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與「重」兩種傳統與中國的社會結構有何種關聯?

2020-12-04 明白

01.

「扶搖而上」之輕與「浩然之氣」之重

中國古典文化龐雜多樣,想用簡單的一兩個詞彙概述它的總體面貌,聽上去十分冒險。

然而這阻止不了大批學者前赴後繼,以自己的理解對古典文化進行概覽性表達。

在先秦,《詩經》與《離騷》便因為各自在文學與思想上的突出成就被確立為經典。在眾多後世學者的論述中,中國文學被區分為楚辭傳統與詩經傳統,合稱「詩騷傳統」。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韓高年在《論「詩騷傳統」》一文中稱:

「《詩》是對維繫群體利益的『禮』『義』和『孝』『敬』『德』等倫常的形象再現,而《騷》則是對支撐個體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當代美學家李澤厚在《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中,則以西方的「罪感文化」作為參照,將中國文化概括為「樂感文化」,他認為此種文化:

「要求為生命、生存、生活而積極活動,要求在這活動中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本期由「明白知識圈」501位學友投票選出的名師王曉漁則另闢蹊徑,將中國古典文化劃分為「輕」與「重」兩種傳統。

如何從文化上理解「輕」與「重」這兩個對立的概念呢?

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曾在《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的「輕逸」(lightness)一章中,藉助柏修斯(Perseus,現譯作珀爾修斯,他因為穿著長了翅膀的鞋子而善於飛行,是唯一砍下美杜莎頭顱的英雄)的形象闡釋過「輕」的意義,他稱:

「只要人性受到沉重造成的奴役,我想我就應該像柏修斯那樣飛入另外一種空間裡去。我指的不是逃進夢景或者非理性中去。我指的是我必須改變我的方法,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用一種不同的邏輯,用一種面目一新的認知和檢驗方式。」

在卡爾維諾看來,「輕」並不是一種次要的價值,他本人的寫作就致力於減少「重」,減少人、天體和城市的沉重感。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1923-1985),代表作《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

王曉漁老師在雜文集《雪夜閉門》中,透露自己欣賞卡爾維諾的「輕逸論」。在對傳統文化的分類上,他沿用了卡爾維諾的觀點,將中國古典文化劃分為「輕」與「重」兩種傳統。

▲《雪夜閉門》作者:王曉漁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年

王曉漁老師認為,飄逸玄虛的道家經典《莊子》、荒誕不經的《山海經》還有漢代的畫像磚,展現了中國古典文化「輕」的傳統;而商鞅的《商君書》和韓非的《韓非子》這兩部法家學派代表作,以及儒家經典《孟子》,則是與之相對的「重」的傳統。

為什麼王曉漁老師做此區分?

這要從王曉漁老師的文化研究歷程說起。

02.

人生與學術互相成就

在為明白拍攝學術自述期間,王曉漁老師為我們講述了他的經歷。

1978年,王曉漁出生於安徽。他自小酷愛讀書,當大多數同學為了「自由」而逃學時,王曉漁逃學的理由顯得十分怪異,他逃學是為了讀書,「自由」地讀那些自己願意讀的書。

九十年代,像所有在小城長大的文學青年一樣,王曉漁最大的煩惱便是讀書與買書之難。

小縣城裡只有一家新華書店,能讀什麼書全取決於書店有什麼。在此種情況下,王曉漁仍然廣泛地閱覽了中國古典名著、古詩、新詩以及國外經典文學作品。當大家對九葉詩派所知甚少時,他便已經通過1991年出版的《新詩鑑賞辭典》了解到這一詩歌流派,並被那些晦澀難懂的詩歌深深吸引。

1995年,參加高考的王曉漁落榜了,總成績比錄取分數線低了4分。這給了王曉漁的高中老師們一個現成的教育其他學生的素材:「看,本來成績挺好的一學生,就因為逃學,而沒有考上大學。」

但是,讓老師們教育目的落空的事情發生了,王曉漁以另一種方式進入了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負責招生的老師在翻閱考生檔案時,發現王曉漁所寫的一篇質疑中學歷史教材的文章,並因此對他的學術潛質抱有很大的期待。就這樣,一向不走尋常路的王曉漁,又以不同於一般考生的方式,被破格錄取,進入上海師範大學。

