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嫁女為何:「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2020-12-17 曉楓微紅

導語:

古往今來,描寫懷念故鄉風物、懷念家鄉親人的詩詞歌賦都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從男性的視角去看待「家鄉/故鄉」這個主題。很少有人關注到遠嫁的女兒,那顆思親、思鄉的心。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交流已經不與忘日同,在世人的觀念中,似乎遠嫁女兒已經不存在被攔住歸鄉路的問題,其實不然。關於是什麼攔住了遠嫁女的歸鄉路的問題,我嘗試用唐朝宋之問的《渡漢江》詩的其中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和唐朝司空圖的一首《華下》詩「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來總結、回答這個提問。下面詳細解釋一下: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長年離家在外,得不到一點故鄉的音信,不知故鄉情況如何?家人安好?因此越走近故鄉,內心就越發恐慌。即使在路上遇見來自故鄉的人,內心雖迫切想知道故鄉的情形,卻反而猶豫躊躇不敢發問……

只有過客居異鄉經歷的人,才能理解這兩句詩中描寫的矛盾心理;對這種忐忑不安才會感同身受。在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傳遞困難、周期漫長,導致信息閉塞、不通達,才會發生李商隱一樣的悲劇-李商隱寫《夜雨寄北》一詩,在憧憬「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跟愛妻重聚的畫面時,其妻子其實已經在一個月前去世。但消息還沒能夠傳遞給作為丈夫的李商隱。

現代社會儘管有各種即時通信工具,可以在同一時空分享親人之間的點點滴滴。但是,網絡傳情畢竟是冷冰冰的、沒有溫度的,始終難以代替人自己去親身的感受和體驗……特別是如果故鄉有你自己最牽掛的、年邁的雙親時,再多的網絡傳情,都抵不過握著彼此的手,把溫暖傳遞給對方,更能安撫彼此的心。

想回去,卻不能時刻想回就回;即便是真的回去了,自己也已經是「客人」身份……曾經以為,父母的家永遠是自己的家、最後的一個避風港。卻沒有想到,假如父母已經「遠行」,你的心,還可以泊在何方?

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

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久別的家鄉只能在夢中回去,夢醒了,家鄉也就回不去了。夢中是家鄉的美麗春色、夢醒後,卻是身處小欄高檻,跟故鄉風貌完全不一樣的「別人家」……整首詩中的「未有涯」,既是描寫故鄉春色無邊,也是寫作者此刻思鄉的心情和心理波動。「別人家」可能是客居的家,再好,也是「別人的家」,自在此處,找不到歸屬感。故鄉,始終在夢裡夢外徘徊不去,卻永遠若即若離、既遠且近。

夢中的故鄉、夢中的人和事,既熟悉又陌生。曾經無比熟悉的街道、樓角、燕子窩、石臺階……追隨著歲月,增加了褶皺和紋理。人何嘗不是?越長大、越回不去的,是從前、是故鄉。

總結

遠嫁的外嫁女,在決定遠嫁之前,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離開了家鄉父老,家鄉成為故鄉。父母在,還有來處;父母不在,只剩客居!嫁往夫家,可以暫時把它鄉當作家鄉。

但是,語言、習俗、習慣、教育程度……種種差異,讓你跟這個「家鄉」永遠隔著一層紙。歲月靜好時,這層薄薄的紙隔絕著彼此的不適應和尷尬;矛盾頻生時,捅破這層窗戶紙後,只剩下一室狼煙,你無處可逃、無家可歸、無處安放。

遠嫁的外嫁女,近鄉情更怯,是因為左右做人難,左右手互搏的結果……夫家不認同你心向著娘家;娘家,認為你已經如水潑出,再也收不回來…女生外向。何況,現實的距離,叫天不應、喊地不靈。

所以,攔住遠嫁女歸家的路,是親情的逐漸疏遠、父母遠行後與兄弟姐妹們的血緣關係漸漸的稀析;是人心的不再、遠嫁女更是裡外不是人的尷尬。針對遠嫁女歸鄉未有期的問題,希望諸君一起探討、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搜索

