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聖山天台山

2020-09-03 台州抽屜

「雄雄鎮世界,天台名獨超」。從唐代隱逸詩人寒山子的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天台山的非同尋常。那繚繞於山間的雲霧,似乎充滿仙氣,讓人想像仙人的身影與足跡;那穿越千年的佛寺道宮,隱藏著多少超脫凡塵的思緒;那神採飛揚的雲錦杜鵑,見證了天台山千百年來名僧高道大儒相繼登場,書聖詩仙遊聖先後到來。天台山自古至今聲名遠揚,不僅因其擁有秀美綺麗的自然風光,更重要的還因其具有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

南國天台山水奇

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山水神秀的風景名山。孫綽在《遊天台山賦》中有「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等句,對天台山極盡讚美之詞。清代學者潘耒認為「臺山能有諸山之美,諸山不能盡臺山之奇」,突出的是天台山自然景觀的「奇」。

天台奇山,首推天台山主峰華頂山。從山頂眺望,可東望滄海,下瞰諸山,四圍的山峰如同蓮花層層圍裹,華頂峰恰好像一尊古佛居於花心的位置。山上還有拜經臺、黃經洞和太白讀書堂等景點,智者大師、王羲之、李白等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讓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赤城山霞光山色渾然一體,「赤城棲霞」如詩如畫。古時赤城霞與滄海日、峨眉雪、巫峽雲等並稱宇內奇觀。桐柏山、寒石山、明巖山等各有特色,讓人流連忘返。

天台山的瀑布,盡現水的奇趣。「兩龍爭壑那知夜,一石橫空不渡人」。雄奇的石樑飛瀑,橫亙於兩山之間,瀑布穿梁而過,噴湧而下,古人有詩讚之曰「冰雪三千丈,風雷十二時」,有「天下獨絕」「天下第一奇觀」的美譽。「瀑布飛流以界道,赤城霞起而建標」。天台山大瀑布高達300多米,最大寬度90米,九折而下,水勢奔湧,浩浩蕩蕩,如百萬雄獅從天而降,十分壯觀。更為罕見的是,瀑布在外噴灑,人可在瀑布之內循棧道而上,可見半空雪舞,水簾卷幕,自內而外以獨特的角度欣賞瀑布,感受行走於瀑布之內的奇特體驗。

天台山多奇花異木。天台奇花,最為突出的是華頂雲錦杜鵑。華頂雲錦杜鵑又名千花杜鵑,是1600多種杜鵑花中最古、最高的「杜鵑之王」,高達五六米,有的樹齡在千年以上。每當暮春,百花凋謝,雲錦杜鵑款款盛開,滿山滿坡燦若雲霞錦繡,絢麗奪目。面對一片花海,觀者無不稱奇。國清寺內的隋代古梅,是國清寺第一任住持章安大師親手種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是全國最古老的梅樹之一,蒼虯古幹,倚牆盤挺,每當梅花迎春盛放,香氣盈溢,沁人心脾。

天台山上還生長著數百種珍奇的中藥材,名聞遐邇。有被道家醫學經典《道藏》列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和被民間稱為「救命仙草」的鐵皮石斛,被稱為「長生不老之藥」的天台烏藥,有「北參南術」之稱的白朮,被稱為「仙道食糧」的養生佳品黃精,以及天麻、杜仲、茯苓、芍藥等等。華頂山歸雲洞口幾株被稱為「茶祖」的古老茶樹,是高道葛玄在三國時吳赤烏年間種植的,歷今一千七百多年歲月滄桑,仍然一派生機。天台山種植茶葉歷史悠久,傳播廣泛,有「江南茶祖、韓日茶源」之美譽。

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天台山,其數量眾多的奇山妙水、奇花異木、奇巖怪石,各有奇趣,各顯奧妙,不僅有奇特的形象,還與優美的傳說相連,使之更具一層神秘而又迷人的奇幻色彩。

