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媒再次聚焦畢節!這次是關於...

2021-01-12 澎湃新聞

今天(7月25日)

《光明日報》《經濟日報》

兩大央媒再次聚焦畢節

快來看看都關注了畢節哪些事

《光明日報》7月25日刊發文章《【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畢節:發展與生態,成就幸福感》,具體內容如下:

「憶往昔,泥土牆,茅草房,支口鍋來鋪張床;到如今,小青瓦,白粉牆,真皮沙發彈簧床」,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自治縣石門鄉的順口溜,道出了當地發生的巨變。曾經的畢節經濟落後、生態惡化、人口膨脹,陷入「越窮越生,越生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黨的十八大以來,畢節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5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9.95%下降到1.54%。

易地搬遷 搬出美好生活

「以前老家住溝底,早上出去背一背簍苞谷回來,再去背一捆草料餵牛已是天黑……」從威寧自治縣海拉鎮新海村巖頭組搬進五裡崗街道朝陽新城的楊紹益說,搬到縣城後,他當了保安,一個月3000元工資,二兒子和二兒媳在威寧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班,每個月7000元左右,一家人一個月收入比以前種地一年收入還高。

威寧自治縣喀斯特地貌特徵顯著,特別是在牛欄江、洛澤河、可渡河一帶,交通閉塞、生存環境惡劣,不少「溜索村」「懸崖村」。2015年年底,國家在威寧自治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期間,該縣9318戶46565人於2019年8月底全部搬出大山。

地勢陡峭,四面環山,人都住在半山腰上,住的木房子,走的泥巴路,這是蔡國義革新村老家的寫照。今年,他選擇留在社區發展,辦起電子加工廠。不僅個人不再需要外出打工,還幫助社區搬遷群眾解決了就業問題。

龍書是岔河鎮發音村的搬遷戶。過去,龍書一家守著幾畝陡坡地過活,靠天吃飯,加上需要照顧孩子和老人,生活十分拮据。在易地搬遷的政策下,龍書一家人搬到了錦繡社區。2018年年底,通過報名培訓後,龍書丈夫外出務工,她則留在家裡照顧小孩,同時在社區扶貧車間就業。

「搬到這裡來,工作有了著落,還能照顧家裡人,交通也方便,各方麵條件都很好,比在老家好太多了。」龍書說,以前村裡學校離家遠,孩子上學得摸著黑出門,沿著山路走兩個多小時。現在,社區裡就有學校,幾分鐘就能到。

從搬出大山到在城區安家紮根,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逢山開路 找到致富密碼

新河社區位於赫章縣水塘堡鄉,是一類貧困村,2018年從鄒家院至爬頭寨的通組公路項目建成,惠及新河社區下鄒家院、花場壩、爬頭寨3個村民組156戶867人,村民姚文黔也是這條通組路的受益人之一。

由於外出務工收入微薄,2018年年底他回到老家,打算在鄉裡找一份工作。考慮到路況改善,姚文黔做起蔬菜水果買賣的生意。他用在外打工10年的積蓄買了一輛二手農用車,每天收集本村的應季蔬菜水果去附近村組售賣,僅僅過了兩年,他就用閒錢換了一輛全新的麵包車。

在新河社區切實受益的不止姚文黔一個。「『組組通』實現了,村民們就可以種一些對新鮮度有要求的水果。比如去年,新鄉社區一共種了100畝葡萄和245畝李子。」新河社區駐村幹部趙梅英說。

呂家河村位於威寧縣城東南部,距威寧縣城18公裡,全村居住著729戶3226人。村民李雲慧在當地成立合作社,發展馬鈴薯種植。優質的土壤條件讓馬鈴薯喜獲豐收,市場價格也很可觀,但交通問題卻讓李雲慧犯了愁。

「第一年種下來特別好,但就是運不出去,爛在手裡的馬鈴薯可能有數噸。」看著成噸的土豆爛在地裡,李雲慧是說不出的心疼。無奈之下,他們只有請工人將土豆用籮筐背到村口,再用拖拉機拖到縣城。但是,這不僅運輸效率低,而且損耗大。「路通了以後,從這裡到威寧縣城只要40分鐘,我們買了兩輛小貨車,一天輪流著跑,可以跑三四趟,也不用再擔心蔬菜瓜果爛在田間地頭,太好了!」

