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女權」的《美國夫人》,比當代「女拳」更有價值

2020-12-18 視聽Bang

編者按:在一眾標榜政治正確的女性題材影視作品裡,《美國夫人》無疑是一個異端。它從一個「反女權分子」的視角切入,還原了20世紀70年代保守派女性活動家菲莉絲·施拉夫利領導的反平權運動的始末。她從根本上動搖了70年代女權主義的中堅力量,徹底改變了女權運動的走向,其所代表的女性政治力量也在美國政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凱特·布蘭切特的精彩演繹下,這個人物無疑又散發出一種女性主義的光輝。同時,影片還將鏡頭投向引領女權運動的一眾先鋒分子,在內部的矛盾齟齬和外部的困難重重中,她們不斷修正自我,不斷開闢新的道路。

最近,網絡上關於「papi醬的孩子應該跟誰姓」的爭論愈演愈烈,但是在大眾層面,輿論其實是一邊倒的,這是一次顯而易見的「女權話語權危機」

「冠姓權」的被提出,只反映了一個問題:當代「女拳」,正在綁架女性的自主選擇權利。

然而,這個話題登上熱搜,引發熱議,卻是一場網際網路層面的媒體狂歡。女權主義被包裝成一個「商品」,在這場狂歡裡變成了一塊「待宰的肉」。

無論是批判,還是支持,無論女權是平權還是特權,如今網際網路空間裡愈演愈烈的權利爭奪,在現實中卻不是簡單地呈現為性別矛盾,它更多體現為越來越固化的階級、體制和權力鬥爭

在過往的影視作品中,女性爭取權利(Right)的故事很多時候也是呈現為爭奪權力(Power)的鬥爭。

2015年,英國拍了一部《婦女參政論者》,影片以西方第一次女性主義浪潮為背景,從一位在猶豫、動搖、懷疑中逐漸走向覺醒的婦女的視角切入,來講述1912年左右英國女性爭取選舉權利這一歷史事件。

這部電影的製作團隊,從導演、編劇、製片人到主演幾乎全部為女性,而就電影本身而言,它的現實意義必大於故事形式,站在百年之後再回顧對照那個時代,爭取權利的道路並沒有變得簡單,反而更加錯綜複雜

不過更多時候,權力的分配並不是反映在政治層面上,而是被包裹在家庭之中。

2019年,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一經播出,就引發男性與女性兩極迥異的評價。

一方面影片在描繪東亞女性生活困境時的筆觸極盡細緻、完整,因而引發了極大的話題爭議;另一方面,孔侑飾演的丈夫,僅僅是維護妻子、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就被稱讚為好丈夫。

然而,符號化的女主角和立場先行所觸發的性別對立情緒,某種程度上宣告了這部電影在現實意義上的失敗。

同時,與前者走上街頭、走上法庭的控訴不同,這部電影僅僅將控訴隱於平靜的畫面和溫和的訴說之中,就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和衝擊,因此我們也不難窺見一種「傳統」正深深植根於當下的社會之中

當然也有極端者,直接將女性與男性對立起來,以達到一種諷刺的效果

《瑞克與莫蒂》第一季第七集裡,夏茉和瑞克來到一個只有雄性的怪獸星球,兩人分別站在自己的性別立場上對這樣的社會形態展開了平等的辯論

這一集的高明之處在於,它還設置了一層反轉。原來這裡只是一個女性至上國家的奴隸場,女性在這個國家裡處於絕對的領導位置。本處於優勢的瑞克失去了武器,而夏茉為了保護姥爺不得不謊稱他倆是主僕關係。

一方面它諷刺了極端女權的仇男情緒,隨後又指出了部分男性對女性困境的視而不見。表象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起因,這正是一種探討的語調

而《我是餘歡水》最後一集,「你們天天哭著喊著要女權,男女平等,我給你啊」這句臺詞,表面上似乎是在諷刺某些女性自稱弱勢群體要求特權,但我們細品一下,這種諷刺本身就藏著偏見。