上界仙宮此地開

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道教聖山。早在上古時期,軒轅黃帝就曾來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先秦時天台山就列入「仙籍」,被視為清幽之地、神仙之鄉;西漢時茅盈、茅顧、茅衷三兄弟來天台山修道,東漢末年高道葛玄到天台山修道煉丹;東晉時孫綽在《遊天台山賦》中將天台山比作蓬萊,稱其為「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到唐代,高道司馬承禎在遍遊天下名山之後,隱居天台桐柏山四十多年,撰寫了《坐忘論》《天隱子》等十餘部著作,開創了道教天台仙派,道徒雲集,名聲遠揚。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皇帝先後四次請他到皇宮中,向他當面請教養生治國之法。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天台山曾建有道教宮、觀、庵、院30多處,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及城關附近。玉京洞、金庭洞、靈墟山、司馬悔山、天姥山等五處被列為洞天福地,這在天下名山中可謂絕無僅有。

到宋代,歷盡人生坎坷之後在天台山桐柏宮修煉多年的高道張伯端,創立了道教南宗。張伯端認為儒、釋、道同源,倡導「三教一理」,主張以修鍊金丹為主,創立了道教南宗的一整套理論,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多部著作。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悟真篇》,這本著作強調了道家有關修煉內丹的學說,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修煉內丹的方法,對內丹修煉的闡述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張伯端明確主張釋道雙融、性命雙修,既重視形體的外練,也注重心神的內修,從形神兩個方面維護自身健康,追求道家氣功養生的最高境界。南宗丹訣被稱為「金丹大道」,南宗祖師張伯端被稱為「丹經之祖」,桐柏宮則成為道教南宗祖庭。

桐柏宮歷史悠久,歷經滄桑。其前身桐柏觀,是三國時期孫權特地為高道葛玄修建的一處道觀。唐代時,唐睿宗為司馬承禎原址復建桐柏觀。張伯端創立了道教南宗後,得到白玉蟾等幾代高道的傳承弘揚,桐柏宮也展現空前魅力。宮外九峰三十六宮七十二道院,如眾星拱月襯託出桐柏宮的特殊地位。後來桐柏宮在朝代更替中衰落,到了清代,雍正皇帝下旨重修桐柏宮,賜額「桐柏崇道觀」並御筆親書《崇道觀碑文》。當時主持重修工程的浙江糧道朱論翰,為桐柏宮撰寫了門聯「東浙無雙地,南宗第一家」,寫出了桐柏宮作為道教南宗祖庭的重要地位。上世紀五十年代桐柏宮遷至鳴鶴觀,本世紀初,桐柏宮易地新建。如今,氣勢恢宏的新桐柏宮已經建成,成為一顆展露璀璨光輝的道教文化明珠。

人間有路入仙家

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有許多膾炙人口傳說的神山。關於天台山的來歷,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的是東海龍王的九個兒子為了讓漁民們避風躲雨,各自從身上拔下八片龍鱗,用八九七十二片龍鱗做成一朵巨大的蓮花。後來這朵蓮花變成了有七十二座山峰的天台山。另外還有東周時周靈王的太子在天台山騎鶴升天、五百羅漢居於天台山、八仙遊覽天台山等大量傳說。周靈王的太子名晉,因封地在喬,又身為王子就被稱為王子喬。這位王子喜歡吹笙,天性善良,因為規勸驕奢淫逸的周靈王要愛護百姓,反而被冷落。後來,王子喬在嵩山偶遇天台高道浮邱公,隨之到天台桐柏山修煉,直至吹著笙騎著仙鶴冉冉升上天庭。這位從中原遠道而來的王子,接通了天台山與仙界的一條「通道」,天台山的桐柏宮與國清寺,都供奉王子喬的塑像。天台山是五百羅漢道場的說法,源於高僧曇猷走過石樑橋後看到五百位神僧的傳說。後來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也曾寫道:「佛言震旦天台山石橋方廣聖寺,五百大羅漢居焉。」五代、兩宋時期,五百羅漢的信仰特別興盛,在天台山五百羅漢信仰的推動下,各地紛紛興建羅漢殿、羅漢堂、羅漢閣、羅漢洞以及羅漢院等,作為供奉五百羅漢的場所。一些寺院的楹聯上,就有「五百羅漢天台來」的詞句。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有「天台五百尊,方寸皆明月」的詩句。

