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中式營造』一鍵訂閱關注
日本古代建築指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建築。日本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盛產木材,木架草頂是日本建築的傳統形式。房屋採用開敞式布局,地板架空,出簷深遠。居室小巧精緻,柱梁壁板等都不施油漆。室內木地板上鋪設墊層,通常用草蓆作成,稱為「疊」(漢語音譯「榻榻米」),坐臥起居都在上面。古代日本風俗,一屋只住一代,下一代另建新屋居住,持統女皇(690~697年在位)以前,皇室也是每朝都營新宮。
欽明天皇在位(539~571)時,隨著中國文化的影響和佛教傳入,日本建築開始採用瓦屋面、石臺基、朱白相映的色彩以及有舉架和翼角的屋頂。出現了宏偉莊嚴的佛寺、塔和宮室,住宅和神社的建築式樣也發生變化。外來文化對日本建築的影響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是吸收中國南北朝和隋唐文化,到9世紀末逐漸日本化;
第二階段
是受中國宋、元、明三代文化的影響,到16世紀以後完成日本化。
第三階段
是受歐洲國家建築風格影響,到20世紀初完全日本化。但此時期的建築多為貴族王室所用,民間仍然使用中式日版建築。
神社特點:
日本祀奉自然神、氏族祖先和英烈人物的建築物。神社歷來實行「造替」制度,即每隔一定時期(如20年、60年)重建一次。所以,現存神社屋宇有些雖仍保留早期住宅遺風,但都是後世重建的。早期神社的平面和外觀都比較簡單,用木板牆,下部架空,雙坡木架草頂,屋面無舉折,不施彩色和雕飾。有兩種基本式樣:一種稱為「大社造」,以島根縣出雲大社為代表;現存社屋是1744年造替的,平面呈方形,懸山式屋頂,山面開門,室內有一根中心柱。另一種稱為「神明造」,以伊勢神宮為代表;其特點是社屋三開間,正面明間開門,屋頂也是懸山式。
平安時代以後,神社建築式樣增多,出現了單間方形平面,兩坡頂山面加一個披簷的「春日造」;將「神明造」前簷披出成前廊的「流造」;在主殿前接建一殿,兩者屋頂聯成勾連搭的「八幡造」;在三開間社屋的左、右、前三面各加披簷的「日吉造」等。此後,神社的式樣和數量都不斷增加,到大正年間(1912~1926),日本全國有大小神社約12萬所。
丨中丨式丨營丨造丨
傳承傳統文化精神
註:本文由中式營造(ID:Chinese-Construction)整理編寫,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其他平臺轉載需後臺留言授權。
長按二維碼 一鍵關注
了解更多中式文化 開啟傳統建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