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長大越孤單的我們,為何如一句唐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2020-12-10 騰訊網

仔細一想,詩詞的世界似乎距離我們已經很遠。寫出精彩古詩的詩人們早已作古,而那些承載古典詩詞記憶的歷史、古蹟很多也都已經煙消雲散。

然而,我們文化當中對詩詞的記憶卻從未斷層,時至今日,這些詩詞當中的種種感慨依然在指導我們的生活。

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初讀這兩句唐詩,雖然也能被打動,但心中的波瀾不見得風平浪靜,卻也沒怎麼掀起大風大浪。不就是回家麼,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愫麼?隔了好久不回家,自然是「情更怯」,以至於「不敢問來人」。

然而等到我們越來越大,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單的時候,卻也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句詩了。

作者宋之問,被發配嶺南。在嶺南的日子很苦,又收不到故鄉的消息,後來偷偷潛回故鄉附近,寫下了這首唐詩。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歌全名《渡漢江》,只有20個字。

既然是偷偷潛回,那麼總有點原因,那就是「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無論此人品行如何,但是對家人的態度卻沒的說。「音書斷」之後心急火燎,才冒著危險返回故鄉。

然而,他能輕易回到故鄉麼?戴罪之身一旦被發現,自己性命堪憂不說,更會連帶家人!所以在這種矛盾的心境之下,才能寫出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想來詩人當時的心境是悲苦的,否則如此通俗易懂的字詞,如果沒有深情思鄉情感的加持,也總不至於能打動千百年來如此多的人們。

今天的我們雖然不見得有宋之問那樣的遭遇,但是卻依然「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心境?

因為今日的我們正如魯迅筆下《故鄉》當中的「我」,無論在哪兒,都找不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了。在外可能有自己的小家,但是根總在老家;而回到老家,卻又早已經物是人非。尤其是父母的年邁、離去,那一戶舊宅院,承載的記憶多半都是哀傷。再回故鄉,只能「情更怯」,即便是聽到熟悉的鄉音,也「不敢問來人」,那種矛盾,只有一個漂泊失根的遊子才真正懂得。