一路通,百業興。「十三五」期間,畢節市全面建成通組硬化路1.5萬公裡,30戶以上的村寨全部實現通硬化路,30戶以上村寨通暢率提升至100%。2017年,貴州啟動農村「組組通」硬化路建設三年大決戰,畢節市整合各方力量,大力推進「組組通」公路建設,一條條乾淨整潔的水泥路在大山中蜿蜒,一個個曾經閉塞的村寨打開了山門。

不遺餘力 做好生態文章

草海,位於雲貴高原中部烏蒙山脈腹地,是貴州省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1992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120平方公裡。

威寧縣草海汙水處理廠副廠長洪慧寧左手拿著一瓶經過處理後排出的清水,右手拿著一瓶未經處理汙水,向大家展示過去與現在排入草海的水的巨大差別。「汙水處理廠建成後,進入草海的水有了很大改觀,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洪慧寧說,2010年草海水質為劣V類,但截至2020年5月,草海平均汙染指標已從7.4削減到5.9,現今排放水雖不能飲用,但已可作為灌溉和洗衣用水。

曾因不當開發,草海水面最小時僅存5平方公裡,如今恢復到25平方公裡,生態環境大幅好轉。據統計,現在草海有生物物種2600餘種、鳥類246種,每年到草海越冬鳥類達10餘萬隻,去年到草海越冬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有1700餘只。「草海屬長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橫江的格澤河的上源湖泊。我們既要做到守土盡責,也要對下遊城市負責。」草海保護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鵬說。

截至2019年,草海啟動綜合治理工程七大類27個項目,已完成投資66.74億元。郭鵬表示:「我們這個公司就是為了草海治理而生的,對於大資金的投入,我們壓力很大,但為了後代子孫,這個錢花得值。」(黃小異 呂慎 章正)

7月25日,《經濟日報》要聞3版聚焦威寧自治縣迤那鎮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刊文《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矮了蘋果樹 寬了脫貧路》,具體內容如下:

酷暑炎炎,經濟日報記者走進貴州省威寧自治縣迤那鎮中海村。頂著烈日,村民李元忠在基地裡鋤草,雖然臉上曬得通紅,但嘴裡時不時地哼唱幾句小曲。

迤那鎮所在的威寧自治縣,因緯度低、海拔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蘋果含糖量高、口感好,在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也因為個頭小、斑點多,一直沒能賣出個好價錢,沒能形成產業規模。

迤那鎮曾是個「包穀洋芋度春秋」的貧困鄉鎮,10年前當地貧困發生率高達25.8%。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改變傳統種植習慣、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迫在眉睫。

迤那鎮黨委書記陳超和鎮裡一班人經過多次走訪後認為,產業發展不能再走老路。為此,迤那鎮引進龍頭企業、以現代化方式種植蘋果。威寧超越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建文2015年從陝西來到迤那鎮調研,一眼就看中了當地的種植條件,從2016年開始到當地栽種蘋果樹。

起初,村裡動員李元忠將土地流轉出來栽種蘋果樹,李元忠夫婦倆心裡犯起了嘀咕:「種了那麼多年蘋果,也沒看到村裡誰種蘋果發了財。」

「所種蘋果都是矮化蘋果,不會讓蘋果樹長得太高。」讓李元忠沒想到的是,這次蘋果種植採用了新方法,灌溉水管鋪到每顆蘋果樹下,水和肥料一起澆到樹根,秋天收果子時,拖拉機直接開進果園,站著就能摘果子。

目前,蘋果基地已逐步進入豐產期,市場也正如侯建文所預想的那樣,蘋果並不愁賣,深受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消費者喜愛。

日益壯大的蘋果產業,讓李元忠的生活有了新變化,雖然還在種地,但收入有了新來源。李元忠家有9畝多土地流轉給了蘋果基地,每年除了保底的土地流轉費外,掛果後還有利潤分紅,夫妻倆平常在基地裡務工,「一人每天可得80元,常年有活幹」。

李元忠告訴記者,去年利潤分紅得了28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轉費以及夫妻倆的務工收入,一家收入8萬多元,「吃穿不愁了,小康的日子已經過上了」。

「目前已經初見成效,1畝蘋果的年產值超過1.5萬元,大約是種玉米的10倍。」陳超告訴記者,迤那全鎮目前栽種了2萬畝蘋果,僅在中海村就有6000畝,覆蓋農戶4056戶、1.72萬人,其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656戶、2952人,一年發放工資就超過600萬元,真正實現了基地建在家門口,打工不用往外走。

