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2020-12-18 中國青年網

  圖為「國光」劇團推出的「現代京劇」《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劇照。
(資料圖片)

  圖為當代傳奇劇場作品《等待果陀》(改編自貝克特《等待戈多》)宣傳照。
(資料圖片)

  剛剛過去的2016年,京劇界痛失名宿,梅葆玖、李世濟、王金璐、顧正秋等多位表演藝術家相繼辭世。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

  「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劇在臺灣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劇團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給出答案;而今,臺灣的「京劇新美學」備受矚目,但「京劇是否姓京」的爭論也從未止歇。

  曾貴為「國劇」,慰藉鄉愁

  京劇在臺灣生根的故事,要從六七十年前說起。1948年,梅蘭芳愛徒、僅有20歲的名伶顧正秋,從大陸帶著自己的「顧劇團」,應邀至臺北永樂戲院演出,京劇的唱念做打首度在寶島完整呈現。「顧劇團」在戲院一駐約5年,顧正秋等人也終於留在臺灣,成為京劇的播種者。「一曲蘇三驚四座」,著名的「四郎探母」選段更讓隨國民黨遷臺的外省人淚落沾襟,國粹成為老一輩鄉愁的慰藉。

  隨後臺三軍各自成立劇團,分別名為陸光、大鵬、海光,既有公演也有勞軍任務。軍中劇團同時設立劇校,民間亦有「票友界的梅蘭芳」王振祖創辦的復興劇校(今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貴為「國劇」,梨園香火不絕。然而盛景難常,隨著外省官兵凋零,社會多元娛樂興起,京劇遭遇「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尷尬。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導演、主演吳興國向記者說起一段往事:與位列「臺灣四大老生」的師父周正榮去勞軍,有些老長官愛看名角兒的戲,過來撐場面的年輕阿兵哥們卻不買帳。《將相和》《失空斬》這類大文戲在臺上唱,阿兵哥交頭接耳,吵鬧到聽不見演員在唱什麼。長官雖幾次命令全場肅靜,甚至全體罰站警示,但沒多久底下人又吵作一團。

  「你擋得住嗎?」吳興國緊鎖眉關,神情有些悽然,「我在旁邊看著掉眼淚啊,我的老師這樣堅持,這樣受辱,你們再吵,我還是最飽滿地表現給你們看。為什麼?他捨不得這個行業嘛。」交談中,吳興國反覆提到一句話,「時代變了」。

  因時代遷移,創新求存

  時代變了,年輕阿兵哥已經不看京劇了。名角兒尚且受辱,普通演員更不用說。臺三軍劇團原本承擔一定量的勞軍演出任務,普通演員卻被在演出記錄上直接蓋章打發完事,觀眾不愛看了,演員便也不必再演。

  1979年,原大鵬京劇隊知名旦角郭小莊創辦民間京劇團「雅音小集」,在臺灣率先將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結合,並首創京劇導演制。在唱念做打與流派藝術之外,京劇在臺灣從此擁有更廣闊的面向,新編戲也逐漸受人矚目。1986年,吳興國夫婦創辦「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之作《欲望城國》(改編自莎翁悲劇《麥克白》)中,蘇格蘭將軍麥克白變身東周薊國大將敖叔徵,傳統京劇中的忠孝節義也改換為「欲望」主題,京劇唱腔雖在,表演中卻已融入現代舞,服裝也大為革新。

  當代傳奇劇場創立時,正是京劇在臺灣艱困關頭,30年勉力延續京劇血脈,吳興國事後看來也是「辛苦得一塌糊塗」。與吳興國「大破大立」地將傳統戲曲視作「元素」拆解活用、主要演出新編戲不同,臺灣公立京劇團「國光」由三軍劇團遭裁撤後整並而成,身肩延續傳統戲劇和推動藝術教育的使命,如今傳統戲和新編戲演出佔比約為7∶3。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對記者說,劇團1995年成立,成團的第一齣戲是《新編陸文龍》,在「國軍文藝中心」演出,「真的都是白頭觀眾。作為京劇工作者,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辦。觀眾才是最關鍵的問題,有觀眾才能往下走。」

  如何應對大陸熱、本土化「夾擊」?

