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千百年來,被文人墨客追捧,被視為君子的代表。周敦頤《愛蓮說》稱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歷來為古往今來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一品清廉」,荷花寓意公正廉潔,是對清官的讚揚;「本固枝榮」,荷花枝繁葉茂,用荷花叢生比喻根基牢固,興旺發達,家道昌盛。「蓮花多子」,故可寄託多子多福的願望。
畫家姚少華(右一)題贈《非遺之美》總編姚澤民(左一) 畫作《映日荷花別樣紅》
五代黃居寀《晚荷郭索圖》(《石渠寶笈續編》著錄)此圖原載《煙雲集繪冊》。無款,籤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評曰:居寀之畫鶴,多得筌骨。其有佳處,亦不能決其高下。至於花竹禽雀,皆不失筌法。
五代 黃居寀 《晚荷郭索圖》(《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南宋吳炳《出水芙蓉圖》團扇,絹本設色,縱23.8釐米、橫25.1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作者用俯視特寫的手法,描繪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質。全圖筆法精工,設色豔麗,不見墨筆勾痕,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
南宋吳炳《出水芙蓉圖》團扇
宋佚名《太液荷風圖》,絹本設色,縱23.8釐米、橫25.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葉、花皆雙鉤填彩,以色彩之深淺繪出俯仰向背的關係。用筆十分精細,得院體畫之精髓。
宋佚名《太液荷風圖》
明周之冕《蓮渚文禽圖》,絹本設色, 縱93釐米、橫47.7釐米,南京博物院藏。該圖寫景寫物,形象生動,畫面清秀,兼工帶寫。以沒骨寫葉,以粉白勾花,工筆與寫意和諧統一,筆墨自然,設色淡雅,意境清俊朗。
明周之冕《蓮渚文禽圖》
張大千的荷花素淨純美,亭亭玉立又不失瀟灑飄逸,將「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兩種對立之美糅合其中,可謂美輪美奐。
張大千《荷花》
八大山人的荷花不是春色嬌豔、欣欣向榮的鮮花,而是「濺淚」之墨花,是殘葉敗荷,一如他一向的畫風,悽涼寂寞,冷意逼人。
八大山人《荷花》
徐渭筆下的墨荷豪放潑辣,水墨淋漓,一揮而就,但求神和,不求形似。
徐渭《荷花》
齊白石的荷花單純可愛,充滿閒情逸趣,筆法揮灑自如,充滿昂揚生機,憨拙童趣的線條與輕靈的律動讓人忘了世間百態。
齊白石《荷花》
吳昌碩筆下荷花濃烈厚重,如喝鮮濃藕湯,讓人回味無窮。
吳昌碩《荷花》
吳湖帆的沒骨法「吳裝荷花」雍容豔雅,無與倫比,堪稱畫壇獨步。
吳湖帆《荷花》
陳洪綬筆下的荷花清麗高雅,娉婷舒展,水面常常有青萍點綴,一二鴛鴦在石與葉中間歇息,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意趣。
陳洪綬《荷花》
石濤畫荷,靈活善變,信筆所至,情出意外,畫法與造境相映成趣。對此,他很自負,曾有詩曰:「墨團團裡黑團團,墨黑叢中花葉寬。試看筆從煙裡過,波瀾轉處不須完。」
石濤《荷花》
潘天壽的荷花筆墨蒼古、凝鍊老辣,且大氣磅礴,雄渾奇掘,具有攝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
潘天壽《荷花》
趙少昂在畫荷花時,喜歡畫半盛半枯的狀態,荷花的顏色往往是從棕到黃再至綠,正是這些顏色之間的更迭轉換,仿佛看見了生命的四季。起起落落,歷經悽風冷雨的打擊與磨練,真正沒有枯萎的,卻是她堅韌飽滿的,潛藏在孤獨美感後的錚錚傲骨。
趙少昂《荷花》
陳師曾《荷花茨菇圖》
溥儒《荷花》
宋美齡《荷花》
謝稚柳《荷花》
李苦禪《盛夏圖》
劉海粟《清風》
陳半丁《荷花》
(責任編輯/姚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