特別值得一提的一個傳說,是南朝宋人劉義慶所撰的《幽明錄》中記載的劉晨、阮肇天台桃源遇仙的故事:漢朝時,劉晨和阮肇兩位青年一起到天台山採藥時迷了路,靠吃山上的桃子充飢。後來他們遇到了兩位容貌姣美的姑娘,結為夫妻,相敬如賓。半年後,劉、阮兩人因為思念家中父母,告別兩位姑娘回到家鄉,卻發現人間已歷經七世。桃源遇仙與牛郎織女、天仙配、白蛇傳一道被列為我國古代四大人神相戀傳說,對後世影響很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劉阮入天台」「二士入桃源」等句,直接引用了桃源遇仙的傳說。歷代以桃源遇仙傳說為題材的詩詞、小說、戲曲、繪畫、雕塑作品,不可勝數。劉郎、阮郎、劉阮等詞語已成為詩文中的典故,天台山被視作人間仙境。宋代時天台縣令鄭至道還根據這個傳說,找到石洞、種植桃花,形成了「桃源仙景」。天台山的諸多傳說,可在實景實物中找到連接點,無形的故事與有形的實體相互映襯,蘊含著勸善向美的人文精神,給天台山增添了神韻和魅力。

天台宗派耀東方

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佛教聖山。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天台山連四大佛教名山都不是,能稱之為佛教聖山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大家公認的佛教聖地,在印度。因為佛教誕生在印度,其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天台山在佛教發展史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在天台山,有「東土釋迦」之譽的智者大師,創立了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天台山也因此而被稱為「東土靈鷲山」。智者大師轉變了當時北方偏重禪法,南方偏重義理的學風,把從印度傳入的佛教教義融會貫通,把佛家以解脫為本的出世思想與儒家以人為本的入世思想、道家以自然為本的隱世思想相結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天台宗的理論體系、思辨水平和組織規模,在中國佛教史上首屈一指,影響深遠。

智者大師又稱「天台大師」,在他六十年(538~598)的人生歷程中,有22年是在天台山度過的,他閃爍著智慧之光的思想與學說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為天台山增添了絢麗奪目的光彩。日本著名宗教活動家和思想家池田大作曾在《我的天台觀》一書中指出:釋迦牟尼是「首先提出佛教根本原理的聖人」,智者大師則是「把這種佛教的根本原理形成一種哲學體系、理論體系的聖人」。智者大師論著中所提出的辯證法思想,與晚於他1200多年出生的黑格爾所論述的辯證法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從佛教角度說,智者大師是佛學大師,而從哲學角度說,他又是哲學大師,他因此而被外國哲學研究者稱為「東方的黑格爾」。

天台宗宗風遠播,影響深遠。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天台宗傳到日本,到13世紀再分出日蓮宗,20世紀又分出了幾個新興的教派。日本天台宗、日蓮宗以及相關宗派,至今依然信徒眾多。天台宗也傳到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在那裡影響很大。源於天台宗的佛教宗派,都奉國清寺為「祖庭」。

「臺山一萬重,帝割為佛國,剎院如星羅,國清最雄特」。國清寺「與生俱來」就具有「皇家血統」,因為在寺院創建之初,智者大師在天台山麓選定了一片草木蔥蘢的土地,規劃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藍圖。在他去世之前,他寫信給當時的太子後來的隋煬帝楊廣,要求楊廣支持建成寺院,在信中他說「寺若成,國即清」,國清寺的名字由此而來。國清寺幾經興廢,現在的主體建築是清代雍正與乾隆年間建成的,寺院中還矗立著乾隆皇帝所寫碑記。上世紀六十年代,國清寺佛像與法器遭遇毀壞。後來,國務院撥巨資,贈國寶,全面整修國清寺,古老的寺院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就天台山的寺院而言,現在不僅國清寺引人矚目,高明寺、智者塔院、護國寺、螺溪傳教院、寶華寺、華頂寺、萬年寺等寺院,都各有特色,為天台山增色。