而這樣別有用心地預設立場,除了引發兩方話語對衝之外就毫無意義。

性別的對立,正在逐漸撕裂本應平等的對話場域。

20世紀70年代愈演愈烈的女權運動則更加複雜,它是在女性群體內外對抗和夾擊中,逐步走向潰敗的。

四月中旬播出的《美國夫人》的故事,就是在這種矛盾與混亂中開始的。

彼時轟轟烈烈的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即將抵達頂峰,1923年首次提出的《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經歷了半個世紀,相繼在全美各州通過,被寫入憲法已成定局。

然而此時,菲莉絲·施拉夫利橫空出世。

菲莉絲·施拉夫利

這位保守派反平權領袖,敏銳地抓住了這場運動中的薄弱部分,通過拉攏在這場浪潮中被邊緣化、被女權主義者輕視甚至批判的家庭婦女群體,迅速建立起了一個有組織、分工明確的反ERA團體,即STOP ERA。而STOP的全稱為Stop Taking Our Privileges。

影片中,她依靠強大的詭辯話術和謊言,以及操控媒體、耍弄權勢的手段,煽動並放大了家庭婦女對女權主義者訴求的焦慮和恐慌

比如,她們反ERA的主要論據是,「女性將被徵召上戰場」,「寡婦將失去撫恤金」或是「通過分裂推翻傳統家庭和價值觀念,企圖顛覆整個國家」,諸如此類。

同時,她又利用宗教信徒們對支持墮胎合法化和性少數群體的厭惡和排斥,拉攏到另一波保守勢力。

「女權主義者喜歡說她們致力於選擇,但如果你敢選擇全職媽媽,你肯定哪裡有問題了。」

「如果你不覺得自己被奴役了,那你就是被洗腦的蠢貨。遠不止此,甚至,你都算不上一個人。」

放到現今,這類說辭也是汙名化女權的主要論調。而川普正是她非凡演說能力的「繼承人」之一。

奧斯卡影帝凱特·布蘭切特的生動演繹,讓這個充滿爭議的「反英雄」人物散發出一種獨特的個人魅力。她標誌性微笑之下閃過的微表情,隱隱透露出菲利斯內心的不甘與掙扎。

這張劇照,意味深長地將鏡頭定格在鐵門欄杆外菲莉絲堅定的姿態上。

欄杆隱喻著一種束縛,而她衝破束縛的方式也充滿著諷刺——不是在她專長的國防政治領域,而是靠投機的反平權運動。在一個輕視打壓她野心抱負的環境下,她的能力與才幹卻荒謬地向企圖打破這種環境的勢力發起進攻。

另一方面,影片對反ERA群體內部也有細緻的刻畫。

儘管她們一再強調婦女在家庭中的價值,其中也有被家暴的女性,但她們並不相信女權主義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反而更加堅定地反平權。

同時,她們中的一些人靠組織活動,遊說政客,起草新聞稿等等,逐漸嘗到了走出家門、在公共領域發聲的甜頭。

在第七集裡,全國婦女政治核心小組的領導者貝拉告訴她們,菲莉絲「是個該死的女權主義者,她可能是全美思想最解放的女性之一」,而「你們就是職業女性」,這也讓她們開始暗暗質疑和孤立菲莉絲。

女性群體內部分化雖然同時出現在了正反兩方,但女權運動領導層之間的衝突被更激烈地擺在了檯面上。

《美國夫人》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摒棄了預設立場的單一視角,轉而以群像戲的方式,全面還原70年代的那場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始末。

我們可以來看一看處於這場社會歷史事件核心的修正法案全文:

