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擰緊國產綜藝節目的「注水龍頭」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原標題:擰緊國產綜藝節目的「注水龍頭」

不知何時起,綜藝節目一期要分為上下集,而且每集時長動輒兩三個小時。很多網友調侃:「以前是看綜藝節目下飯,現在是開了2倍速觀看,節目正片還沒開始,飯就已經吃完了。」如果節目足夠精彩,即使時間長一些觀眾也喜聞樂見,但實際情況是一期三個小時的節目裡往往充斥著冗餘煩瑣的花絮、碎片凌亂的剪輯、強行植入的廣告、誇張重複的反應……如此現狀,吸引觀眾從頭到尾看完已不切實際,反過來還會驅使他們按下「退出播放」的按鈕,只在社交平臺上刷刷相關熱門視頻片段了事。這一點應該引起創作者的警覺。

國產影視作品注水問題其實是老生常談。隨著近年來網絡綜藝節目的繁榮發展,其所涉及的領域也從電視劇逐漸拓展到了綜藝創作。究其本質,注水是創作者對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掌控失衡所致。精品綜藝節目創作並不拘泥於篇幅,判定「注水」的標準也與時長、集數沒有必然聯繫,而應該看其是否符合藝術創作規律,作品篇幅是否服從於敘事需要。除了主線的內容呈現,臺前幕後多場景、多維度的副線補充能夠幫助觀眾了解前因後果和歷程全貌,這對節目立意的升華和趣味的提升都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例如,對於選秀類綜藝節目來說,公演舞臺固然重要,但練習生活、幕後採訪等也能夠挖掘隱藏的故事線索和人物性格,有利於增加觀眾對選手的認識,從而調動大家的觀看熱情,也恰如其分地呼應「養成系」的內涵與外延。

然而,有機的內容補充不等於盲目的注水。當下很多綜藝節目的做法堪稱反面教材。其中,以競技類、養成類、觀察類為代表的「綜N代」節目,問題尤為凸顯。不僅出發上車、前期準備、結束下場等環節的鏡頭一個不落,中間還穿插無數次復盤採訪;正式表演和觀眾反應頻繁交替剪輯,毫無意義的調侃也能佔據小半期;公布選手排名故弄玄虛、賽制複雜節奏拖沓,總決賽時長竟抻長至7個小時;同樣的遊戲一期節目玩7次,畫面中的嘉賓不亦樂乎,畫面外的觀眾卻百無聊賴。這些以豐富節目為出發點的內容注水還勉強可以理解,而廣告等非主要內容的注水就讓人難以接受了。誠然,綜藝節目離不開廣告商贊助的資金支持,創作者也在想方設法把廣告宣傳得有趣一些、自然一些。但是從選手拍攝短片、嘉賓使用推薦產品,到花式口播植入、小劇場宣傳,再到直接把廣告做成節目的一個正式環節,這些內容如拉麵一般,把節目越抻越長,藝術質量越拉越細,已嚴重影響觀眾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其實,現在的製作方對觀眾的審美趣味心知肚明,卻沒有致力於據此提高節目的內容質量,只想著怎麼把話題和熱度炒高,將觀眾騙進來貢獻數據,保住經濟效益就行。殊不知,制播雙方捨本逐末、稀釋正片的不良風氣,正在危害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不顧節目核心敘事邏輯,以烘託氛圍、製造噱頭、迎合觀眾為幌子強行插入無關視頻素材的注水行為,不僅損害了綜藝節目的連貫性、完整性和趣味性,更消磨觀眾對國產綜藝節目創作的信心。那些注水的「綜N代」節目即使開始能憑藉話題吸引觀眾的目光,獲得一定的點擊量和關注度。但播出幾季乃至幾期節目後,其影響力就越來越小,逐漸被大家拋在身後。隨著越來越多人選擇短視頻的方式追看精彩片段,整個綜藝節目行業的生存空間都將被嚴重擠壓。因此,國產綜藝節目製作不能走國產電視劇「注水」「催肥」的老路。當電視劇行業調轉創作風向、短劇逐漸成為市場新寵的時候,綜藝節目創作也應該發現問題、及時止損,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哪些是他們想看和愛看的,而不是一味站在資本的角度思考哪些是有流量和利益的。

視頻網站一直在爭奪用戶每天觀看屏幕的有效時間,如何讓優質內容更有效地觸達用戶?節目製作者應該積極創新制播模式,利用電視、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等之間的資源聯動,讓節目內容搭乘不同優勢特點的平臺實現多次立體傳播。另外,國產綜藝節目必須牢牢擰緊「注水龍頭」,精簡內容,實現差異化突圍,把回味的空間交還給觀眾,讓有意思的文化娛樂功能更加充分地融入有意義的正向價值觀。

