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天台山是中國第一詩山?

2020-12-21 周末讀書樂

在《天台山詩畫選》序言中,呂新景從歷代詩人的數量、知名度,詩詞的質量、知曉度,詩流派,以及對當今文化、經濟、社會的影響等四個方面,把天台山與中國各大名山作比較,提出了天台山是「中國第一詩山」的觀點。

天台山是一座蓋世文化名山,聲名早已遠播海內外。天台縣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會組織編寫《天台山詩畫選》,翻看後,我覺得天台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編者左溪先生囑我作序,藉此機會我談點對天台山詩畫的感受。三年前,我在編台州廣電《唐詩來了》欄目時,選了有關天台山的詩近百首,對天台山的詩有所了解。過去人們關注的是天台山的佛教和道教,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的祖庭都在此山。佛宗道源是天台山的文化標誌,研究和宣傳較多,對天台山的詩和畫缺乏關注和系統研究。近年來,隨著浙東唐詩之路研究趨熱,天台山的詩畫才真正的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我認為天台山的詩畫,尤其是詩,是天台山另一重要的文化標誌,是天台山三大文化標誌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這本書補充了這方面的不足,是從另一方面表現了天台山的文化高度。

天台山圖卷 清-法若真繪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台山本身就是天地間一首雄奇、瑰麗的詩。所以引得歷代的詩人們川流不息,奔走在浙東的水路山道中,或尋仙問道,或搜微探幽,尋找他們心中的歌。從東漢葛玄開始,直到現代,到底有多少詩人畫家來到這裡,寫過多少詩篇和畫作實難以統計。僅有唐一代,就有近450位詩人奔走在這條畏途中,將天台山作為他們心中的目的地。這條路現在我們將之稱為浙東唐詩之路。這一現象也成了中國文化史、詩歌史上一個獨特的現象。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天台山就是一座詩山,你仔細尋找,仿佛每一處石壁上都刻著一首詩。天台山文化如果離開了天台山的詩,就好比天台山沒有了春天的美。

臺山十全景圖 清宮廷畫師繪 現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中國的名山眾多,引起詩人遊覽抒寫的名山也眾多,因此詩山眾多,真是群峰聳峙。天台山也是這些群峰中的一座,而且我以為它是這些群峰中最高聳的一座詩山。根據是什麼呢?首先是歷代到達天台山的詩人之多,大詩人之多,詩作之多和名作之多。漢晉以降,天台山就已聞名宇內,仙道名士不期而至。葛玄、孫綽、王羲之、顧愷之、謝靈運等人就早已登臨,或詠或賦,嘉作華章,為天台山揚名。至唐朝時,天台山儼然成了佛道名士心目中的聖山。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高峰時期,據天台有關研究,奔走在浙東唐詩之路上的詩人達450位之多,其中有312位詩人到達天台山,留下了1322首詩。這312位詩人中幾乎囊括了從初唐到晚唐各個時期的代表性詩人,從初唐時期的宋之問、沈佺期,到晚唐時期的羅隱、方幹、杜荀鶴來了;大詩人李白、元稹、白居易、孟浩然、劉禹錫等也來了。他們來到天台山,有些人多次來,有些人則逗留很久,留下來多首詩作。用現代的話語來說,這樣的豪華陣容足以壓倒任何一座詩山。而且留下來的詩中,名作巨製亦多,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台曉望》,孟浩然的《舟中曉望》,元稹的《遊桃源洞》,寒山的《閒遊華頂上》等等。其次,天台山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是中國詩歌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天台山位於東南沿海,遠離中原,路途艱險。當年詩人們到天台山來非常不易,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非常的毅力,是到不了天台山的。像當年謝靈運到達台州就帶了幾百人伐山開徑才能通行。但是在300年的歷史中,這麼大的詩人群體往一座山上去的現象,在唐代是唯一的,在後代歷史上也是未見的。這說明天台山在唐代詩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除了唐詩之外,宋朝亦有大量詩人到達天台山,留下了他們的詩作。第三,在中國漫長的詩史中,天台山本身產生了一位具有獨特詩風、並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詩人寒山。寒山隱逸山居的狀態,充滿哲理禪意的思想,平實樸素又含有機鋒的吟唱語言,構成了寒山體詩獨特的風格魅力,一直影響著中國詩壇,並在宋元時期就傳到日本。在近現代,寒山體詩還影響到世界各地,在東南亞、歐美都有較大影響,甚至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嬉皮士運動也有寒山的影響。這也是其他詩山所不具備的特點。第四,這座詩山對當代浙東的文化、經濟仍然產生積極影響和作用。在浙江省十三屆人代會上,省政府把開發建設「浙東唐詩之路」寫入了工作報告。現在沿路市縣正在同心合力打造「浙東唐詩之路」,開發詩路的文化價值、旅遊價值和經濟價值。天台山在浙東唐詩之路建設中的龍頭和核心作用是其他節點無法取代的。自然,天台山也會發揮它的帶動作用。以一座詩山為一個地方文化旅遊、經濟發揮帶動作用,並列入省級政府工作報告,這樣的詩山也是絕無僅有的。綜合以上的特點,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在眾多的詩山中,天台山是一座最高大的詩山,是中國第一詩山。

