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一般認為,古書中記載的「三苗」、「九黎」、「有苗」是今天苗民最早的部落群體。《國語·楚語》有載「三苗復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後也」。《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曰:「三苗本有苗氏之族。」這些說法結合苗族故事,基本說明了苗族源於九黎部落。蚩尤是當時的部落首領,苗族的祖先。
《周書·呂刑》記載:「蚩尤對苗民制以刑。」何光嶽先生認為:「蚩尤,原是三苗部落聯盟的首領,是神農氏炎帝之臣,也是炎帝之裔,姜姓,他逐炎帝參盧而自立,自稱炎帝。又《尸子》說神農氏十七世,其末帝叫參盧,即蚩尤從參盧處得銅以鑄兵器。蚩尤取炎帝之後,仍名赤帝或炎帝,本亦神農之後。」
蚩尤是苗族先祖這一點,在苗族風俗與傳說中可尋到依據。「川南、黔西北一帶有『蚩尤廟』,受苗族人民的供奉。」黔東北的苗族祭祀時,須殺豬供奉「剖尤」。剖尤的苗語之意就是「尤公」。據《苗族簡史》所述,上古時期苗族主要住在黃河以南長江中下遊一帶,現今北方地區仍留有一些遺風遺蹟。如北方河北、山東、河南有蚩尤戲,蚩尤冢。《太平御覽》引《皇覽·冢墓》記載:「蚩尤冢在東郡壽張縣(今山東西部黃河以北岸)闕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
炎帝歸附黃帝後,蚩尤不服,多次挑起戰爭,後遭到炎帝與黃帝的聯合反擊,戰於涿鹿之野,蚩尤大敗被擒殺。蚩尤被殺後,其殘部遂開始了遷徙之路,逐步退至長江中遊一帶活動,少數三苗融於華夏族。從中原一帶南移長江中遊一帶組建苗蠻部落(又稱三苗部落、有苗部落,也稱三苗國),舜、禹時,三苗又被華夏部落滅國,殘部再度遷徙。據說,舜帝就是在徵剿三苗時客死蒼梧,留下了二妃淚灑斑竹的千古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