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靜力學」黃大衛博士:建築形態演變的結構視角

2021-02-18 建築工房


活動參與

2020年7月9日 

19:30

深圳 福田保稅區

丘建築事務所

聯繫文末主頁君報名,報名參加

作為舊大陸人類文明的兩個集中區域,地中海沿岸和東亞地區出現了完全不同結構類型的建築物。

在東方,木材被加工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廣泛應用在結構中的各個部位,其使用範圍遠不止局限於建造房屋。大到船隻小到家具,木材都隨處可見。這是一種最大化利用材料性質的做法。而在歐洲,雖然木材並不稀少,但是由於文化傳承的原因,石塊成為了使用最多的建築材料。從民居到教堂,從市場到城堡,無一不是由石材砌築而成。而單一材料的好處是可以隨意組合來發展出豐富的建築形態:建築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拱券,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最終出現了完美的懸鏈拱。並且隨著圖解靜力學的出現,能夠幫助建築師思考大量複雜的設計,而不需要多少計算。到了19世紀,鋼材的出現使得材料力學和結構分析成為了當時建築學發展的前沿,這種由技術主導的變革也直接導致了現代主義的誕生。從此人們開始越來越中意簡單高效的結構形式,隨之而來的是與建築結構有關的理論和技術的完善,與近百年的成熟的運用。

UAE Pavilion Shanghai Expo 2010

本周四(7月9日)晚的分享會,我們會從結構的視角來討論建築形態的演變,歡迎大家參與!

主講嘉賓

加泰隆尼亞理工建築學院  結構工程碩士畢業、博士候選人

東南大學 土木工程學士

曾就職赤道幾內亞 SIGESA 工程建築公司工程師


職業範圍:

建築工程設計和管理

1.闡述歐亞大陸不同文明視角下的結構發展過程;

2.介紹現代工程學的基本概念;
3.講解部分當代非常規結構案例。

時間

2020年7月9日

19:30

分享會地點

深圳福田保稅區

丘建築事務所 辦公室

報名方式

聯繫文末主頁君報名

1. 過往學員可聯繫主頁君報名,免費參加;

2. 非過往學員繳納100元報名,準時到達現場後返還,遲到不返。

地址

深圳市福田保稅區 檳榔道1號 吉虹研發大樓B棟702黑門

樓下停車位充足;23點後車輛無法進出保稅區;

23點後可步行5分鐘至園區門口打車。


 

建築師的結構錦囊

「圖解靜力學」

專題文章:


「圖解靜力學」建築師的結構錦囊

康策特專訪 

康策特的實踐:卒姆託的瑞士世博館和兩座山間步行橋

康策特的城市建築 | 超越原型的結構體系

康策特的鄉村實踐 | 建造與結構的賦能

歐洲古建築的認知起點

結構是很身體的事

 