天台山高僧輩出。不少在佛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高僧,在天台山留下了深深足跡。除了智者大師以外,還有東晉時跨越千山萬水從敦煌來到天台山的高僧曇猷,唐代時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傳承人章安大師、佛教天台宗中興之祖湛然大師、曾到國清寺學習算法的天文學家、同時又是密宗高僧的一行大師,唐末五代時期的禪宗高僧德韶大師、淨土宗高僧永明延壽大師,南宋時的禪宗高僧濟公,明代時中興佛教天台宗的傳燈大師等,難以一一列舉。其中濟公出生在天台永寧村,天台國清寺、高明寺都奉有濟公像,天台赤城山建有濟公院,縣城建有濟公故居,天台山是名副其實的濟公故裡。

飛騰直欲天台去

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古往今來無數人心懷嚮往、流連忘返的心靈聖山。歷史上,不少文化名人都與天台山結下不解之緣。三國時官至太常的高察隱居天台山築室讀書;東晉及南北朝時期,一代文豪孫綽揮筆寫下「擲地金聲」的《遊天台山賦》,一個成語由此誕生;書聖王羲之曾經在天台山學習書法,抄寫道教經典《黃庭經》,得白雲先生書訣;大學問家顧歡來到天台山開館授徒,著書論道,成為天台乃至整個台州最早的文教啟蒙者;昭明太子隱居天台山學文習武並把《遊天台山賦》編入其傳世之作《文選》。特別是在唐代,有400多位詩人曾遊歷棲居天台山。李白髮出「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之心聲,孟浩然吐露「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之心曲,白居易讚嘆「天台嶺上凌霜樹,司馬廳前委地叢」,劉禹錫暗思「欲向仙峰煉九丹,獨瞻華頂禮仙壇」,他們心靈深處的憧憬方向,都指向了天台山。山水詩詞緊相連,唐詩風雅頌天台。李白、孟浩然、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一大批傑出詩人,都曾沿著「浙東唐詩之路」一路吟詠走向天台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浙東唐詩之路是一條從杭州通往天台山的獨特的旅遊風景線,由唐代眾多詩人足跡與沿途景觀串聯而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天台山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所在,是當時詩人們以朝聖般的心態跋山涉水執著尋訪的目的地。在這裡,他們同山水交流,與哲人對話,汲取人生的智慧,得到心靈的慰藉。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天台山不僅是佛教聖山、道教聖山,更是心靈聖山。

有「遊聖」之美譽的徐霞客曾三遊天台山,在其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中,《遊天台山日記》排在首篇,他在遊記中對天台山的山峰、山洞、溪流、寺院、道宮等景觀的不同特點進行了客觀的記錄和別具特色的點評,石樑飛瀑、華頂山、赤城山、瓊臺仙谷、明巖、寒巖、桃源等景區以及國清寺、高明寺、桐柏宮等寺觀,都曾出現過徐霞客的身影。天台山是《徐霞客遊記》開篇地,是徐霞客開始用文字記載遊覽歷程的起始點。5月19日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日」,就是緣於徐霞客在這一天開始遊覽天台山。自古至今,人們對天台山的嚮往與喜愛,並非偶然。

儒學輝映臺山地

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具有深厚儒學淵源之山。南北朝時有大儒顧歡在天台山講學,在佛教初入中國之時寫出問詰佛教的著名論著《夷夏論》,引發佛儒道三家關係和中華文化本體性問題的廣泛討論,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南宋時一代大儒朱熹與天台山有著不解之緣。他曾到台州賑災、興修水利,也曾兩次擔任天台山桐柏宮提舉。天台山是朱熹一個重要的人生驛站,對朱熹的理學思想的深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曾多次向南宗五祖白玉蟾討教丹道,同時也與國清寺的主持志南大師關係很好。他把道家的「道」和儒家的「理」緊密聯繫在一起,提出「道即理之謂」,認為「理」「太極」與「道」其實是同一回事。他的理學思想,吸收了大量道教的特別是道教南宗的思想,也吸收了佛學天台宗的「實相」說、「性惡」說和「一念三千」等理論,建構起自己以「天理」為本體的人生心性學說。從智者大師的「止觀」,到司馬承禎的「坐忘」、張伯端的「悟真」,再到朱熹的「天理」,似乎有一條若隱若現的思想之線相互連結。正是朱熹,把天台山佛道文化與儒學聯繫起來,使佛道文化源遠流長的天台山,輝映出儒學的光輝。明代思想家宋濂曾經指出,朱熹「傳道江南而臺特盛也」。理學對天台山的影響,延續至元明兩朝。天台山文化中堅守道義而不計功利、捨生取義的精神,影響很大的「台州式硬氣」,可以說是理學思想在天台山的折射。此外,北宋時天台縣令鄭至道首次提出「士、農、工、商」「四民皆本」理念,南宋時葉適等強調經世致用、工商皆本的「事功學派」一度在天台山傳播和實踐他們的學說。宋明期間儒學在天台山的興盛,堪稱天台山文化發展史上繼隋唐佛學和宋代道學的興盛之後的又一個文化高峰。

