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歲英國《大憲章》亮相中國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1215年6月15日籤訂的《大憲章》被視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根基、法治的開端,對美國《獨立宣言》、《權利法案》以及法國的《人權宣言》均有影響。

800歲的《大憲章》首次在亞洲展出

10月13日起,被譽為「現代社會法律體系根基」的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原件首次亮相中國,並開始為期兩周的展覽。今天上午,這份有800年歷史的著名法律文件在北京的英國駐華大使官邸正式啟動中國巡展,這是《大憲章》第一次來到亞洲。10月中下旬,展品還將飛赴廣州、上海、重慶展出。

英國駐華公使羅廷(Martyn Roper)在《大憲章》800周年全球巡展中國站開幕上發言。北京站的展覽將於2015年10月13—15日在英國大使官邸進行,公眾參觀需預約。預計10月19日在廣州、10月24—26日在上海、10月22日—11月4日在重慶舉行巡展。

1215年6月15日籤訂的《大憲章》被視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根基、法治(rule of law)的開端,對美國《獨立宣言》、《權利法案》以及法國的《人權宣言》均有影響。這份文件由英王約翰(King John)和幾十位要求限制王權的貴族籤訂,被認為是「第一次削弱了國王的權力」,確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則,即國王作為最高統治者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

為紀念《大憲章》籤署800周年,英國舉辦了赫利福德大教堂館藏原件的全球巡展。據英國駐華公使據羅廷(Martyn Roper)介紹,這些珍貴的歷史文件將在三個大洲、七個國家展出,總行程65,000英裡。「《大憲章》剛剛結束在美國紐約、盧森堡的展覽,24小時之前才抵達北京。我們很高興能促成它在中國首次展出。兩周後展品還將繼續前往新加坡、馬爾他、葡萄牙。」羅廷說。

「乘坐」英國航空參加世界巡展的《大憲章》原件。英國航空作為官方合作夥伴為展品提供免費承運,據介紹,展品需佔兩個頭等艙座位。

赫利福德大教堂與1217年版《大憲章》

此次展出的《大憲章》原件來自赫利福德大教堂,是目前世上僅存的四份1217年抄本之一。同時展出的還有一份1215年約翰王從蘭尼米德發出的令狀手稿。

赫利福德教堂大主教卡農-克裡斯-普林神父(The Reverend Canon Chris Pullin)向澎湃新聞介紹了教堂與《大憲章》的歷史淵源:1215年,當時的赫利福德大主教吉爾斯—德—布裡尤茲(Giles de Briouze)參與了貴族與國王的談判,該教堂因此獲得並保存了一份《大憲章》抄本原件。他是加入叛亂貴族的唯一一名主教,因為國王沒收了他父親的土地,殺死了他的母親和兄弟。

「教堂通常被認為是保存檔案文物的絕佳場所,因為它安全、穩定,不易受戰亂影響或其他勢力侵擾。當時的國王和貴族都處在動蕩不安的狀態下,需要一個固定場所來保存文件,以便人們能隨時看到它。」普林神父說。除《大憲章》外,赫利福德的著名文物還包括一份12世紀繪製的古世界地圖(Mappa Mundi),以及世界最大的連鎖圖書館,系《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霍格沃茨圖書館的原型。

赫利福德大教堂

那麼1217年的《大憲章》與1215年籤訂的版本有何區別?

大憲章800周年紀念委員會執行主任馬克? 基爾(Mark Gill)告訴澎湃新聞,《大憲章》在1216年、1217年、1225年分別有修訂更新,其中1217年的修訂至關重要。1215年的《大憲章》籤署僅2個月後就被宣布無效,因為約翰王聲稱是被迫承認《大憲章》的,英格蘭於是內戰再起。1216年約翰王突然去世,9歲的兒子亨利三世即位,到1217年雙方終於停戰。1217年11月,亨利三世政府頒布新版的《大憲章》,修訂了關於英國法庭和國王法定代表的部分——這一次,雙方才達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和平」。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孟廣林則指出:「1215年籤訂的其實叫『和平條約』(Treaty of Peace),而『大憲章』這個名稱是1217年以後才正式確立的。在內容上,1217年版《大憲章》把關於森林的一部分獨立出來,也叫《森林憲章》。即便後代君主不斷確認的其實是1225年亨利三世成年後重新發布的《大憲章》內容,但這並不影響原初版本的歷史價值。」