相關焦點

  • 漢服演變史圖解:明清服飾變化(男裝篇)
    下文漢服演變史圖解將為你解開漢服歷史的面紗。明代早期的衣冠延續元代餘風,男裝除了直身外,也有長衫款。此時道袍尚未成型,由於此款長衫衣身兩側有打褶子的結構,推斷可能為道袍前身。曳撒原型來自元代,在明代袖型以及輪 廓逐漸變化,並發展出外襬結構,為明代常見便服/戎裝或吉服款式之一。明中期的男裝變化較顯著的就是逐漸增寬的袖型,外襬的結構也與初期不同。晚期的男裝流行以道袍為主,初期袖型為偏直袖之收袂袖。
  • 「新基建」視角下我國電力消費結構的演變
    從中長期來看,「新基建」有助於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現階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主要矛盾,助力創新驅動,電力消費主體逐步向智能製造和智慧服務演變。在全球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新基建」將保持其應用場景和市場潛力增量邏輯,持續拉動國內消費需求,未來我國電力消費結構主體將從規模化的傳統製造向智能化的新興產業演變。從短期來看,「新基建」穩經濟增長,傳統製造仍然是電力消費的主體。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國服務業消費無法快速復甦。
  • 圖解:計算機數據結構中的 6 種「樹」,你心中有數了嗎?
    檸檬哥整理了50本計算機相關的電子書,關注公眾號「後端技術學堂」,回復「1024」我發給你,回復「進群」拉你進百人讀者技術交流群。樹形結構相比數組、鍊表、堆棧這些數據結構來說,稍微複雜一點點,但樹形結構可以用於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因為現實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往往不是線性關聯的,而「樹」恰好適合描述這種非線性關係。
  • 「中國古建築」佛塔 ① | 樓閣式塔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窣堵坡也漸漸演變為塔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築形式,成為了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塔在中華大地嬗變的過程中與中國傳統建築重樓結合,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的演變,建築材料越來越豐富,建築形式也越來越多樣,最終發展出了樓閣式塔、密簷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寶篋印式塔等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樣式,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佛教建築文化遺產。
  • Pier Vittorio Aureli :圖解之後(麼一凹喵 譯)
    例如Alison和Peter Smithson在1958年入圍的柏林Hauptstdt競賽就能夠被視為對圖解化影響因素的實體化,並且通過成為整個城市的物理形態,超越了有限的建築形態的個體性。這裡,建築幾乎模仿般地表現了統治城市的各種影響因素。建築開始成為這些影響因素的固化表達:巨構的概念本身只不過是圖解上一個固定的矢量。如果圖解成為了作用因素的矢量,那麼這就不再可能在一個確定的都市建造物中描述它。
  • 當身體結構健康,一個人自然身心舒暢 |「全部生命系列」
    長泰老師在每堂課開始之初,都會特別溫柔地提醒大家,「上我們的課最重要就是不要太認真。我們都活得太認真了,把一切好當真。所以在這裡,我們就是輕輕鬆鬆地做,把負擔和包袱都丟掉。」聽著長泰老師的聲音,舒緩地跟著做每一個動作,眼睛竟然溼潤了,覺得好安心、好放鬆。在那種舒暢的氛圍裡,「結構調整」變成了一堂真正的身心轉化課。
  • 知中·「山水」·山水之間,就是中國
    「三」作為「知中」系列MOOK出版物的第一本,以「山水」立意,可見其野心。未翻開這本特集前,我以為「山水」,講述的會是國內的名山大川,內容多半會與旅行相關,畢竟山川菏澤本也符合「山水」這一說法。以兩篇簡短的現實山水圖解和講述為開篇,揭開了「山水」特集的序幕,先講文人畫中後來居上的「山水畫」,不論是青山綠水畫,還是水墨山水畫,都各有其特色和代表人物,這其中不少都是我們曾耳熟能詳的文人,唐寅(唐伯虎)、王維、文徵明、八大山人。
  • 「輕」與「重」兩種傳統與中國的社會結構有何種關聯?
    本期由「明白知識圈」501位學友投票選出的名師王曉漁則另闢蹊徑,將中國古典文化劃分為「輕」與「重」兩種傳統。如何從文化上理解「輕」與「重」這兩個對立的概念呢?在隨後的博士招生考試中,他又大膽地轉了方向,選擇讀歷史學博士。可以說,早年間不分門類地廣泛學習,為他的文化研究之路鋪墊了紮實的基礎,從文學到歷史的跨越,則使他真正在文化研究的意義上打通了學科壁壘。
  • 博士提醒大家回到「全部生命系列」作品
    (消息轉載自臉書楊定一博士專欄)大家好,楊定一博士請我們提醒,還是請大家回到「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