遊天台還信宿郡城題秋槎先生石樑觀瀑小照 清-錢大昕

天台山除了是一首詩,它還是一幅畫。它是天地間一幅大美的畫。它的大美山水同樣也迎來了歷代書畫大家前來。中國的山水畫大約萌芽於魏晉六朝時期,到隋代從人物故事的背景中分離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畫種。唐時有了較大發展,如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和王維的山水畫。到了五代宋初,山水畫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高峰,出現了荊浩、關仝、李成、範寬、董源、巨然這樣一個大師級的畫家群體。元明時期,山水畫風格更加完備,流派眾多。史上有元四家和明四家之說。至近現代,山水畫家更是群星璀璨。縱觀天台山在整個中國的繪畫史尤其在山水畫史中地位突出,書畫大家也是紛至沓來,不絕於山。書畫作品傳世不像文字(詩歌)傳世一樣容易,大量的畫作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從留存下來的書畫作品,或從典籍記載以及大量的題畫詩中,仍可窺見大概。天台專門編過一本《天台山歷代題畫詩選》,光這本詩集就收錄了161首題畫詩。

天台八景圖 清-陳省欽

據記載,最早到達天台山的畫家是東晉畫家顧愷之,他寫過《啟蒙記》,記錄了天台山的美,還畫過《瑤島仙廬圖》。可惜都湮滅了。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職業畫家,留下來的畫作寥寥無幾。唐代天台山有本土畫家項容,一說是鄭虔門人。鄭虔於757年貶為台州司戶參軍。鄭虔曾被唐玄宗稱作「詩書畫三絕」,並落籍臨海,成為台州史上第一個文化教育啟蒙者。項容首創了潑墨畫法,他的弟子王洽(默)發展了這一畫法,他們是中國山水畫潑墨畫法的開創者,對後世影響深遠。唐代與天台山有關的畫家還有自請來臨海任新亭監的顧況、李白《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詩中的崔山人、畫松的詩人景雲等等。五代的著名畫家厲歸真、鍾隱是天台人,也都畫過天台山。可惜宋以前留下來的書畫實物太少,現在能看到的是南宋以後的作品,如南宋重要畫家趙伯駒的《天台山圖》,周季常、林庭珪的《石橋羅漢圖》,值得一提的是周季常和林庭珪是民間畫師,用了十年時間,畫了500羅漢圖。

如果從書畫來看,元明清時期是天台山書畫的興盛時期。元朝一代,有大量畫作描寫天台山。趙孟在宋亡後曾隱居天台山。元四大家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及趙雍、商琦、王冕、柯九思、王振鵬等都遊歷過天台山,有天台山的畫作留世。到明清時期,來過天台山有作品存世的書畫家更多。明四大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都有天台山的畫作,數沈周最多。浙派的領軍人物戴進、吳偉,浙派的後期代表人物藍瑛都有天台山作品。明代三才子之一的徐渭有《劉阮憶天台山圖》、《寒山拾得圖》存世。明後期大家董其昌有《赤城霞暖圖》。清初的四僧中,有石濤的《石樑飛瀑》,髡殘的《蒼山結茅圖》等。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龔賢有《石樑飛瀑圖》等留世。康乾時期揚州八怪中的高鳳翰、羅聘等亦到過天台山,為天台山留下墨寶。如果要羅列這份畫家名單,還有很長很長。

