
酒酣耳熱,兩人漸漸敞開心扉。
元稹:我小時候家裡很窮。
白居易:好巧,我也是。
元稹:我是單親家庭。
白居易:我父親也很早就去世了。
元稹:不瞞你說,其實我不是漢人。
白居易:好巧,我祖上也不是。
元稹:我曾經辜負了一個好姑娘……
白居易:哎,我踏馬也是啊……
聊著聊著,兩人發現彼此相同點竟然比親兄弟還多,不禁又驚又喜,越聊越投機。
元稹雖然比白居易小7歲,但是很早就出社會了,見多識廣,是個有故事的男同學。
兩人的友誼從這時候起,一直持續到元稹去世,真正是至死不渝。
他們好到什麼地步呢?
兩人互相唱和的詩多達900多首,還出了十六卷合集,遠遠超過他們給情人和妻子寫詩的總和。
這些詩情意綿綿,感人肺腑,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寫給情人的,比如這樣的:
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銷雪盡意還生。 ——元稹
昔作芸香侶,三載不暫離。逮茲忽相失,旦夕夢魂思。——元稹
朝朝寧不食,日日願見君。 ——元稹
還有這樣的: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白居易
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白居易
更可貴的是,他們情同手足,親同一家。
元稹母親去世的時候,全家失去經濟來源,生活困頓,白居易不僅經濟上提供支持,還讓自己母親前去幫忙,更親自為元稹母親寫墓志銘。
維繫他們友情最重要的紐帶,莫過於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當然這追求並不只是喝酒把妹。
作為大唐的頂尖人才,他們積極入世,志在兼濟。
公元 806 年,兩人一起辭了校書郎這個肥差,躲在華陽觀裡閉門讀書,準備衝刺新任皇帝主持的制舉考試。
皇上親自面試,考的都是時事熱點,國家大事,題目可不是小兒科的高考作文。
兩人搬了厚厚一堆參考書,日夜不息地刷題。
除了做題,他們還要自己出題,預測皇帝會考什麼。
有時候一道題,兩人要唇槍舌戰討論個一百回合,再達成共識,將兩人的觀點潤色成標準答案,做成了75道《策林》。
後來這75道題成了廣大學子競相購買的參考書,暢銷程度堪比今天的《三年高考五年模擬》。
有一次元稹讀了前屆落榜生的作文,覺得觀點很好,拿來參考。
白居易笑道:你看了落榜生的作文,小心我們也要落榜。
兩個學霸一起複習,效果果然是成倍的。
最後成績公布,元稹第一,白居易第二。
除了一起學習,兩人還和另一個哥們李紳一起發動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文壇運動——新樂府運動。
當然,這場運動沒有遊行也沒有鬥爭,純粹是文壇的自發活動。
一開始發起人李紳寫了一組樂府詩。(就是那個寫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和「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李紳)
元稹拿來一看:哇,針砭時弊,反映民生,這樣的詩才對社會有益啊!樂天,轉起來!
隨後元稹和白居易積極發動文壇朋友,相繼投入新樂府的創作,兩人不僅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創作,還為運動草擬了多篇理論文章。
運動的口號:「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出自白居易的文章。
這次運動不僅促進了中唐的詩壇蓬勃發展,也打響了白居易和元稹的知名度,讓兩人的革命友誼更加堅固。
公元 809 年,元稹在洛陽擔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
剛到洛陽沒多久,與他結婚6年的韋叢就因病去世。
韋叢出身名門,從小衣食無憂,嫁給元稹後過著清貧的日子,卻從沒有半句怨言。
元稹悲痛欲絕,眼淚幾乎流幹,好幾天臥不成眠。
白居易為了安慰老友,竟用韋叢的口吻給元稹寫了好幾首詩,希望能讓他振作起來。
剛剛經歷了喪妻之痛的元稹,更加拼命工作轉移痛苦。
不到一年時間,元稹就查辦了10餘起官員貪腐腐敗,草菅人命的案件,得罪的大小官員不計其數,其中甚至有宰相杜佑的親戚。
白居易寫諷喻詩都恨得他們牙痒痒了,更何況元稹如此雷厲風行地查案。
果然,打擊和報復很快就來了。
元和五年,河南尹房式犯案被元稹彈奏,朝廷的指令還沒下來,元稹先把這位級別比自己高得多的官員關了起來,留職查辦。
這就給一向虎視眈眈的對手抓住了把柄,朝廷連夜召元稹回長安問話。
元稹路經華州,晚上在敷水驛休息。
不久進來一夥宦官,吵吵嚷嚷,喊著要住正廳。
中唐的宦官權勢滔天,仗著皇上撐腰到處作威作福,朝中大臣都要讓他們三分,元稹和白居易一向對他們深惡痛絕。
元稹心想:驛站的正廳先到先得,憑什麼讓你?