腰包日漸鼓起來的李元忠也開始實現自己的「心願」。今年農曆春節,李元忠買了一輛越野車,如今天天開著汽車上下班,「家裡還有十幾畝土地,等下一步蘋果基地拓展規模,全部流轉給他們,收入就更多了。」(吳秉澤 牛瑾 王新偉)

閱讀推薦

來源:《經濟日報》《光明日報》

原標題:《今天,央媒再次聚焦畢節!這次是關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央媒再次聚焦這些可愛的鐵路人
    央媒再次聚焦這些可愛的鐵路人 2020-08-26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螞蟻之後,央媒再次發聲,社區團購要涼?
    螞蟻之後,央媒再次發聲,社區團購要涼?不久之前,央媒光明日報針對網絡小貸發聲,矛頭直指馬雲的螞蟻集團,揭露了螞蟻集團業務真相,並對其試圖脫離金融監管體系的做法提出批評。隨後,螞蟻集團上市被監管部門叫停。網絡金融之後,社區團購又成了網際網路風口,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跑步入場,包括美團、拼多多、阿里、京東等網際網路企業都開始布局社區團購。
  • 今天,兩大央媒聚焦東莞,就為了這件事!
    新朋友點擊「莞香花開」可快速關注今天,兩大央媒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分別聚焦東莞就為了這一件事!今天(1月6日),「人民日報廣東頻道」發布《贊!兩大央媒分別聚焦東莞,就為了一件事——聚焦東莞治汙攻堅工作。東莞的治汙工作究竟做得怎麼樣?先讓我們跟隨央視的鏡頭來看看!▼「人民日報廣東頻道」發布《贊!
  • 「蘇式年貨節」引多家央媒聚焦 「蘇州老字號」創新再出發
    「蘇式年貨節」創意——  央媒聚焦蘇州老字號傳承創新  「蘇州老字號上央視新聞聯播,還是第一次。」昨天市老字號協會秘書長劉驥興奮地說,蘇州老字號企業在傳承創新中,再次走在全國前列。  一個「蘇式年貨節」創意,緣何引發央媒集體聚焦?  「148歲的採芝齋首次試水『蘇式年貨節』全新營銷模式」。
  • 央媒、省媒紛紛聚焦青州……
    2020.11.30 — 2020.12.6點擊藍色標題,可了解每條信息的詳細內容哦~央 媒CCTV—12社會與法頻道1.山東相冊|濰坊青州市:雲門山天高雲淡景如畫2.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東濰坊青州市:強化扶貧模式 全面助民增收3.看微視頻|山東濰坊青州市外國語學校:生物課堂上的「小先生」(一)——生物的探究方法省 媒大眾日報
  • 央媒超過三十次聚焦 泉州古城文化符號漸入人心
    過去一年,央媒超過三十次聚焦——泉州古城文化符號漸入人心今年春節期間開張的西街遊客服務中心,遊客絡繹不絕。圖為遊客在服務中心頂樓拍照打卡。(陳曉東 攝)泉州古城越來越「火」了。成為央視春晚分會場後,過去的一年,央媒超過三十次聚焦泉州,古城品牌打響、知名度提升。近日,央視名牌欄目《記住鄉愁》劇組走進西街攝製,欄目開播四年來已經五次聚焦泉州。「泉州保留了非常正宗的中國傳統文化味道,無論是宗祠文化,還是海絲文化,多元包容文化令人驚嘆。每一次在泉州都可以發掘到不同的拍攝主題。」多次來泉拍攝的《記住鄉愁》攝製組編導王曉宇說。
  • 「文化佛山 走向小康」,央媒走進佛山聚焦文化建設
    8月21日,央媒走進佛山文化調研採訪活動第一天,禪城區嶺南天地內,央媒記者正在參觀龍塘詩社。8月22日,央媒走進佛山文化調研第二天。在親近童書智能文化家,創辦人莫春怡回答央媒記者的問題。同樣以書為媒,為周邊上千家企業服務的尼奧斯智能文化家,向「新市民」提供日益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為他們搭建起了精神家園,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融入佛山。尼奧斯智能文化家「常客」曹孫建的故事,就深深地打動了採訪團的記者。
  • 聚焦央媒葡萄籽英語榮獲2020年度家長信賴少兒英語品牌獎
    (原標題:聚焦央媒葡萄籽英語榮獲2020年度家長信賴少兒英語品牌獎)
  • 傳媒湃|新年首日,多家央媒宣布增刊、改版
    傳媒湃|新年首日,多家央媒宣布增刊、改版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01-02 08:24 來源:澎湃新聞
  • ...出發創造新的「中國高度」——央媒聚焦深圳經濟特區40年(未來篇)
    8月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持續聚焦深圳,全方位透視深圳發展40年,從不同視角觀察深圳,記錄這座城市40年來在各領域的改革發展創新成就。在《央媒聚焦深圳經濟特區40年——未來篇》裡,我們一起展望深圳當好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改革開放的試驗平臺、改革開放的開拓者、改革開放的實幹家的信心。
  • 攜央媒資源成立合資公司 瀚葉股份卡位優質閱讀內容「藍海」
