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廳堂文化,典型的中式建築符號

2020-12-14 騰訊網

有朋遠來,不亦樂乎,邀至廳堂,客人上坐,主人陪同,清茶點心,談笑風生,中國人好客,自古便是如此。

中國古代建築同當時的的社會體系一般,分級制度嚴明,是禮制的一部分,是故,古典建築的空間組合又叫「門堂之制」,「門堂之制」即是指在軸線主導下,依次排列門屋和正堂,再配以兩廂等其他橫軸線建築,由此我們可以見得,「堂」在一座古建築中的地位之重。

那麼,什麼是堂呢?《說文解字》裡稱「堂,殿也」,其實堂和殿是兩個概念,唐代以後,只有帝王的居所才能稱為「殿」,臣子的居所只能稱為「堂」。雖然稱呼不同,但堂和殿都有一個共同的功能,那便是接待客人,堂屋是古人在家中議事、行禮、交際的正式場所,一座廳堂的構造,完全可以體現出主人的作風與實力。

廳堂,指我國古典園林建築中的樓堂廳閣,以及宮殿中的大廳。我國古代的廳堂集多種功能用途於一體,舉行家庭祭祀、喜慶活動、會見賓朋、長幼教諭、日常三餐等活動多在廳堂中舉行。

廳堂中的家具,早在宋代就有一定的陳設內容與格式,到明代後期逐漸形成了風格,並迅速流行起來。常見的廳堂家具:翹條幾、供桌、八仙桌、長書案、羅漢床、茶几、香幾、博古架、落地屏、插屏、鏡屏、太師椅、圈椅等。

中國傳統客廳的家具布置多為嚴格對稱的布局,即家具的種類、數量、形制、用材都相同或相近,沿著房間中軸線對稱陳設。這種端正、平穩的陳設布局,是恆定、規範的等級和社會性、公共性原則的一種體現。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在室內陳設上突出對稱,在視覺效果上給人穩定、和諧的感覺,室內整體環境顯得莊嚴、沉靜。

這種嚴謹、周正的布局符合傳統審美觀,體現了儒學中庸原則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現代客廳的布局上,也常採用對稱式布局,但是注意一點,要根據廳室的形狀、大小等實際情況,如果處理不當,反而容易產生死板、單調、無生機之感。

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發展很快,大興園林建築,廳堂修建得高大寬敞,故廳堂家具的形制也較高大厚實,陳設時講究規範化與對稱性。

如在廳堂正中靠牆設一扇屏風或懸掛屏、書畫,前面設長案,案上陳設座屏、牌位、瓷器、石玩等,有的在案前設茶几或八仙桌,兩邊有椅。

廳堂的中間兩側對稱放置椅子與茶几。廳堂的兩邊放置較高的花幾,用來擺放花瓶或花盆以作裝飾。一般來說,廳堂家具較規整、厚重、典雅.對稱擺放是家具陳設的重要原則,這樣可營造莊重的氣氛。

時至今日,廳堂也逐漸演變成了客廳,會客聊天,待人接物,依舊是其主要功能。而中式客廳的典雅與莊重,其間蘊含的廳堂文化,依舊無可比擬。客廳既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娛樂場所,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看電視、聽音樂,其樂融融,也是主人款待親友、會見客人的場所。客廳不僅具有實用功能,其陳設和裝飾營造出的氛圍,能反映出主人的學識、品位、氣質和修養。

