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乘坐」英國航空參加世界巡展的《大憲章》原件。
圖為英國駐華公使羅廷(Martyn Roper)在《大憲章》800周年全球巡展中國站開幕上發言。
圖為展覽首日在展廳外排隊的人群。
800歲的《大憲章》首次在亞洲展出
10月13日起,被譽為「現代社會法律體系根基」的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原件首次亮相中國,並開始為期兩周的展覽。今天上午,這份有800年歷史的著名法律文件在北京的英國駐華大使官邸正式啟動中國巡展,這是《大憲章》第一次來到亞洲。10月中下旬,展品還將飛赴廣州、上海、重慶展出。
1215年6月15日籤訂的《大憲章》被視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根基、法治(rule of law)的開端,對美國《獨立宣言》、《權利法案》以及法國的《人權宣言》均有影響。這份文件由英王約翰(King John)和幾十位要求限制王權的貴族籤訂,被認為是「第一次削弱了國王的權力」,確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則,即國王作為最高統治者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
為紀念《大憲章》籤署800周年,英國舉辦了赫利福德大教堂館藏原件的全球巡展。據英國駐華公使據羅廷(Martyn Roper)介紹,這些珍貴的歷史文件將在三個大洲、七個國家展出,總行程65,000英裡。「《大憲章》剛剛結束在美國紐約、盧森堡的展覽,24小時之前才抵達北京。我們很高興能促成它在中國首次展出。兩周後展品還將繼續前往新加坡、馬爾他、葡萄牙。」羅廷說。
赫利福德大教堂與1217年版《大憲章》
此次展出的《大憲章》原件來自赫利福德大教堂,是目前世上僅存的四份1217年抄本之一。同時展出的還有一份1215年約翰王從蘭尼米德發出的令狀手稿。
赫利福德教堂大主教卡農-克裡斯-普林神父(The Reverend Canon Chris Pullin)向澎湃新聞介紹了教堂與《大憲章》的歷史淵源:1215年,當時的赫利福德大主教吉爾斯—德—布裡尤茲(Giles de Briouze)參與了貴族與國王的談判,該教堂因此獲得並保存了一份《大憲章》抄本原件。他是加入叛亂貴族的唯一一名主教,因為國王沒收了他父親的土地,殺死了他的母親和兄弟。
「教堂通常被認為是保存檔案文物的絕佳場所,因為它安全、穩定,不易受戰亂影響或其他勢力侵擾。當時的國王和貴族都處在動蕩不安的狀態下,需要一個固定場所來保存文件,以便人們能隨時看到它。」普林神父說。除《大憲章》外,赫利福德的著名文物還包括一份12世紀繪製的古世界地圖(Mappa Mundi),以及世界最大的連鎖圖書館,系《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霍格沃茨圖書館的原型。
那麼1217年的《大憲章》與1215年籤訂的版本有何區別?
大憲章800周年紀念委員會執行主任馬克 基爾(Mark Gill)告訴澎湃新聞,《大憲章》在1216年、1217年、1225年分別有修訂更新,其中1217年的修訂至關重要。1215年的《大憲章》籤署僅2個月後就被宣布無效,因為約翰王聲稱是被迫承認《大憲章》的,英格蘭於是內戰再起。1216年約翰王突然去世,9歲的兒子亨利三世即位,到1217年雙方終於停戰。1217年11月,亨利三世政府頒布新版的《大憲章》,修訂了關於英國法庭和國王法定代表的部分——這一次,雙方才達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和平」。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孟廣林則指出:「1215年籤訂的其實叫『和平條約』(Treaty of Peace),而『大憲章』這個名稱是1217年以後才正式確立的。在內容上,1217年版《大憲章》把關於森林的一部分分割出來,也叫《森林憲章》。後代君主不斷確認的其實是1225年亨利三世成年後重新發布的、經過刪減合併的《大憲章》,但這並不影響原初版本的歷史價值。」
重新燃起對《大憲章》的紀念熱情
據孟廣林介紹,《大憲章》籤訂於13世紀,但在15、16世紀一度「沉潛」、「隱沒」於歷史中,直到17世紀才被法學家愛德華·柯克等人重新挖掘並加以闡揚,繼而成為英國憲政史、法律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標誌。而它從法律文本變成供大眾參觀的「展品」,則是20世紀之後才出現的情況。
曾經被遺忘的《大憲章》為何令今天的英國人重燃熱情?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冠傑認為,英國人引以為傲的是其制度的延續性。「《大憲章》被英國人向世界推廣,除了今年正好是800周年這個整百年份,也有其他用意。首先,向世界宣揚英國政治理念,通過紀念彰顯其中蘊含的權利、自由等精神。其次,團結國內各民族,提升英國性,通過紀念活動尋找共同的文化根基,加強認同感。第三,提升英國的國際地位,英帝國衰落後,英國在國際上的優勢不再,而這些紀念活動能展現英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硬實力,而是軟實力。」
英國駐華公使:中英關係步入「黃金時代」
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Barbara Woodward)曾表示:「《大憲章》被公認為現代社會法治基礎最重要的文件之一,我願藉此機會(首次展出)邀請中國各界朋友在中英關係步入『黃金時代』的進程中參觀我們的這一重要文化遺產,並開啟兩國法治和司法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英駐華公使羅廷(Martyn Roper)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中英關係正在空前加強,我們雙方都可以稱之為『黃金年』。除了《大憲章》活動以外,英國的威廉王子、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和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在今年先後訪華,中國副總理劉延東9月時訪問了英國,中國主席習近平將於10月20—23日對英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雙方有許多對話與交流。」羅廷表示,《大憲章》是英國的也是世界的歷史遺產,它將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共同理解和相互學習。在法治建設方面,英國和中國已經有很多合作,「以此為契機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李冠傑認為,《大憲章》來華展覽能夠讓國人親眼目睹英國人心目中的珍寶,親身體會英國的歷史文化,進一步加強中英人文交流,「而能夠接受《大憲章》來華展出,體現了我國的政治開放精神和政治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