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曆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廿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注1)訂立的一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事的曆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1:
中國古代農業灌溉依託於天上降水與地上河流,農耕主要集中於降水充沛與江河水網發達的地區。直到現在,這些地區的農民仍按照節氣配合溫度、降水來從事農業生產。
一、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五言詩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
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
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三、東北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
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
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大雪河叉上」意為大雪時節氣溫很低了,河水凍冰已經封住。叉:chá,冰凍住,水不能流的意思。
四、另一個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五、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候(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著密切的關係。
北極星位於地球地軸的北端,在北鬥七星中的天璇與天樞連線的五倍延長線上。由於地球的自轉,而北極星正好處在天球轉動的軸上,所以相對不動,而在軸邊上的北鬥星看起來就象圍繞著北極星轉一樣,這就產生了「鬥轉星移」。
北鬥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鬥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我國古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
西漢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採用土圭測影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廿四節氣,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歷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曆,成為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
節日內涵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鬥柄指向法」,以北鬥星鬥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漢至清初「平均時間法」,冬至後45天為立春。現行的「定氣法」劃分節氣,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幹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標示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驚蟄,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幹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發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春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第四個節氣。鬥指壬,太陽黃經達0°,於每年公曆3月20-22日交節。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自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
清明,鬥指乙,太陽黃經為15°,於公曆4月04-06日交節。古代曆書所說的「清明風」是來自東南方,東南方即《易經》所說的巽方。《易經》又有萬物「齊乎巽」之語,「齊」即「潔齊」之意,清明時節一到,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的含義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萬物「吐故納新」,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鬥指辰;太陽黃經為30°;於每年公曆4月19日-21日交節。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降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穀雨與雨水、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故此得名。穀雨是反映降水現象的一個節氣,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溼度逐漸加大,非常適合穀類作物的生長。穀雨時節,在我國南方地區,往往開始明顯多雨,而特別是華南,一旦冷空氣與暖溼空氣交匯,往往形成較長時間的降雨天氣。秦嶺-淮河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區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劇減少。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5月05-07日,此時北鬥星的鬥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萬物繁茂。《曆書》:「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小滿,鬥指甲,太陽達黃經60°,於每年公曆5月20—22日交節。小滿節氣意味著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小滿和雨水、穀雨、小雪、大雪等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小滿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南方)。另有解釋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北方)。
小滿節氣期間,我國南方地區一般會降雨多、雨量大。由於南方暖溼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黃赤交角處的華南一帶交匯,這時華南地區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諺雲「小滿,江河易滿」。江南地區往往也是江河湖滿,如果這個階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勢力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著到了黃梅時節。在北方,小滿節氣期間降雨很少或無雨,這期間氣溫上升很快,與南方的溫差進一步縮小。
芒種,於每年公曆6月5—7日交節,此時鬥指東南,太陽黃經達75°。芒種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耕播的節令,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曆書記載:「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意思是講,芒種節氣是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稻、黍、稷等。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於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芒種節氣作為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是一個播種忙碌的節氣,民間也稱其為「忙種」。因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了。農諺「芒種忙,忙著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節,正是南方養稻與北方收麥之時;南方地區人們忙著插秧播種,北方地區人們則忙著收麥。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節點,一般在公曆6月21-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小暑,鬥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於每年公曆7月6—8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大暑,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曆7月22—24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徵:高溫酷熱,雷暴、颱風頻繁。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溼多雨。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溼多雨,雖不免有溼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於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 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北鬥星鬥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於每年公曆8月7—9日交節。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結束,其起始與結束,是天體運行的結果。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並沒有過完,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並不是在立秋節氣。
處暑,是秋季第二個節氣。鬥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為150°;於每年公曆8月22—24日交節。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誌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由於受短期回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後仍有持續高溫,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
處暑節氣處在短期回熱天氣(秋老虎)期內,「秋老虎」一般發生在公曆8—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處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義,就是提醒人們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要注意預防「秋燥」。
白露,是秋季第三個節氣,這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亦是一個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令。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於公曆9月7—9日交節。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節氣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白露過後,天高雲淡、氣爽風涼,晝夜溫差較大,夜間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明顯地感覺到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
秋分,是秋季第四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而在南北兩極,秋分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此後,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繼續南移,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夜,範圍逐漸擴大再縮小;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晝,範圍逐漸擴大再縮小。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鬥指戊;太陽到達黃經195°;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絲絲寒意。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乾燥;北方廣大地區已從深秋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每年公曆10月23—24日交節。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由於「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令。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於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霜降節氣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
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鬥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於公曆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天季節,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開始收藏。傳統是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秋季少雨乾燥氣候漸過去,開始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立冬意味著風雨、乾濕、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
小雪,是冬季第二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曆11月22或23日,即太陽到達黃經240°時。「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節氣的小雪與天氣的小雪無必然聯繫,小雪節氣中說的「小雪」與日常天氣預報所說的「小雪」意義不同,小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而天氣預報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強度較小的雪。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大雪,鬥指癸,太陽到達黃經255度,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12月6—8日。大雪和小雪、雨水、穀雨、小滿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漸增多。大雪節氣最常見的就是降溫、下雨或下雪。大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即氣溫與降水量。節氣的大雪與天氣預報中的大雪意義不同。實際上,大雪節氣的雪卻往往不如小雪節氣來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節氣也不是在小雪、大雪節氣。比如,黃河中下遊及其附近地區全年下雪最大的節氣,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節氣。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長;因此,古人認為,冬至為一年中陽氣最弱的一天,此後則陽氣漸漸回升。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85°;公曆1月5—7日交節。小寒,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小寒的天氣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俗話有講:「冷在三九」,由於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於該節氣之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講法。
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鬥指醜;太陽黃經為300°;公曆1月20—21日交節。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民諺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大寒在傳統節氣中是極冷的時節。在我國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
(知識摘錄,編輯不易,雖非原創,專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