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道德經》的人,強大到可怕

2020-11-21 騰訊網

《道德經》,是歷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2000多年來,它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書是踏上進步的階梯,讀《道德經》則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巔,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談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談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它談處世原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萬象森羅,盡收眼底。

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最熱門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道德經》自問世以來,在歷朝歷代都擁有一群「鐵粉」,他們不僅讀,還要為之做注。

據學者統計,自先秦以來,注經解經的至少有數百人。最早的一位大概是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他著有《韓非子·解老》。到了兩漢魏晉時期,注經的人數大大增多,這其中出現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王弼,另一個是河上公。他們兩個人走的是不同的路線,王弼的註解深得上層的喜愛,而河上公的註解在民間流傳甚廣。

尼採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

魯迅說,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宇宙真諦。

毛澤東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馬雲行商數十載,唯獨此書不曾離身。

不僅如此,《道德經》還擁有四位帝王級的粉絲,所謂「帝王級」不帶有任何修辭上的意義,因為這四個人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而到了當今社會,《道德經》更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走到了大洋彼岸的華爾街。據說,華爾街的金融界人士以及一些企業的高管、創業者們也都很喜歡讀。

據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道德經》總共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歐美的譯本就有三百多種。美國著名女科幻作家厄蘇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就曾經與人合譯過。

厄蘇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

《道德經》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道德經》全文雖只有五千多字,卻指明了天地人世的運行發展規律。

它告訴了我們每一個人修身養性、行事為人所應遵循的法則,指導著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世界、周圍以及自己。

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縱情打獵讓人身心張揚發狂,稀奇的寶貝,常常讓人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

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選擇性地取捨。

簡單的人,想的事少,對待一件事、一個人更專心,不會搞彎彎繞繞。

簡單的人不會在意別人的評價,只會遵從自己的內心。

生活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歸本心。

處世之方:層次低的人強勢,境界高的人隨和

老子講:上善若水。

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然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

做人隨和,說話做事給別人留餘地。

做人做事隨和,不鑽牛角尖,別人才會對你有好印象,有好印象自然有好人緣,人緣一好,路就寬了。

中國有句老話「槍打出頭鳥」,鋒芒太露,容易招致禍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強勢的人鋒芒太盛,在言行上往往很不注意,很容易傷害他人,而這種傷害也是一種樹敵。

楊修因一句話被殺,就是因為其鋒芒太過。內斂,則會讓你成為一個從容、大氣的人。

做一個隨和的人,守住口,保持低調隨和之心。

當然隨和不是無原則的妥協。

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和諧不是靜態的和諧,和諧是競爭之中的平衡狀態。

原則性的問題就要據理力爭,不當牆頭草,不能和稀泥。這才是真正的隨和。

謀事之術:層次低的人「收」,境界高的人「放」

想要成就大事,就一定要能聚人。能聚人,就得能管理人。

一個好的領導、好的企業家、甚至一個好的家長都要懂得管理之道。

怎樣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衍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

這種「生萬物」,是一種本性,自然而然的發展生長,是萬物的本性。

無論是國家治理、家庭管理、孩子教育,都要把這種發展的本性釋放出來。

所以國家、企業的管理治理中,不壓抑這種本性,就是最大的成功。

「無為」來自《道德經》中的那句「為無為,則無不治」。很多人會把它簡化為「無為而治」。它並非如人們從字面所理解的「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說要尊重系統的自組織,也就是系統自身的內部規律。

任何系統都有一個關鍵點,只要把握住了這一個點,其他各部分都會按部就班的運行下去。一個旋轉的盤子,你只要找到其中的一個點,它會不停地旋轉,但如果你找不到這個點,或者找到了很多個點同時踩下去,那麼這個盤子最終的結果就會翻掉。

