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憲章》中國首亮相 中英關係步入"黃金時代"(圖)

2020-12-14 中國網新聞中心

  圖為「乘坐」英國航空參加世界巡展的《大憲章》原件。

圖為英國駐華公使羅廷(Martyn Roper)在《大憲章》800周年全球巡展中國站開幕上發言。

  圖為展覽首日在展廳外排隊的人群。

800歲的《大憲章》首次在亞洲展出

10月13日起,被譽為「現代社會法律體系根基」的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原件首次亮相中國,並開始為期兩周的展覽。今天上午,這份有800年歷史的著名法律文件在北京的英國駐華大使官邸正式啟動中國巡展,這是《大憲章》第一次來到亞洲。10月中下旬,展品還將飛赴廣州、上海、重慶展出。

1215年6月15日籤訂的《大憲章》被視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根基、法治(rule of law)的開端,對美國《獨立宣言》、《權利法案》以及法國的《人權宣言》均有影響。這份文件由英王約翰(King John)和幾十位要求限制王權的貴族籤訂,被認為是「第一次削弱了國王的權力」,確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則,即國王作為最高統治者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

為紀念《大憲章》籤署800周年,英國舉辦了赫利福德大教堂館藏原件的全球巡展。據英國駐華公使據羅廷(Martyn Roper)介紹,這些珍貴的歷史文件將在三個大洲、七個國家展出,總行程65,000英裡。「《大憲章》剛剛結束在美國紐約、盧森堡的展覽,24小時之前才抵達北京。我們很高興能促成它在中國首次展出。兩周後展品還將繼續前往新加坡、馬爾他、葡萄牙。」羅廷說。

赫利福德大教堂與1217年版《大憲章》

此次展出的《大憲章》原件來自赫利福德大教堂,是目前世上僅存的四份1217年抄本之一。同時展出的還有一份1215年約翰王從蘭尼米德發出的令狀手稿。

赫利福德教堂大主教卡農-克裡斯-普林神父(The Reverend Canon Chris Pullin)向澎湃新聞介紹了教堂與《大憲章》的歷史淵源:1215年,當時的赫利福德大主教吉爾斯—德—布裡尤茲(Giles de Briouze)參與了貴族與國王的談判,該教堂因此獲得並保存了一份《大憲章》抄本原件。他是加入叛亂貴族的唯一一名主教,因為國王沒收了他父親的土地,殺死了他的母親和兄弟。

「教堂通常被認為是保存檔案文物的絕佳場所,因為它安全、穩定,不易受戰亂影響或其他勢力侵擾。當時的國王和貴族都處在動蕩不安的狀態下,需要一個固定場所來保存文件,以便人們能隨時看到它。」普林神父說。除《大憲章》外,赫利福德的著名文物還包括一份12世紀繪製的古世界地圖(Mappa Mundi),以及世界最大的連鎖圖書館,系《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霍格沃茨圖書館的原型。

那麼1217年的《大憲章》與1215年籤訂的版本有何區別?

大憲章800周年紀念委員會執行主任馬克 基爾(Mark Gill)告訴澎湃新聞,《大憲章》在1216年、1217年、1225年分別有修訂更新,其中1217年的修訂至關重要。1215年的《大憲章》籤署僅2個月後就被宣布無效,因為約翰王聲稱是被迫承認《大憲章》的,英格蘭於是內戰再起。1216年約翰王突然去世,9歲的兒子亨利三世即位,到1217年雙方終於停戰。1217年11月,亨利三世政府頒布新版的《大憲章》,修訂了關於英國法庭和國王法定代表的部分——這一次,雙方才達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和平」。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孟廣林則指出:「1215年籤訂的其實叫『和平條約』(Treaty of Peace),而『大憲章』這個名稱是1217年以後才正式確立的。在內容上,1217年版《大憲章》把關於森林的一部分分割出來,也叫《森林憲章》。後代君主不斷確認的其實是1225年亨利三世成年後重新發布的、經過刪減合併的《大憲章》,但這並不影響原初版本的歷史價值。」

重新燃起對《大憲章》的紀念熱情

據孟廣林介紹,《大憲章》籤訂於13世紀,但在15、16世紀一度「沉潛」、「隱沒」於歷史中,直到17世紀才被法學家愛德華·柯克等人重新挖掘並加以闡揚,繼而成為英國憲政史、法律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標誌。而它從法律文本變成供大眾參觀的「展品」,則是20世紀之後才出現的情況。

曾經被遺忘的《大憲章》為何令今天的英國人重燃熱情?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冠傑認為,英國人引以為傲的是其制度的延續性。「《大憲章》被英國人向世界推廣,除了今年正好是800周年這個整百年份,也有其他用意。首先,向世界宣揚英國政治理念,通過紀念彰顯其中蘊含的權利、自由等精神。其次,團結國內各民族,提升英國性,通過紀念活動尋找共同的文化根基,加強認同感。第三,提升英國的國際地位,英帝國衰落後,英國在國際上的優勢不再,而這些紀念活動能展現英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硬實力,而是軟實力。」