匯融三教鑄和合

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和合文化聖山。放眼中國,佛教聖山不少,堪稱道教聖山或者儒學名山的也為數不少,但同一座山既是佛教聖山又是道教聖山也是儒學名山並且地位獨特的,著實不多。天台山,就是這樣一座世所罕見的儒釋道三家交融之山。智者大師創立的佛教天台宗,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和合思想,北大樓宇烈教授曾指出,佛教天台宗的核心是和合。國清寺將道教人物王子喬奉為護法伽藍。他一身道士裝束,端坐在吸納了儒教精華的佛教寺院中,承擔著護法重任,體現了天台儒釋道三教相融的和諧景象。道教南宗中釋道雙融、性命雙修的思想,本質上是告知人們如何做到身心和合、如何與大自然保持和合狀態。如果說智者大師是從佛教角度吸收了儒、道兩家理論的話,那麼張伯端創立的道教南宗是從道教角度吸收了儒、佛兩家觀點,朱熹則從儒學角度吸收了佛道兩家思想。中華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和」,道家的「道法自然」「天和」,佛家的「眾緣和合」「圓融」等觀念,在天台山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得到了有機的融合。

從儒釋道三家沃土中生長起來的以人地和合、人際和合、身心和合為核心的和合思想之花,在當今社會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人與人之間關係和人自身的身心關係方面更是顯現了強大的生命力。應當強調的是,和合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寒山、拾得,長期生活在天台山。「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叫我如何說」。寒山子的詩內涵豐富,思想深邃,風格獨特,清新通俗。他留下了三百多首白話詩,一千多年來在社會各階層廣為流傳,並且傳向日美、歐洲,在詩壇上有「寒山體」之稱。三百多首寒山詩,蘊含著深厚的和合文化思想。寒山與拾得親密交往和諧相處的故事,還被後人所神化,被稱為「和合神」「和合二仙」,甚至被清代雍正皇帝封為「和合二聖」。寒山、拾得還成為民間結婚時的喜神,他們一個手拿荷花,一個手捧盒子,象徵「夫妻和合」。盒子中飛出五隻蝙蝠,寓意五福臨門,吉祥如意。以寒山、拾得為原型的和合形象,逐漸成為中華和合文化的象徵。和合文化在天台山的興起,表現為由單純文字闡述的和合思想轉化到具體的人物偶像寒山、拾得,表現在儒釋道三家在天台山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佛窟仙源有天台,今古嘉名遍九垓」。神奇的天台山,已經超越了地理意義上的一座山,成為山水與文化緊密相連的一個文化符號,成為一座內涵豐富的文化聖山。在這座文化聖山的木石花草間,在古寺新宮的悠長鐘聲裡,在傳說與詩句的迷人神韻中,蘊含著修身處世的智慧密碼,等待著人們去慢慢體味與破譯……

(作者系台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副主任)