於是緊閉房門不理會。
仇士良一夥又是踢門又是大罵:裡面的,識相的自己滾出來。
元稹依舊躺著不回應。
突然,仇士良一夥踢開了房門,上前對著元稹拳打腳踢,還用馬鞭抽他。
元稹被打的頭破血流,鞋都沒穿就逃了出去。
這群宦官還惡人先告狀,回到長安就向皇帝哭訴 。
朝中大臣多出面為元稹說話,白居易連上三封奏書,苦口婆心地勸說皇上:懲罰元稹必定助長宦官的氣焰,讓朝中無人敢說真話……
然而事與願違,元稹最終被貶到江陵。
詔令下達,元稹當天就得離開京城。
元稹騎著馬上路,碰巧遇到剛下班的白居易。
「要走了嗎?」
「嗯……」
「到了那邊萬事小心,記得給我寫信。」
「好的,兄長珍重。」
離別在即,千言萬語一時難以出口,只得草草告辭。
元稹走後,白居易頓覺長安城空空如也,寂寞蕭條: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中秋夜,白居易獨自在翰林院值夜班,夜色沉沉,朝夕相處的老友卻和自己遠隔天涯。
看著清亮的月色,想著兄弟會不會看不到,因為江陵地勢低,溼氣重,月光容易被雲霧遮蔽。
其實白居易更擔心的是元稹曾經在四川一帶查官員貪腐案,得罪了許多藩鎮的官員。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
銀臺金闕夕沈沈,獨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裡外故人心。
渚宮東面煙波冷,浴殿西頭鐘漏深。
猶恐清光不同見,江陵卑溼足秋陰。
好在白居易擔心的事沒有發生,元稹到了江陵,日子過得還算悠閒,上司待他極好。
兩人的書信來往不絕,元稹用詩歌表面心跡:任憑再多打擊,詆毀,我也會堅守本心。
金埋無土色,玉墜無瓦聲。
劍折有寸利,鏡破有片明。
我可俘為囚,我可刃為兵。
我心終不死,金石貫以誠。
此誠患不至,誠至道亦亨。
微哉滿山鳥,叫噪何足聽。
——《思歸樂》
風水輪流轉,公元 814年,白居易因越職進諫被貶為江州司馬。
元稹當時改判到更加偏僻的四川通州,住在潮溼陰冷的江邊,病得臥床不起,聽到這個消息,掙扎著爬起來給好友寫信慰問: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在去江州的船上收到信,「這小子,詩藝進步這麼大,莫不是瞞著我和別人偷偷練筆?」
讀了一遍又一遍,外面疾風暴雨,他的心中卻溫暖如燈。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闇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相隔兩地,書信成了兩人寄託思念和切磋技藝的唯一辦法。
有一次元稹淚汪汪地進門,妻子女兒嚇得以為又要被貶官了,一問才知是收到白居易的信。
得樂天書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距離遙遠,抵擋不住兩人的深情厚誼。
在創作上,他們是知音,也是對手。
他們唱和的詩越來越多,一次比一次精彩,彼此暗暗較勁。
今天白居易寫了《 給徽之的三十句》,元稹就用一樣的韻腳回個30句。
下次元稹寫個《 給樂天的五十句》,白居易就回他50句。
後來越寫越長,100句的長詩和得不亦樂乎,跟接力似的。
和這倆人交朋友,挺廢紙的。
兩人在地方上任職,各自兢兢業業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
元稹在江陵、通州之時積極為百姓減稅減負。
白居易則大力興修水利,解決百姓的吃飯喝水問題。白居易甚至拿出自己的積蓄,用來為百姓辦實事。
兩人在各自任職的地方政績斐然,深受百姓愛戴。
在四川,百姓因為喜愛元稹,紛紛用他的姓和字給孩子起名。
在蘇杭,白居易離任之際百姓夾道相送,含淚挽留刺史。
公元821年,在外漂泊已久的老友終於回到了他們日夜思念的長安相聚。
但是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場事關政治與友情的重大考驗。
這一年春闈放榜,進士及第的考生春風得意,各自開心地曬起了成績單,家裡殺豬宰羊,準備慶祝一番。
然而西川節度使段文昌卻向皇帝舉報:這次進士及第的33人,有14人沒有真才實學,是靠關係進去的。
