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節日是一個季節的性格,那麼,相對於春華秋實的嘉譽,夏日若少了「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的端午,即便是有炎炎酷暑的助興,恐怕也會顯得有些偏執和單調。
承載著祭祀意義的端午和作為傳統節日的端午,又非常具有中國氣派——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華文化的根脈,不從來都是與祭祀有著最緊密的關聯麼?下面就介紹一些各地的端午節民俗。
01 賽龍舟,龍船飯,做香包
廣州划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趁景」,二是「鬥標」。 「趁景」就是划龍舟,兄弟村、老表村的近百條龍船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輪流在各鄉舉行。 「鬥標 」就是鬥龍舟,也叫賽龍舟,比賽奪標,按名次一排高下。
龍船飯是珠三角地區水鄉龍船文化的重要一環,每年端午節期間,劃完龍舟後村民都會組織在一起吃龍船飯,村中男女老少聚集一起熱熱鬧鬧地吃,祈求一年都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年輕媳婦們,用「全盒」盛以粽子、肉、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俗稱「新抱手藝」。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等。
02 五黃、五白
而在江南的傳統裡,除了粽子,還有一項必不可少,就是端午當天要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黃酒」。過去,端午節喝雄黃酒也只能給大人喝,小孩子一般是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個「王」字,並在耳朵後面、胸口塗抹一點,意思是「吃了五黃,就會五毒不侵,四季平安」,民間有說法「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
除了「五黃」,端午節還有吃「五白」一說,即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和茭白。「五黃」配「五白」,民俗專家說可以清熱降火健脾胃。
03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04竄城牆
晉北一些地方,習慣端午節前置買一面新鏡子,節日試新,全家人都照一照。晉北地區端午節,講究尋覓「金雞頭」。就是在端午節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剛吞進時,將蛇頭剁下,讓蛇頭蛤蟆在一起陰乾。據說是一種貴重藥材,可消無名腫毒。但只是傳言,實際很難找得。
雁北地區的陽高縣,在端午節有逛城牆的風俗習慣,當地稱為「竄城牆」。
在山西晉北地區又有紀念明初大將軍常遇春之母的說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親為進京趕考舉子,母親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強虜山洞,成婚生子。後來其父攜幼年的常遇春逃離山洞,母親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後,於五月端午節投粽子於江以祭母。
05 外國的端午節
在韓國,端午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髮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稱為「菖蒲妝」。
日本的端午節也是「男孩節」,每年的公曆5月5日是日本的兒童節,又稱「男孩節」、「鯉日」。在每年的5月5日,日本的家庭都會慶祝孩子的長大。
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後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