來源:天台新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文化天台】最澄大師與天台山
    來天台山之前,最澄就已接觸到佛教天台宗典籍,對天台宗有所了解,對天台宗發祥地天台山非常嚮往。最澄曾獨自在日本的比睿山結庵修行,誦《法華經》、《般若經》等大乘經典,研修佛法。他對天台宗教義特別感興趣,研讀了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時從天台山國清寺帶去的智者大師所著的《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天台宗典籍。
  • 浙江文化印記之天台山丨為什麼說天台山是中國第一詩山?
    為做好天台山文化宣傳,天台縣傳媒中心特推出「文化天台」系列報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天台,一起來領略「中國第一詩山」風景~在《天台山詩畫選》序言中,呂新景從歷代詩人的數量、知名度,詩詞的質量、知曉度,詩流派,以及對當今文化、經濟、社會的影響等四個方面,把天台山與中國各大名山作比較,提出了天台山是
  • 台州天台山入圍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
    2020年5月14日上午,浙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各界予以公布首批20項「浙江文化印記」名單。我市天台山成功入圍!本次徵集評選範圍分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兩大類,以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現象為主,兼顧現當代,主要包括遺址文物、歷史事件、思想學派、著作著述、藝術樣式、文化機構、民俗節慶、經典產品、文化地標等9個門類,文化人物未列入本次評選。
  • 天台山文化的傳播者
    推介天台山文化 扶持培養書法新秀身為天台人,孫新龍不遺餘力推介天台山文化,不計個人得失地扶持培養書法新秀,促進當地書法事業發展。孫新龍總有著為理想和目標躁動的心,一顆為夢想奮鬥的心。正如有評論者指出,「唯有講道德的人才能講奉獻,講付出。唯有忠厚之人才能做事低調,不張揚,才能向賢達先進學習。
  • 梁立新詩詞之《沁園春·天台山》
    作者:梁立新,浙江天台山人,任職台州市政協神秀臺嶽,古幽清奇,佛道聖山釋義①對三臺星宿, 瑞祥福佑:天台山與天上上臺、中臺、下臺三星即三臺星相對,有學者認為三臺星代表福祿壽③和合二聖:天台山為中國最早的白話詩人寒山子隱居地,寒山拾得被稱為和合二仙,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時,封天台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於是,寒山、拾得這「和合二仙」又作「和合二聖」。
  • 第二屆中國·日照天台山財神廟會舉辦
    「你好下元一」鄉村民俗體驗遊活動在東港區濤雒鎮天台山拉開帷幕。  日照濤雒天台山既是遠古先民祭祀太陽的聖山,也是傳說中「日精託生」的武財神趙公明的「財山」。天台山財神趙公明之神廟,已經有4000多年歷史,於近年來復建修復。據記載農曆三月十五,是武財神趙公明誕辰之日。每年的這一天,周圍十裡八鄉以及眾多香客、民眾都會前來給財神過生日,近年來已成為當地一項民俗節慶活動。
  • 明年「五一」前寶雞天台山一期將正式開園!
    寶雞天台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開發建設項目,景區入口設在市區內,總面積133.34平方公裡,按地域可劃分為炎帝史跡人文區、雞峰山自然風景區兩個核心景區。是最具觀賞遊覽、歷史文化和科學考察等多種價值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之一。
  • 天台山,一場吟詠千年的文化盛宴
    「浙東唐詩之路是在『前往天台山』這個目標驅動下形成的。」天台山文化學者梁立新說。文人騷客為何或溯流而上,或水陸兼程,前僕後繼而來?又為何以天台山這場盛會為高潮?  正所謂「雄雄鎮世界,天台名獨超」。千餘年間,在整個中華文化圈內,天台山一直是一座人人仰止的文化高峰。「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
  • 浙江台州天台山,徐霞客為什麼會喜歡這個地方,是有什麼秘密嗎?
    天台山以「佛祖、美景」聞名全國,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天台山的懸崖瀑布是壯觀的自然風光,三月的春天,在這裡散步不僅可以感受美麗的風景,還可以放鬆和享受自己,看得見的溪流巖石、花朵和蝴蝶,這裡的美被完全呈現出來,讓人著迷,春天開花了,邀請了三五個朋友去參觀徐霞客的腳印。
  • 為什麼說天台山是中國第一詩山?
