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精神與西方繪畫語言的「珠聯璧合」朱建安和朱赫「大藝至澄」藝術雙人展
近期,上海浦東張江科學城迎來一場文化盛事,在張江當代藝術館,一場形式獨特的藝術雙人展開幕。朱建安是著名的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曾任法國陶藝雙年展的評委,作品屢獲大獎,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另一位年輕藝術家朱赫,畢業於柏林藝術大學,獲得碩士學位。雖然才20多歲的年紀,但已經在各地舉辦過多次個展,取得業界的廣泛關注和青睞。此次藝術展將展出兩位藝術家的繪畫、陶瓷以及朱赫的手繪動畫作品。
天才少年初長成
出生藝術世家的朱赫,爺爺就是民國著名陶瓷藝術家朱明,從小耳濡目染接受藝術薰陶,3歲開始學習米羅、畢卡索現代派的繪畫方式,其父親對於藝術上的栽培十分開明,他可以自由地選擇家裡的繪畫資料進行學習,8歲開始閱讀美術史相關書籍,12歲的時候已經學習了一套耶魯大學素描課程和列賓美院的一些研究生級別素描課程。在同齡人眼中,是個「奇怪」的人。15歲抱著出去闖蕩看世界的心,走出家鄉,先後去了西安、上海、杭州、柏林、等地進行學習深造並遊歷歐洲十國,接受了純正的西方美學和文化藝術教育。
畢業至今,已經舉辦過多次個展,作品曾參加景德鎮國際陶藝展、杭州「無詞」青年藝術家畫展、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柏林藝術大學年展,並相繼在上海舉辦「魔都心像」、「花與雨的世界個展及朱赫藝術作品展。他的作品廣受讚譽,有專屬自己的獨特風格。
當西方繪畫技藝遇上中國傳統水墨
提及朱建安老師,便要提到水墨畫法。和西方的油畫技藝不同,中國的水墨講究的是「筆墨」、「線形」和「留白」。有些著名的文人畫家,追求的是「氣韻生動」和「禪的境界」。可以說中國畫大部分成就是在形神筆墨兼具下的寫意。
相比古典西畫表達的「氣氛和再現」,水墨是「寫意和表現」。但要把兩者融合在一起,卻非易事,需要紮實的繪畫功底和不被外物動搖的正道藝術本心。在朱赫的畫作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具象的世界,他畫生活過的上海街區,畫一場夏日裡的雨,畫身邊美麗綻放的花。在他的畫面裡,看到不同的生命以這樣不可思議的方式表現自己的特徵,大自然美而不言。
藝術家朱建安則將畫筆聚焦在有人文高度上的人和景,在心中的風景裡表達了情懷。他也用現代的眼光去畫山水,在彩色的丙烯或者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宋朝的精緻與典雅,看到了明朝文人的高潔風骨,甚至看到了倫勃朗、梵谷、塞尚的探索精神和生命舒展。這也許就是新文化復興的方向。
朱建安 樹
創作是一種修行,藝術的意義來自生命本源的動力。
「藍色系列」是朱赫鍾愛的系列之一。「藍色的寬廣是超越想像的,天空屬藍,聖經裡上帝就是天空。許多宗教都崇拜天空。天空是宇宙的虛無。也是不可描述的本源能量存在的地方。」——朱赫閒聊時說起。「我在十一歲讀到過,康德的一些文字。」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德語原文mir 是我而不uns 我們。也是說「自我」。
本我在仰望天空,仰望星空的時候,可以自問,你和我是誰呢?
在高度純淨的狀態下,朱赫的思想達到了另一重不可言喻的境界,在這樣的狀態下,進行繪畫創作,有很大的境界優勢,這樣狀態下的作品是不經刻意設計的自然表現。從出發點就站在了潛意識表現主義的高度。作品《東柏林的車站2》能看出藍色背景下的光芒,在遠去的車站一排排十字的形象,似乎在思考探索著什麼。作品《神仙馬花瓶和百合》可以看出,運用古典的中華民族的想像力元素,神仙飛馬。來源於民間青花的素材,具有一些道家思想,再加上生命綻放的花卉,不可言說的美感。
藝術家朱建安對美的解讀:藝術不僅是唯美,而是在塑造中對於文化進行思考,對習俗的承傳。藝術當隨現代,表現時代的特色,倡導藝術對生活的提升,讓藝術去美化人生。但藝術的表現力在於對藝術的理解,這種理解也在於鑑賞力,就是喜歡什麼類別的藝術,就會相映的產生什麼類別的作品。藝術可能是一種智慧的表達,沒有高尚的品格很難高貴起來,不經意才最好,可這不經意的留露,是需要多少年的磨練,藝術很艱難,但也很容易。天才的遊戲也是在千辛萬苦中獲得出來的。
這對年齡不同的藝術家,有著不同的藝術教育背景,看遍中西方文化差異之後,對藝術的認知和探求卻是有一定相同點的:「造型是藝術的基礎,造型能力,高低決定了藝術家本人的藝術表現能力。好的造型下,色彩的表現性才會更強。但是好的藝術也需要較高的思想境界來產生,這是藝術史上要永久探索的一個課題。」歡迎大家來參觀此次「大藝至澄-朱建安、朱赫藝術雙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