(作者:李嘯颺,系中國電視交流協會會員)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讓綜藝節目發揮"代際對話、傳承創新"作用
    原標題:讓綜藝節目發揮「代際對話、傳承創新」作用 近年來,綜藝節目在形式、內容等層面不斷探索嘗試,許多熱門綜藝更容易在年輕觀眾之間形成潮流、引起熱議。而當綜藝節目逐漸承擔起觀照現實、逐步挖掘深度與意義的責任時,年輕潮流在綜藝市場中的「專屬」局面開始被打破,涵蓋更廣泛的年齡層、構築代際溝通的紐帶等作用開始融入綜藝節目的追求之中,代際對話、傳承創新成為綜藝市場的新動向。
  • 《光明日報》點讚《聲入人心》:專業性成就綜藝典範
    11月15日,光明日報點讚湖南衛視首檔原創勵志聲樂競演節目《聲入人心》,將其作為綜藝節目從「看人看臉到看內容看質量」轉型升級的典範,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也對《聲入人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其剛好呈現了其對「小大正」的另一個理解:「小切口、大共鳴、正方向」。
  • 光明日報:跨文化傳播 小螢屏有大作為
    綜藝節目作為大眾最喜聞樂見的文化消費之一,其功能屬性不應僅僅在娛樂性的視野裡打轉。在當前文化「走出去」的大潮中,綜藝節目也成為跨文化傳播的一個理想載體。然而,如何以更好的姿態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一直是中國電視節目市場「講好中國故事」面臨的重要課題。
  • 光明日報:綜藝節目明星滿屏現象應改變
    原標題:綜藝節目明星滿屏現象應改變 一段時間以來,在黃金時段打開電視機,眼前滿是綜藝節目的身影,滿屏都是明星臉。在這些綜藝節目裡,影視演員跨界當歌星等現象層出不窮。據統計,今年各地方衛視已播、在播、即將播出的64個戶外真人秀、音樂、喜劇、美食、情感、脫口秀類綜藝節目,大多主打明星。
  • 國產音樂類綜藝節目「百家爭鳴」 已從簡單模仿到改良創新轉變
    作者:劉俊(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責編、統籌)李蕾(光明日報記者)從「想唱就唱」的造星狂歡到考記憶力、觀察力的接歌詞、猜歌手,再到實力歌手的舞臺對決……音樂類綜藝節目在從業者多年辛勤開墾之下取得了長足發展。
  • 千秋歲:行業龍頭轉型綜藝操盤者
    > 近期,北京衛視憑藉《跨界歌王》和《跨界喜劇王》兩檔節目,在2016年的綜藝節目版圖中佔據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兩檔節目共同推廣了「跨界」口號,它不僅標榜了中國綜藝節目的本土創造性,更重要的是它將電視節目的製作提升到了「概念打造」的高度,定義了新的中國電視工業水準。在這兩檔節目的背後都有一家文化企業的身影:北京千秋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電視綜藝節目須拒絕速成法則-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訊(光明網記者 田文姝)「我國電視節目創作和發展的各個環節都出現了浮躁心態。『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這種信奉速成法則的思維流行起來,是導致喜劇類節目一哄而上,同質化問題嚴重的根本原因。」
  • 光明日報|文化創新源於文化自信
    光明日報|文化創新源於文化自信 銀河酷娛成立於2015年,是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的第一家入駐企業。經過5年多時間的耕耘,已經成長為一家綜合實力強勁的網絡生活內容創作公司,已布局綜藝、影視劇集、藝人經紀、短視頻四大業務板塊,最成功的項目是純網綜藝節目《火星情報局》。
  • 被光明日報點名,這檔節目不上熱搜我真為觀眾可惜
    前幾日,一檔「無名綜藝」被光明日報官博點名。光明日報盛讚,誇它是「一場青年舞蹈熱潮的掀起」,是新舊舞者的交替。專業有餘,噱頭不足《舞蹈風暴》在被光明日報發現之前,它已經開播兩個月了。10月10日,拉扯著唯二有熱度的明星——何炅和張藝興,它悄無聲息地上線了。隔壁的《演員請就位》開局王炸,首播「拔絲吻戲」。
  • 音樂類綜藝節目:從簡單模仿到改良創新
