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京劇滋養更多臺灣人心靈

2020-12-13 中國臺灣網

「新舞臺」「新老戲」海報。

瀋陽故宮戲臺

近百年前的「新舞臺」

  曉映名人坊

  今夏,南京罕見高溫。年過六旬的辜懷群在熱得發燙的街巷中穿行,看劇場,談合作,和時任南京市演藝集團董事長的柯軍敲定:臺版京劇《原野》11月大陸巡演,到原計劃外城市南京加演兩場。

  辜懷群,來自「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鹿港辜家」,是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長女,現任臺灣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辜振甫先生因「汪辜會談」為大陸熟知,很少有人知道,辜家數代在臺灣致力於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到了辜懷群,「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做莎士比亞研究挺有前途,卻還是去做傳統戲曲了!」辜家的「新舞臺」,矗立在臺北101大廈旁,觀光客必至。

  「諾亞方舟」把京劇的種子渡往臺灣

  現在的「新舞臺」已是第二代,第一代「新舞臺」創立於1916年,再過3年,滿百歲。

  百年前的臺灣,日本人推行「皇民化運動」。辜懷群的祖父辜顯容希望臺灣人不忘根本,就想能否有個辦法,從大陸「偷渡」一點中華文化到臺灣。他從日本人手中買到一個聯誼會,改造成舞臺,起名「臺灣新舞臺」。

  「那個年代,要把大陸的京劇演員送到臺灣,得靠船,所以,到新舞臺演出的劇團全是沿海地區的。現在,臺灣人看京劇非常內行,但是我們喜歡上海的,天津的,甚至山東的,對北京的京劇反而陌生,因為那時北京海運不便。」

  「那樣的船,簡直像一艘諾亞方舟!」辜懷群張開雙臂比劃。臺灣海峽古稱「黑水溝」,渡海很危險,遇到颱風就可能翻船。因此大陸人去臺灣,猶如生離死別,家裡人都想生死相隨,一條船載300多人,幾乎包括了一個劇團所有的家屬,甚至還有舍不下的貓貓狗狗和雞鴨。

  一船人到臺灣後,除了在新舞臺演出,辜顯容還安排3到6個月巡演,臺灣從北到南,哪怕臺中西螺那麼小的地方,劇院裡都演著專業的京劇。豫劇、閩劇、民樂等等傳統表演藝術,也如此搭船而來。

  往往,6個月後,登船回大陸的300人就變了,因為有人留在臺灣結婚生子,有人有了發展機會不想回家,還有人帶著新人回故鄉……「那幾批去臺灣的演員,對臺灣的京劇發展有著非常直接、重要的影響。他們像種子一樣撒在了臺灣處處,最鼎盛的時候,全島有七八十個京劇社」,辜懷群說。

  1944年,美國人的炸彈將臺北市中心炸成廢墟,新舞臺被「轟沒了」。然而,辜顯容已經培養出一個酷愛京劇的兒子辜振甫,辜振甫心頭的一大念想就是恢復新舞臺。

  上世紀90年代,臺北市劃出「信義計劃區」——相當於建設新區,辜振甫競標拿到一塊地,周圍都蓋起酒店寫字樓大商場,只有辜家投入12億元新臺幣蓋起了劇場。1997年,「新舞臺」重新開張,成為臺灣第一座民營劇場,辜家專門成立文教基金會負責營運。辜懷群辭去臺灣大學外文系的教職,丟下莎士比亞、契科夫研究,成為掌門人。