夢遊天台圖卷 清-錢杜 現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至於近現代的書畫家到達天台山的就更多了,黃炎培、馬一浮、吳昌碩、黃賓虹、弘一、郭沫若、潘天壽、豐子愷、張大千、趙樸初、陸儼少、饒宗頤、吳冠中、傅申等,大家紛至沓來。天台山在他們的筆下展現出五彩繽紛的壯麗畫卷。從上述對中國畫史上各個時期重要畫家的梳理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天台山山水畫的起點很早,從畫史中第一個職業畫家顧愷之開始,到開創潑墨畫法的項容、王洽,他們都到過天台山甚至生活了很長時期。但天台山山水畫的興盛時期要晚於詩歌。天台山的詩歌興盛時期是唐宋時期,而畫的興盛在元明之後,剛好有個銜接,這是否歷史的巧合。元以後中國這麼多重要畫家來過天台山,畫過天台山,不能不說又是一個奇蹟。天台山成了他們的創作的重要摹本,成了他們心中的畫。他們以天台山為題材的作品不僅是中華藝術寶庫中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後人認識天台山的重要文化源泉。與天台山的詩歌相比,亦毫不遜色。

瓊臺夜月 清-趙之謙

總之,天台山的詩和畫是相得益彰的藝術。在來到天台山這麼多的詩人和畫家中,許多人兼具了多重角色。有些人既是詩人,也是畫家;有些人既是畫家,也是詩人。如唐釋景雲、元黃公望、王蒙、明王鐸、現代黃賓虹等等。在天台山的詩畫中,許多詩篇是可以發聲吟唱的畫;許多畫是無聲有形的詩。所以,天台山既是佛道雙璧的宗教名山,又是一座詩畫雙璧的文化高峰。

這是我對天台山的一點新認識,新體會。

是為序。

明虞堪自畫萬壑松風圖歌贈天台朱秉中梅花巢 沈尹默

作者簡介:

呂新景

又名呂信境,浙江臨海人。

1982年畢業於浙江師院中文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電影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微視頻(微電影)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浙江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台州詩詞楹聯學會會長。

