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之說:《八佰》還未上映先惹風波,「國軍悲情論」生不逢時了嗎?

2020-12-05 觀察者網

【文/新之】

國產戰爭電影《八佰》終於要在8月21日上映了。這個「終於」真的是一點兒也不誇張,從去年到今年,這部電影的命運生動地詮釋了啥叫「生不逢時」:為了拍這部電影,主要出品方華誼兄弟電影公司可以說是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和資源、電影的製作成本高達5.5億人民幣,作為去年上海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原本應該是在華麗的紅毯、噼裡啪啦的閃光燈以及文藝青年們的歡呼中閃亮登場,當時各大媒體給出的預測票房也是至少30億往上。然而~然而~就在上海電影節開幕的前一天晚上,片方突然一句「技術原因」讓這部電影瞬間涼了。

「撤檔」這種操作近年來在電影市場頻頻出現,往往是片方一句「技術原因」,然後告訴粉絲們「我們正在多方努力,爭取早日重新上線讓大家能看到」,審查部門也從來不發一言,往往最後演變為陰謀論滿天飛,然後重新上映時粉絲們含淚安利「能夠看到已屬不易,大家珍惜機會一定買票支持」再順便聊一聊「上映版到底比原版刪減掉了哪些內容?」談一談「刪節內容如何如何破壞影片的完整性」

《八佰》被火線撤檔的原因至今不得而知,沒有消息源我也不好妄加猜測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在那之後雖然時不時有重新定檔的消息傳出,但是三月之後又三月,一直拖到了疫情籠罩下的2020年,在影院倒閉,復工艱難,上座率被嚴格限制的背景下,曾經被業界寄予厚望的《八佰》再一次在業界殷殷期盼的眼神中上了戰場,不過,這次《八佰》其實更像是個被推出來趟地雷的:兄弟,你反正已經這樣,不如替我們上去探探風聲,如果你票房大賣,幫我們預熱了市場,我們就一個個跟上;如果不幸犧牲,說明目前市場的容量還不宜上映大片,我們就再觀望觀望。唉,一腔壯志,生不逢時,恍惚中我覺得《八佰》的片方和歷史上的「八百壯士」的命運產生了某種奇妙的交織。

就像淞滬戰場上的國軍,不論勝敗,只要抵抗就比投降好;《八佰》上映,不論票房,只要上映就是電影復工的好兆頭。新之我也趕在第一時間買票去看了電影的點映,個人感受《八佰》確實如業界所期待的那樣,作為一部工業化完成度非常高的戰爭電影,在技術層面達到了同類型的國產商業片的新高峰。從電影的第一組鏡頭開始電影團隊對於整個戰場無數細節的還原,對於高烈度的戰爭場面的刻畫、通過攝影的光影對比表現電影主旨,精緻的美術設計和氣氛烘託,尤其是電影中一直出現的大場面調度都彰顯了電影極高的工業化水平,為了支持管虎理想中的高標準,華誼公司全實景打造了電影中出現的蘇州河兩岸的場景包括1:1還原的四行倉庫。電影中涉及到的各個部門也以各自非常精良的產出在支撐著電影最後的成品效果,這是中國電影工業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嘗試,無論是對於資深導演管虎、資深攝影師曹鬱,以及電影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都是前所未有的經歷,這些經歷也將成為後來者習以為常的經驗。

在高質量的電影技術支持下,發生在1937年10月26日到11月1日這5天的故事徐徐展現在觀眾面前: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入侵之後,妄圖迅速滅亡中國,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希望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消滅當時在上海駐紮的日軍,你問我為啥那時候上海有日軍駐紮?那是因為從5年前,1932年淞滬會戰之後,在當時所謂的國際社會「公正」調停下,上海就被宣布為「非軍事區」,中國不允許在上海及其周邊駐軍,而日本卻可以在日租界甚至日租界外駐紮軍隊。而這一次,蔣介石依然希望可以用自己裝備著從希特勒那兒買來的德國貨的中央軍製造一個局部勝利,藉此獲得國際社會的關注,震懾日本的同時讓「國聯」出面調停,日本體面撤軍,再換他幾年和平。