    除攜手權威央媒資源外,以遊戲、影視、綜藝、體育、文化大數據為五大戰略主業的瀚葉股份旗下多樣化的業務形態也將與「人民閱讀」進行充分協同。除「人民閱讀」外,三方還將共建「閱讀認知實驗室」、「數字文化科創產業園」等項目。自2016年開始實施文化娛樂戰略轉型至今,瀚葉股份的轉型效果已經開始凸顯。
  • 央媒透露3大明確信號
    [導讀]關於2021年 中指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房地產市場2020總結&2021展望報告》預測,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增長空間存優勢,成渝整體或有周   關於2021年 中指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房地產市場2020
  • 今天Ta過生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這些央媒紛紛發祝福
    等央媒紛紛發來慶生祝福這陣容,夠排面!讓我們一起來拆開看看他們都給深圳準備了什麼樣的禮物?《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再立潮頭創奇蹟》《人民日報》刊登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的署名文章:始終牢記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以先行示範區擔當作為再創新的更大奇蹟人民日報整版聚焦深圳
  • 央媒持續關注三明,這次是《光明日報》!
    連日來三明頻頻現身中央媒體重要版面、欄目繼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中新社等央媒密集報導之後今天《光明日報》頭版再次聚焦三明!這些觀點,一直到今天,都具有極其深刻的指導意義。」時任福建省文物局局長的鄭國珍這樣說。按照習近平對三明萬壽巖遺址保護批示要求,各有關方面迅速行動了起來。福建省文化廳努力做好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並提出了全局保護規劃和意見。省財政撥款50萬元,用於遺址群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三明市立即採取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加強對洞穴遺址群的保護。
  • 央媒聚焦武漢社區治理創新亮點:居民自治活力成社會治理原動力
    8月24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央廣等10多家央媒記者來到正在全力進行疫後重振的武漢,記者們走進東亭社區、青和居社區,與社區工作者、黨員群眾面對面,現場採訪,實地感受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探索亮點,挖掘展現居民小康生活的生動故事。
  • 央媒助力夷陵旅遊業復甦!三峽人家免門票,還有這些景區岔起玩!
    央媒助力夷陵旅遊業復甦!三峽人家免門票,還有這些景區岔起玩!政務 好消息~今天早上
  • Twitter平臺央媒「一帶一路」報導的大數據分析
    可以直觀看出,由不論是@XHNews新近發出的1000條推文(Tweets)還是兩倍推文量的@PDChina,都形成了明顯的二級或者三級傳播圈;位於中心轉發、評論較多且被二次或多次傳播的較多為央媒的其他子欄目帳號如@XHNorthAmerica(新華社北美分社)或者央媒間的轉發,一些西方的個人意見領袖如@realDonaldTrump(美國現任總統)等也參與了個別推文的互動,但整體上看央媒在推特平臺的報導多數屬於單線
  • 央媒對肖戰事件頻發聲,究竟是偶像失格,還是飯圈混亂?
    這也使得肖戰成為界內「被央媒頻繁報導」公眾人物,而央媒首次對娛樂圈現象發聲,更是引起了飯圈以外,更多社會中的人群開始聚焦到了這件事情,此次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是事態成為了大多人數對「飯圈文化」公開不滿的情緒宣洩之地。
  • 央媒第三次集體痛批《王者榮耀》,但騰訊正在掌握「輿論反擊戰...
    在上述外圍鋪墊之後,騰訊網「大家」欄目開始密集出現直接挑戰央媒觀點的文章,例如學者胡泳的《切勿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作戰》。著名教授葛劍雄則在騰訊《大家》欄目發表文章中認為,通過遊戲學歷史的人太傻了。認為「王者榮耀是孩子的社交工具」的心理專家唐映紅,同樣是騰訊《大家》的作者。
  • 今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黃石!
    今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黃石!今天(11月12日)上午9:30第四屆中國(黃石)地礦科普大會開幕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齊聚黃石共賞地礦奇觀,共享科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