相關焦點

  • 讓大眾文化滋養人的心靈 | 人民時評
    數十年來,金庸武俠作品一紙風行,深刻啟示我們,大眾文化作為與大眾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品類,更要以滋養人的心靈為己任。  有人這樣回想:「多少『70後』『80後』曾在被窩裡、在課堂書桌下,閱讀金庸先生的小說。」有人這樣寫看他作品後的收穫:「這二十幾年,金庸的小說是我隨身攜帶、反覆閱讀最多的作品。
  • 讓好戲吸引年輕人 訪臺灣新編京劇《金鎖記》班底
    創新並不削弱傳統  新編京劇《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在臺北公演時創下「每演必滿」的票房佳績。在福州的演出,是臺灣國光劇團此次在大陸交流巡演的最後一站。此次巡演,不但大陸觀眾熱烈回應,還獲得戲曲戲劇學者專家的一致肯定,認為這齣戲「彰顯出臺灣人文意識的創作內涵,拓展了傳統京劇的表現力」。
  • 聽臺灣京劇人說:那些年這些年臺灣人追的京劇
    :原來,不僅是那些年,這些年,臺灣人一樣迷京劇。據她介紹,早在明末清初,就有許多從大陸前往臺灣的人因思鄉心切,傳來了京劇以及很多閩南地區的戲曲,「所以說,搞不好臺灣人的基因裡就有聽了一百年戲的記憶!」  而在日據時代,臺灣人對京劇的念想更加強烈,辜懷群開玩笑說,她的家族可能是第一個在臺灣引進表演團體的,她的祖父辜顯榮就借著做生意的機會從天津和上海引入了一批京劇演員,「當時一去都是請一個團來,原本只有六七十個人,但大家都覺得臺灣很遠,所以全拖家帶口地來,最後就變成三百多人。來了以後就要一連六個月地唱過去,把整個臺灣都走遍了。」
  • 京劇在臺灣
    1979年,著名京劇藝術家郭小莊大膽提出了新戲劇風格,開始創辦「雅音小集」,為當時的臺灣京劇界注入一陣清風。「雅音小集」在繼承京劇的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把現代歌劇、舞劇的燈火、景物、造型等運用到京劇的表演藝術中,以增強戲劇氣氛,渲染舞臺情境。  1986年,黃興國創辦了「當代傳奇劇場」,引起了臺灣京劇界的又一次巨大震動。
  • 劉天放:祭孔大典是一堂滋養心靈的傳統文化教育課
    毫無疑問,每年舉行的祭孔大典旨在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華美德和優秀傳統文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政治、哲學、教育、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包含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和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可以說,祭孔盛典是一堂滋養心靈的傳統文化教育課。而本次祭奠的內容則更加豐富、更具特色。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1948年,梅蘭芳愛徒、僅有20歲的名伶顧正秋,從大陸帶著自己的「顧劇團」,應邀至臺北永樂戲院演出,京劇的唱念做打首度在寶島完整呈現。「顧劇團」在戲院一駐約5年,顧正秋等人也終於留在臺灣,成為京劇的播種者。「一曲蘇三驚四座」,著名的「四郎探母」選段更讓隨國民黨遷臺的外省人淚落沾襟,國粹成為老一輩鄉愁的慰藉。   隨後臺三軍各自成立劇團,分別名為陸光、大鵬、海光,既有公演也有勞軍任務。
  • 靜思書軒:京劇名伶魏海敏心靈講座
    心靈講座邀請京劇名伶魏海敏,與大眾分享京劇堂奧。(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呂品佳 地點: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2012年2月26日)馬步扎穩京劇名伶不畏變化乍暖還寒時節,室外仍冷得凍人,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心靈講座現場座無虛席,近二百人都是慕名而來,爭睹京劇第一名伶魏海敏的風採,也一窺京劇堂奧。
  •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我看到更多的是王寶釧的獨立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 史春陽 攝中新網北京8月19日電 (記者 高凱)「除了守貞,我看到更多的是王寶釧無奈後的獨立」,即將再演《武家坡》,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談及自己臺上的人物依舊充滿探求的熱望與理解後的愛惜。
  •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
    「通過她們的故事,我對人生有了更多體會。」  談到京劇在臺灣的推廣,魏海敏說,自己從1996年就開始在臺灣的高中做演講,在各種場合表演京劇,經常向大眾介紹京劇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年輕時,我對京劇的歷史和文化的理解也不是特別通透,所以進行了大量閱讀,了解京劇背後天、地、人等深刻的文化內涵。」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于美人表示,她是出生在臺灣的外省人二代,從小就喜歡看京劇票友排戲,會與家中長輩交流、為爺爺講戲。但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對於經典戲劇中如秦香蓮等人物的選擇,也有了新的理解。  「傳統劇目是京劇的精華,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李寶春老師的『老戲新編』。」于美人說。
