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台山詩畫選》序言中,呂新景從歷代詩人的數量、知名度,詩詞的質量、知曉度,詩流派,以及對當今文化、經濟、社會的影響等四個方面,把天台山與中國各大名山作比較,提出了天台山是「中國第一詩山」的觀點。
天台山是一座蓋世文化名山,聲名早已遠播海內外。天台縣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會組織編寫《天台山詩畫選》,翻看後,我覺得天台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編者左溪先生囑我作序,藉此機會我談點對天台山詩畫的感受。三年前,我在編台州廣電《唐詩來了》欄目時,選了有關天台山的詩近百首,對天台山的詩有所了解。過去人們關注的是天台山的佛教和道教,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的祖庭都在此山。佛宗道源是天台山的文化標誌,研究和宣傳較多,對天台山的詩和畫缺乏關注和系統研究。近年來,隨著浙東唐詩之路研究趨熱,天台山的詩畫才真正的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我認為天台山的詩畫,尤其是詩,是天台山另一重要的文化標誌,是天台山三大文化標誌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這本書補充了這方面的不足,是從另一方面表現了天台山的文化高度。
天台山圖卷 清-法若真繪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台山本身就是天地間一首雄奇、瑰麗的詩。所以引得歷代的詩人們川流不息,奔走在浙東的水路山道中,或尋仙問道,或搜微探幽,尋找他們心中的歌。從東漢葛玄開始,直到現代,到底有多少詩人畫家來到這裡,寫過多少詩篇和畫作實難以統計。僅有唐一代,就有近450位詩人奔走在這條畏途中,將天台山作為他們心中的目的地。這條路現在我們將之稱為浙東唐詩之路。這一現象也成了中國文化史、詩歌史上一個獨特的現象。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天台山就是一座詩山,你仔細尋找,仿佛每一處石壁上都刻著一首詩。天台山文化如果離開了天台山的詩,就好比天台山沒有了春天的美。
臺山十全景圖 清宮廷畫師繪 現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中國的名山眾多,引起詩人遊覽抒寫的名山也眾多,因此詩山眾多,真是群峰聳峙。天台山也是這些群峰中的一座,而且我以為它是這些群峰中最高聳的一座詩山。根據是什麼呢?首先是歷代到達天台山的詩人之多,大詩人之多,詩作之多和名作之多。漢晉以降,天台山就已聞名宇內,仙道名士不期而至。葛玄、孫綽、王羲之、顧愷之、謝靈運等人就早已登臨,或詠或賦,嘉作華章,為天台山揚名。至唐朝時,天台山儼然成了佛道名士心目中的聖山。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高峰時期,據天台有關研究,奔走在浙東唐詩之路上的詩人達450位之多,其中有312位詩人到達天台山,留下了1322首詩。這312位詩人中幾乎囊括了從初唐到晚唐各個時期的代表性詩人,從初唐時期的宋之問、沈佺期,到晚唐時期的羅隱、方幹、杜荀鶴來了;大詩人李白、元稹、白居易、孟浩然、劉禹錫等也來了。他們來到天台山,有些人多次來,有些人則逗留很久,留下來多首詩作。用現代的話語來說,這樣的豪華陣容足以壓倒任何一座詩山。而且留下來的詩中,名作巨製亦多,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台曉望》,孟浩然的《舟中曉望》,元稹的《遊桃源洞》,寒山的《閒遊華頂上》等等。其次,天台山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是中國詩歌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天台山位於東南沿海,遠離中原,路途艱險。當年詩人們到天台山來非常不易,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非常的毅力,是到不了天台山的。像當年謝靈運到達台州就帶了幾百人伐山開徑才能通行。但是在300年的歷史中,這麼大的詩人群體往一座山上去的現象,在唐代是唯一的,在後代歷史上也是未見的。這說明天台山在唐代詩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除了唐詩之外,宋朝亦有大量詩人到達天台山,留下了他們的詩作。第三,在中國漫長的詩史中,天台山本身產生了一位具有獨特詩風、並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詩人寒山。寒山隱逸山居的狀態,充滿哲理禪意的思想,平實樸素又含有機鋒的吟唱語言,構成了寒山體詩獨特的風格魅力,一直影響著中國詩壇,並在宋元時期就傳到日本。在近現代,寒山體詩還影響到世界各地,在東南亞、歐美都有較大影響,甚至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嬉皮士運動也有寒山的影響。這也是其他詩山所不具備的特點。第四,這座詩山對當代浙東的文化、經濟仍然產生積極影響和作用。在浙江省十三屆人代會上,省政府把開發建設「浙東唐詩之路」寫入了工作報告。現在沿路市縣正在同心合力打造「浙東唐詩之路」,開發詩路的文化價值、旅遊價值和經濟價值。天台山在浙東唐詩之路建設中的龍頭和核心作用是其他節點無法取代的。自然,天台山也會發揮它的帶動作用。以一座詩山為一個地方文化旅遊、經濟發揮帶動作用,並列入省級政府工作報告,這樣的詩山也是絕無僅有的。綜合以上的特點,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在眾多的詩山中,天台山是一座最高大的詩山,是中國第一詩山。