然而,天不遂人願,最後戰局變成了我方80萬對敵方20萬,我方傷亡30萬,敵方傷亡4萬,最終上海淪陷,南京門戶洞開。而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就發生在這場戰役的末尾,蔣介石看敗局已定決定撤軍,保住自己僅剩的精銳本錢,留下八十八師獨自犧牲,正好九國公約籤字國快要開會了,希望這些中國軍人被日軍殺戮的悲慘能夠獲得列強,俗稱「國際社會」的同情,出面幹預讓日本收斂。而八十八師的師長孫元良心想,反正是犧牲給別人看,死道友不死貧道,不如我就留下一個團來犧牲,最後臨走時一想,算了,反正是犧牲給別人看,死多死少都是送死,還是留一個營吧,於是下令這個營固守四行倉庫:因為這個倉庫易守難攻還臨近租界,既能夠堅持一陣子還非常方便外國人看見,於是孫元良便留下五二四團團副謝晉元作為最高長官,自己逃之夭夭,繼續自己「除了死神誰都跑不過我」的輝煌職業生涯。

以上便是《八佰》的故事背景,電影的開頭用字幕做了簡要的交代,而電影的主要內容就是接下來的5天在蘇州河的兩岸——歌舞昇平的租界與斷壁殘垣的戰場,天堂和地獄,中國的兵和中國的民的故事。縱觀全片,電影的情節不是在講戰爭,講軍隊,因為即使是四行倉庫的守軍,除了謝晉元以下的幾個中央軍職業軍人,電影著重刻畫的是幾個被陰差陽錯衝進四行倉庫的操著各種方言的所謂「逃兵」和「雜牌軍」,他們迷茫,不知為何而戰,他們怯弱,開頭只想著做逃兵回家娶媳婦,他們甚至不具備軍人的專業素養,連殺死敵軍都要在長官的逼迫下才能做到,其實,他們只是一群被當做軍人犧牲的普通百姓而已。電影通過這樣一群人以及蘇州河對岸處於安全區的人在5天內的轉變,表現的是當時的中國老百姓如何從絕望到覺醒,用意志和犧牲捍衛中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尊嚴。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解讀,下面我要討論這部電影除了檔期之外的第二個「生不逢時」,就是在當下這個時代,對於這部電影如何解讀所產生一種強烈的割裂。根據導演自己的說法,《八佰》這部電影的創意源於13年前,我們回憶一下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也就是這個電影在導演的腦海裡「立項」的時候,中國的網絡上充斥著一種「國軍悲情論」,就是大家渲染「國民黨才是抗日主力」,呼籲影視作品要多歌頌國民黨的抗日功績,甚至只要是主旋律抗戰片都會有人抱怨「又是無聊的宣傳,國軍才是抗日主力,為什麼沒人拍國軍」。

順著這樣的邏輯往下走,很可能《八佰》的出現會引發廣大網友的歡呼:「業界良心啊,如果沒有這部電影,恐怕國軍將士的抗日戰績和英雄故事就因為政治原因埋沒了啊!」但是其實我記憶中知道八百壯士是從中學的歷史課本上呀,為了防止我的記憶發生偏差,我還特意找到了新老兩版的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其中都記載了四百壯士保衛四行倉庫的英雄事跡,而且位於上海的四行倉庫舊址是第一批教育部認定的中小學生實踐教育基地,被收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然而到了電影真正問世的十年之後,情況和十年前一邊倒的「呼喚國軍」大不相同了:一方面,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把這部電影的主旨和意義解讀為「反映國軍抗日功績」甚至是「挑戰傳統政治話語」「告訴你歷史真相」這樣的描述當中;而相當多的另外一部分人,他們認為,如果電影是想講這個,那對不起,我不想看,不僅不想看而且很憤怒。在這部分人看來,對著我們宣揚統治者視角的「國軍抗日戰功」無異於巴薩2:8輸給拜仁,你非要強調巴薩很棒很努力是英雄,還強迫巴薩球迷回看那兩個進球的精彩回放。