英國駐華公使:中英關係步入「黃金時代」

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Barbara Woodward)曾表示:「《大憲章》被公認為現代社會法治基礎最重要的文件之一,我願藉此機會(首次展出)邀請中國各界朋友在中英關係步入『黃金時代』的進程中參觀我們的這一重要文化遺產,並開啟兩國法治和司法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英駐華公使羅廷(Martyn Roper)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中英關係正在空前加強,我們雙方都可以稱之為『黃金年』。除了《大憲章》活動以外,英國的威廉王子、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和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在今年先後訪華,中國副總理劉延東9月時訪問了英國,中國主席習近平將於10月20—23日對英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雙方有許多對話與交流。」羅廷表示,《大憲章》是英國的也是世界的歷史遺產,它將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共同理解和相互學習。在法治建設方面,英國和中國已經有很多合作,「以此為契機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李冠傑認為,《大憲章》來華展覽能夠讓國人親眼目睹英國人心目中的珍寶,親身體會英國的歷史文化,進一步加強中英人文交流,「而能夠接受《大憲章》來華展出,體現了我國的政治開放精神和政治自信心」。

相關焦點

  • 800歲英國《大憲章》亮相中國
    800歲的《大憲章》首次在亞洲展出10月13日起,被譽為「現代社會法律體系根基」的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原件首次亮相中國,並開始為期兩周的展覽。今天上午,這份有800年歷史的著名法律文件在北京的英國駐華大使官邸正式啟動中國巡展,這是《大憲章》第一次來到亞洲。10月中下旬,展品還將飛赴廣州、上海、重慶展出。
  • 解讀中英關係發展的「黃金時代」
    今年年初,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慶祝中國農曆新年的賀詞中提到,2015年中英關係將迎來「黃金時代」。此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的國事訪問,將為這一「黃金時代」拉開序幕。  中英關係發展進入「黃金時代」,是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合力推動,可謂水到渠成。
  • 英國首位女性駐華大使:中英關係迎來「黃金時代」
    英國首位女性駐華大使:中英關係迎來「黃金時代」 2015-05-13 20:13:23>   中新社天津5月13日電 題:英國首位女性駐華大使:中英關係迎來「黃金時代」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新上任的英國首位女性駐華大使吳百納13日訪問天津。
  • 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45周年: 水到渠成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已經成為描述中英關係的一個關鍵詞,尤其是在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45周年之時。將這一定義放置到歷史中去看,正如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所說,開創這一黃金時代非朝夕之功,而是水到渠成。但由於聯合國席位問題和臺灣問題的漫長談判,直到1972年,兩國才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在中英兩國1972 年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之前,民間往來的冰層就已經開始鬆動了。圖為倫敦大本鐘前的威斯敏斯特橋在冰面之下,民間往來更為深入持久。
  • 美麗中國、美麗英國——「中英黃金時代」中國藝術展在倫敦開幕
    新華社倫敦9月25日電(記者梁希之)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美麗中國、美麗英國——「中英黃金時代」中國藝術展(以下簡稱「雙美展」)25日在倫敦開幕。  本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人民畫報社、倫敦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廳等聯合主辦。
  • 萬鋼:中英科技合作應從「黃金時代」邁向「白金時代」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中新社上海9月23日電 (李姝徵)非凡中英創新論壇23日在滬開幕。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當日在致辭中表示,中英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合作應更進一步,從「黃金時代」邁向「白金時代」。  萬鋼指出,創新是解決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轉型陣痛的途徑。
  • 英國「川普」入主唐寧街,中英「黃金時代」已遠?
    不可否認,中英關係走向肯定與唐寧街的主人的政治取向有關。當年的卡梅倫,就力主打造中英關係「黃金時代」。而到了梅政府時代,就已經不太提「黃金時代」一詞。目前,鮑裡斯詹森對華政策會如何?鮑裡斯詹森個人性格特徵,也將是決定中英關係的重要一環。
  • 《大憲章》是特權大憲章?
    諾曼徵服後,英國封建君主與貴族締結起封君封臣等級制度,形成了約定雙方關係的封建習慣,如在封建騎士役徵調、封建協助金與封地繼承金的上繳等方面,都有「約定俗成」的一個界限。然而,隨著政治集權化的日益加強,英王不斷突破封建習慣的限制,對貴族階層已享有的封建特權構成嚴重威脅。這一狀況尤以約翰王時為甚。
  • 接連齟齬下,還能用「黃金時代」形容中英關係嗎?丨北京觀察
    我可以再重申一遍:我們反對英方幹預香港事務、幹涉中國內政這種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行為。」相較於昨日有關此事的表態,汪文斌今天的回答裡有兩點新的信息。其一是「中方保留作出進一步反應的權利」;其二是升級了對英方喊話的份量:「中方敦促英方放棄在香港延續殖民影響的幻想,立即糾正錯誤,停止以任何方式幹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以免進一步損害中英關係。」
