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繪畫畫種產生於各自的文化體系中,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造成中西方繪畫上的諸多差異,包括繪畫理念、繪畫工具材料、繪畫技法和表現手法、繪畫的形式表現、繪畫的題材選擇等等。
中國文化中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或者說特徵是含蓄、內斂、中和、自然。在這種文化支配下,中國畫從傳統上就確立了以「寫意」為主以表現自然為主的繪畫理念,注重畫面深沉曠達幽遠博厚的意境的表達,給人一種心曠神怡寧靜致遠抒發情懷陶冶情操的感覺,而並不刻意追求畫面的形象逼真效果。中國畫美在意境,妙在似與不似。西方油畫美在形象,妙在直觀立體。如果說什麼是中西方繪畫本質的區別,那就是繪畫理念上的不同。由於這種繪畫理念支撐,中國畫形成了「書畫同源」的筆墨藝術,形成了「詩書畫印」一體的外在表現和豐富內涵。


西方文化中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或者說特徵是開放、張揚、直接、直觀。在這種文化支配下,西方繪畫(主要是油畫)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以科學嚴謹的造型具象比較真實的還原客觀物象本真面貌以表現人為主的「寫實」繪畫理念,從創作技法到表現手法上窮盡智慧運用科學刻意追求畫面的逼真效果,形成了以古典主義寫實油畫為主導的西方繪畫體系。
但是,儘管中西方繪畫有很多區別或者說不同,但它們沒有孰高孰低孰優孰劣之分。應該說中國畫和西方畫都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繪畫藝術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它們各有特點,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精妙深奧引人入勝之處,都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傳統中國畫家們認為筆墨對於中國畫來說很重要,中國畫離不開筆墨,離開了筆墨就不叫中國畫。中國畫有一套語言體系,中國畫有其特有的形制,和對工具材料使用的規矩。中國畫有自己筆墨語言,找到一種結構,這種結構是帶有個性的,也是帶有情感的,帶有中國文化特有的屬性,因為中國文化就是詩意化,並不過多注重物質表達,但是作為這種材料,本身注重書寫性。
中國畫,是精神意象的表達:畫畫不是告訴別人這是什麼,或者你看到了什麼,在這個層面上繪畫就沒有意義了,我覺得繪畫應該是貼近內心,你是不是真的感動過,是不是注入了什麼,或者畫出了什麼,畫出什麼可能比畫了什麼更重要,是帶有情感的。中國畫是「寫意」,是「書寫」。中國畫都非常講究畫面有意境,畫外有精神,畫外有畫;格局版式講究密不透風,疏能跑馬,即疏密有致;除此以外,還希望能詩、書、畫、印俱佳,因為畫完畫後還有題跋、落款、印章…… 到了元代(1271年-1368年),水墨畫佔據了絕對地位,水墨畫上只有黑白兩種顏色,通過墨色濃與淡、線條的粗細來表達對象,會有一些單調,此時更講究題跋、落款和印章了。此外,畫面強調留白,通過留白,增加畫面的空間感。而西方繪畫,尤其是發現了一系列光和色彩的原理後,還強調通過顏色的飽和度、透明度、虛實關係構造畫面空間感。
中西方繪畫具體在表現形式上,比如中方常用線條表現,西方則多用色彩明暗對比; 材料上國畫依賴的是水,西方更多的是油墨 。方法上常拿出來說的就是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的區別 。
中國畫用散點透視,就是觀察點不局限在一個點上,視角可以隨便移動,每個點上看到的東西都可以容納在畫面裡,因此常有咫尺千裡的效果; 焦點透視就是跟照相一樣,在一個點上看到什麼如實畫下來,看不到的就不要表現,強調的是畫面的立體感和實感; 技巧上國畫裡是點、染、皴等等,西方流派比較複雜,技巧也比較多樣;到了近代中國畫其實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繪畫的技巧,集中西方特點比較明顯的就是徐悲鴻徐悲鴻致力於中國繪畫吸收西畫的畫法,強調西畫的素描基本功,並且在繪畫教學中大力推行,影響至今!
就我的欣賞而言更喜歡中國畫,認為中國畫文化含量更高,西方風景油畫雖然像卻境界小,我國山水畫雖寫意卻有咫尺千裡的大境界,更值得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