  • 在日本看了那麼多神社,可還不知道「鳥居」是什麼?
    「鳥居」(日語:鳥居/とりい Torii),根據「日本國會國立圖書館」提供資料顯示,「鳥居」為神社建築的一部分,屬於「門」的分支。「鳥居」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鳥居的由來在現實之中,關於「鳥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奈良時代」,在當時「鳥居」已經成為神社建築中的「門」。根據記載顯示,「鳥居」最初的形態是繩子與木頭搭結而成,直至公元8世紀才演變為當今常見的形態。
  • 為什麼螺旋結構建築都能成為地標建築?
    下面幾個代表性的「魔力塑料圈」項目中,建築更符合空氣動力學和能源效率,也體現了時尚的外觀之美和穩固的結構之力。相較於正交的直來直去,螺旋建築中視角被迫不斷變化,似乎更能讓人感知周圍被界定出的空間。▲spiral steps螺旋彎曲的自由形態給結構設計、施工以及成本控制帶來了挑戰。對於結構設計來說,主要有以下三個關鍵問題。如何設置豎向支撐而不影響建築的美觀?
  • 淺談建築創作中建築形態與建築技術的關係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築空間美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促使業內對「建築形態」的專業化研究不斷深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建築形態學》一書系統地論述了建築形態這一重要課題。各高等院校、設計研究機構也紛紛從建築形態的構成、造型、運用等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相關學術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什麼是建築形態?
  • 情緒建築-造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房子
    「山庭+」シャウンヒ・チンモクカン・チンウシュ課題「持ち運べる建築」永尾美沙 「Yes,Fall in Love.」對比於A課程,B/C開始觸及建築的各個要素。如邊界,入口,尺度,變化性等。每次圍繞著單個主題進行創作。學生思考各個要素的含義,迸發新的觀點,最終不限任何形式的表達出來。以筆者當時的課題為例,要求通過設計墓地來表達自己對生死的理解。墓地的形態是固定的還是虛無的?墓地的使用者是逝者還是生者?設計者想賦予墓地的存在意義是什麼?等等看似與建築無關的問題會在答辯時被老師提問。
  • 情緒建築 | 造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房子
    從建築,都市,景觀的設計角度出發,對周遭事物進行「觀,量,訴「的練習。設計演習D「私の好きな住宅 ―その解釈 」 森伽原來到二年級時可以選修設計演習B/C的課程。對比於A課程,B/C開始觸及建築的各個要素。如邊界,入口,尺度,變化性等。每次圍繞著單個主題進行創作。
  • 「蘇州園林」東方古國的造夢空間
    >」外面的「口」是圍牆牆內的「土」似屋宇平面居中的「口」是一泓清池一個字就概括了構成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要素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宅園合一的建築形態隨著造園和建築產業蓬勃興旺產生了以「香山幫」為代表的建築工匠組織
  • 邱德光:得「耦」記!
    蘇州仁恆以一道古城開發的時代命題引我們入局,介入一場「回歸式創新」:即以當下文化時態的人居創作,去對話並融入蘇州文化所勾勒的認知傳統。
  • 文苑漫步:簡述靜力學(statics)
    靜力學(statics)是研究作用於物體上力系的平衡條件的力學分支學科。力係指作用在物理論力學體上的一群力。平衡指物體相對慣性參考系保持靜止或作等速直線運動。在靜力學中,將與地球固結的參考系取作慣性參考系可滿足一般工程所需的精度要求。靜力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有三個。①物體的受力分析,即分析物體共受幾個力以及各力的作用點及方向。
  • 阿爾伯塔大學博士畢業論文:基於圖結構的自然語言處理
    這篇博士論文將自然語言處理和文本挖掘的多個核心任務與圖結構的強大表示能力結合起來,從而充分利用深度學習的表示能力和文本中的結構信息來解決諸多問題:(1)組織信息(Information Organization):提出了基於樹/圖結構的短文本/長文本對的分解算法以提高語意匹配任務(semantic matching)。
  • 派意館第73期講座預告 │ LAAB──形態與肌理的探究
    過去一年多,LAAB 不曾停步的創作更多多元而俱創意的藝術空間,形態與肌理往往是設計師創作的素材,時至今日,拋開舊有的風格,設計師如何以形態和肌理創造更多「不可能」?無論是建築、藝術、室內空間或是都巿設計,LAAB 都以簡約、前瞻的方針,致力探討各種錯縱複雜的生活問題,實現舒心的生活場景。團隊的付出得到多個香港及國際的認可,包括「日本優良設計獎 BEST 100」、「亞州最具影力設計獎」、「臺灣金點設計獎」,以及「滙豐青年創業大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