  • 英國暫停與香港引渡條約 西媒:中英黃金時代棺材板上又一顆釘子
    西媒稱,這是中英爭端的最新升級,是對中英「黃金時代」棺材板上釘上的又一顆釘子。據英國路透社7月20日報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日抵達英國訪問,他將與英國首相詹森(討論中國、5G和英國脫歐自由貿易協議等問題。當天,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在英國議會宣布,英國將「立即、無限期」暫停與香港之間的引渡條約,以對中國政府在香港特區實施「港版國安法」做出回應。
  • 習近平將訪英 英國期待開啟中英關係「黃金時代」
    目前,中英兩國官員正在籌備習近平訪英的日程安排和細節。英國金融時報(FT)13日稱,習近平下周將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在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出席歡迎宴會,並乘坐皇家馬車,屆時倫敦將為這位中國領導人鋪上最鮮豔的紅地毯。的確,兩國關係如此溫馨,以至於其中一個仍待解決的小問題是純粹的外交禮儀問題:訪問前造勢的調子應該定在多高?
  • 馬吉特:中國引領金磚機制步入新「黃金時代」
    ——訪經合組織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吉特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是一個兼具開放性與開創性的積極框架,將進一步促進各方合作的深度與廣度,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新引擎與新思路,中國將繼續以強大的發展動力,引領金磚機制步入下一個「黃金時代」。
  • 習近平引莎士比亞名言冀推進中英關係發展
    習近平引莎士比亞名言冀推進中英關係發展 2015-10-21 04:03:45  習近平步入演講大廳,議員們全體起立,鼓掌歡迎。下院議長伯科代表英國議會致歡迎辭,歡迎習近平訪問英國並來到議會。在熱烈掌聲中,習近平發表講話。  習近平指出,在我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的第一天,我深切感受到中英關係的蓬勃朝氣,體會到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使我對通過這次訪問推動中英友好關係邁上新臺階充滿期待。  習近平指出,英國是最先開始探索代議制的國家。
  • 中國企業登報祝賀習主席訪英 開啟中國品牌「黃金時代」
    英國首相卡梅倫這樣形容:今年是英中關係發展的「黃金年」,習近平主席對英國進行的國事訪問將開啟英中關係的「黃金時代」。同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超也指出,中英兩國將在貿易、投資、金融、文化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而在這一系列合作共識不斷落實的背後,正是中國品牌「黃金時代」的實力支撐。
  • 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中英文化交流年中國文化季發布會上的講話-新聞...
    現在,中國文化季的各項精彩活動正在陸續登陸英倫,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隊等知名演出團體和郎朗、王羽佳等著名藝術家一一亮相,將給英國人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高質量的藝術享受。  女士們、先生們,  中英文化交流年的舉行,特別是中國文化季的開啟,具有三個「凸顯」意義:  首先是凸顯共同的輝煌。
  • 大憲章的誕生
    重申或界定國王的權限範圍,為保證《大憲章》的實行,成立一個由25名貴族組成的常設委員會,監督國王和大臣的行為;若發現國王有不當行為,要求國王在40天內改正,否則委員會可號召全國人民使用一切手段,包括發動戰爭奪取國王城堡財產,逼迫國王改過。   對於約翰來說,《大憲章》是武力要挾而被迫妥協的產物,骨子裡並不情願接受它。
  • 中英互利共贏的大國關係須小心經營
    中國外交的「歐洲熱」以「英倫熱」為甚——2015年春節,卡梅隆給中國人民拜年,查爾斯和威廉王子也紛紛給中國人拜年,並在年初就宣布邀請習主席訪英。以習主席訪英為標誌,中英關係開啟合作的黃金時代。卡梅倫表示,英國將做中國在西方世界最強支持者,呼籲中國與歐盟達成新的自由貿易協議。英國政府不顧西方輿論批評,積極發展對華關係,原因何在?基本層面講,利益使然。「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大英帝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是帕麥斯頓勳爵的名言。
  • ...英外交官人數增加:中英關係蓬勃健康發展的寫照,合情合理無可厚非
    中國駐英國使館有何評價?使館發言人:過去10年,中英關係總體保持發展。2015年習近平主席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開啟了中英關係「黃金時代」。10年間,兩國貨物貿易額翻了一番,中國對英投資增長了約20倍,中國赴英留學生增加了10萬人至22萬,英國已成為吸引中國留學生最多的歐洲國家。
  • 《大憲章》開啟的權利旅程
    然而歷史的有趣之處是,正是由這個出了名的無能「暴君」之手籤署的《大憲章》,在幾百年後,卻成為英國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之一,成為英國最重要的「出口品」。近日,不僅英美兩國,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也在紀念《大憲章》籤署800周年。一1215年6月15日,泰晤士河畔的蘭尼米德草地,在貴族的兵馬相迫之下,約翰王在一份羊皮紙製成的停戰協議上蓋上了他的王璽。
  • 英國《大憲章》有多重要?
    BBC記者尼克·海姆回顧歷史,分析《大憲章》的現實意義。「分水嶺」1217年、1225年,亨利三世再次籤發改版大憲章,後者成為定稿。以後許多年內,亨利三世和他的繼任愛德華一世也都曾數次確認大憲章。不過,其中有一些規定很快就過時了,還有一些根本沒有實施。但是,這也沒有關係。大憲章的重要意義,永遠都是象徵性的、而非實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