  「21世紀的新觀眾搞不清梅尚程荀、分不清西皮二黃,但是他們喜歡音樂、舞蹈、電影、舞臺劇、文學,他們不是戲迷卻愛好藝文。」「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為了讓京劇更貼近時代脈動,「國光」劇團顛覆戲曲一向「看角兒、看流派」的觀看焦點,積極融合電影運鏡、多媒體影像等現代劇場觀念,擴大京劇藝術視野,竭力讓京劇現代化、文學化與生活化。

  上世紀90年代兩岸開放交流,一時間大陸京劇團紛紛登場,梅葆玖、楊秋玲、劉長瑜、裴豔玲……在對岸京劇「正統」到來、臺灣本土意識高漲的「雙重夾擊」下,京劇在臺灣的發展似乎無以為繼。通過主推「傳統是永恆的時尚」概念,「國光」劇團每年堅持推出新編戲,同時以貼近年輕人的主題重新包裝老戲,多年來致力於培育跨越各年齡層的觀眾群,近些年成效已經顯現。

  原大陸知名崑曲小生、後加入「國光」劇團的溫宇航說,雖然可能有人覺得「國光」劇團既沒有翻也沒有打,唱功也不如大陸名角兒,但我們是很有向心力的團隊,表演的整體性很強。「京劇在臺灣一直有『原罪』,政治不正確。民進黨執政後,這種輿論從未停歇過。」溫宇航對記者說,10多年劇團所獲資金支持逐年削減,而大陸相關重視度卻在提高,「你加1,我減1,長期下去就差大了。」

  臺灣如今有公立、私立京劇團體各兩家,分別是「國光」劇團和臺灣戲曲學院附屬京崑劇團,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劇場和李寶春(知名來臺老生演員)的臺北新劇團。近年的新編戲甚至老戲公演,觀眾年齡層有所降低,上座率也相對理想。專業師資、人才傳承,雖然依然令人憂心,但張育華說,在臺灣,京劇土壤雖然貧瘠,可戲曲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相關焦點

