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 渡漢江 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2020-12-13 享晨

渡漢江

唐代: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注釋⑴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⑵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⑶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賞析

  《渡漢江》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複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於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慄,使之不敢面對現實。

  詩人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不能辭其咎。在這一點上,後來杜甫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述懷》)寫戰亂中擔憂家人,至於不敢面對吉兇未卜的「消息」。則更有時代感,更耐人尋味。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後,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創作背景

  此詩一說作於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漢水時。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氏去世後,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貶往那裡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此詩。

  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鑑賞

  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回家鄉,經過漢江(也就是漢水)時,寫了這首。宋之問的家在鞏縣,漢水離鞏縣,雖然還有不少路,但較之嶺外的瀧州,畢竟要近得多,所以詩裡說"近鄉"。詩的語言,極為淺近通俗,但乍一讀,仍不免會有疑惑。一個離開家鄉已逾半年的遊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著家鄉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宋之問卻偏說"近鄉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詢問家人的消息,這豈非有點不合情理?

  要解開這一疑團,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線索。詩人在到達貶所後,即與家人斷絕了聯繫,且已持續了半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近鄉情更怯",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家中情況的一無所知,使詩人的思慮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麼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使這種不安和疑懼,日趨沉重地鬱結在詩人的心頭。渡過漢水,離鄉日近,但心中的恐懼也越來越沉重,因為不祥的猜測,有可能即將被證實。"不敢問",不是"不想問",詩人也想能儘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過,假如能聽到好消息,固然會無限欣喜,但萬一相反呢?那麼,期待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豈不將被這無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與其如此,不如聽任這模糊不明再持續下去,因為畢竟還存在著一切皆好的希望啊。這種想問而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詩人焦慮痛苦的心情。大詩人杜甫在戰亂中與親人分離,又音信不通,在《述懷》一詩中,寫了這樣幾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儘管詩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書慚絕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卻完全相同。當然,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不會人人都有;但這種特殊微妙的心理狀態。卻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實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實只是情況特殊而已。

