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城鄉所建的樓房,多是用鋼筋水泥建成,最近,廣東恩平市內發現了一批別具一格的古民居。這批古民居不但風格各異,連建築材料也是五花八門。
這批古民居的發現,為研究五邑乃至嶺南地區人類群居習俗、村莊形成、建築風格和社會政治及民生提供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鵝卵石壘疊的石頭屋
廣東恩平市那吉鎮西部山區的雲禮村,是由石頭屋組成的古老村落。該村100多間房屋,全部用各種鵝卵石壘疊而成。
這些石屋的牆壁特別厚,而開的門和窗卻特別窄小,據說其作用是為了防匪盜。所有的房屋的石牆壁雖不用石灰漿砌疊和批蕩,但固若金湯,歷經600餘年而不塌。據史料記載,該村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其創始人是任南恩州教授的黎氏八世祖思文翁,致仕後擇此地定居,因為家窮,便就地取材,利用周圍俯拾皆是的七彩卵石建屋築村。據統計,那吉鎮約有8條自然村都是石頭屋。
此外,在該市另外一些古村落的房屋則是以頁巖石或石灰石砌成,成為另一種風格的石頭屋。
兩種風格的泥磚屋
泥磚屋約佔恩平古民居的三成,全部分布於貧困荒僻的山區鄉村。這些房屋的特點是用田泥製成的長方形磚壘疊而成,十分簡樸大方。泥磚分兩種,一種磚型大而笨重,另一種小而輕巧,由此砌成兩種風格的房屋。泥磚屋的牆腳有的以卵石砌成,有的以青磚砌成,其作用是防水浸淹。這類屋一般只建一層,高約4米,很少有超過兩層的,因為建得太高不穩固。據最早建泥磚屋的良西鎮長龍村一位老人說,他們的老祖宗是順德人朱可禎,明代狀元,其後裔於清代丁丑年(1877年)從順德遷居這裡,也因家貧而只好利用田泥打磚建屋,據推算在此住了四代約120餘年,但泥磚屋有的至今仍完好如新。這種房屋雖然很簡陋,但有一個優點是夏季大熱天很涼快,而春季卻比較潮溼,這則是泥磚屋的最大缺陷。
夏涼冬暖的夾心屋
夾心屋是青磚屋中的一種。它的獨特之處,是在牆壁中所砌的青磚與青磚之間留有空心,俗稱「空心牆」。這種屋的最大優點是夏涼冬暖,這正是牆壁留空心所起的作用。夏季大熱天的熱氣由空心牆散發,而冬天太陽幅射牆體,又產生吸熱作用使房屋變暖。據江南鎮舊驛(古驛)村的老人介紹,他們的祖先是於宋代開禧元年(1205年)從粵北南雄珠璣巷遷來,在此立村定居,村中全部是夾心屋。據此分析,創造這種別具一格的夾心屋的師傅,懂得利用牆體防寒保暖原理。既然他是從粵北遷來的第一代人,那麼,這種獨特房屋的傳入同樣是源於粵北的。
牆壁似錦鍛的火磚屋
火磚是宋朝以後,恩平的山裡人依山挖掘簡單的小土窯,自製磚坯,用柴草燒制而成。由於當時燒制技術較差,燒出來的磚優劣混雜,顏色有紅、黑、青、白多種,用這些磚砌成的房子,其牆壁如五顏六色的錦緞,煞是好看。
恩平獨創的銀包皮屋
銀包皮屋的結構很特別,所有牆壁均用兩種磚砌成,外面砌的是小青磚,裡面砌的是小泥磚。建這類屋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省錢,村民並不很富有,但又想將房子建得雅觀體面一些,便採取綜合法,用較少錢買些小青磚,又自製一些小泥磚,將兩種磚合二為一;又有一說自古相傳土為民生之本,建房子不可缺泥土,反映了居民一種純樸祈望。該市有兩個鎮佔四成的鄉村都建有銀包皮屋。據史料記載和考證,此類屋在清代初期是初建期,清代中期至民國年間則是鼎盛期,而這種民居的建築方法據說是恩平人的獨創。
三合土築成的舂牆屋
舂牆屋是採用黃泥、石灰和河砂即三合土混合築成的。有錢人家又在三合土中添加黃糖和糯米飯,這樣築成的房子更堅固。此外,還有一種是在三合土牆內加置八字型鵝卵石,其作用也是為使房子穩固。比較貧窮的人家,因買不起石灰故只用黃泥和河砂,屬二合土舂牆屋,這種房子也很穩固,起碼能住上百年。恩平民國以前建有不少舂牆屋,如防賊的碉樓,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三合土舂成的,高達五層10餘米,至今仍固若金湯。據考證,舂牆屋最早建於明代,是比較常見的古建築。
中西合壁的紅毛泥屋
清末民初,紅毛泥和洋鐵洋釘開始從英國進口。恩平的一些富有人家和華僑,便打破沿襲上千年的中國傳統建築模式,開始購買紅毛泥和洋鐵洋釘與自製的石仔混合,效仿西洋建築樣式,建起了中西合璧的紅毛泥屋,當時通稱為洋樓。紅毛泥為英國人所造,因英國人紅頭髮,恩平人便稱之為紅毛泥。
此類房屋與中國傳統建築最大的分別是框架結構紅毛泥搗制,屋面不是板瓦和筒瓦覆蓋的硬山頂,而是平面陽臺式,西洋味濃厚。有「恩平通」之稱的老人介紹,恩城萬興路的泗益棧和牛江鎮仕洞村的炯成樓(又叫子昌樓)等是恩平最早建成的紅毛泥屋。兩戶的屋主一是做生意賺了大錢的富商,一是出國謀生發跡的華僑。當時能建紅毛泥屋的大致上是這兩類人家。後來,稍為有錢的人家和許多華僑、港澳臺同胞相繼建起了紅毛坭屋。於是紅毛坭屋與其它類型的古民居相映成趣,成為恩平城鄉一大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