其實,早在1975年,當時國民黨治下的臺灣地區就曾經拍過一部同樣題材的抗日電影,叫《八百壯士》,雲集了當時臺灣一線的帥哥美女,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霸王別姬》製片人,湯臣集團女當家的影后徐楓,正當青春妙齡的林青霞、張艾嘉,以及剛才提到的孫元良的兒子秦漢,這部電影在當時可謂是國民黨政權傾力打造的主旋律鴻篇巨製,在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力。

這次的電影《八佰》讓很多人想起了這部臺灣國民黨時期的「前作」,很多情節似乎來自相同的橋段,比如說蘇州河南岸的居民以類似自殺接力衝鋒的形式跑過連接兩岸的橋梁往四行倉庫送東西,比如說國軍將士頂著日軍飛機的轟炸在屋頂舉行升旗儀式,用生命守護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不倒,再比如女童子軍把國旗貼身綁在身上泅渡蘇州河最終來到四行倉庫……

事實上根據親歷記者的回憶以及學者的考證,連接租界的橋梁並未被封鎖,女童子軍楊慧敏是應88軍之請坐著汽車過去的,當然很多其他情節比如說四行倉庫守軍擊斃兩百餘人,傷者無數,並炸毀兩輛戰車,比如說屋頂的守軍用機槍打中了日軍的飛機,比如說江湖弟子一個個立生死狀前僕後繼冒死過橋為守軍接電話線等等大多是來自藝術加工而非真實的歷史。而這種非歷史的藝術加工摻雜著抗戰初期國共兩黨文藝工作者希望儘可能地喚醒國人不要絕望、堅持抵抗而在影視作品中添加的演繹情節,以及不同的當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政治背景下對不同的媒體所作的回憶和陳述。

雖然作為戰爭電影,為了戲劇張力而進行藝術加工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一開始你以「帶你發現歷史的真實」作為賣點,那麼後面就很有可能因為「你的故事不符合歷史真實」而遭到反噬,由此引發的種種口水戰以及網友們情緒化的表達難免也會讓電影的宣發感嘆生不逢時、物是人非,這屆的觀眾不好帶。

最後一個我認為本片的生不逢時在於,這是一部情節過於悲劇的電影。雖然悲劇的震撼力是藝術家的最愛,但是對於商業電影所面向的大部分花錢買票的群眾來說,他們所能接受的悲劇還是有一個閾值的,在《八佰》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中國青年被昏庸無能的統治者拋棄,當他們覺悟要用鮮血捍衛尊嚴,用生命來激勵自己的同胞時,卻又被上峰要求立刻撤退,而撤退中又遭到了近乎屠殺的殺戮,而這一切都是一場被自己的上級精心設計、被帝國主義列強興致勃勃圍觀的「表演」,這種絕望還要更甚於死亡的恐怖。

而電影的結尾,在倖存的士兵進入租界後,故事戛然而止,戰鬥失敗了,國土淪陷了,但是中國不會亡,但是後面怎樣了,電影沒有講,只是在結尾給出了一個四行倉庫的舊址和如今繁華的浦東同框的鏡頭——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恐怕觀眾對這樣一個從頭悲劇到位的故事的接受度還要更低一些。

然而,說完這三點,你是否真的覺得這部電影就完全不合時宜呢?其實,新之我看完全片,最大的感受不是它生不逢時,反倒是它恰逢其時,尤其是結合2020年當下的時局。如果電影上映於一兩年前,恐怕還不會給我這樣強烈的共鳴和感觸。

《八佰》的故事如果凝聚成一句話,那就是:面對一個囂張跋扈、無視公理、一心對你趕盡殺絕的列強的步步緊逼,作為中國人,我們應當怎樣?