進入大學之後,王曉漁再次陷入了與高中相似的困境。由於自己是被學校破格錄取到文科基地班,本身便背負著成績不如別人的壓力,他不得不放棄了自己過往的生活方式,按部就班地上課,努力準備考試,每天泡在圖書館讀課內書目。

儘管已經像其他學生一樣學習,但是王曉漁的成績也只是中等。在這種情況下掙扎了一段時間,他厭倦了對成績無休止的追求,和由此帶來的讀書限制,決定放棄爭取保研資格,自己考研,並用大部分時間自由讀書。

期間,有一本文存對王曉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就是胡河清的文學批評集。

青年批評家胡河清於1994年跳樓自殺,在他的同學和友人的努力之下,這本批評集得以在1995年出版,並在上海的高校間流傳。

▲王曉漁,著名文化批評家、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同年進入大學的王曉漁熟讀了胡河清的文學批評。從前,他只把文學批評作為居於次席的「第二創作」,胡河清的才華令他改變了自己的固有印象。他認為,胡河清有些文學批評的價值大於原文本。

隨即,他考取了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準備在文學批評道路上繼續前行。

與此同時,世界的另一番變化也在悄然改變著他的興趣愛好和研究方向。

那就是網際網路的興起。

2000年左右,王曉漁開始頻繁接觸網絡,時常在「世紀沙龍」和「文化先鋒」上與網友切磋。那時的網絡環境遠比現在單純嚴肅,他在BBS上認識了一位名叫「六月雪花」的網友。六月雪花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兩人未曾謀面,卻可以每天就政治、思想、歷史等內容進行數個小時的探討。

受這位網友的影響,王曉漁將自己的研究視野從文學拓寬到了文化領域。文化研究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傳入中國時,只是興發,還未興盛,王曉漁恰好成了該研究領域最早的關注者之一。

在隨後的博士招生考試中,他又大膽地轉了方向,選擇讀歷史學博士。可以說,早年間不分門類地廣泛學習,為他的文化研究之路鋪墊了紮實的基礎,從文學到歷史的跨越,則使他真正在文化研究的意義上打通了學科壁壘。

王曉漁此後寫作的一系列著作中,《文化麥當勞》(2006年)致力於對晚近文化現象的觀察分析,《知識分子的「內戰」》(2007年)則從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這一視角切入現代歷史,《重返公共閱讀》(2011年)則將重建公共常識作為成書目標。

▲《重返公共閱讀》作者:王曉漁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

不知不覺間,王曉漁的學術研究從文學、文學批評走向了文化領域,又擴展到歷史,同時走出書齋,進入社會生活的公共領域,成為一名有擔當的公共知識分子。

20多年間,他的生活與學問,也經歷了「輕」「重」之變。當代的政治與文化,與古典時代的文學傳統,同時在他身上打上了思想烙印。

03.

政治與文學的變奏

古典文化傳統裡,政治與文學的關係向來矚目。

「輕」與「重」可以用來標識文學上「空靈」與「敦厚」之分,也可以藉此闡釋政治壓迫與自由追求的緊張關係。

明末清初的學術大家王夫之曾在《讀通鑑論》(梁武帝卷十七)中說過「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在王夫之的表述中,法家與道家儼然成了對立統一的兩極,上位者嚴刑峻「法」,下位者只好行道家之學以逃遁現實,這構成了統治上下的完整局面。

那麼,儒家在此格局中扮演的又是怎樣的角色呢?

王曉漁老師的直播將為大家解讀為何他將法家的《商君書》和《韓非子》與儒家的《孟子》一齊並列為「重」的傳統,而將另一本儒家經典《論語》視為尋找「輕重平衡」之作。

輕重平衡的時代並沒有持續多久,王曉漁老師認為,「輕重失衡」的現象始自魏晉時期。

魯迅在其著名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的演講稿中,曾生動地描繪了魏晉文人生活的廣闊場景。因服用「五石散」後渾身發熱,有皮肉發燒之症狀,故而人們的衣服皆寬鬆隨意;服藥後皮膚脆弱,不宜著新衣,他們的衣服因常年不洗而生蝨,「捫蝨而談」反倒成了後世美談。