在英國大使官邸展出的1217版《大憲章》(右)和1215年約翰王的手令(左)。內容為拉丁文,以墨水在羊皮紙上撰寫。為保護文物,展廳一次只允許6個人同時進入,拍照禁止使用閃光燈。

重新燃起對《大憲章》的紀念熱情

據孟廣林介紹,《大憲章》籤訂於13世紀,14、15世紀一度淹沒於歷史中,直到17世紀以後才被法學家愛德華·柯克等人重新挖掘並加以闡揚,繼而成為英國憲政史、法律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標誌。而它從法律文本變成供大眾參觀的「展品」,則是20世紀之後才出現的情況。

曾經被遺忘的《大憲章》為何令今天的英國人重燃熱情?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冠傑認為,英國人引以為傲的是其制度的延續性。「《大憲章》被英國人向世界推廣,除了今年正好是800周年這個整百年份,也有其他用意。首先,向世界宣揚英國政治理念,通過紀念彰顯其中蘊含的權利、自由等精神。其次,團結國內各民族,提升英國性,通過紀念活動尋找共同的文化根基,加強認同感。第三,提升英國的國際地位,英帝國衰落後,英國在國際上的優勢不再,而這些紀念活動能展現英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硬實力,而是軟實力。」

展覽首日在展廳外排隊的人群

英國駐華公使:中英關係步入「黃金時代」

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Barbara Woodward)曾表示:「《大憲章》被公認為現代社會法治基礎最重要的文件之一,我願藉此機會(首次展出)邀請中國各界朋友在中英關係步入『黃金時代』的進程中參觀我們的這一重要文化遺產,並開啟兩國法治和司法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英駐華公使羅廷(Martyn Roper)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中英關係正在空前加強,我們雙方都可以稱之為『黃金年』。除了《大憲章》活動以外,英國的威廉王子、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和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在今年先後訪華,中國副總理劉延東9月時訪問了英國,中國主席習近平將於10月20—23日對英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雙方有許多對話與交流。」羅廷表示,《大憲章》是英國的也是世界的歷史遺產,它將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共同理解和相互學習。在法治建設方面,英國和中國已經有很多合作,「以此為契機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李冠傑認為,《大憲章》來華展覽能夠讓國人親眼目睹英國人心目中的珍寶,親身體會英國的歷史文化,進一步加強中英人文交流,「而能夠接受《大憲章》來華展出,體現了我國的政治開放精神和政治自信心」。(文/彭珊珊)