    從「想唱就唱」的造星狂歡到考記憶力、觀察力的接歌詞、猜歌手,再到實力歌手的舞臺對決……音樂類綜藝節目在從業者多年辛勤開墾之下取得了長足發展。然而,隨著網絡綜藝崛起,電視綜藝類型日趨多元,國產綜藝創作進入「百家爭鳴」階段。音樂類節目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連曾以燎原之勢點燃全民音樂熱情的大IP《中國好聲音》也顯現出「泯然眾人」的狀態。
  • 《詩書中華》開播:文化綜藝節目勿忘推陳出新
    從這些維度來看,正在央視熱播的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以及此前在社交媒體上刷屏的《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等,無疑很成功。與一些娛樂真人秀相比,這幾檔「現象級」綜藝節目確實是一股螢屏清流。幾天前,一檔名為《詩書中華》的文化綜藝節目開始在東方衛視播出。可以預見,接下來,各大電視臺將會出現文化綜藝節目扎堆的景象。
  • 國產綜藝泡泡還能吹多久
    沒有天價製作費、沒有扎堆的大牌明星、沒有全世界取景的豪氣,這樣的節目一開始就會死在起跑線。國產綜藝節目正在走向拼大腕、拼「大片化」的「燒錢」時代。  本報記者 邱禕驚呆大腕薪酬能拍部電影  有綜藝界人士提及,內地綜藝節目外地取景,製作費高達一小時1200萬元人民幣。
  • 被主流媒體盛讚的綜藝告訴你,他們是如何做好節目的
    最近有一檔國產寶藏綜藝,獲得主流媒體的爭相報導,《人民日報》稱這檔優質節目為觀眾打開舞蹈觀賞的新視界,《光明日報》稱這部寶藏綜藝在年輕人之間掀起了一陣學舞的國潮,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雜誌編輯部主任胡一峰更是盛讚這檔節目「是文化自信在現代生活土壤中持續生長而盛開的燦爛花朵。」
  • 文化類綜藝節目能打動你嗎?
    大屏木【文化類綜藝節目能打動你嗎?】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綜藝大電影的尷尬-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為它幾乎囊括了所有綜藝電影常見的毛病:劇情胡編、段子拼湊、演員拼命搞笑,卻不如一期綜藝節目精彩。該劇講述郭德綱被澳門土豪綁架去唱堂會,其弟子去尋找、解救的故事。但這一虛構的誤會近乎荒謬,劇情經不起推敲,整部電影如同沙上造塔。為了營造出喜劇效果,所有的演員都卯足勁以舞臺式的表演抖包袱,近乎瘋癲的動作、無比誇張的表情和一味耍貧嘴,拼命要引人笑。
  • 綜藝節目改編的綜藝電影,綜藝的一種衍生品,你看好這些片子嗎?
    我覺得國產綜藝節目和綜藝電影就是一種衍生品,看上去幾乎沒有任何區別,把一個電視節目做成一部綜藝電影,其實最應該注意的是它們是不同載體的文化產品,但現在卻被完全給混淆了所以我完全不認可這種電影,像什麼《爸爸去哪兒》《極限挑戰》《歡樂喜劇人》而且最讓我反感的是它完全混淆了兩種藝術形式,
  • 國產綜藝「抄襲」簡史
    綜藝製作人們的類型借鑑與模式複製總算是形成了一條有規可循的道路。從最初的參考、借鑑到後來的抄襲,在各個國家、地區,甚至是本土的綜藝節目中「淘金」成為常態。毫不誇張地說,從90年代開始,幾乎每一款國產綜藝都能在世界各地找到影子。
  • 韓綜被指抄襲乘風破浪的姐姐 國產綜藝終於揚眉吐氣了?
    韓綜被指抄襲乘風破浪的姐姐 國產綜藝終於揚眉吐氣了?時間:2020-08-20 20: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韓綜被指抄襲乘風破浪的姐姐 國產綜藝終於揚眉吐氣了? 內娛有一個公認的說法:韓國是國產綜藝的素材庫。
  • 光明日報:國產動畫莫故步自封
    原標題:國產動畫莫故步自封   近期,一張「動畫片鄙視鏈」圖在網上熱傳,圖片上金字塔尖是「探險活寶」「開心漢堡店」「倒黴熊」等最新、最流行,還沒有中文配音版的各種英文原版動畫片,然後是「迪士尼」「海綿寶寶」「託馬斯小火車」等從歐美日韓引進的動畫片,最底端的是「喜羊羊」「熊出沒」「豬豬俠」等國產動畫片
  • 愛奇藝抄襲為何不買版權 盤點被質疑「借鑑」的中國綜藝節目
    多個爆款綜藝被韓媒點名「抄襲」  2012年底,湖南衛視買入韓國MBC電視臺《我是歌手》的版權,這款音樂綜藝很快成為了國產音樂綜藝的一張王牌。此後浙江衛視和湖南衛視又分別從韓國購入《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兒》等節目的製作版權,節目都大獲成功,每次高達幾千萬的版權費用也讓韓國電視臺嘗到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