  以上這一思索,理解的過程,可以使我們對這首詩巧妙的抒情藝術,有更深刻的體會。詩人在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後,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相關焦點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三個方面依次展開,非常具有層次感,一一道出了詩人在荒蠻之地生活上的艱辛與孤獨以及情感上的苦悶。在這短短十個字中,已經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對還鄉的渴望,對親友的思念。這也為詩的下文做好了情感鋪墊。「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是千古名句,展現了詩人在快要到家之時那種複雜的心理歷程。若是換做一般人,思念家鄉那麼久,必然是急著回家與親人團聚,盡享天倫。
  • 宋之問《 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注釋:⑴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⑵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
  • 一首唐詩《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其大意:自從被流放到嶺南廣東,就與家裡斷了音信,獨自挨過了冬天,又經過了春天。如今離故鄉越來越近,心裡反而越害怕。遇到家鄉來的人,不敢向他們詢問消息。這首《渡漢江》是唐朝詩人宋之問,因貪汙腐敗被貶到嶺南後所作。可以看出他與世隔絕,與家人音訊隔絕,處境悲慘,後偷偷地逃歸回來,一路上心裡膽怯,害怕被人發現的矛盾心理。「近鄉情更怯中」的「怯」」字用得非常巧妙,把詩人迫切見到家人以及又非常害怕被人發現,連累家人的心理巧妙地連接在了一起。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深度翻譯和賞析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注釋】〔1〕這是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歸洛陽,途中經過漢江時寫的一首絕句。漢江,即漢水。〔2〕「嶺外」二句:嶺外,大庾嶺外。二句寫作者到瀧州後經過兩個年頭,得不到家信。〔3〕「近鄉」二句:情怯,心情緊張、膽怯。來人,指來自家鄉,了解自家情況的人。二句寫越是接近家鄉,心情越是惴惴不安,以致不敢打聽來人,深怕聽到不好的消息。這首絕句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詩人久居貶地,故鄉音信斷絕,接近家門卻又恍惚多疑、緊張心怯的複雜心理。《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說:「貶客歸家心事,寫得逼真的妙。」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 [2]作者:宋之問[解析2]《渡漢江》就是詩人被貶嶺南後,第一次從任所逃歸洛陽,途中渡漢江(今漢水中遊的襄河)時所作。開頭兩句,概括地將自己長期流放嶺南蠻荒之地,同親友失卻聯繫的遭遇,作了沉鬱而含蓄的自白。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補充,經冬復歷春以表年復一年。後二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含意更深,暗示了在長期流放隔絕的情況下,曾冒險逃離任所,潛返老家。
  • 喪失了名譽之後,宋之問偷《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656-712),字延清,汾州隰城縣(今河南靈寶)人,家世並不顯赫,完全是受到父親的良好教育,與弟之悌、之遜三人各得父親一項才藝,算是故裡傳聞的一樁佳話。宋之問勤奮好學,最終學有所成,得以進士及第,登臨「龍門」,從此開始踏上仕途。可惜他不珍惜自己的羽毛,喪失作為一名文人的道德風範,靠依附幸臣與出賣朋友來獲取上升的機會。正如有識之人對其所作評價:「才華上流,品行下流!」
  • 思鄉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出自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賞析  這首是宋之問(此詩作者一說是李頻,此從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什麼造成了宋之問不敢問的心理?
    尤其當一個詩人,他總有遇到以切身經驗由衷地流露出某些人生感受的時刻,《渡漢江》這首詩描寫正是這樣的時刻,再加上宋之問在格律上面的努力,所以他所作出來的詩就是擁有傳世價值的好詩。這首《渡漢江》可以說就是一首血淚之作,確實是他當時那一瞬間非常真誠純淨的情感的流露。《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而舊時的村莊,那片故土,成了夢中的想像,是我再也回不去的原鄉。為了找尋靈魂的歸依,我亦付出了深沉的代價,但人世莫失莫忘,一切都過去了,今時的悠閒洒然,自當感恩。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些年,往來奔波,每逢踏上歸鄉的旅途,內心總是惶恐不安,深有近鄉情更怯之感。
  • 越長大越孤單的我們,開始懂得唐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點擊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不就是回家麼,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愫麼?隔了好久不回家,自然是「情更怯」,以至於「不敢問來人」。然而等到我們越來越大,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單的時候,卻也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句詩了。作者宋之問,被發配嶺南。
  • 名句誦典: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時,曾寫過這樣一首歸鄉情切且怯那一日,詩人終於再抵不住思鄉之苦的掙扎,在沒有調任令的情況下,冒險渡漢江,回鄉探望親人。這是一招險棋,若被朝廷發現了,只怕會把自己陷入更深的危難中。可是思愁漫漫,他實在顧不上那麼多了。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到底怯的什麼?反正不是鄉情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到底怯的什麼?反正不是鄉情。宋之問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和同時期的沈佺期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詩的定型,是中國文學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由於受宮廷詩人這一身份的局限,宋之問的詩文不少是歌頌功德、粉飾太平、浮華空泛之作,但隨著顛簸人生,接觸社會,歷練生活,他也創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曾入選中小學教材的《渡漢江》,就是流傳至今的短制名篇: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越長大越孤單的我們,為何如一句唐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不就是回家麼,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愫麼?隔了好久不回家,自然是「情更怯」,以至於「不敢問來人」。 然而等到我們越來越大,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單的時候,卻也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句詩了。 作者宋之問,被發配嶺南。
  • 宋之問著名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真的只是因為膽怯嗎?
    宋之問這一名句出自他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詩詞的本意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作品完成後就不再屬於作者」就是這個意思。《渡漢江》就是典型的這麼一首作品。前兩句我們可以看到宋之問在配合詩題「渡漢江」這個事情,說明寫詩的原因:從流放到書信隔絕的嶺南回來渡漢江,已經又是一年了。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過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沒有一種感情比親情更濃烈,沒有一種溫暖比得上過年回家。回家的路,即使再苦再累也義無反顧,因為「團圓」兩個字,一切辛苦都值得。思鄉之情,自古如此。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邊塞戰事不斷,秋夜寒涼,一輪明月掛在天邊。兄弟遠在戰場,家書不達,生死未卜。親人不在身邊,更易勾起人的思鄉之情。 有親人的地方就是家,親人團聚便心安。
  • 唐詩閒讀:「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今天介紹一首懷鄉詩,作者是宋之問,詩的名字叫《渡漢江》,原詩如下: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得了力氣一絕;宋之遜精於草隸,得了書法一絕;宋之問則工專文詞,得了文學一絕,成當時佳話美談。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背後的故事以及宋之問殺人奪詩事件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這首《渡漢江》,簡短的二十個字,朗朗上口,已被廣為流傳。尤其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進久別回鄉的遊子心裡去了。日夜思鄉,期盼回家,快到家門口了又心生膽怯,不知家裡近況如何。外出打拼的遊子想必都有過這種心情。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曹全碑隸書集字】   《渡漢江》   唐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問(一說李頻)創作的一首詩。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以文才為宮廷侍臣,頗受恩寵。
  • 唐詩千古名篇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古詩絕句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讚 ←渡漢江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動而著名的詩篇,尤其是次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更是傳頌千古,膾炙人口。宋之問和杜審言、韋承慶一樣都曾因武后時趨附張易之兄弟而遭貶。
  • 逃回家鄉的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背後的落井下石
    宋之問尤工詩詞,這為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人們常常說,寒門出賢士,可在宋之問這裡,這句話完全不適用。19歲的時候,宋之問如願以償的中了進士,踏入「龍門」。此時,正是武則天開始掌握朝廷實權的時候。她勵精圖治,廣納人才。宋之問因文辭出眾,又長得儀表堂堂,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又被授予洛州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