寬袍大袖的衣著,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還有層出不窮的異人異事,共同構成了當代人對魏晉時代的「想像」。

▲竹林七賢是正始年間(公元240年-249年)的文人,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鹹。

在看似輕鬆的表象之下,文人的生活時刻遭受著政治局勢波動的影響,如何在高壓下生存成了一門必修課,人人皆以巧妙的方式與政治上層周旋,稍有不慎便落得同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致死一樣的下場。

自魏晉以來,「重」的傳統如何一步步驅逐了「輕」,「法術勢」驅走了「浩然之氣」。

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重」壓倒「輕」的局面?

「輕」與「重」兩種傳統與中國的社會結構有何種關聯?

相關焦點

  • 米蘭·昆德拉|你說的「輕」是什麼輕,人承受的「重」是什麼重?
    翻開李碧華,你會看到「情」和「欲」——人和人的,這裡面又有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叔和嫂,僧和尼,人和鬼的,人與妖的,紛紛紜紜,遮天蔽日,顛倒眾生。在這個「色香味俱全」的有情婆娑世界裡,不沾染七情六慾仿佛都是辜負餘生。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軒轅黃帝所留下的「心智系統轉換」方法是那種非常獨特的形式,其背後的訓練邏輯是:「顯性世界」中的萬物,包括人體在內,都是用來幫助人認識「重疊結構世界」的,「顯性世界」中的人類社會,就是幫助人用來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所以,「顯性世界」這個世界,以及「人類社會」與「人類生活」就是「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最佳場景。
  • 天聞角川首批輕文學新書「古書堂」「冰菓」6月上市
    天聞角川首批輕文學新書「古書堂」「冰菓」6月上市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 IJCAI 理事會主席楊強: IJCAI 19 要與社會議題做「強關聯」,讓 AI...
    而當 IJCAI 環繞世界一圈,將於明年最終再次回到亞洲(中國澳門)時,人工智慧在這四年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 IJCAI 成長曆程的見證者,IJCAI 現任理事會主席楊強教授認為,即將在「國門口」舉辦的 IJCAI 19 將成為這個傳統學術會議的一個重大裡程碑。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極其前沿與超前
    軒轅黃帝所留下的「心智系統轉換」方法是那種非常獨特的形式,其背後的訓練邏輯是:「顯性世界」中的萬物,包括人體在內,都是用來幫助人認識「重疊結構世界」的,「顯性世界」中的人類社會,就是幫助人用來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所以,「顯性世界」這個世界,以及「人類社會」與「人類生活」就是「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最佳場景。
  • 「鬼」與「歸」的聯繫
    「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在孔老夫子心目中,鬼神之事不可輕易言說。正所謂「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我們連「生」的問題都沒搞明白,哪有功夫去研究「死」的問題?不過,這並不妨礙民間對死後世界的無盡遐想。
  • 從心理學角度,感受觀音、觀復的「觀」、明德的「明」、致良知的...
    1、感覺與感知在心理學看來,一個人的認知過程,有兩種能力在起作用,一種是感覺(Sensation),還有一種是感知(Perception)。一個人的感覺能力,使得人能接受外界的刺激,形成感覺。而感知能力則是在感覺的基礎上,使人能夠認識感覺中所包含的意義。比如,一個男孩子向女孩子求婚,掏出一枚戒指。
  • 輕小說「我們的勇者」、「棺姬恰伊卡」將有重大發表
    輕小說「我們的勇者」、「棺姬恰伊卡」將有重大發表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 「陪你讀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今天,我們一起翻開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長篇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原作以捷克文寫成。最近出版的長篇小說《慢》、《身份》和《無知》,還有隨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和《帷幕》,以及最新作品《相遇》,原作以法文寫成。