電影開頭最震撼的畫面莫過於冷色調肅殺的閘北和一河之隔暖調的、摩登的、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租界形成的強烈對比。這邊是壯士決死,以身許國,那邊是隔江猶唱後庭花。租界的中國人依然事不關己忙於自己家長裡短的小日子,滿足於「這裡是英法的地盤,日本人不會來,我們很安全」,甚至嫌棄那些抵抗的士兵,怕他們渡過河激怒了日本人連累了自己。這讓我想到了兩年前,我在網上看到很多帖子,興致勃勃地說什麼「貿易戰?和我有什麼關係?美國制裁中國是不是房價能降,只要房價能降,我就支持川普!」

電影的開頭,進入倉庫的各路士兵非常迷茫,對方是20萬武裝到牙齒的日軍,而自己只有四百人,這是一場必敗的戰鬥,既然必敗,為何要戰?除了失去生命我們還能得到什麼?為什麼不逃到租界,至少能得一條命,為什麼不逃回老家,老家的媳婦兒還在等著我。這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個中國公司和某強大國家之間的非對稱交鋒,有人說,一個公司如何對抗一個超級大國?既然沒有勝算為什麼不在順從的基礎上爭取最好的結果呢?

電影中,國民政府的統治者把未來的希望寄託於列強的仁慈,覺得只要向他們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無辜,只要我們抱有最大的善意遵守國際規則,率先做出讓步,他們一定會為我們主持公道,讓一切恢復原狀。相比於獨自抵抗,被國際社會接納是更加重要的事。這就又好像近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靠融入國際規則,開放自己的一切用善意取得列強的諒解真的可以換來一個公正的美好結局嗎?

以上這一切,歷史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隔岸觀火」的租界居民很快發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面對列強的壓迫都是唇齒相依的;堅守的士兵很快發現,他們的抵抗所贏得的是鬥爭的意志,而這種意志將會如星星之火激勵對岸的同胞覺醒,而同胞的覺醒又將凝聚成最終勝利的偉力;而列強呢?那些坐著飛艇、喝著咖啡觀察戰局的西方記者、觀察員最終並沒有為中國主持公道,而是選擇了對咄咄逼人的日本一路綏靖,而對弱小的中國極盡壓榨和凌辱。而日本呢,當時直接退群了,表示我打我的,不要你們管。

電影中沒有拍的內容,也是當年我看到這段歷史時最讓我痛心的,是當這些勇士們遵守命令退到租界,迎接他們的不是家鄉、自由和新的戰場,而是立刻被英軍繳械,被圈禁在四周拉著電網、環境惡劣形同戰俘營的「孤軍營」,被外國僱傭兵看守,沒有人身自由,長官謝晉元被暗殺,而日軍佔領租界後這些英雄又被日軍俘虜,送去東南亞等地做苦役,除了少部分人逃出參加了新四軍,大部分人都被折磨致死,沒能看見抗戰的勝利。

八十年的歷史滄海桑田,世界變了很多,但有的東西卻頑固得像是一成不變。知來處才能明道前路,我想這是《八佰》這部電影最大的恰逢其時,也是我認為最應該去電影院感受的內容。當年的400個勇士,以及千千萬萬個為了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年輕人,他們明知看不到夢想的實現卻依然為了夢想中的明天奮不顧身,今天,2020年的我們,雖然也會歷經困苦,也會偶爾迷茫,也會小卻喪,但和他們相比我們前所未有地接近了他們的夢想,又有什麼理由不抖擻精神,吸取前人的教訓,為國家和自己的未來做出我們自己的選擇呢?

