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10月20日訊(YMG記者 陸啟飛)昨天上午,全國唯一的王懿榮甲骨學研究會在福山成立。研究會將搭建起王懿榮和甲骨文化研究平臺,更加深入、廣泛的挖掘王懿榮名人資源,與之配套的是王懿榮廣場的建設,以及甲骨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定期化舉辦等項目。與會的專家認為,研究會的成立是煙臺塑造自身深厚城市文化底蘊的一個契機。
保護遺存,23年前創辦王懿榮紀念館
據了解,為紀念王懿榮對甲骨文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煙臺決定建立王懿榮紀念館,而從紀念館建立至今已經有23年的歷史。
1989年,福山區投資建成王懿榮紀念館。後為進一步擴大宣傳,增加館舍面積,豐富展品內容,在1998年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00周年之際,煙臺舉行了大型國際研討會和王懿榮紀念館遷館活動。昨天下午,記者來到福山鹽場村找到了位於一個沙土路小胡同內的王懿榮紀念館。紀念館門牌上,書法家啟功先生書寫的「王懿榮紀念館」蒼勁有力。館內整個建築群中軸對稱、古樸典雅。紀念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王懿榮紀念館「大成棧」舊址為清末民初建築,坐北朝南,四進院落。館內展示了王懿榮的遺物,手札、書信、著作、書法、甲骨片、辦團練及抗聯軍時所用遺物等300餘件。
青龍山下的王懿榮廣場主體工程完工
由於原王懿榮紀念館場館面積有限,展陳手段較為陳舊,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福山區委、區政府決定建設王懿榮廣場,建成後將王懿榮紀念館遷入其中。
在青龍山腳下,記者看到了正在建設中的新王懿榮館,一個甲骨文的「龍」字雕塑顯得格外引人矚目,整個場館相比以前的場館,無論在規模上,還是交通位置上都有了一個質的提升。據介紹,王懿榮廣場位於煙臺市福山區青龍山南側、內夾河畔,佔地440畝,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目前,主體工程全部完工,後續工程10月底基本結束。展品徵集工作順利進行。
王懿榮廣場建成後將成為煙臺市乃至山東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魯菜文化研究和創新基地、甲骨文字研究中心,以及書法和繪畫展示、收藏、研究、鑑賞的重要文化設施,對福山的文化旅遊事業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專家建議讓王懿榮成為煙臺城市文化符號
採訪中,不少與會專家表示,研究會不僅對甲骨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煙臺打造自身城市文化符號的一個契機。長期以來,不少地方出現「爭當名人故裡」的情況,而煙臺本身就有著深厚的名人資源,文有王懿榮,武有戚繼光,這都是應該好好利用起來的名人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王懿榮文化,不僅要讓普通市民了解自己城市的文化名人,更要培育一批研究甲骨文化的專家,豐富城市的文化底蘊。
把福山建成全國唯一的甲骨學系統資料庫
謝玉堂(山東大舜文化研究會會長、煙臺市福山區王懿榮甲骨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甲骨文是中國民族的瑰寶,是全世界壽命最長的文字漢字的一部分。福山區成立王懿榮甲骨學研究會是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一部分。
福山可以考慮把全國研究甲骨文的資料整合起來,建成全國唯一的系統材料庫。另外,可以爭取把王懿榮的事跡拍攝成電視劇,王懿榮不光是「甲骨文之父」,他還是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英雄。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王懿榮出任京師團練大臣,率軍民浴血奮戰,最後投井殉國。
福山圍繞王懿榮做文章,是我國甲骨學研究很重要的載體。福山投入了4個億建王懿榮廣場,並且重建王懿榮紀念館,是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王懿榮也將成為福山在全國的名片。從場館設計、規劃、布局功能等一系列的程序出發,為山東經濟文化強省做了重要貢獻。
將王懿榮打造成煙臺文化符號
王宇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名譽會長):一個城市的發展,必然是經濟與文化的共同進步,只有經濟發展的城市是不完整的。王懿榮甲骨學研究會的成立,對於甲骨學研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而對於福山區乃至煙臺這座城市來說,就是打造城市文化底蘊的一個起點。煙臺自身有著「文王武戚」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可以挖掘的傳統文化非常多,重要就是在於如何挖掘。煙臺是王懿榮的故鄉,這個是任何城市搶不走的,這麼優秀的文化名人資源不好好利用太可惜了。
在坐擁豐厚文化資源的條件下,煙臺應該深入挖掘,將王懿榮文化不斷的弘揚,將其打造成為自己的城市文化符號,讓煙臺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把甲骨文開發成文化旅遊產品
謝兆剛(湖南省甲骨文學會會長):2009年,王懿榮紀念館新館奠基時,我就來過福山。對甲骨文研究,福山是個龍頭。安陽雖然是甲骨文的出土地,但經濟發展趕不上煙臺,煙臺有實力把自己打造成全國知名的甲骨學基地。
首先,要認可王懿榮的學術地位,他不光發現了甲骨文,還進行了研究,以後才有王國維、羅振玉他們開創了中國甲骨學的新局面。福山有這麼好的平臺,可以好好利用開掘。
下一步可以考慮怎麼把甲骨文的東西變成文化產品,就像雲南麗江,納西族的東巴文字已經融於當地旅遊之中,變成了一個特色。煙臺也可以考慮這麼搞,把甲骨文變成一個旅遊產品,打造文化旅遊。
當然,也可以舉辦各類甲骨文書畫展,把煙臺建成甲骨文交流的集散地,推動中國甲骨文的研究。
王懿榮:原名王貽榘,字正孺,又字廉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農曆六月初八(7月12日),生於福山古現。清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六年任國子監祭酒,掌管全國高等教育。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任京師團練大臣,率軍民英勇抵抗,以身殉國。王懿榮不僅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也是中國最早發現和研究甲骨文的著名金石文字專家。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他第一個發現甲骨文,並將其時代斷為商代。此舉轟動了中外學術界,把漢字的歷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時代,開創了文字學、歷史學研究的新局面,被尊稱為「甲骨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