1.合眾國與任何州不得以性別為理由否認或剝奪法律規定的平等權利;2.國會有通過適當立法施行本修正案條款的權力;3.本修正案將於批准之日的兩年之後生效。

自由派的女權主義者們除了對以上三條的訴求外,還有黑人女性和少數群體對自身利益的爭取。

從第一集菲莉絲的視角,過渡到後幾集女權主義者的視角,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謝麗·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貝蒂·弗裡丹(Betty Friedan)、以及吉爾·拉克爾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等等,這些歷史上有名的女權運動領導者紛紛登場,共同組成了一出精彩的群像戲。

她們之中,有過墮胎經歷的格洛麗亞呼籲墮胎合法化,首個黑人總統候選人謝麗被質疑只為女性權益活動而忽略黑人群體的訴求,被譽為「現代婦女解放運動之母」的貝蒂因為年老色衰而得不到格洛麗亞那樣的一呼百應。

個體身份的複雜和互相之間利益訴求的對立,開始分裂這個本來團結在一起的群體。

但相同的一點是,她們都局限地從自身利益出發,先入為主地標籤化家庭婦女群體,而有意無意忽略了這個群體的力量,這無疑成為了ERA之路失敗的思想根源之一。

在選舉中,面對戰友的反對、勸退和搖擺不定,謝麗反駁得鏗鏘有力,權力不對任何事讓步,如果不追求真正的平等,就要永遠乞求男人,拾其牙慧。這不僅是謝麗經歷內外兩邊掣肘後憤怒的宣言,也是對以菲莉絲為代表的反平權女性們最好的駁論。

與以往將女性作為受害者加以渲染和共情的主流影視作品不同,《美國夫人》不僅僅是一場女性與男性的鬥爭,更是在講述一場女性內部的「戰爭」,這無疑又為女性主義題材增添了一抹異色。

在豆瓣的評論區,有人稱這部作品「女權主義者的進階版教材」,簡單的二元對立行不通,這部劇的中心議題,不是單純地想指明女性群體內部分裂的危害性,或是通過諷刺家庭婦女和反平權女性,從而揭露她們自身的悲劇性。而是認識到這一系列現象背後更深層次更複雜的原因

確實,群體的複雜性讓這場運動增加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身份、種族、階級、地位,甚至個人經歷、體驗,群體中個體的起點不同,導致他們的終點也無法統一。

本應是命運共同體的「她們」,共同意識到的一點反而是,女性拓展公共身份、參與政治從而為自己爭取話語權是何等重要且有必要。

我們當然可以事不關己地說「所有的共同體都是想像的」,但另一種態度是:我們應該拒絕任何自明的東西,認為家庭婦女就是該被批判的,認為女性不應該柔弱、感性,就應該統一戰線去反抗男權社會。

正是這些因素,或者說正是忽略和輕視了這些因素,才最終導致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走向衰落和失敗。

站在50年後的今天,重新去審視《美國夫人》所呈現的那個時代面貌,反女權運動領袖將汙名化、妖魔化女權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手段,擠入政治權力中心,從而達到實現自我價值的目的。

主流女權主義者對家庭婦女群體的輕視,不屑於走近和理解她們,同時對少數群體的排斥和欲求後置,這些都讓她們無法看見自己身上深深的裂痕。

在Metoo為代表的新一波女權運動逐漸興起的當下,這類對歷史和群體性進行觀照和反思的影像,或許比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女拳」或「反女權」來得更具價值。