相關焦點

  • 視頻| 「國軍才是抗日主力」?《八佰》的「國軍悲情論」在迎合誰
    【文/新之】 國產戰爭電影《八佰》終於要在8月21日上映了。不過,這次《八佰》其實更像是個被推出來趟地雷的:兄弟,你反正已經這樣,不如替我們上去探探風聲,如果你票房大賣,幫我們預熱了市場,我們就一個個跟上;如果不幸犧牲,說明目前市場的容量還不宜上映大片,我們就再觀望觀望。唉,一腔壯志,生不逢時,恍惚中我覺得《八佰》的片方和歷史上的「八百壯士」的命運產生了某種奇妙的交織。
  • 題外話:國軍抗日,《八佰》涼涼
    先講講背景。這個故事其實大家都聽過,是講1937年813日本進攻上海,爆發淞滬抗戰,戰役打到最後,國軍在蘇州河邊上一個叫四行倉庫的據點和日軍展開戰鬥,國軍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帶領400多名國軍與日軍激戰數天,掩護88師主力撤退郊區,之後剩餘的勇士退入租界。這場戰鬥被叫做四行倉庫保衛戰,而這400多名國軍則被成為「八百壯士」。
  • 熱播電影《八佰》改變了什麼?
    雖然業內對《八佰》寄予了厚望,但誰都知道,把他頂上去可能是一種無奈之舉。因此來看,在左右斡旋好和前後平衡利弊之後,能頂上來的片子可能只有《八佰》了,在復工初期,我們既需要一部有市場吸引力的大片,又不能冒著太多風險,《八佰》只能衝上去。
  • 八佰,悲矣!壯矣!
    暌違已久的《八佰》終於上映了,超過5億製作經費,國內頂尖製作團隊,實景拍攝,全程IMAX攝像機拍攝(亞洲首部) 去年因為《八佰》無法上映,華誼虧損
  • 《八佰》終於要上映了,不論立場,致敬英雄!
    《八佰》終於要上映了,小夥伴們有期待嗎?自從去年影片官方說,因為技術性問題,要暫時不能公映,讓許多期待的人們都大失所望。但是,現在定了,就在8月21日!這是一部講述抗戰時期,發生在上海的正面戰場的故事。也就是,著名的八百壯士守四行倉庫。
  • 八佰,進一步摧毀人們對國民黨的印象
    八佰正式上映,豆瓣評分從8.2降到7.8,這部電影很有意思輿論評價兩極,在負面評價中:一說是洗白孫元良的二說是美化國民黨的三說是導演管虎屁股歪,找上跑路將軍的兒子合影,還為臺獨「戴立忍」出頭最後得出《八佰》這部電影,是一部從頭到尾都居心不良的片子
  • 《八佰》不垃圾,只是藏著私心
    於是老蔣黃埔系骨幹張治中率國軍87師、88師(八佰所屬師)兩萬多人對駐紮在上海的日軍發動進攻。這都是國軍精銳之師,配備德系裝備。而在《八佰》電影裡的那個堅守四行倉庫,也就等於是國軍在上海的「謝幕之戰」。
  • 八佰上映第一天票房破5億,但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
    前兩天我去看了最近爆火的電影——《八佰》。本來以為這是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抗戰片,沒想到在熱血之餘,竟還把我惹得「猛男落淚」,在電影院裡哭得稀裡譁啦。作為影院復工後上映的首部華語商業巨製,《八佰》在正式上映的第一天,就不負眾望地取得了5億票房的好成績。
  • 豆瓣開畫8.3分,把吳京看哭,誰說管虎的《八佰》生不逢時?
    8月14日,由管虎執導,王千源、張譯、姜武、黃志忠、李晨、魏晨、鄭愷、歐豪、杜淳、唐藝昕等人主演的電影《八佰》正式點映。豆瓣開畫8.3分,對於國產抗日題材電影,這樣的成績,可以說非常優秀了。目前,已經有超過1萬9千人標記打分,其中有37.7%的人給出了五星好評,43.1%的人給出四星。
  • 《八佰》壯士:「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如果直接扔下來有效果,那國軍戰士也不用犧牲自己生命來保衛國土,保衛國人兄弟。最近上映的電影《八佰》可是擁有很不錯的口碑與票房,當然看完之後也激起不少國人的振奮之心和愛國情懷。說起電影《八佰》裡,在四行倉庫守衛戰時,戰士們綁著手榴彈跳下與日軍同歸於盡的畫面可是非常的震撼,當然,更讓人深深地感到痛惜。此畫面雖然震撼,但也頗讓人感到不解?為何守衛戰士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與敵人同歸於盡,直接扔下來或者想些其他辦法不行嗎?
  • 《八佰》是一部好電影,但背後卻不是一個好故事