所以要「為無為」,明白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該放手讓他人去做的,哪些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一點對決策者和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讀懂了「道」和「德」,就讀懂一半的「道德經」!
    一提起《道德經》,許多人馬上想到「道德」兩個字,覺得很陳腐,認為現在的很多新思潮遠不是這兩個字所能比的;他們這是誤解了這兩個字。《道德經》中的「道德」,不是現代所理解「道德」;它包含著兩個概念:「道」和「德」。
  • 為什麼說讀懂《道德經》的人,才是真正可怕的人
    據學者統計,自先秦以來,注經解經的至少有數百人。最早的一位大概是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他著有《韓非子·解老》。到了兩漢魏晉時期,注經的人數大大增多,這其中出現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王弼,另一個是河上公。他們兩個人走的是不同的路線,王弼的註解深得上層的喜愛,而河上公的註解在民間流傳甚廣。
  • 《道德經》:一旦讀懂,人生無往而不勝!
    《道德經》很難懂。但一旦讀懂,受益無窮。如何治人事天?老子只說了一個字:嗇。何為嗇?嗇,其實就是老子說的三寶之一:儉。道德經曰: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如何修身?這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黃帝內經》曰:唯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因此,作為得道者,因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通人事已經就很了不起了,更何況,老子教導我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真正做到這3點的人,才算讀懂了《道德經》,領悟到老子的教化
    前段時間,有人提問:「讀了《老子》以後,與世無爭,沒有奮鬥的動力,嚴重影響到學習,怎麼辦?」我當時簡單回答:「如果,你真的想悟到《道德經》的精髓,先學習老子年輕的時候,把整個國家收藏的圖書,都通讀一遍,然後才悟道,絕學無憂。」
  • 真正做到這3點的人,才算讀懂了《道德經》,領悟到老子的教化
    前段時間,有人提問:「讀了《老子》以後,與世無爭,沒有奮鬥的動力,嚴重影響到學習,怎麼辦?」我當時簡單回答:「如果,你真的想悟到《道德經》的精髓,先學習老子年輕的時候,把整個國家收藏的圖書,都通讀一遍,然後才悟道,絕學無憂。」今天有時間,我靜下來寫一篇文章,詳盡回答這個問題。
  • 解讀老子《道德經》
    好比一口永遠不會枯竭的井,隨時放下智慧的水桶,都可以找到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好比吃飯用的「筷子」,需要解決問題時一讀《道德經》會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好比一個「導師」,隨時引導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很多時候,讀懂了《量子物理學》才能真正體會到老子思想精華。很多時候,讀懂了《量子物理學》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經》裡面的微觀世界。 從數學角度解讀:《道德經》幾乎覆蓋了數學的各個分支,各個領域。尤其是《數學分析》和《數論》,《老子》實際上是用另一種語言講述《微積分》。而且講的通俗易懂,講的透徹明白,講得高屋建瓴。
  • 《道德經》雖然只有5162個字,但能讀懂的卻寥寥無幾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道德經》呢?因此,只要我們明白老子《道德經》中「道」和「德」的涵義,便可開啟老子《道德經》這座神秘文化的殿堂之門。而我們普通人要弄懂道老子《道德經》就要從明道、遵道、 體道三個方面來學習。
  • 《道德經》人到中年,讀懂這3點,以後的人生才可能越來越順
    中年其實是個比較敏感的時期,這時候人各方面都開始走下坡路,有些人會感覺做很多事都力不從心,這時候心態就成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保持好的心態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處事方式,而且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而所謂的好的心態到底是什麼呢?
  • 道德經:一個人頭腦意識的高度,決定他能讀懂什麼樣的書籍
