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建成之初,本來應該有很多墓前石刻雕塑,《西京雜記》、《三秦記》、《關中記》、《長安志》等文獻中均有記載。今在秦始皇陵園的考古勘探中已經發現了不少的石刻作品。不僅發現了專門為秦始皇陵服務的打石場遺址,還留有當時的廢棄石材文物。在考古發掘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石製品,如石下水道、石鎧甲等等。不過秦始皇陵墓前的石刻雕塑在秦亡以後逐步破壞,至今早已蕩然無存。
秦始皇陵石鎧甲
在這些已經消失的陵前石刻雕塑中,有一塊比較特別的巨石——佷石,唐代皇甫湜《佷石銘》:" 佷石蒼蒼,驪山之傍,鑱樸礲瘢,嶷然四方。" 佷石在《長安志》中有詳細記載,後來在《類編長安志》、《關中勝跡圖志》中都有傳抄。
秦始皇陵
一、佷石的位置、大小與形狀
據《長安志》記載:「佷石,在縣東十裡,秦始皇陵東南二裡。形似龜,初,始皇之葬,遠採此石將致之驪山,至此不復動,石崇一丈八尺,周十八步。」宋代的一裡約等於今日576米,臨潼縣東十裡(5760米)、秦始皇陵東南二裡(1152米),大體在今臨潼區秦陵街辦孫馬村。宋代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30.7釐米),由此推算佷石高約三米。宋代「一步」是指今天人走兩步,約為一米,那麼繞佷石一周約18米。佷石形狀似烏龜。秦始皇陵修建時,從北山將這塊巨石採下運到此地,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使用,便棄置在此。
佷石位置示意圖
二、佷石來源
在臨潼本地民間傳說中,佷石是修建陵墓時自己從渭北諸山飛來的,棄置在此千年以後又再次飛走消失,「巨石會飛」當然屬於神話傳說,但佷石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了?也並非無跡可尋。
2010年,閻良區關山鎮東丁村槐園組附近石川河道內發現的一塊巨石給出了答案。2010年在石川河道內因群眾挖沙暴露出一件帶銘文的石刻文物,重達六噸。經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解讀,確定是準備用於修築秦始皇陵地宮的石材。
石川河道內發現巨石,上面的銘文局部
此石刻為石灰巖青石質,與石川河上遊富平縣北部北山上的石質吻合,這表明「北山」就是渭河以北西起富平東至韓城的山脈。根據文獻記載,秦始皇陵所用石材多來源於渭河以北,文獻中稱之為「北山」。《博物志》:「始皇陵在驪山之北,高數十丈,周回六七裡……又此土無石,於渭北諸山運取大石,故歌曰: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唱,萬人鉤,今陵餘石大如覆土屋。」其中「餘石大如覆土屋」就是指佷石。而從現在驪山石的材質來看,確實不宜作秦始皇陵的大型石材。秦始皇陵西側石料加工廠遺留石材、石鎧甲都是用北山青石,由此可知佷石也出於富平縣北山。
富平縣北山
從石川河道內出土的石刻文物的情況來推測,石材主要是以長途水路運輸為主,通過石川河進入渭河,再逆流經過沙河、魚池水到達秦始皇陵附近。在短途陸路運輸時則結合使用大型石材下墊圓木推拉、冬季路面灑水結冰後滑動推拉兩種方式來運輸。因為佷石體積、重量太大,在運輸到陵區附近時因某種原因卡在此地,再也無法移動遂只能棄置不用。也因此成為了秦始皇陵前的一大景觀。
富平與臨潼秦始皇陵位置示意圖
三、佷石消失
秦亡以後,秦始皇陵便遭到破壞。陵前石刻雕塑逐漸流散到各地,《西京雜記》記載:「五柞宮有五柞樹……樹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脅為文字,是秦始皇驪山墓上物也。」從這一記載可以看出,秦始皇陵前石刻雕塑在西漢被移動到周至五柞宮旁,即石刻雕塑早在西漢時期就已逐步流散,被挪作它用還算是較好的情況。
秦始皇陵前石麒麟推測復原狀態
除此之外,後世常常出於詆毀秦朝、秦始皇的目的將一些陵前石刻雕塑拆除破壞;還有的將其改制後用於其它工程建築中。佷石也難逃厄運,據文獻記載,元朝人曾把秦陵上的一方大石(即佷石)搬去維修灞橋,因為灞橋所用未見巨型石材,可知元朝人必定是先將巨型佷石切割、砸碎,再運至灞橋工地進行加工。時至今日秦始皇陵前已無任何石刻雕塑。
灞橋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佷石約高三米,繞佷石一圈約18米。佷石從富平北山開採出來後,本來計劃經過水陸運輸後抵達秦始皇陵工地,但在運至今天秦陵街辦孫馬村時因故無法移動,所以只能棄置不用。到元朝時被切割、砸碎運至灞橋工地,改制成其它石構件用於維修灞橋,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參考文獻:
《西京雜記》、《長安志》
《也談秦始皇陵的石刻雕塑》
《西安閻良新發現秦石刻及相關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