  • 時移世變門前冷落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
    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劇在臺灣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劇團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給出答案;而今,臺灣的「京劇新美學」備受矚目,但「京劇是否姓京」的爭論也從未止歇。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開幕 傳統曲藝好戲連臺
    新華社臺北1月10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為期兩個月的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3月開始舉行。藝術節期間,京劇、豫劇、崑曲、歌仔戲、南管戲等傳統曲藝將輪番登場、好戲連臺。藝術節由臺灣戲曲中心主辦,展演的重要劇目包括以小說《狄公案》為文本的豫劇《武皇投簡》,南管戲《陳三五娘》,京劇《孝莊與多爾袞》,以及客家經典三腳採茶戲等。 為鼓勵曲藝創新,藝術節設立了「戲曲未來」單元,鼓勵表演劇團與藝術家們共同參與當代戲曲美學發展,演出形式創新的戲曲節目。 藝術節還將邀請海外戲曲團體參演。 據介紹,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成為臺灣戲曲中心每年春季的大型旗艦藝術活動。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傳道授業全臺唯一臺灣戲曲學院教師兼臺灣京崑劇團團長偶樹瓊先生告訴記者,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唯一傳統文化藝術專業高等學府,它由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和「國光劇藝學校」合併改制而成。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系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
  • 讓傳統京劇滋養更多臺灣人心靈
    年過六旬的辜懷群在熱得發燙的街巷中穿行,看劇場,談合作,和時任南京市演藝集團董事長的柯軍敲定:臺版京劇《原野》11月大陸巡演,到原計劃外城市南京加演兩場。  辜懷群,來自「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鹿港辜家」,是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長女,現任臺灣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京劇「四大名旦」後人今何在?京劇名門能否延續?
    在當下戲曲市場急劇萎縮,戲曲文化式微的環境下更讓人不禁回憶京劇眾星閃耀的時代。京劇明星很多,其中「四大名旦」是最為著名的之一,隨著尚小雲先生在1976年在西安去世,「四大名旦」也完全走進了歷史。時至今日,「四大名旦」的後人都在何處?京劇名門仍在延續呢?
  • 臺京劇《羅生門》到上海 臺灣戲曲學院與上戲戲曲學院結為友好學校
    原標題:京劇國粹牽起兩岸青年文化交流來源:解放網 記者:諸葛漪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它們都鼓足勁頭、粉墨登場以圖抓住人們的眼球,面對激烈競爭的眾多注意力誘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眾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青眼有加?如何直面嚴峻的生存危機考驗,既妥善保存同時又積極延續傳統戲曲?臺灣業界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他們文化創意的諸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豫劇團《紅娘》劇照。「國光」劇團《彩樓配》宣傳照。「國光」劇團《虹霓關》宣傳照。爆竹辭舊歲,好戲慶新年。庚子新春開工大吉,寶島梨園界也捧出了連臺好戲。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將呈現傳統與現代戲曲群像
    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1月9日在臺北舉辦記者會。主辦方介紹,本次展演將包括京劇、豫劇、歌仔戲、客家戲和傳統布袋戲等10多個劇種。臺灣知名劇團「國光」、當代傳奇劇場、臺灣豫劇團等將帶來精彩演出,聚焦歷史、女性、時代等議題,以傳統和跨界兼備的演出,喚起觀眾對戲曲的熱情。
  • 讓傳統戲曲綻放時代光華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蘊含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喜慶、祥和、大氣、濃烈,在百花齊放中突出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結合,在精彩紛呈裡彰顯傳統藝術的時代精神,是一臺精美、精煉、精緻的戲曲晚會。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傳道授業全臺唯一臺灣戲曲學院教師兼臺灣京崑劇團團長偶樹瓊先生告訴記者,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唯一傳統文化藝術專業高等學府,它由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和「國光劇藝學校」合併改制而成。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系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
  • 臺灣唯一戲曲科班如何栽培京昆新秀?
    「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走近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大樓,抬眼便是門邊兩塊黑底紅字的木牌,題寫者是有「山東梅蘭芳」之稱的王振祖。1949年,他率「中國國劇團」來臺,其後憑私人之力創辦臺灣戲曲學院的前身之一「復興劇校」。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中國新聞網
    1949年,他率「中國國劇團」赴臺,其後憑個人之力創辦臺灣戲曲學院的前身之一「復興劇校」。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
  • 大陸京劇名角名劇將在臺灣匯演 6天8場好戲連臺
    一月五日下午,當紅大陸京劇名角--國家京劇院梅派青衣李勝素(左)、頭牌老生于魁智,在臺北記者會上清唱拿手傳統京劇選段。本月八日至十三日,他們將同大陸京劇各流派當紅名角聯袂登臺獻藝,在臺北連演《四郎探母》、《貴妃醉酒》等八場共十一出傳統京劇大戲,作為送給臺灣觀眾的新年禮物。
  • 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呈現傳統與現代戲曲群像
    中新社臺北1月9日電 (記者 張曉曦 劉舒凌)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3月28日至6月2日在臺北舉辦。據藝術節主辦方9日介紹,此次展演將包括歌仔戲、京劇、客家戲、傳統布袋戲等10餘劇種,致力於呈現臺灣傳統及現代戲曲群像。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大陸京劇名家非常關心臺灣年輕演員的成長,讓他們非常感動,更深受鼓舞。  李寶春1990年加入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的京劇推展小組,1997年發起成立臺北新劇團。多年來,他始終銘記父親在藝術上嚴格精益的指點和要求,以傳統為基礎,融入時代新意,創立「新老戲」品牌,通過「串折戲」「以老為新」等方式,為老戲注入新活力。
  • 魏海敏:京劇在臺灣的「野蠻生長」
    臺灣京劇名伶魏海敏,總是喜歡挑戰不同的表演形式。莎士比亞、希臘悲劇、張愛玲小說,都曾被她唱成京腔京韻。她跨越不同的流派與行當,以京劇之名糅合戲中戲、蒙太奇、現代舞。3月11日晚,她首次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繹交響樂版《貴妃醉酒》。
  • 臺灣新編京劇《知己》5月上演 兩岸戲曲名家匯聚
    由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改編自大陸同名話劇並主演的新劇 《知己》,將於5月24日在臺灣「新舞臺」舉行首演,唱腔採「京(劇)昆(曲)並茂」形式,邀大陸知名崑曲小生溫宇航、京劇花臉名家楊燕毅,融入現代、全新、顛覆性的觀念,演繹清代名士顧貞觀忍辱20載年華營救知己吳兆騫的故事,重新解讀「士為知己者死」的意涵。「我有知己嗎?
  • 臺灣國光劇團攜新編京劇來滬
    康玉湛 攝   中新網上海3月7日電 (王笈)臺灣國光劇團7日在滬召開新編京劇《金鎖記》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以下簡稱《王熙鳳》)座談會暨媒體發布會,分享兩岸京劇的傳承與創新。  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國光劇團,因環境不同孕育出了不同風貌的京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