唐穆宗與元稹、李德裕等大臣商議,最終決定讓白居易作為主考官,重新對這14人進行考試。
結果複試只有4人合格,證實了官員舞弊的行為,這就是著名的長慶科場案。
長慶科場案的爆發,是造成日後以牛增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主的李黨黨爭的開端。
朝廷官員紛紛站隊。
在這種勢同水火的局勢中,白居易面臨的選擇相當尷尬。
一邊是自己的親戚,一邊是自己的摯友,這種選擇大概和親媽與老婆同時落水救哪個的難度差不多。
面對這樣的史詩級難題,白居易揮一揮衣袖:你們玩,我先走了。
當年懟天懟地啥都不怕的老炮兒,歷盡滄桑,自知不能力挽狂瀾,索性退居到洛陽買房養老。
元稹則不亦樂乎地參與朝政,甚至一度官居宰相。
可惜這個宰相難以服眾,還沒過試用期,就又被貶了。
長慶三年,元稹出任越州刺史,白居易則在杭州,兩人距離很近,又都遠離政治旋渦中心。
白居易設宴招待元稹,又請歌妓玲瓏演唱元稹的詩。
元稹笑道:快別唱了,我的詩都是寫給樂天的,咱悄悄的自己看不成嗎?
重贈
休遣玲瓏唱我詩,我詩多是別君詞。
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
白居易給元稹斟滿酒,連連勸道:小子,你發達的時候沒人敢灌你,今天必須給我幹了,不醉不歸。
席上答微之
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東。
勿言一水隔,便與千裡同。
富貴無人勸君酒,今宵為我盡杯中
多年來,縈繞在白居易和元稹心中的遺憾揮之不去,那就是:膝下無子。
作為朝廷高官,他們的後代可以獲得蒙蔭,無奈他們生的都是女兒。
大和三年,兩位50多歲的老人居然同一年老來得子。
元稹為愛子起名道保,白居易的兒子起名阿崔。
五十八翁方有後,靜思堪喜亦堪嗟。
可惜這樣的快樂沒有持續太久。
阿崔三歲就暴病夭折,白居易悲不自勝。
還沒從喪子的打擊中緩過來,又迎來一個更大的噩耗。
同一年,元稹突然在任所暴卒,死因是吃丹藥中毒而死。
白居易悲痛欲絕,想到最後一次在洛陽分別,酒過三巡,元稹含淚吟詩,詩裡隱隱有不祥之音:
君應怪我留連久,我欲與君辭別難。
白頭徒侶漸稀少,明日恐君無此歡。
自識君來三度別,這回白盡老髭鬚。
戀君不去君須會,知得後回相見無?
吟完兩首詩,元稹拉著他的手,揮淚道別,沒想到竟成了永別。
白居易撫棺痛哭,回首二人相伴三十載,詩歌唱和900篇,彼此的感情就像影子離不開形體,皮膚離不開毛髮一樣,(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令人動容。
元稹死後,白居易一直待在洛陽,不再參與紛亂的朝政。
好在還有三兩知己,常常互相串門,日子過得倒也閒適。
尤其是晚年有劉禹錫相伴,劉禹錫一生坎坷,卻始終不改正直和灑脫的本性,讓白居易深深佩服。
白居易對劉禹錫說:上天把老元帶走了,又給我送了你這麼個勁敵,看來我是不可能稱霸文壇啦!
年紀越來越大,記得的事情越來越少,卻始終忘不了生命中的知己。
身與心俱病,容將力共衰。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有一次白居易又夢見了元稹,仿佛還是年輕時候,正攜手賞花吟詩,醒來卻無處可尋。
一年又一年,季節更替,想著你在冰冷的泥土之中,泉路茫茫,不知能否得知人間的消息。
元稹寫得最好的是給妻子的悼亡詩,而白居易寫給他的悼亡詩,千載之下讀來,依然震撼人心。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參考文獻:
1.蹇長春《白居易評傳》
2.尹佔華《元稹評傳》
3.《元稹年譜》
精彩推薦:
青年李白: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奇
中年李白:我就是我,夜空中最亮的煙火
杜甫: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白居易:慚愧慚愧,我也就紅了1000多年而已
誰是大唐掃地僧?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