來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大憲章》中國首亮相 中英關係步入"黃金時代"(圖)
    圖為英國駐華公使羅廷(Martyn Roper)在《大憲章》800周年全球巡展中國站開幕上發言。800歲的《大憲章》首次在亞洲展出10月13日起,被譽為「現代社會法律體系根基」的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原件首次亮相中國,並開始為期兩周的展覽。今天上午,這份有800年歷史的著名法律文件在北京的英國駐華大使官邸正式啟動中國巡展,這是《大憲章》第一次來到亞洲。10月中下旬,展品還將飛赴廣州、上海、重慶展出。
  • 英國《大憲章》有多重要?
    《大憲章》生效800周年。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都將舉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而BBC則在今天(20日)推出「民主日」特別節目。BBC記者尼克·海姆回顧歷史,分析《大憲章》的現實意義。不過,真正讀過大憲章的人為數並不多。今年是大憲章籤署800周年。英國將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
  • 800年歷史的《大憲章》差點被偷!原件曾在中國展出
    當地時間10月25日,英國索爾茲伯裡大教堂,一名45歲男子試圖偷走著名的《大憲章》,隨後該男子被警方逮捕,整個過程中無人受傷,《大憲章》也完好無損。男子砸破展櫃觸發警報 《大憲章》完好無損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5日5時許,一名45歲男子使用錘子將展示櫃砸出三個洞,並企圖偷取價值超過2000萬英鎊的《大憲章》。然而,在打砸的過程中觸發了櫃檯的警報,警方在接到民眾舉報後,趕到現場並將其逮捕。據英國警方表示,該男子的行為並沒有造成任何物品受損,也沒有人受傷。
  • 《大憲章》800周年環球巡展蒞臨香港
    香港,2015年10月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欣然宣布,公開展出原版《大憲章》,作為《大憲章》800周年環球慶祝活動的一部分。     《大憲章》首次確立任何人,包括君主,都要遵守法律的原則。
  • 英國《大憲章》原件首次在華展出
    近日,英國赫利福德大教堂保存的《大憲章》原件在北京展出。這份《大憲章》是目前僅存的四份1217年抄本之一。為紀念《大憲章》籤署800周年,英國特別舉辦了赫利福德大教堂館藏原件的全球巡展。這份世界著名的古老法律文件將在北京、廣州、上海進行公開展出。《大憲章》又稱《自由大憲章》,1215年由英國國王約翰與貴族籤訂,是英國封建貴族用於限制國王權力的憲法性文件,被視為是英國憲法的基礎。    【向人類法治文明致敬!】
  • 《大憲章》籤署800周年 大英圖書館舉辦紀念展覽
    人民網倫敦6月1日電 (白天行)2015年是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籤署800周年,大英圖書館開放了相關展覽「大憲章:法律、自由、遺產」,集合了超過200件展品,包括1215年《大憲章》手稿、《美國獨立宣言》和《美國人權法案》手稿、英王約翰的遺骸和武器以及有800年歷史的服裝,同時通過錄音和視頻等形式為觀眾提供講解。
  • 《大憲章》開啟的權利旅程
    然而歷史的有趣之處是,正是由這個出了名的無能「暴君」之手籤署的《大憲章》,在幾百年後,卻成為英國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之一,成為英國最重要的「出口品」。近日,不僅英美兩國,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也在紀念《大憲章》籤署800周年。一1215年6月15日,泰晤士河畔的蘭尼米德草地,在貴族的兵馬相迫之下,約翰王在一份羊皮紙製成的停戰協議上蓋上了他的王璽。
  • 英國大憲章背後的政治悲喜劇
    年)被貴族挾持,籤署了《大憲章》。關於英國的這個神話從此開始了800年全球之旅。這個事件之所以發生,其直接根源是布汶之戰。1214年,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盟的約翰王與法國國王腓力二世開戰,希冀將之前丟掉的歐陸上的領地搶回。但是,他下在這場戰爭上的賭注一敗塗地。戰爭以法王腓力的大獲全勝而結束,腓力名聲鵲起,奠定了「奧古斯都」的名聲。
  • 《大憲章》前傳:800年前的英法大戰和王權衰落
    1215年,金雀花家族的無地王約翰(John Lackland,亦有譯為失地王)籤署了《大憲章》(Magna Carta),這份文件後來被視為英國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象徵。時值《大憲章》籤署800周年,英國的媒體和公共史學項目正集中資源和力量,籌備一系列紀念活動。網站已於2014年上線,大量周邊商品面世,網絡課程也在靜候聽眾註冊。
  • 大憲章800周年:將「約翰王」關進籠子