  • 再次體會孔子「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真正內涵,防止「內在...
    心智玩家的點評:這段分享中,有一個是值得大家學習的方法,還有一個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問題,所以,這段分享很有價值,謝謝群友的無私分享:一、值得大家學習的方法:用意念發出「我」去找「內在意識」,這個方式很好!我們能感覺到的每個念頭都是有來源的,我們只要順著一個念頭,就能感知到發出這個念頭的源頭:內在意識。
  • 輕小說「OVERLORD」動畫化企劃決定!
    輕小說「OVERLORD」動畫化企劃決定!   在今日上市的輕小說作品「OVERLORD」第7卷的書腰中,宣布了該小說動畫化計劃進行中。目前關於動畫的詳細情報尚未公開,盡請期待178動漫頻道接下來的報導。
  • 各級領導幹部為什麼一定要學修「孔子儒學」?「孔子儒學」的本質
    真正的《老子》,是被稱為「老子」的多個不同時代的人,運用甲骨文的前身——「黃帝密文」所留下的經典。「黃帝密文」到了周王朝的時候,就是王權象徵,天子朝廷以外,根本不了解其字義,普通知識分子更加不可能了解。對於用「黃帝密文」寫成的文本,他們只能用常規字義,結合著知識背景、政治正確、社會需要進行重新詮釋與註解。這樣,就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經》。
  • 你有「情結」嗎?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這樣的情景:身邊人千辛萬苦考名校,非名校不讀,我們叫這「名校情結」;一個男生很介意女友是不是處女時,我們會說他有「處女情結」;當「蘿莉與大叔」主題的電影層出不窮時,人們會說這是「戀父情結」。
  • 「藝術中國 」——遊依珊繪畫作品鑑賞
    囈想」,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臺灣聯展2019, 「無象」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M50畫廊,上海,中國2019, 「如空華然」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畫廊,上海,中國2019,「花橋國際藝術展」,桂林市立花橋美術館,貴州,中國2015,「Contemporary & Modern Art Group Exhibition」, JETH
  • 「藝術中國」——遊依珊繪畫作品鑑賞
    囈想」,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臺灣聯展2019, 「無象」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M50畫廊,上海,中國2019, 「如空華然」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畫廊,上海,中國2019,「花橋國際藝術展」,桂林市立花橋美術館,貴州,中國
  • 騰訊推出閱讀軟體「立讀」,這是我見過最像「即刻」的產品
    今日頭條用的是機器推薦,讓信息流推送更精準;微信推出了公眾號,讓每個人訂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即刻、輕芒基於興趣來定製內容...... 最近,騰訊也推出了首款效率閱讀軟體「立知」。立知的內容分兩種形式呈現,一種是「大事」,另一種是「小情」。
  • 中國古代「海人」故事
    中國海岸帶和環中國海的島嶼、海域組合的海洋區域,自古便是沿海居民的生存空間,無論出於何種需要檢索古代治世面貌,品評誕生大一統王朝第一個「盛世」的漢代歷史,與海有關的民眾經歷都不容忽略—即使可供採摭的文獻有限,也不難發現它可上溯至兩千年前甚至更久遠的時代。
  • 講「理」、還是講「禮」,孰先?
    中國傳統文化講「禮」,當然,也講「理」。通常,兩者並沒有什麼矛盾,講理也同樣可以講禮,講禮也無妨於講理。在一定程度上,講禮也可能有助於講理。如現代的辯論,都會有一組明確的辯論規範,遵守辯論規範,也可以是講禮的一種。總之,因為禮與理通常沒有明顯矛盾,所以常不必要太多計較。
  • 要做中國版「無印良品」的造作和它「去網際網路化」的這一年
    如果按照「傳統的」網際網路產品思維看待這個誕生於 2014 年的家具品牌,造作迄今還沒有經歷過那所謂的「驚險的一躍」。儘管造作誕生在「消費升級」的語境之中,並且很快獲得了風險投資的青睞——這對一個新興品牌似乎已經算是「最好的時代」,但是網際網路帶來的增長魔力在面向複雜的製造行業時,常常會變得舉步維艱。
  • 「嗅覺經濟」千億市場之下,「AROMAG」要用「迎合中國審美」的香水...
    為適應「泛文化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需求,「AROMAG」香水產品的線下銷售渠道也向「文藝青年」進行傾斜,北京中信書店、蘇州誠品書店和上海明珠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廣州橄欖山生活美學空間在內的多個線下書店、美術館都有其產品進行銷售。強調品牌的「中國標籤」,講好品牌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