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古往今來,描寫懷念故鄉風物、懷念家鄉親人的詩詞歌賦都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從男性的視角去看待「家鄉/故鄉」這個主題。很少有人關注到遠嫁的女兒,那顆思親、思鄉的心。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交流已經不與忘日同,在世人的觀念中,似乎遠嫁女兒已經不存在被攔住歸鄉路的問題,其實不然。關於是什麼攔住了遠嫁女的歸鄉路的問題,我嘗試用唐朝宋之問的《渡漢江》詩的其中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和唐朝司空圖的一首《華下》詩「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來總結、回答這個提問。下面詳細解釋一下: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長年離家在外,得不到一點故鄉的音信,不知故鄉情況如何?家人安好?因此越走近故鄉,內心就越發恐慌。即使在路上遇見來自故鄉的人,內心雖迫切想知道故鄉的情形,卻反而猶豫躊躇不敢發問……
只有過客居異鄉經歷的人,才能理解這兩句詩中描寫的矛盾心理;對這種忐忑不安才會感同身受。在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傳遞困難、周期漫長,導致信息閉塞、不通達,才會發生李商隱一樣的悲劇-李商隱寫《夜雨寄北》一詩,在憧憬「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跟愛妻重聚的畫面時,其妻子其實已經在一個月前去世。但消息還沒能夠傳遞給作為丈夫的李商隱。
現代社會儘管有各種即時通信工具,可以在同一時空分享親人之間的點點滴滴。但是,網絡傳情畢竟是冷冰冰的、沒有溫度的,始終難以代替人自己去親身的感受和體驗……特別是如果故鄉有你自己最牽掛的、年邁的雙親時,再多的網絡傳情,都抵不過握著彼此的手,把溫暖傳遞給對方,更能安撫彼此的心。
想回去,卻不能時刻想回就回;即便是真的回去了,自己也已經是「客人」身份……曾經以為,父母的家永遠是自己的家、最後的一個避風港。卻沒有想到,假如父母已經「遠行」,你的心,還可以泊在何方?
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
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久別的家鄉只能在夢中回去,夢醒了,家鄉也就回不去了。夢中是家鄉的美麗春色、夢醒後,卻是身處小欄高檻,跟故鄉風貌完全不一樣的「別人家」……整首詩中的「未有涯」,既是描寫故鄉春色無邊,也是寫作者此刻思鄉的心情和心理波動。「別人家」可能是客居的家,再好,也是「別人的家」,自在此處,找不到歸屬感。故鄉,始終在夢裡夢外徘徊不去,卻永遠若即若離、既遠且近。
夢中的故鄉、夢中的人和事,既熟悉又陌生。曾經無比熟悉的街道、樓角、燕子窩、石臺階……追隨著歲月,增加了褶皺和紋理。人何嘗不是?越長大、越回不去的,是從前、是故鄉。
總結
遠嫁的外嫁女,在決定遠嫁之前,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離開了家鄉父老,家鄉成為故鄉。父母在,還有來處;父母不在,只剩客居!嫁往夫家,可以暫時把它鄉當作家鄉。
但是,語言、習俗、習慣、教育程度……種種差異,讓你跟這個「家鄉」永遠隔著一層紙。歲月靜好時,這層薄薄的紙隔絕著彼此的不適應和尷尬;矛盾頻生時,捅破這層窗戶紙後,只剩下一室狼煙,你無處可逃、無家可歸、無處安放。
遠嫁的外嫁女,近鄉情更怯,是因為左右做人難,左右手互搏的結果……夫家不認同你心向著娘家;娘家,認為你已經如水潑出,再也收不回來…女生外向。何況,現實的距離,叫天不應、喊地不靈。
所以,攔住遠嫁女歸家的路,是親情的逐漸疏遠、父母遠行後與兄弟姐妹們的血緣關係漸漸的稀析;是人心的不再、遠嫁女更是裡外不是人的尷尬。針對遠嫁女歸鄉未有期的問題,希望諸君一起探討、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