古詩詞離我們很遠,但依然歷久彌新。其中魅力,就在於此。

相關焦點

  • 越長大越孤單的我們,開始懂得唐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點擊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初讀這兩句唐詩,雖然也能被打動,但心中的波瀾不見得風平浪靜,卻也沒怎麼掀起大風大浪。不就是回家麼,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愫麼?隔了好久不回家,自然是「情更怯」,以至於「不敢問來人」。然而等到我們越來越大,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單的時候,卻也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句詩了。
  • 唐詩閒讀:「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很有名,但是這個詩人卻有嚴重的人格缺陷,如果說前面提到的初唐寫《蟬》的詩人虞世南,品性、書法、文辭沒有一樣不好,被唐太宗稱為「五絕」,最後得以善終,可做文人的標杆的話,那麼,宋之問簡直就可以做他的對立面,據說宋之問在品格上簡直一無是處,最後也無善終。
  • 遠嫁女為何:「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交流已經不與忘日同,在世人的觀念中,似乎遠嫁女兒已經不存在被攔住歸鄉路的問題,其實不然。關於是什麼攔住了遠嫁女的歸鄉路的問題,我嘗試用唐朝宋之問的《渡漢江》詩的其中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和唐朝司空圖的一首《華下》詩「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來總結、回答這個提問。
  • 一首唐詩《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其大意:自從被流放到嶺南廣東,就與家裡斷了音信,獨自挨過了冬天,又經過了春天。如今離故鄉越來越近,心裡反而越害怕。遇到家鄉來的人,不敢向他們詢問消息。可以看出他與世隔絕,與家人音訊隔絕,處境悲慘,後偷偷地逃歸回來,一路上心裡膽怯,害怕被人發現的矛盾心理。「近鄉情更怯中」的「怯」」字用得非常巧妙,把詩人迫切見到家人以及又非常害怕被人發現,連累家人的心理巧妙地連接在了一起。宋之問是一個特別有才華的人,深受武則天喜愛。
  • 名句誦典: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乘船而歸,離家鄉越近,心卻越發兵荒馬亂了。這麼久沒見,他不知道家人是否還好,不知道他們是否因為他的事而受到牽連。他想要和家人團聚,卻又害怕這一場做了那麼久的團聚夢會突然破碎。因為想念匆匆返回,卻因為太過想念,而不敢立刻相見。這樣複雜和矛盾的情愫交織在一起,最後只凝成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到底怯的什麼?反正不是鄉情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到底怯的什麼?反正不是鄉情。宋之問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和同時期的沈佺期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詩的定型,是中國文學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新唐書》評價為「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宋之問「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宋之問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宋之問是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人,唐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及第,時年二十。宋之問入仕之時,正是武則天當政之際。
  •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聽過這麼一句歌詞——「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而我便是那個一生願為靈魂自由,拋棄一切的人。 幼時居住在山水隱僻的村莊,素日裡難見生人,偶有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販夫,有輾轉天涯的梨園戲子。那時,喜歡聚集在大人身旁,靜聽他們言說村莊之外的遼闊世界。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是好詩,可惜詩人是個罪不可赦的人
    唐朝的詩人的時代,唐詩傳承千年,世界範圍內都有很強的生命力。在唐朝,有成就的詩人數不勝數。而其中有些詩人水平與人品都是一流的,比如李白杜甫;有些人水平很高,但是人品太次的,比如宋之問。說起宋之問,在詩壇上是有他的位置的,尤其是這首《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後二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含意更深,暗示了在長期流放隔絕的情況下,曾冒險逃離任所,潛返老家。 生動地描繪了快到目的地,久別的家鄉已近在眼前時那種膽怯、緊張,連來人都不敢問問,生怕為人所識的驚懼心理。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什麼造成了宋之問不敢問的心理?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在這深切的懸念中就足以產生下面的這兩句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長期客居異地,馬上就要回到家鄉,見到久違的親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結合詩人從貶所逃歸的背景,似乎只有這樣寫,才符合「情怯」的情景。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詩宋詞查詢,古詩詞分享!過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沒有一種感情比親情更濃烈,沒有一種溫暖比得上過年回家。回家的路,即使再苦再累也義無反顧,因為「團圓」兩個字,一切辛苦都值得。思鄉之情,自古如此。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邊塞戰事不斷,秋夜寒涼,一輪明月掛在天邊。兄弟遠在戰場,家書不達,生死未卜。親人不在身邊,更易勾起人的思鄉之情。 有親人的地方就是家,親人團聚便心安。
  • 思鄉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賞析  這首是宋之問(此詩作者一說是李頻,此從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壞的消息,而傷了好的願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 宋之問《 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注釋:⑴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⑵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深度翻譯和賞析
    詩中描寫在嶺外日久與家人隔絕,此次逃回接近家鄉反而擔心被人發現的害怕心情,生動活現。後二句語淺意遠,歷來傳為佳句。【全詩】《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3〕「近鄉」二句:情怯,心情緊張、膽怯。來人,指來自家鄉,了解自家情況的人。二句寫越是接近家鄉,心情越是惴惴不安,以致不敢打聽來人,深怕聽到不好的消息。這首絕句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詩人久居貶地,故鄉音信斷絕,接近家門卻又恍惚多疑、緊張心怯的複雜心理。《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說:「貶客歸家心事,寫得逼真的妙。」
  • 宋之問著名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真的只是因為膽怯嗎?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首千古流傳的作品,是由後人不斷解讀、不斷演繹,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打動一代又一代文化人。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詩詞的本意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作品完成後就不再屬於作者」就是這個意思。《渡漢江》就是典型的這麼一首作品。
  • 感慨了多年的「近鄉情更怯」,為何作者會「怯」?原來是做賊心虛
    是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故鄉與理想,必須要割捨一個,於是,人們都為了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實現自我的價值,選擇與故鄉道別。而更多關於鄉愁的故事,便由此而生。逢年過節,一些在外學習或工作的人們偶爾便會抽出幾天的時間回家看看,當列車駛向終點站的那一刻,很多人不禁會感慨那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詩詞| 渡漢江 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譯文及注釋譯文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
  • 唐詩千古名篇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古詩絕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動而著名的詩篇,尤其是次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更是傳頌千古,膾炙人口。宋之問和杜審言、韋承慶一樣都曾因武后時趨附張易之兄弟而遭貶。這些年來他們過得怎麼樣?老的是否健在安康,小的是否順利成長……可是,他一步步走近家鄉,也不止一次地遇到來自家鄉的熟人,他卻膽怯地不敢向他們發問。愈走近家鄉,膽怯的心情愈重,怕意想不到地問出什麼噩耗來,那是他已經疲憊到極點的身體和精神所無法承受的。這就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兩句的含義。說這種心緒奇怪,是因為它有「反筆」之妙,但它不是又十分合乎情理嗎?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是唐朝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大多是應制之作,歌功頌德,傾心媚附。這些作品辭藻華麗,用詞精密,但內容上貧乏空洞。宮廷政變後,宋之問也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是千古名句,展現了詩人在快要到家之時那種複雜的心理歷程。若是換做一般人,思念家鄉那麼久,必然是急著回家與親人團聚,盡享天倫。而宋之問卻情怯了。情怯的原因自然是詩人內心的一種擔憂。前面已經寫到,詩人被貶嶺南,又長時間沒有與家人通信,那麼在這樣的時代,家人是否健在?
  • 悅讀丨近鄉情更怯
    唐代詩人宋之問身材高昂、儀表堂堂,進士及第,擅寫五言詩,名氣不小。但他的為人卻多為義士譏諷,傳說其外甥劉希夷有新詩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十分喜愛,求外甥將這兩句詩的版權送給他。劉希夷不肯,再求,還是不肯,據說這個缺德的宋舅舅一怒之下,竟叫僕人用土沙袋壓死了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