    後來,我讀《道德經》,感到如獲珍寶。雖然短短五千字,可是反覆讀了好幾年。和《易經》、《莊子》結合起來讀,慢慢就讀出其中的道理。當然,還是有很多人讀不懂《道德經》。所以,我知道一點:每個人的頭腦意識,都不同。一個人頭腦意識的高度,決定他能讀懂什麼樣的書籍。
  • 想成為讀懂《道德經》的少數人?你該知道的3個事實!
    《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是傳統文化典籍中最重要也最難讀懂的一部,古往今來,很多人視其為「生命之書」,一輩子都在研習,但真正能讀懂的仍然是少數人。其實,研習《道德經》有三個大前提,不了解的話,恐難以窺其堂奧。
  • 《道德經》裡的玄妙智慧,讀懂受益終生
    ,輕易獲得很多人一生也未必能悟到的做人與做事的準則。》裡的智慧與你娓娓到來,讀懂後你所有的執念都將會雲淡風輕。《道德經》言簡意賅、用詞玄妙,古往今來為之作注的人層出不窮,但能真正講明白的少之又少。曾教授就從尋常事講起,從身邊事講起,把《道德經》講得通俗易懂,講成一本人人都看得懂的《道德經》指南,即使沒有任何國學基礎的人都能看得懂。
  • 真正讀懂《道德經》的人,根本不信命
    實際上,老子認為,人可以順應道,但是道有自然的規律,人不能越俎代庖。《道德經》第七十四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 《道德經》:「出生入死」,讀懂寓意後,豁然開朗!
    《道德經》:「出生入死」。譯:人的出生,也就是走向死亡。死的因素包括自然災害、生物威脅、細菌病毒、不利於乃至直接危害人的生命的氣候或其他環境因素,或者是人的衰老、心理疾病、做事失當、愚蠢、不智、不仁……這種類似自我毀滅的程序,常常會莫名其妙地啟動。
  • 《道德經》讓人心寒的一句話,多少英雄,卻不敵冷眼旁觀的小人!
    《道德經》讓人「心寒」的一句話,多少鋒芒畢露的英雄,卻栽在了冷眼旁觀的小人手上!小人不可怕,就怕小人比英雄有文化!大家有沒有發現,世界上最厲害的人永遠不是那些看起來兇神惡煞的人,而是看起來表面和藹可親,甚至是手拿佛珠,天天吃齋念佛的人,這些人一旦出手就知道他們的手段有多高、有多狠,這些人永遠是幕後的真正玩家,掌握著一切局勢,其他人只是他們的棋子而已!為什麼這些人這麼厲害?
  • 《道德經》10句話,讀懂人生職場智慧,看透人情世故
    《道德經》相傳為春秋時期李耳所做。因其發白如雪,尊其為「老子」。老子是先秦諸子分家之前的著作,涉及修身治國,用兵養生等領域。《道德經》對後世文化、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方面有著很深刻的影響。《道德經》10句話,讀懂人生職場智慧,看透人情世故。
  • 《道德經》:女人,你真可怕!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雄的動物比雌的動物更強大,可是換個角度來講,雌的動物要比雄的動物強大很多,我們列舉一些理由,以此證明《道德經》中「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在宇宙當中,萬事萬物都有陰陽,《易經》告訴我們:「陰大於陽」,這下知道為什麼男人發起脾氣,把自己氣得要死,更有甚者,用拳頭砸牆壁或者玻璃,經常還傷到自己的手,但是通常效果還不好,甚至會適得其反,而女人呢,「女人的眼淚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兩三滴眼淚流下來,鐵石心腸都會瞬間軟化!哎,沒辦法,這就是規律!
  • 普通人怎樣讀懂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一書五千餘字,由於它那簡約的表達方式,那具有象徵性、多義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語言,令人百思難解、撲朔迷離,連司馬遷也慨嘆「著作辭稱微妙難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道德經》呢?
  • 2019:我與道德經(附全文解讀)
    讀懂《道德經》:老子也求名,你信嗎?讀懂《道德經》:明心見性,覺得自我讀懂《道德經》:老子眼中的成功是什麼?讀懂《道德經》:該怎樣就怎樣,別作,別虛偽讀懂《道德經》:得道不等於清貧讀懂《道德經》:自制力決定人生水平高低讀懂《道德經》:老子是個價值投資者
  • 道德經:真正的無為,是無所不為,悟到自然規律,順勢而為
    當然,還是有很多人讀不懂《道德經》。 所以,我知道一點:每個人的頭腦意識,都不同。一個人頭腦意識的高度,決定他能讀懂什麼樣的書籍。 當然,這個頭腦意識,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通過自身修為提升。
  • 《道德經》:人到中年,讀懂這3點,福氣自然來,人生越來越順
    都說人到中年很可憐,上有老下有小,更是一刻都不敢停歇,但人總是在經歷些什麼之後,才知道生命中什麼人什麼事才是最重要的。雖然艱難,但是我們總得面對,生活總要積極面對,不能總是放任自己的負面情緒。遇事只會唉聲嘆氣,不會尋找轉機,是解決不了任何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