相關焦點

  • 浙江文化印記之天台山丨為什麼說天台山是中國第一詩山?
    為做好天台山文化宣傳,天台縣傳媒中心特推出「文化天台」系列報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天台,一起來領略「中國第一詩山」風景~在《天台山詩畫選》序言中,呂新景從歷代詩人的數量、知名度,詩詞的質量、知曉度,詩流派,以及對當今文化、經濟、社會的影響等四個方面,把天台山與中國各大名山作比較,提出了天台山是
  • 詩畫浙江.神秀天台:在中華第一高瀑天台山大瀑布邂逅浙東唐詩之路...
    天台山,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先秦古籍《山海經》裡就有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東晉大文豪孫綽尋勝至此,留下擲地有聲的《遊天台山賦》,盛讚天台「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 詩畫浙江.神秀天台,這裡不光景色如畫,這裡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目的地和精華所在。
  • 天台山上說寒山
    閭丘胤編成一集《寒山詩》,留傳至今。《全唐詩》收有寒山詩一卷,也是採自閭丘胤的輯錄。細讀寒山的詩集,從詩中尋訪其生命的軌跡,不難看出,寒山是一個中國式的隱士與佛門行腳僧的結合體。舉他的幾首詩為例:憶昔遇逢處,人間逐勝遊。樂山登萬仞,愛水泛千舟。
  • 天台山文化的傳播者
    孫新龍書法作品你要成為怎樣的自己?在17米長的宣紙上寫下孫綽《遊天台山賦》「對我來說,天台山充滿神奇,大批文人雅士前來朝聖、探險、遊玩,留下了大量的傳記詩賦,是浙東唐詩之路重要的節點,而且天台山文化儒釋道三家交融……」這也是孫新龍為什麼如此熱愛家鄉、熱衷做天台上文化的傳播者的原因。
  • 文化聖山天台山
    赤城山霞光山色渾然一體,「赤城棲霞」如詩如畫。古時赤城霞與滄海日、峨眉雪、巫峽雲等並稱宇內奇觀。桐柏山、寒石山、明巖山等各有特色,讓人流連忘返。天台山的瀑布,盡現水的奇趣。「兩龍爭壑那知夜,一石橫空不渡人」。
  • 《畫松》中提到「天台山」、「石橋」、「第三棵」,我這樣理解
    全詩字面意思非常好懂,但是一隻有一些疑問留在我的腦海中,比如,他說那個畫上的松像真的一樣,我覺得曾經見過的。在哪裡見過呢?哦,想起來了,是在天台山上,而且是石橋南邊,就是那個第三棵。這棵畫得逼真的松樹,長在哪座山上不行啊,景雲大師為什麼一定要說是天台山上的?就算長在天台山上吧,長在哪裡不都挺好的嘛,那為什麼一定是石橋南邊的?
  • 【文化天台】最澄大師與天台山
    來天台山之前,最澄就已接觸到佛教天台宗典籍,對天台宗有所了解,對天台宗發祥地天台山非常嚮往。最澄曾獨自在日本的比睿山結庵修行,誦《法華經》、《般若經》等大乘經典,研修佛法。他對天台宗教義特別感興趣,研讀了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時從天台山國清寺帶去的智者大師所著的《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天台宗典籍。
  • 天台山稱為淮南第一峰,位於紅安縣與新縣交界處,主峰海拔817米
    天台宗在中外佛教史上極具影響力,其創始人就是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和尚智覬。智覬一生與兩個「天台山」有緣,一是浙江天台山,另一個就是鄂豫交界的天台山了。據老人們講,兩百將軍同一故鄉,與九焰山這條「武脈」不無關係。有人說,九焰山與天台山相輔相成,就像中國古代八卦中乾坤三卦,自鴻蒙初開以來,九焰山受天真地秀,日月精華,感之慨之,遂有通靈之氣。鍾靈毓秀的天台山孕育出曠世奇才,被視為「文脈」。九焰山則培養出叱吒風雲的擎天武將,被視為「武脈」。相傳,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來到此山。
  • 天台山不僅是仙佛的故鄉 也是中國紅麯酒的故鄉!
    天台山既有鍾靈毓秀的山嶽靈氣,也有面向大海的滄海豪氣,更有山魂水魄的浩然正氣!天台山不僅是仙佛的故鄉,也是中國紅麯酒的故鄉。天台山紅麯酒歷史綿遠,風味獨特,它深深紮根於民眾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鐫刻著天台山的文化印記。傳奇色彩和深厚歷史是天台山紅麯酒的文化底蘊,其文化魅力可謂融天地和合而真,積人寰和合而善,聚人心和合而美,堪稱「和合美酒」 。
  • ---孫新龍先生《浙東唐詩之路天台山詩印選》
    獲第一、二、三、四屆天台山文藝獎。天台縣第六屆拔尖人才。著有《天台山風景名勝印集》、《山居洗心 孫新龍書法篆刻作品集》和《寒山詩印選》等。⊙⊙質樸的石頭默默無言,每當聽到鳴石聲,那是鐵筆縱橫交錯刀與石撞擊所產生的共鳴,這種聲音整整讓我聆聽了近四十年。
  • 天台山又美出新高度!中華第一高瀑正式上線就「開爆」!