    天台山是一座蓋世文化名山,聲名早已遠播海內外。天台縣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會組織編寫《天台山詩畫選》,翻看後,我覺得天台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編者左溪先生囑我作序,藉此機會我談點對天台山詩畫的感受。三年前,我在編台州廣電《唐詩來了》欄目時,選了有關天台山的詩近百首,對天台山的詩有所了解。過去人們關注的是天台山的佛教和道教,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的祖庭都在此山。
  • 兩河聖山景區文化旅遊活動試運營
    「醉美北疆·多彩聖山」呼倫貝爾市兩河聖山景區試運營文化旅遊活動日前在兩河聖山旅遊文化景區舉辦。   近年來,海拉爾區按照打造國際化高端旅遊目的地和集散地的發展定位,致力於開發文化旅遊資源,以優質文旅品牌樹立海拉爾靚麗北疆、高質量發展的城市形象,展示城市發展、文旅融合的蓬勃景象。
  • 來這裡,和風一起尋找天台山的故事
    我想帶你去天台山,和風一起旅行。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譽全國。而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天台山的懸崖峭壁以及流水瀑布都是非常壯觀的自然景色。除此之外,清涼舒爽的華頂國家森林公園、宛如人間仙境的瓊臺仙谷、佛道雙棲的赤城山都在此處。
  • 文化聖山——大酉山
    今天,咋們來了解一下文化聖山——大酉山。大酉山,位於湖南省辰谿縣辰陽古城的南面,地處辰水之畔,沅水南岸。同時,大酉山也是龜山、鐘山、鼓山和九峰嶺的統稱。它是承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名山,自古就有「善卷歸隱」「屈子登山」「劉尚平蠻」「諸葛亮屯兵」等歷史傳說。
  • 浙江台州天台山,當年徐霞客為什麼會喜歡這個地方?
    一直惦記的這些地方沒有去過,但台州,這個之前連名字都容易叫錯的地方,竟然在一個機緣巧合之間,成了杭州之外,我去過浙江的第二個地方,也就是因為這次旅行,讓我認識了天台山……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享譽全國。而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天台山的懸崖峭壁以及流水瀑布都是非常壯觀的自然景色。
  • 台州天台山「和合文化」論壇舉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董碧水)10月11日,2019』中國台州「文化融」主題峰會暨天台山「和合文化」論壇,在中華「和合文化」發祥地天台縣舉行。「和合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
  • 天台山:當之無愧的唐詩之路目的地
    更有隱居天台山70年的寒山子,辭卻帝王師、隱修天台山的司馬承禎。其次是政壇大咖。唐朝皇帝吟詠天台山的詩歌有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和南唐後主李煜也有吟誦天台山的詩歌收入《全唐詩》。唐朝還有一位後宮妃嬪,被稱為「女中宰相」的上官昭容。此外,達官貴人也爭相吟詠天台山。其中唐朝宰相粗略統計就有12位。
  • 浙報專版︱天台山,一場吟詠千年的文化盛宴
    「浙東唐詩之路是在『前往天台山』這個目標驅動下形成的。」天台山文化學者梁立新說。文人騷客為何或溯流而上,或水陸兼程,前僕後繼而來?又為何以天台山這場盛會為高潮?正所謂「雄雄鎮世界,天台名獨超」。千餘年間,在整個中華文化圈內,天台山一直是一座人人仰止的文化高峰。「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
  • 天台山旅遊集團召開天台山大瀑布開放預告會
    為進一步鞏固天台旅遊閩北市場,提前謀劃高鐵市場,天台山旅遊一路向閩南、廣東市挺進,實現優勢互補、利益互惠,共同促進旅遊業的繁榮發展。  7月2-3日,天台山旅遊走進廈門、汕頭,發出了一份「神遊中華第一瀑,感悟天台儒釋道」的邀約,向兩地市民推介天台豐富的旅遊資源。
  • 聽聽天台山傳統「三堂」文化漫談
    自漢末高察隱居天台山龍皇堂,南朝顧歡在天台設教館,首開天台教化之先河,儒家正統文化開始影響天台。智者大師來天台山建道場,開創佛教天台宗;三國吳赤烏元年,高道葛玄始來桐柏山建庵傳道,至北宋淳熙年間,張伯端創道教南宗。由此,在儒家思想的主導和佛道理念的影響下,敬天、忠君、敬祖和宗法觀念深入人心,傳統禮教對天台風俗帶來極大影響。在天台,學堂、祠堂與中堂,傳統的「三堂」文化支撐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 瓦拉羅聖山——義大利歷史最悠久的聖山之一
    瓦拉羅聖山位於義大利的皮埃蒙特大區,是義大利最古老的聖山之一,每年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這裡的客流量相對於義大利其它的景點來說算是很大的,有很多的遊客都認為來到義大利旅遊而不去瓦拉羅聖山遊覽一番會是一種極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