相關焦點

  • 《美國夫人》:如何「感化」一個反女權主義者?
    美劇《美國夫人》已播出6集,豆瓣評分依然高達9.2分,它有何神奇之處?這部劇改編於真實歷史事件,其核心情節是菲利斯·施拉夫利,美國「保守派運動第一夫人」,在1970年代鍥而不捨地組織政治運動,反對「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的通過。
  • 2020年度女權大戲,政治能量密度堪比女版《紙牌屋》|美國夫人
    :女權主義者的激昂戰鬥姿態被譏為「女拳」,更有一些女權主義者被斥責實為「田園女權」——爭取的並非女性平權,而是女性特權。 假如女權主義的出發點是保護女性權益,為何會有部分女性反女權? 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場熱鬧沸騰的社會辯論,塵埃落定之後——怎樣才能將群情激憤的正義呼喊,落實到法律法規之中,從而長期有效地保障弱勢群體權益? 今年Fox和Hulu聯手推出的新劇《美國夫人》,頗為應景地給出了答案。
  • 《美國夫人》說出了「反女權者」的心裡話嗎?
    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誰能想到,大魔王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主演的首部美劇,就出演了一位「反女權主義者」。基於真實歷史事件,《美國夫人》還原了20世紀70年代一場聲勢浩大的抵制平權運動。
  • 她明明比《餘歡水》還要反女權,卻拿下豆瓣9.1?
    估計誰都沒有想到,開播時口碑爆表的《我是餘歡水》,竟然因為最後一集中綁匪的突兀臺詞「求拳得拳」,評分一路跌到7.4。有趣的是,最近有部新開播的美劇,女主的「反女權行為」可比《我是餘歡水》裡的綁匪厲害多了。
  • 美劇《美國夫人》:為什麼有些女性會反女權?
    FX與HULU聯合出品的九集迷你劇《美國夫人》(Mrs. America)其實是部群像劇——前三集裡,第一集聚焦反女權的施拉夫利,第二集落在支持女權的格洛麗亞,第三集則關於第一位競選美國總統的黑人女性謝麗·奇澤姆。
  • 女權與反女權的博弈:保守主義是如何回潮的?
    近日,高分美劇《美國夫人》完結,在關注女權發展的觀眾群體中,引發了不少討論與關注。不同於常見的女性題材影視劇高呼女性獨立或女權口號,《美國夫人》聚焦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反女權鬥士——菲莉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和她領導的反女權運動。
  • 上世紀的美國家庭婦女,才是最堅定的「反女權」鬥士
    女權,這個被頻繁提及的概念,究竟是什麼? 女權與反女權近一百年的纏鬥,到底是在爭什麼? 或許這部《美國夫人》,能夠給我們答案。
  • 《美國夫人》再現女權爭奪戰
    還原美國社會風俗《美國夫人》只有9集,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一位「狙擊」女權主義的「反派」人物——女性政治家菲利斯·施拉夫利。當年正是她的不懈努力,讓本已獲得國會通過的《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在各州表決時遇阻,最終沒能在有效時間內獲得足夠支持。隨著裡根為代表的新保守主義抬頭,美國女權主義運動也轉入低潮。
  • 評論|《美國夫人》是如何醜化女權主義者並誤導大眾的
    編者按:今年4月,FX電視網出品的九集歷史迷你劇《美國夫人》一經播出便引發熱議,並在豆瓣拿下9.2的高分。該劇的大背景是70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浪潮,並講述了該浪潮下兩個相互交織的故事:一個是女權主義者為得到《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ERA)》的批准而付出的努力,另一個是反女權主義者試圖阻止ERA通過的故事。
  • 美國大選臨近,這部「反女權劇」想表達什麼?
    2020年5月6日刊|總第2451期女權問題,一直是近幾年討論度很高的話題。由此衍生出的「田園女權」「女拳出擊」等詞彙滿天飛。許多影視劇中也不乏女權的影子,不少以女性為主導的精品劇,如《使女的故事》《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大小謊言》等等,除了塑造個性鮮明的女性角色之外,還對性別平權進行了更深入的挖掘與討論。前不久,FX攜手Hulu又推出一部有關女權運動的高分劇集——《美國夫人》。