    「仙駕初從蓬海來,相逢又說向天台」。4月12日,天台山大瀑布景區啟動試運營,喜迎四方賓朋共睹東晉文人孫綽筆下「瀑布飛流以界道」的壯美奇觀。天台山大瀑布的重現,是我縣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開啟了名縣美城建設的華麗新篇章,也為詩路大花園建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天台山,一場吟詠千年的文化盛宴
    依託詩路文化開發鄉村旅遊、文化創意、健康養生,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增添內涵,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天台縣分管文旅工作負責人說。比如,「冰雪三千丈,風雷十二時」,雄奇的石樑飛瀑覽勝賦詩者不絕,傳世詩篇不下80首;「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佛道雙棲的臺嶽南門赤城山被80多首唐詩反覆吟誦;涉及「華頂高百越」之臺嶽主峰華頂山的詩有50多首;「仙駕初從蓬海來,相逢又說向天台。」在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筆下,當時的文人墨客打個招呼都要交談去拜訪天台山的事。
  • 為什麼天台山是天台宗的發祥地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創立最早的一個佛教宗派,它淵源於南北朝,初創於隋,興盛於唐。因其實際創始人智公式長期住在浙江省天台縣內的天台山而得名,後世目該山為天台宗的發祥地。  由於此宗奉《法華經》為主要經典,因此也稱法華宗。
  • 蓋因天台山為名,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
    北有天台山,南有括蒼山、雁蕩山,東部為溫黃平原。永安溪、始豐溪於市境中部匯合成靈江,往東流匯集永寧江後稱椒江,並注入台州灣出海。沿岸有多個港灣,有玉環島、台州列島、東磯列島等島嶼。(位於今天台縣)改名台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六:「蓋因天台山為名」),為台州一名之始。
  • 李白《夢遊天台山》
    這是近階段作者在整理天台山古籍時,在《天台勝跡錄》裡找到的。這首詩與《夢遊天姥吟留別》可不同,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裡,李白的描寫大多是虛像,而在這首詩裡,他的描寫大多都是實景。而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裡,有趣的是沒有一處寫的是實景,從他的詩裡,天姥山你找不到,鏡湖月更是鏡中花水中月,剡溪在嵊縣境內曲折紆迴三十多公裡,你也找不到他所到的那個點,謝公宿處就更不用說了。以至於許多後人讀了他的詩後來找天姥山,說他是騙子。那李白為什麼要這樣寫?李白對世俗的利祿之徒很是看不上眼。
  • 天台山:當之無愧的唐詩之路目的地
    唐朝近三百年間,有一支獨特的隊伍,入浙東錢塘江,經鏡湖,過剡溪,一路行遊吟詠,到達詩人們最嚮往的天台山,沿途留下一條旖旎的「詩路」,這就是著名的「浙東唐詩之路」。天台山是唐詩之路目的地,也是浙東唐詩之路最精華部分。
  • 人間丹丘--天台山
    臨城天台山景區,位於邢臺市臨城縣崆山溶洞景區西北8公裡,總面積約23平方公裡,有大平臺、五穀倉、石柱峰、天眼山、九尖山等諸峰,主峰海拔599米。天台山的巖體為紅色石英砂巖,屬嶂石巖丹霞地貌。天台山的巖峰和峭壁具有頂平、壁陡、坡斜、樹茂的特點。因山體挺拔,奇特多變,頂平如臺而得名。
  • 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天台山研究中心」成立
    12月8日下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唐詩之路研究會
  • 浙江台州天台山,徐霞客為什麼會喜歡這個地方,是有什麼秘密嗎?
    天台山以「佛祖、美景」聞名全國,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天台山的懸崖瀑布是壯觀的自然風光,三月的春天,在這裡散步不僅可以感受美麗的風景,還可以放鬆和享受自己,看得見的溪流巖石、花朵和蝴蝶,這裡的美被完全呈現出來,讓人著迷,春天開花了,邀請了三五個朋友去參觀徐霞客的腳印。
  • 「浙江旅行」中華第一高瀑:天台山大瀑布試運營啦
    人們驚喜地發現消失了六十年的天台山大瀑布又恢復了往日的雄姿,與相隔不遠的赤城山遙相呼應,重現了孫綽筆下「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的壯美奇觀。天台山大瀑布的重現,為名縣美城再添一新景,也為詩路大花園建設畫上了濃重的一筆,是天台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也將成為天台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