    電影《八佰》的上映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在2019年6月15日作為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官方宣稱由於技術原因取消放映,將全國公映時間放到了2019年的7月5日。但是《八佰》又一次放了觀眾鴿子,宣布公映時間待定。為什麼會出現多次「跳票」,這其中應該和電影本身的內容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八佰》美化國民黨?還能感動臺灣人嗎
    在新冠疫情、南方水災、中美新冷戰的陰霾下,大陸輿論似乎對這個話題提不起多大興趣,直到抗戰題材電影《八佰》的驚豔亮相。雖然影片公映一波三折,爭議鋪天蓋地,但一路高歌猛進的票房,證明成功打動了大陸觀眾的愛國心。抗戰曾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紐帶,只是《八佰》還能感動今天的臺灣人嗎?
  • 「含劇透」《八佰》影評:戰爭,遠比你我想像中的殘酷
    原定在2019年7月5日上映《八佰》,在幾經波折後終於在8月21日重新上映。早在2016年11月,導演管虎就曝光了《八佰》的籌備進展,從2017年9月在蘇州正式開機,拍攝歷時230天。作為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八佰》自宣發以來就一直備受期待。
  • 《八佰》的割裂現象,網絡評價步步下滑,電影票房節節上升
    《八佰》在這方面其實沒做好,群像有,但人物要不就是沒立起來,要不就是沒頭沒尾。雖然《八佰》借鑑了很多《八百壯士》,但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八佰》還沒有這部四十年前的電影做得好。所以,很多懂電影的觀眾吐槽《八佰》也就很正常了。3、熱血,還是反思?
  • 《金剛川》比《八佰》還好看?
    「《金剛川》比《八佰》還好看」這句話是張譯說的。 10月16日晚,張譯在平遙電影節上對媒體說"我以我的人格擔保,《金剛川》不次於《八佰》",他旁邊的魏晨也表示"我贊成譯哥"。
  • 「八佰」還能感動臺灣人嗎?臺灣人應該看看,先輩守護的是什麼
    最新戰爭題材電影《八佰》定於8月21日上映,並於早一星期做了試映場。內容講的是中國抗日時期,1937年淞滬會戰其中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了四天四夜。當時,剛剛訓練好的國軍「德械師」,也因為淞滬會戰消耗太大,戰力全無,特別是有經驗的基層指揮員和老兵盡數折損,南京城門戶大開,最終導致無力固守。《八佰》電影中「八佰壯士」所堅守的四行倉庫,並非當時淞滬主戰場,也並非淞滬會戰撤退前最後的據點,這場的戰事意義在於,他們抵住日軍多番進攻下,掩護國軍第88師等向西撤退。
  • 從電影《八佰》看抗日影片
    近期影片《八佰》在國內熱映。該片是華誼兄弟的7億投資大作,由著名導演管虎指導,演員杜淳、張譯、歐豪加盟,號稱國內第一部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影片。為了真實再現歷史場景,製片方重新建造蘇州河等場景,並讓演員進行數月軍事訓練。影片戰爭場景真實感極強,有軍事版《南京,南京》之稱。
  • 你覺得《八佰》會在日本上映嗎?
    剛剛看到新聞,稱《八佰》已經在英國上映了,並且得到了英國觀眾的一致好評。作為一位極其不滿意管虎行為的資深影評人,我突然想到《八佰》會不會在日本上映?但是,對日本人而言《八佰》又意味著什麼?我不知道該如何去回答這個問題,鑑於在某乎發布了關於《八佰》較為深刻的影評後,被讀者語言攻擊,我在這裡只提出設想,希望能在評論區看到各位的想法。我不做展開評論,但是內心感覺,《八佰》若是在日本上映,那票房一定不會太低。
  • 救市&醒世:《八佰》是一部上等戰爭片嗎?
    拋開這些外圍因素,今天我們回到電影本身來談:《八佰》究竟是不是一部上等的戰爭片?電影《八佰》8月21日上映時的開映海報歷史·氣節新版《八佰》片頭片尾都加上了類似「故事源自真實歷史事件」的字眼。但當然,戰爭片又不是影像資料,肯定有很多藝術加工的成分。
  • 待播劇《八佰》,抗日戰爭時最慘烈一戰,中國式史詩級戰爭片
    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講述的是《八佰》。抗日戰爭時最慘烈一戰——淞滬會戰的故事。對於這部電影,管虎說這是他的一個夢想,既然是夢想肯定會相當重視,但從演員陣容:王千源、張譯、姜武、黃志忠、李晨等就知道有多靠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