相關焦點

  • 最中式的符號—廳堂
    《營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中按殿堂、廳堂、餘屋三類建築,規定各種構件材份。殿堂材份最大.廳堂次之,餘屋最小*反映出殿堂是高標準建築,廳堂次之,餘屋又次之。在建築構造上.廳堂按橫架豎直劃分結構層次,其內柱一般都隨檁生起,室內空間的高下.主要靠生起的內柱控制,鋪作僅僅起調節簷部高度與聯結內外柱的作用。
  • 中式廳堂家具的陳設文化
    典型的大戶之家或書香門第的廳堂格局特點:  入門:入門正對著板壁或屏風,起到擋風闢邪和加強私密性的作用。  板壁前:放長條案,條案前是一張四仙或八仙方桌,左右兩邊配扶手椅或太師椅,以右主、左賓或左上右下為序,皆以「序」來入座。  牆正中:掛中堂字畫,這是按「皇、相、翰林、名人、格言」為序的匾額,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中的「序」和「禮」。
  • 別墅建築的四大建築風格流派之中式風格
    四合院建築的規劃布局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徵。形成以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裡為幹線、社區地域為平面的社會網絡系統,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符合人的心理、保持傳統文化和鄰裡融洽關係的居住環境。  四合院派項目在其產品的設計中較多採用街巷式布局、庭院式空間等。
  • 古代廳堂文化
    快速關注點擊藍色↑↑↑書畫文化 關注即可
  • 弘揚中國建築文化匠心造就新中式建築符號
    當「歐風美雨」的建築風格突襲中國,泰禾集團率先扛起弘揚中國建築文化、復興國人中式居住理想的大旗。其打造的「院子系」產品,開創了新中式院落別墅概念,如今已經成為新中式建築與園林文化的符號。    泰禾院子成為中國形式與現代內涵的表徵    從2005年邁出中國居住文化探索之旅的第一步,泰禾集團就一直堅持以罕有的遠見、巨額的投入、執著的誠意,用心撐起了復興中國文化建築的大旗。在遍地都是羅馬小鎮、託斯卡納、加州水岸等西式建築風格別墅時,泰禾卻逆風而動,將產品開發的重心放在少人問津的中式風格上。
  • 廳堂:中和禮制下的中庸文化
    廳堂是重要的公共空間,家具的陳設首先體現出主人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其次才是使用功能  在古人思想中,建築與家具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不僅僅因為同古代建築一樣,古典家具的傳統用材為木材、都採用「木架結構」,而且兩者的造物觀念、規制禮俗也有不可分割之處。
  • 「登堂入室」與古代建築有何關係?
    「登堂入室」也說「升堂入室」,謂登上廳堂,又進入內室。比喻學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學藝深得師傳 。後也形容唐突進入,指魯莽不禮貌的行為。為什麼是先登堂後入室?這就要說起古代房屋的建築格局。古代民居建築自形成一定標準的形制後,一般分為前堂和後室。
  • 父母雙亡的窮小子,白手起家建起的豪宅,是澳門最典型的中式建築
    葡萄牙人在澳門生活的幾百年間,留下了不少西式風貌的建築。但它們僅僅是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若是以為老城區只有那些南歐風格的教堂、廣場,或是昔日貧民留下的那些破敗的中式建築,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不大的老城區有幾處深宅大院,不僅展現了澳門當地上流社會居民的生活,也是清末民初南方中式建築風貌的完美呈現。
  • 中國建築之上海傳統建築的四大特點
    一、小而美與江南地區的其他都會城市(如蘇州、杭州、楊州等)相比,古代上海地區的傳統建築在規模、形制、裝飾上都要略遜一籌,較少出現大型的廳堂、宮觀,許多宅院、寺廟、園林往往並不宏大,透著一種「小而美」的智慧。
  • 古人的廳堂具體指什麼?
    前 言 廳堂,是古人會客的重要地方,最主要的代表是中堂,中堂相當於現在的客廳,擔負著主人接見客人的功能。古代中堂的布置遵循莊重肅穆,典雅威嚴的原則。 那麼古人的中堂究竟長什麼樣?
  • 建築文化︱新中式建築風格
    中國傳統文化同源於自然,中國古人通過對自然的模仿、類比,經驗化成本能的認識,成就了傳統文化內涵。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在設計創作思想方面,也源於古典文化在建築領域的延展。下面,我們來看看關於現代新中式建築風格的發展。
  • 復古鋁合金門窗,中式建築的靈魂!
    復古鋁合金門窗上獨特的設計風格和精緻的花紋顏色,每一點都讓選擇中式風格裝修的人心動。除此之外,現在很多的休閒場所也都是中式風格的裝修,常見的民宿、茶樓以及典型的園林建築等,復古鋁合金門窗為這些建築的裝修起到很大的裝飾作用。在中國的傳統建築中,中式門窗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今國內很多的中式建築都是使用仿古鋁合金門窗作為裝飾的。
  • 傳統中式建築「重木輕石」現象之成因分析
    導讀:在中國綿延數千年的建築結構體系中,緣何木材始終佔據著建材的主流,而磚、石則常居輔材之位?本文中筆者將試圖在學界現有觀點的基礎之上,從建築技法、建築目的、建築理念和文化取向四方面就傳統中式建築「重木輕石」的問題進行闡釋。
  • 傳承六大中式建築精華 東情西韻「公館派」獨具一格
    嚴格意義上講,中式建築應該沒有流派之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原住民根據當地民俗風情而形成的不同風格的民居。如果以風格來劃分,中式建築大概分為:川派、閩派、皖派、京派、蘇派和晉派六大類。但是這並不重要,一種東情西韻,既符合東方禮制又兼收西方建築美學元素被稱為「公館派」的新中式建築,越來越被人們所鍾愛。
  • 飛簷|中式建築的點睛之筆
    中式建築,作為中式美學和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鋼筋水泥遍地生長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粉牆黛瓦、鏤空花窗、長廊亭榭……中式建築的美,說不清,道不明。每每步入一座中式園林,你是否時常會被頂部屋角上,輕盈靈動、形如大鳥展翼的飛簷所吸引?
  • 廳堂建築的聲學設計
    作為聽音場所,歌劇院、音樂廳、戲劇院等廳堂建築的聽音質量是第一重要的,因此必須認真做好建築聲學設計,確保其音質。這些建築物往往投資巨大,動輒數億乃至數十億元,若音質不佳,就會造成資源和經費的極大浪費。1962年,美國林肯中心音樂廳建成時,就是因為音質欠佳,結果推倒重建,直至音質滿意為止。這是廳堂建築史上一個著名的例子。
  • 史建華:「時尚的傳統」 中式建築是中國的名片
    作者:鄒磊   2006-12-20 23:48 [摘要] “我們的中式建築應該有一席之地,”在參加“首屆中國古建築文化高峰論壇”的間隙,江蘇新滄浪地產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史建華接受了
  • 痴迷古代廳堂文化 老司機化身「小木匠」
    羅秀勤正在精心打磨一隻古代廳堂中的方桌。記者彭化成攝本報訊(記者彭化成)曾是開了30多年汽車的老司機,退休之後一門心思鑽研蘇州園林中各式古代家具,還把它們精心製作成比手掌還小的縮微版,他就是姑蘇區雙塔街道二郎巷社區居民羅秀勤。
  • 以建築作品傳承中國心意 融創雅頌繫再造中式新IP
    一千多年前就有滴滴打驢,有完備的自來水系統,有雲梯、防火服等消防系統和規劃設施,有專門管理廉租房的機構,還有豐富的夜生活——鬥詩、鬥茶……執筆寫意宋式建築,塑造盛世下的中國符號「宋」無論從審美、文化、歷史、時間點都與當代社會都特別契合。陳寅恪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 東方建築文化|日本古代建築入門圖解(日文版)
    點擊標題下『中式營造』一鍵訂閱關注日本古代建築指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