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了解二十四節氣知識

2020-11-06 語墨夫子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曆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廿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注1)訂立的一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事的曆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1:

中國古代農業灌溉依託於天上降水與地上河流,農耕主要集中於降水充沛與江河水網發達的地區。直到現在,這些地區的農民仍按照節氣配合溫度、降水來從事農業生產。


一、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五言詩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

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

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三、東北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

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

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大雪河叉上」意為大雪時節氣溫很低了,河水凍冰已經封住。叉:chá,冰凍住,水不能流的意思。


四、另一個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五、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候(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著密切的關係。

北極星位於地球地軸的北端,在北鬥七星中的天璇與天樞連線的五倍延長線上。由於地球的自轉,而北極星正好處在天球轉動的軸上,所以相對不動,而在軸邊上的北鬥星看起來就象圍繞著北極星轉一樣,這就產生了「鬥轉星移」。

北鬥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鬥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我國古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

西漢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採用土圭測影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廿四節氣,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歷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曆,成為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

節日內涵

  • 立春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鬥柄指向法」,以北鬥星鬥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漢至清初「平均時間法」,冬至後45天為立春。現行的「定氣法」劃分節氣,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幹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標示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 驚蟄

驚蟄,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幹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發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 春分

春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第四個節氣。鬥指壬,太陽黃經達0°,於每年公曆3月20-22日交節。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自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

  • 清明

清明,鬥指乙,太陽黃經為15°,於公曆4月04-06日交節。古代曆書所說的「清明風」是來自東南方,東南方即《易經》所說的巽方。《易經》又有萬物「齊乎巽」之語,「齊」即「潔齊」之意,清明時節一到,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的含義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萬物「吐故納新」,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 穀雨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鬥指辰;太陽黃經為30°;於每年公曆4月19日-21日交節。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降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穀雨與雨水、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故此得名。穀雨是反映降水現象的一個節氣,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溼度逐漸加大,非常適合穀類作物的生長。穀雨時節,在我國南方地區,往往開始明顯多雨,而特別是華南,一旦冷空氣與暖溼空氣交匯,往往形成較長時間的降雨天氣。秦嶺-淮河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區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劇減少。

  •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5月05-07日,此時北鬥星的鬥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萬物繁茂。《曆書》:「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 小滿

小滿,鬥指甲,太陽達黃經60°,於每年公曆5月20—22日交節。小滿節氣意味著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小滿和雨水、穀雨、小雪、大雪等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小滿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南方)。另有解釋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北方)。

小滿節氣期間,我國南方地區一般會降雨多、雨量大。由於南方暖溼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黃赤交角處的華南一帶交匯,這時華南地區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諺雲「小滿,江河易滿」。江南地區往往也是江河湖滿,如果這個階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勢力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著到了黃梅時節。在北方,小滿節氣期間降雨很少或無雨,這期間氣溫上升很快,與南方的溫差進一步縮小。

  • 芒種

芒種,於每年公曆6月5—7日交節,此時鬥指東南,太陽黃經達75°。芒種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耕播的節令,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曆書記載:「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意思是講,芒種節氣是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稻、黍、稷等。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於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芒種節氣作為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是一個播種忙碌的節氣,民間也稱其為「忙種」。因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了。農諺「芒種忙,忙著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節,正是南方養稻與北方收麥之時;南方地區人們忙著插秧播種,北方地區人們則忙著收麥。

  • 夏至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節點,一般在公曆6月21-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 小暑

小暑,鬥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於每年公曆7月6—8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 大暑

大暑,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曆7月22—24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徵:高溫酷熱,雷暴、颱風頻繁。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溼多雨。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溼多雨,雖不免有溼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於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 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 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北鬥星鬥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於每年公曆8月7—9日交節。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結束,其起始與結束,是天體運行的結果。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並沒有過完,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並不是在立秋節氣。

  • 處暑

處暑,是秋季第二個節氣。鬥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為150°;於每年公曆8月22—24日交節。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誌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由於受短期回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後仍有持續高溫,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

處暑節氣處在短期回熱天氣(秋老虎)期內,「秋老虎」一般發生在公曆8—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處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義,就是提醒人們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要注意預防「秋燥」。

  • 白露

白露,是秋季第三個節氣,這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亦是一個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令。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於公曆9月7—9日交節。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節氣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白露過後,天高雲淡、氣爽風涼,晝夜溫差較大,夜間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明顯地感覺到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

  • 秋分

秋分,是秋季第四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而在南北兩極,秋分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此後,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繼續南移,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夜,範圍逐漸擴大再縮小;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晝,範圍逐漸擴大再縮小。

  • 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鬥指戊;太陽到達黃經195°;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絲絲寒意。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乾燥;北方廣大地區已從深秋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 霜降

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每年公曆10月23—24日交節。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由於「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令。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於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霜降節氣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

  • 立冬

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鬥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於公曆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天季節,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開始收藏。傳統是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秋季少雨乾燥氣候漸過去,開始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立冬意味著風雨、乾濕、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

  • 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二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曆11月22或23日,即太陽到達黃經240°時。「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節氣的小雪與天氣的小雪無必然聯繫,小雪節氣中說的「小雪」與日常天氣預報所說的「小雪」意義不同,小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而天氣預報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強度較小的雪。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