相關焦點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什麼造成了宋之問不敢問的心理?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在這深切的懸念中就足以產生下面的這兩句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長期客居異地,馬上就要回到家鄉,見到久違的親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結合詩人從貶所逃歸的背景,似乎只有這樣寫,才符合「情怯」的情景。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後二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含意更深,暗示了在長期流放隔絕的情況下,曾冒險逃離任所,潛返老家。 生動地描繪了快到目的地,久別的家鄉已近在眼前時那種膽怯、緊張,連來人都不敢問問,生怕為人所識的驚懼心理。
  • 越長大越孤單的我們,為何如一句唐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不就是回家麼,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愫麼?隔了好久不回家,自然是「情更怯」,以至於「不敢問來人」。 然而等到我們越來越大,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單的時候,卻也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句詩了。 作者宋之問,被發配嶺南。
  • 思鄉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賞析  這首是宋之問(此詩作者一說是李頻,此從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壞的消息,而傷了好的願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 一首唐詩《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其大意:自從被流放到嶺南廣東,就與家裡斷了音信,獨自挨過了冬天,又經過了春天。如今離故鄉越來越近,心裡反而越害怕。遇到家鄉來的人,不敢向他們詢問消息。可以看出他與世隔絕,與家人音訊隔絕,處境悲慘,後偷偷地逃歸回來,一路上心裡膽怯,害怕被人發現的矛盾心理。「近鄉情更怯中」的「怯」」字用得非常巧妙,把詩人迫切見到家人以及又非常害怕被人發現,連累家人的心理巧妙地連接在了一起。宋之問是一個特別有才華的人,深受武則天喜愛。
  • 宋之問《 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注釋:⑴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⑵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是唐朝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大多是應制之作,歌功頌德,傾心媚附。這些作品辭藻華麗,用詞精密,但內容上貧乏空洞。宮廷政變後,宋之問也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是千古名句,展現了詩人在快要到家之時那種複雜的心理歷程。若是換做一般人,思念家鄉那麼久,必然是急著回家與親人團聚,盡享天倫。而宋之問卻情怯了。情怯的原因自然是詩人內心的一種擔憂。前面已經寫到,詩人被貶嶺南,又長時間沒有與家人通信,那麼在這樣的時代,家人是否健在?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到底怯的什麼?反正不是鄉情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到底怯的什麼?反正不是鄉情。宋之問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和同時期的沈佺期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詩的定型,是中國文學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新唐書》評價為「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宋之問「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宋之問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宋之問是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人,唐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及第,時年二十。宋之問入仕之時,正是武則天當政之際。
  •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而舊時的村莊,那片故土,成了夢中的想像,是我再也回不去的原鄉。為了找尋靈魂的歸依,我亦付出了深沉的代價,但人世莫失莫忘,一切都過去了,今時的悠閒洒然,自當感恩。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些年,往來奔波,每逢踏上歸鄉的旅途,內心總是惶恐不安,深有近鄉情更怯之感。
  • 越長大越孤單的我們,開始懂得唐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點擊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不就是回家麼,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愫麼?隔了好久不回家,自然是「情更怯」,以至於「不敢問來人」。然而等到我們越來越大,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單的時候,卻也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句詩了。作者宋之問,被發配嶺南。
  • 唐詩閒讀:「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很有名,但是這個詩人卻有嚴重的人格缺陷,如果說前面提到的初唐寫《蟬》的詩人虞世南,品性、書法、文辭沒有一樣不好,被唐太宗稱為「五絕」,最後得以善終,可做文人的標杆的話,那麼,宋之問簡直就可以做他的對立面,據說宋之問在品格上簡直一無是處,最後也無善終。
  • 您是如何理解「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呢?是打工人的心聲?
    您是如何理解「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呢?是打工人的心聲?中國的古詩,是在世界上都十分璀璨的,尤其是唐朝的詩。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唐朝湧現了很多傑出的詩人,那麼,小編接下來為大家分享了這首詩,也是在唐朝時期非常有名的一首詩。
  • 詩詞| 渡漢江 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譯文及注釋譯文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
  • 唐詩千古名篇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古詩絕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動而著名的詩篇,尤其是次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更是傳頌千古,膾炙人口。宋之問和杜審言、韋承慶一樣都曾因武后時趨附張易之兄弟而遭貶。這些年來他們過得怎麼樣?老的是否健在安康,小的是否順利成長……可是,他一步步走近家鄉,也不止一次地遇到來自家鄉的熟人,他卻膽怯地不敢向他們發問。愈走近家鄉,膽怯的心情愈重,怕意想不到地問出什麼噩耗來,那是他已經疲憊到極點的身體和精神所無法承受的。這就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兩句的含義。說這種心緒奇怪,是因為它有「反筆」之妙,但它不是又十分合乎情理嗎?
  • 名句誦典: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時,曾寫過這樣一首歸鄉情切且怯乘船而歸,離家鄉越近,心卻越發兵荒馬亂了。這麼久沒見,他不知道家人是否還好,不知道他們是否因為他的事而受到牽連。他想要和家人團聚,卻又害怕這一場做了那麼久的團聚夢會突然破碎。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問(一說李頻)創作的一首詩。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以文才為宮廷侍臣,頗受恩寵。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過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沒有一種感情比親情更濃烈,沒有一種溫暖比得上過年回家。回家的路,即使再苦再累也義無反顧,因為「團圓」兩個字,一切辛苦都值得。思鄉之情,自古如此。夜已深了,驛站裡,一盞孤燈,燈前坐著一個孤獨的人。想必家人們此刻應當正圍坐在一起,思念著遠行的人吧。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深度翻譯和賞析
    詩中描寫在嶺外日久與家人隔絕,此次逃回接近家鄉反而擔心被人發現的害怕心情,生動活現。後二句語淺意遠,歷來傳為佳句。【全詩】《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3〕「近鄉」二句:情怯,心情緊張、膽怯。來人,指來自家鄉,了解自家情況的人。二句寫越是接近家鄉,心情越是惴惴不安,以致不敢打聽來人,深怕聽到不好的消息。這首絕句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詩人久居貶地,故鄉音信斷絕,接近家門卻又恍惚多疑、緊張心怯的複雜心理。《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說:「貶客歸家心事,寫得逼真的妙。」
  • 逃回家鄉的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背後的落井下石
    人們常常說,寒門出賢士,可在宋之問這裡,這句話完全不適用。19歲的時候,宋之問如願以償的中了進士,踏入「龍門」。此時,正是武則天開始掌握朝廷實權的時候。她勵精圖治,廣納人才。宋之問因文辭出眾,又長得儀表堂堂,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又被授予洛州參軍。直到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 感慨了多年的「近鄉情更怯」,為何作者會「怯」?原來是做賊心虛
    是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故鄉與理想,必須要割捨一個,於是,人們都為了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實現自我的價值,選擇與故鄉道別。而更多關於鄉愁的故事,便由此而生。逢年過節,一些在外學習或工作的人們偶爾便會抽出幾天的時間回家看看,當列車駛向終點站的那一刻,很多人不禁會感慨那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