  • 臺灣京劇藝術家魏海敏:願梅派戲能得到更多的知音
    臺灣京劇藝術家魏海敏:願梅派戲能得到更多的知音 2017-01-12康玉湛 攝   中新網上海1月12日電 (王笈)12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的「梅派在當代」暨紀念梅葆玖先生周年梅派曲集研討沙龍上,著名臺灣京劇藝術家、梅葆玖的大弟子魏海敏表示,自己將於4月領銜演出《在梅邊·九歌——魏海敏梅派曲集》,希望梅派戲能在這個時代得到更多的知音。
  • 崑曲不僅僅是京劇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它還滋養了京劇發展的過程
    京劇《昭君出塞》京劇是清代乾隆朝後期進入北京的徵班,在北京逐漸繁衍形成的,所以歷史上很長時期對京劇專業演出團體統稱徽班。由於已定型的京劇聲腔系統中,西皮和二簧是最主要的兩大組成部分,所以京劇曾長期被泛稱為皮簧。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稱為北平,此後至1949年的期間裡,京劇曾稱為平劇。30年代梅蘭芳、餘叔巖、齊如山、傅惜華等創辦國劇學會,以京劇為主要研究對象,所以京劇又被尊稱為國劇。從50年代初期開始,這個劇種被普遍統一地稱為京劇。
  • 「天津市京劇藝術校園行」首次走進臺灣
    「天津市京劇藝術校園行」首次走進臺灣 2016年05月09日 15:58: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5
  • 臺灣京劇團裡的老小二「醜」——「中華文化在臺灣」組稿之一
    梨園行有句老話:「無醜不成戲」,這一老一小正是臺灣現今唯一一家公立京劇團的兩代丑角。劉先生是臺灣京劇界的名角,雖已退休,還時常回劇團,將一身功夫傳授給後輩。他眼中「悟性很好」的陳元鴻,則是劇團正重點培養的年輕演員。  劉復學祖籍江西贛縣,1942年出生在西安,1949年隨父母來到臺灣。從1957年進入當時的復興劇校學戲起算,他的京劇生涯超過半個世紀。
  • 「百部經典」讓傳統文化更滋養人心
    (中國文明網)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人心,這是一個人盡皆知的道理。但是,在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下,一部分人出現心理上的浮躁,做出違背常理和道德的事情,也是一個事實。要矯治內心空虛,發現生活的樂趣。尤其要讓我們的品質經得住受不起歲月洗淘,提升生活的精氣神,我們不能少了傳統文化經典來滋養人心,治理浮躁。
  • 臺灣文創:讓傳統文化融入更多人生活
    臺灣文創業具有靈活的產業創新、應用能力和充沛的文化創意設計人才,成功的發展經驗值得大陸同業借鑑。但臺灣市場規模小,文創企業多為小微型企業。大陸13億人的大市場不僅吸引臺灣企業前來掘金,也為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平臺。  自2009年臺灣展團第一次參加文博會以來,臺灣展區一直都是廣大參展觀眾最喜愛的展區之一。
  • 魏海敏:京劇在臺灣的「野蠻生長」
    臺灣京劇名伶魏海敏,總是喜歡挑戰不同的表演形式。莎士比亞、希臘悲劇、張愛玲小說,都曾被她唱成京腔京韻。她跨越不同的流派與行當,以京劇之名糅合戲中戲、蒙太奇、現代舞。3月11日晚,她首次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繹交響樂版《貴妃醉酒》。
  • 于魁智、李勝素領銜傳統京劇大戲《龍鳳呈祥》精彩上演
    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智、李勝素領銜主演國家京劇院一團吉祥大戲《龍鳳呈祥》精彩上演。,遵循當年老一團的藝術風格,繼承傳統,發展創新,肩負起繼往開來的時代使命。演出前,戲劇廳舉辦了一場後臺探班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眾有幸探秘京劇《龍鳳呈祥》的臺前幕後,並有幸運觀眾試穿戲服,近距離感受了國粹的魅力。
  • 臺灣國光劇團:京劇《金鎖記》將光耀世博會
    臺海網11月3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在本屆中國戲劇節上,臺灣國光劇團帶來由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劇目 《金鎖記》,讓鷺島觀眾深深感受到現代京劇的魅力  國光劇團——— 這個臺灣唯一由「政府」全額撥款的京劇團,正一步一個腳印在島內推廣這項中華國粹。  昨天上午,兩岸京劇藝術家齊聚廈門臺灣藝術研究所,就《金鎖記》的藝術成就展開研討。記者在期間專訪了國光劇團團長陳兆虎。  「去中國化」對京劇的影響  陳兆虎是馬祖人,早年通過收看京劇節目,而漸漸愛上這門國粹。
  • 滙豐青少年彩繪京劇臉譜 人小志高傳承中國文化
    滙豐青少年彩繪京劇臉譜 人小志高傳承中國文化 滙豐青少年高爾夫冠軍賽北京站開杆,4個來自不同城市的小球員們在帝都長城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