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一想,詩詞的世界似乎距離我們已經很遠。寫出精彩古詩的詩人們早已作古,而那些承載古典詩詞記憶的歷史、古蹟很多也都已經煙消雲散。
然而,我們文化當中對詩詞的記憶卻從未斷層,時至今日,這些詩詞當中的種種感慨依然在指導我們的生活。
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初讀這兩句唐詩,雖然也能被打動,但心中的波瀾不見得風平浪靜,卻也沒怎麼掀起大風大浪。不就是回家麼,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愫麼?隔了好久不回家,自然是「情更怯」,以至於「不敢問來人」。
然而等到我們越來越大,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單的時候,卻也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句詩了。
作者宋之問,被發配嶺南。在嶺南的日子很苦,又收不到故鄉的消息,後來偷偷潛回故鄉附近,寫下了這首唐詩。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歌全名《渡漢江》,只有20個字。
既然是偷偷潛回,那麼總有點原因,那就是「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無論此人品行如何,但是對家人的態度卻沒的說。「音書斷」之後心急火燎,才冒著危險返回故鄉。
然而,他能輕易回到故鄉麼?戴罪之身一旦被發現,自己性命堪憂不說,更會連帶家人!所以在這種矛盾的心境之下,才能寫出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想來詩人當時的心境是悲苦的,否則如此通俗易懂的字詞,如果沒有深情思鄉情感的加持,也總不至於能打動千百年來如此多的人們。
今天的我們雖然不見得有宋之問那樣的遭遇,但是卻依然「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心境?
因為今日的我們正如魯迅筆下《故鄉》當中的「我」,無論在哪兒,都找不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了。在外可能有自己的小家,但是根總在老家;而回到老家,卻又早已經物是人非。尤其是父母的年邁、離去,那一戶舊宅院,承載的記憶多半都是哀傷。再回故鄉,只能「情更怯」,即便是聽到熟悉的鄉音,也「不敢問來人」,那種矛盾,只有一個漂泊失根的遊子才真正懂得。
古詩詞離我們很遠,但依然歷久彌新。其中魅力,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