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條岸》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的短篇小說作品,整篇小說的篇幅相當短小,翻譯成中文以後只有三千多字。但這部作品意蘊其實非常豐富,甚至毫不誇張地說,叫人看了會有一種醍醐灌頂、振聾發聵的感受。
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第一次看到這篇小說是在高中發的一本課外小說閱讀文本裡,老師課上不會講,但是裡邊的小說都是大家作品,印象深刻的還有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
那時候看小說是興趣使然和打發時間,終究還是有點無心學習,這一點必須深刻檢討。但也正是由於我的偷懶吧,意外地邂逅了這個來自南美洲的故事,當時就已經驚為天人了。這是一個講述理想和現實的作品,是一個關於尋找的故事:
河的第三條岸
父親原來是一個老實本分、沉默寡言的,相當平凡的人,家裡的事也是交由母親主持。但有一天,大概是看到家裡一切都步入正軌,物質供給也沒有問題,父親突然就乘著一隻小船跑到河裡去了,他想要遠離世俗,甚至遠離他自己的家庭,去一個在別人看來無法理解,並不存在的地方——河的第三條岸。
沒有人能理解父親的行為,他們覺得他可能是中邪、發瘋或者是要侍奉上帝神明,總之就是不正常。母親表面上也裝作不支持父親,甚至覺得羞辱,不肯為他準備食物和生活用品。只有小說裡的&34;,作為兒子,會偷偷地為他送去基本的生活物資。而且,很多時候,那些物資是家裡人默許&34;偷走的,甚至根本就是母親專門準備的。
只能遠遠看著父親
即使是&34;帶食物給父親的時候,也只能把東西放在岸邊,然後遠遠走開,那些物資才會被接受。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能知道父親在河流上漂著的時候,具體過著怎樣的一種生活。
開始的時候,母親對父親變回正常仍然抱有期待,她叫來警察嚇唬他,叫來神父為父親驅魔,想他回心轉意。然而都沒有作用。
失去了父親,家裡的孩子們只能在親戚和他人的幫助下逐漸成長,&34;在這個過程中多多少少感受到了父親拋棄我們帶來的失落感。
姐姐結婚了,&34;希望父親能來共享可口的飯菜,他缺席了。姐姐生下了孩子,堅持讓他看一下自己的外孫,父親也沒來,我們都在岸邊,在雨天裡留下了淚水。後來姐姐一家就搬走了,哥哥和母親也都離開了原來生活的地方。
最後,只有&34;留了下來,一直都沒有結婚,一直都活在困惑裡,並且逐漸老去。在&34;看來,自己和其他所有人一樣,都被父親否定掉了。
小說末尾,&34;提出接替父親尋找河的第三條岸,就在他接近岸邊的時候,&34;又因為痛苦和恐慌瘋狂地逃走了。那之後,再也沒有人見過他,&34;也戴上了名為愧疚的枷鎖,病倒了,命不久矣。還想著死後讓人把身體裝進小船,也去河流裡漂著…
困惑的「我」
小說不禁引人遐想:父親所追求的第三條岸到底是什麼?它何以有那麼大的誘惑力,讓父親那樣的本分人枉顧自己的家庭,拋棄自由去尋找?
從母親對父親的態度,和孩子們為他所做的事,自己各種愛戴,都可以看出來他不是一個很差勁的人。甚至這個家庭對他怪異的舉動存有一定的包容。那原本是多好的一個家庭…
賭博、酗酒、毒品、暴力都能讓一個人瘋狂,但是&34;顯然不是這樣的人,&34;也不是齷齪腌臢的事或者地方。尋找第三條岸這樣的行為,更像是東方文化裡僧侶道士尋仙問道,李耳騎青牛出了函谷關。
又或許,第三條岸,是西方文化裡的含義,有別於此岸和彼岸,介乎生存和死亡之間,是人間的某個玄妙之境。像是馬斯洛說的那種超人的自我成就。
而且有可能,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那一處河的第三條岸,而且形態各不相同。
遙遠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