  • TA,打開女權的非正確方式|平等權利修正案|美國夫人|格洛麗亞|...
    而今天,我們就要聊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這便是講述美國歷史上女性平權運動的美劇——美國夫人為什麼說這是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因為,女主角竟是菲利斯·施拉夫利——美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反女權鬥士。
  • 女權or反女權?女王新劇,豆瓣9.2
    其中,激進女權主義有一個高舉的著名大旗就是,「婚姻是舒適的集中營」。在美劇《美國夫人》裡,女權主義者吐槽家庭主婦們,有一句話說:「婚姻就是賣/淫,贍養費是戰爭賠款。家庭主婦們怎麼還不明白?」有意思的是,關於婚姻與家庭看法的分歧,也成了導致劇中《平等權利修正案》未能最終通過的一個重要原因。
  • 當女權成為「女拳」:中國的女性主義者為何在網際網路遭到「反擊」
    一個活躍的反女權帳號更發起一場運動,號召網友們給中國媒體監管部門遞交投訴信,舉報楊笠和節目"宣揚仇恨"、"製造性別對立"。 儘管楊笠並未公開表示自己是一名女權主義者,但在社交媒體上,紛至沓來的批評留言都用"女拳"的字樣形容她和她的支持者。 在漢語中,"拳"和"權"同音。
  • 《美國夫人》:這些家庭婦女為何反對女權運動
    當製作此劇的達維·沃勒(她也是名劇《廣告狂人》的製作者)回答為什麼會以菲莉絲·施拉夫利這樣一個「反女權」的人物來講述這段歷史的時候,沃勒提及了這一事件無論是對當時美國鬱郁不振的保守派還是其後美國的政治格局,甚至是今日美國的許多問題和爭議,都能在當初這場反ERA活動中找到蛛絲馬跡。
  • 當代中國「女權」汙名化的困境,早已被這部29年前的電影揭開
    輿論的背後,反映出的是當代中國「女權」汙名化的困境。很多網絡詞彙,例如「女拳」、「女拳警告」、「拳師」、「中華田園女權」,都是這種「女權」汙名化後的當代社會現象。01「女權」與「女拳」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 Papi醬孩子隨父姓被群嘲:「女權」還是「女拳」?
    Papi醬「人設崩塌」是遲早的事,因為她名校畢業、經濟獨立、婚姻獨立的光環已經被「女拳」們盯上了。此「女拳」非彼「女權」,這個「女拳」是中國的。圖源網絡直到現在,自詡自由民主的美利堅合眾國仍然有為「女權」發聲的情況。美國的很多州,極大地放寬了「童婚」的限制。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女權」這個名詞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並不陌生,「女權者」和「反女權者」的網上論戰時有發生,雖然言辭犀利,不過往往流於表面,情緒的宣洩遠大於理性的探討,多數發言也缺乏必要的邏輯。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 豆瓣9.2的高分,這部新劇值得一看,一個女權主義者的反女權鬥爭
    70年代的美國社會風起雲湧,當然也包括女權運動的遍地開花,菲利斯·斯拉夫萊為首的保守派與激進派針對ERA平權法案的議題針鋒相對,不只成為當時政治的核心議題,牽動著總統大選,更從此影響了女權運動的現代樣貌。有句俗話說得相當好:人類從歷史學到的最大教訓就是:人類從未從歷史學到教訓。
  • 集美們,美劇都開始反女權了
    現在,橫掃過電影圈的魔王凱特,也來席捲電視劇圈啦—— 美國夫人 Mrs 原因在於,在女權運動如此繁盛的今天,這部劇居然「反女權」。 前段時間被稱作2020年第一國劇的《我是餘歡水》就因為觸碰到這個「禁忌」,瞬間湧入大量一星差評,同時也讓出品方正午陽光受到諸多謾罵。
  • 從「神奇女俠」到團結的「美國夫人」:女性變遷史
    這段故事,被近期熱度頗高的美劇《美國夫人》所表現,用一集長度直接講述美國著名女權主義者斯坦納姆(Gloria Steinem)創辦《Ms.》的過程。四月開播的《美國夫人》聚焦在1970年代美國女性內部圍繞女權問題的矛盾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