    在民間傳說中,約翰王是史上第一個會在滿月時分變身的狼人;在他身後的800年裡,英國君主無人再取名為約翰。總之,他的名字已經是殘暴而又失敗的象徵。金雀花王朝的新主子又是一個亨利,即位時才九歲。內閣大臣以亨利三世的名義重新確認了《大憲章》,並再次頒布為法律,內戰才終告結束。
  • 《大憲章》是特權大憲章?
    事實上,如果以唯物史觀來做一「正本清源」,緊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語境來考量,就不難發現封建性構成了《大憲章》精神的歷史底蘊。在唯物史觀看來,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任何觀念、意識只能是這一過程的「折射」與「回聲」。由此觀之,《大憲章》集中反映了英國封建社會盛期統治階級內部權益的矛盾與紛爭。
  • 英國索爾茲伯裡大教堂遭盜,價值兩千萬英鎊的大憲章險些被偷
    文/陳德方英國媒體10月26日報導,一名45歲的男子涉嫌盜竊索爾茲伯裡大教堂裡存放的價值兩千萬英鎊的《大憲章》被捕。這名男子帶著錘子進入教堂,猛砸存放《大憲章》的玻璃罩,致使玻璃罩上出現了三個大洞。這份文獻的歷史要追溯到1215年,是當時四份《大憲章》原稿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份。每年有成千上萬遊客來教堂參觀,都是衝著《大憲章》來的。警方接到舉報稱有人敲碎了保護《大憲章》的外罩玻璃後,立即趕到現場。警方到來時,犯罪嫌疑人已經不知去向。警方在教堂裡搜索,最終認定一名45歲的男子有犯罪嫌疑。為了保護這份文獻,目前警方已經將其轉移到了別的地方,暫行保管。
  • 《大憲章》八百年(組圖)
    為紀念《大憲章》發布800周年,英國展出官方抄本。本報資料室/圖  2015年6月15日,星期一。八百年前的1215年6月15日,也是星期一。
  • 於明:東歐版的大憲章為何沒有成功?
    可在這書單中,有一本卻顯得特別,這就是波蘭學者拉烏(Zbigniew Rau)主編的《大憲章:中東歐的視角》(Routledge,2015)。如編者所言,在《大憲章》的八百周年紀念中,本書提供的是一個「新鮮且不尋常的視角」。對於中國讀者而言,心中不免疑惑,誕生於倫敦郊外的《大憲章》,與歐陸腹地的中東歐諸國,究竟有何關聯?
  • 英國憲法源於《大憲章》?可能並非如此 羅馬法才是其奠定的基石
    英國歷史曾大量的使用了古羅馬時期的法律,並且在英國本身進行法律改革和重新發展的時候也深深受到羅馬法律的影響。同時在1215年由英國金雀花王朝約翰王所籤訂的被譽為憲法根基的《自由大憲章》,也同樣有著羅馬法律的烙印。毫不客氣的講,大憲章應該是對羅馬法律的繼承和創新發展,或者說羅馬法才是某種意義上的英國憲法的基石。
  • 英國的《自由大憲章》真的那麼自由神聖嗎?|百家故事
    在現在的許多歷史資料上面都是這樣來描述《大憲章》的:它的名號有許多,包括《自由大憲章》或者你也可以稱之為《1215大憲章》。當代人大多持有這樣的觀點: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這是一張由英王約翰在1215年6月15日迫於國內北方貴族軍事壓力下簽訂在羊皮紙上的文件。
  • 「審判書」與「大憲章」的對決,映照了英國王權的增強與衰落
    而英國王權的發展則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情況,從諾曼人實現對英格蘭的徵服之後,英國王權在一開始是十分強大的,但是隨著英國地方封建主以及宗教勢力的不斷壯大,王權居然開始出現了衰落的軌跡。英國王權的衰落一直到公元1215年約翰國王被迫籤署"大憲章"跌入了谷底,而此時法王的權力卻處在如日中天的空前加強當中,兩國王權的發展軌跡出現了不同,究竟是什麼原因嗯?
  • 英國國王不靠譜,民怨沸騰,至此催生出《大憲章》,還傳到了美國
    英國首席主教去世後,約翰提出了自己看好的候選人,卻遭到教皇的反對。一怒之下,約翰王將教區的教士全部攆走了。教皇很憤怒,宣布解除所有教會成員對約翰王的效忠義務。對此,約翰王根本不放在心上,他最關心的事是如何斂財。他以討伐威爾斯之名向全國騎士徵收兵役免除稅,同時吊死了28名心懷不滿的貴族。這直接導致1212年的英格蘭貴族叛亂。
  • 《紐約客》:大憲章神話八百年
    2015年是《大憲章》頒布八百周年,也是約翰王去世799年。1215年,他在一份被後世稱為「大憲章」的文件上加蓋印璽,並向男爵們保證,他將遵守「英國法律」。2015年是《大憲章》頒布八百周年,也是約翰王去世799年。約翰死後,無人懷念,但沒有哪份法律文件比他籤署的《大憲章》更受尊崇。《大憲章》被看作法治之根本,主要是因為約翰王在其中承諾,他將不再任意將人投進地牢,這個條款孕育了現在所稱的正當法律程序,它被理解為人民擁有的權利,而非國王所作的承諾。
  • 歷史脈絡中的大憲章(上)
    雷頤公元1215年,是中國南宋嘉定八年,大宋南遷「偏安」已近九十年。這一年,蒙古大軍攻克了金中都,即今天的北京。誰也想不到,誰也不知道,這一年在遙遠的「泰西」英格蘭發生的一個純屬國內的歷史事件,將如池中投石,漣漪一點點擴散,幾百年後將影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