遊天台還信宿郡城題秋槎先生石樑觀瀑小照 清-錢大昕
天台山除了是一首詩,它還是一幅畫。它是天地間一幅大美的畫。它的大美山水同樣也迎來了歷代書畫大家前來。中國的山水畫大約萌芽於魏晉六朝時期,到隋代從人物故事的背景中分離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畫種。唐時有了較大發展,如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和王維的山水畫。到了五代宋初,山水畫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高峰,出現了荊浩、關仝、李成、範寬、董源、巨然這樣一個大師級的畫家群體。元明時期,山水畫風格更加完備,流派眾多。史上有元四家和明四家之說。至近現代,山水畫家更是群星璀璨。縱觀天台山在整個中國的繪畫史尤其在山水畫史中地位突出,書畫大家也是紛至沓來,不絕於山。書畫作品傳世不像文字(詩歌)傳世一樣容易,大量的畫作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從留存下來的書畫作品,或從典籍記載以及大量的題畫詩中,仍可窺見大概。天台專門編過一本《天台山歷代題畫詩選》,光這本詩集就收錄了161首題畫詩。
天台八景圖 清-陳省欽
據記載,最早到達天台山的畫家是東晉畫家顧愷之,他寫過《啟蒙記》,記錄了天台山的美,還畫過《瑤島仙廬圖》。可惜都湮滅了。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職業畫家,留下來的畫作寥寥無幾。唐代天台山有本土畫家項容,一說是鄭虔門人。鄭虔於757年貶為台州司戶參軍。鄭虔曾被唐玄宗稱作「詩書畫三絕」,並落籍臨海,成為台州史上第一個文化教育啟蒙者。項容首創了潑墨畫法,他的弟子王洽(默)發展了這一畫法,他們是中國山水畫潑墨畫法的開創者,對後世影響深遠。唐代與天台山有關的畫家還有自請來臨海任新亭監的顧況、李白《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詩中的崔山人、畫松的詩人景雲等等。五代的著名畫家厲歸真、鍾隱是天台人,也都畫過天台山。可惜宋以前留下來的書畫實物太少,現在能看到的是南宋以後的作品,如南宋重要畫家趙伯駒的《天台山圖》,周季常、林庭珪的《石橋羅漢圖》,值得一提的是周季常和林庭珪是民間畫師,用了十年時間,畫了500羅漢圖。
如果從書畫來看,元明清時期是天台山書畫的興盛時期。元朝一代,有大量畫作描寫天台山。趙孟在宋亡後曾隱居天台山。元四大家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及趙雍、商琦、王冕、柯九思、王振鵬等都遊歷過天台山,有天台山的畫作留世。到明清時期,來過天台山有作品存世的書畫家更多。明四大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都有天台山的畫作,數沈周最多。浙派的領軍人物戴進、吳偉,浙派的後期代表人物藍瑛都有天台山作品。明代三才子之一的徐渭有《劉阮憶天台山圖》、《寒山拾得圖》存世。明後期大家董其昌有《赤城霞暖圖》。清初的四僧中,有石濤的《石樑飛瀑》,髡殘的《蒼山結茅圖》等。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龔賢有《石樑飛瀑圖》等留世。康乾時期揚州八怪中的高鳳翰、羅聘等亦到過天台山,為天台山留下墨寶。如果要羅列這份畫家名單,還有很長很長。
夢遊天台圖卷 清-錢杜 現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至於近現代的書畫家到達天台山的就更多了,黃炎培、馬一浮、吳昌碩、黃賓虹、弘一、郭沫若、潘天壽、豐子愷、張大千、趙樸初、陸儼少、饒宗頤、吳冠中、傅申等,大家紛至沓來。天台山在他們的筆下展現出五彩繽紛的壯麗畫卷。從上述對中國畫史上各個時期重要畫家的梳理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天台山山水畫的起點很早,從畫史中第一個職業畫家顧愷之開始,到開創潑墨畫法的項容、王洽,他們都到過天台山甚至生活了很長時期。但天台山山水畫的興盛時期要晚於詩歌。天台山的詩歌興盛時期是唐宋時期,而畫的興盛在元明之後,剛好有個銜接,這是否歷史的巧合。元以後中國這麼多重要畫家來過天台山,畫過天台山,不能不說又是一個奇蹟。天台山成了他們的創作的重要摹本,成了他們心中的畫。他們以天台山為題材的作品不僅是中華藝術寶庫中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後人認識天台山的重要文化源泉。與天台山的詩歌相比,亦毫不遜色。
瓊臺夜月 清-趙之謙
總之,天台山的詩和畫是相得益彰的藝術。在來到天台山這麼多的詩人和畫家中,許多人兼具了多重角色。有些人既是詩人,也是畫家;有些人既是畫家,也是詩人。如唐釋景雲、元黃公望、王蒙、明王鐸、現代黃賓虹等等。在天台山的詩畫中,許多詩篇是可以發聲吟唱的畫;許多畫是無聲有形的詩。所以,天台山既是佛道雙璧的宗教名山,又是一座詩畫雙璧的文化高峰。
這是我對天台山的一點新認識,新體會。
是為序。
明虞堪自畫萬壑松風圖歌贈天台朱秉中梅花巢 沈尹默
作者簡介:
呂新景
又名呂信境,浙江臨海人。
1982年畢業於浙江師院中文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電影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微視頻(微電影)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浙江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台州詩詞楹聯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