  • 大雪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大雪,鬥指癸,太陽到達黃經255度,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12月6—8日。大雪和小雪、雨水、穀雨、小滿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漸增多。大雪節氣最常見的就是降溫、下雨或下雪。大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即氣溫與降水量。節氣的大雪與天氣預報中的大雪意義不同。實際上,大雪節氣的雪卻往往不如小雪節氣來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節氣也不是在小雪、大雪節氣。比如,黃河中下遊及其附近地區全年下雪最大的節氣,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節氣。

  •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長;因此,古人認為,冬至為一年中陽氣最弱的一天,此後則陽氣漸漸回升。

  • 小寒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85°;公曆1月5—7日交節。小寒,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小寒的天氣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俗話有講:「冷在三九」,由於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於該節氣之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講法。

  • 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鬥指醜;太陽黃經為300°;公曆1月20—21日交節。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民諺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大寒在傳統節氣中是極冷的時節。在我國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


(知識摘錄,編輯不易,雖非原創,專為己用)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知識》:芒種時節,這些節氣知識你知道嗎?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是進入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時節,有芒的麥子可收,有芒的稻子可種。#二十四節氣芒種#《二十四節氣知識》一書,為我們介紹了二十四節氣的起源、物候、節令等內容。今日芒種,讓我們一起走進二十四節氣知識,了解芒種時節。
  • 二十四節氣歌裡藏著的知識
    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期待節氣文化「再創造」 從古到今,隨著全球變暖、快速城市化的進行,節氣歌似乎有些「走調」,會出現節氣與氣候變化不對應的情況。比如,古時立春後花開雪融,但由於氣候變暖,如今在立春節氣到來之前便有此景。有人提出,「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還有應用價值嗎?
  • 【漲知識】「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價值
    近日,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二十四節氣」有哪些科學價值?全球氣候變暖對「二十四節氣」有無影響?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這首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歌」在國際氣象界廣為人知,「二十四節氣」也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第五大發明』的說法有科學依據。因為『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歷經幾千年的農業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
  • 公共基礎知識:「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候(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時候、氣候、物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二十四節氣中的知識點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落後,無法精確地了解天氣狀況,古人在長期的觀察記錄後,結合具體實際提出了二十四節氣的說法,用來指導農業生產。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二十四節氣中隱藏的考點。考法一:節氣的先後排序。
  • 孩子應該了解的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這本書裡都有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高考漢語試卷增加了「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內容。初中語文改革還強調加強學生傳統文化的培養,二十四節氣也已成為考試的熱門考點。
  • 趣味漲知識(一)|關於謎底為二十四節氣的謎語,快來收藏吧!
    二十四節氣應該說是我國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雨雪的指南針,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社區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二十四節氣中的知識點
    2020·社區工作者備考方案中國古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落後,無法精確的了解天氣狀況,古人在長期的觀察記錄後,結合具體實際提出了二十四節氣的說法,用來指導農業生產。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二十四節氣中隱藏的考點。考法一:節氣的先後排序。此類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並且難度較低,只要學生牢記二十四節氣歌即可,上課中可以將此作為補充知識,講給學生——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2020年甘肅省鄉鎮公務員公共知識:二十四節氣
    2020年甘肅省鄉鎮公務員公共知識:二十四節氣 2020年甘肅省鄉鎮公務員考試備考已經迫在眉睫,甘肅中公教育提醒廣大考生制定計劃,儘早備考。
  • 【科普知識】二十四節氣——今日大雪
    【科普知識】二十四節氣——今日大雪 2020-12-07 1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識分享:古代男尊女卑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和二十四節氣的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廣泛地影響著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可謂婦孺皆知,二十四節氣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 主持人與孩子面對面,用古詩詞講解二十四節氣知識
    在這萬物復甦、新舊交替的季節裡,徐寧老師來到小五班的孩子們中間,與大家互動學習二十四節氣的知識,並由李怡清同學的爸爸客串了活動主持人。二十四節氣是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通俗的來講,就是告訴大家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穫、什麼時候要加衣服、什麼時候要變天,是指導農民伯伯耕種的周期表,是大家日常生活預知冷暖雨雪的指南針,也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 小雪節氣知識
    小雪節氣知識俗話說:過了小雪就是年,今天是24節氣中的小雪,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關於這個節氣的小知識。小雪,在二十四節氣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與程度,進入小雪節氣,意味著氣溫持續走低,開始出現下雪天氣,這時的雪呈現半冰半融狀態,又稱溼雪'或雨夾雪。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此時稱為小雪節氣。
  • 2019小雪節氣的民俗活動有哪些?二十四節氣小雪知識及由來起源
    2019小雪節氣的民俗活動有哪些?2019年11月22日22:58:48迎來小雪節氣!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今年11月22日是小雪,太陽到達黃經240°。「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
  • 今日寒露 二十四節氣的這些知識你了解多少
    二十四節氣的交節的時間春季立春:鬥柄指向法:鬥指寅;定氣法:太陽黃經為315度。公曆2月3-5日交節。 雨水: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公曆2月18-20日交節。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1.二十四節氣是一年中地球繞太陽運行到二十四個規定位置上的日期,各節氣分別冠以反映自然氣候特點的名稱,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指導農事活動。下列選項中,不屬於二十四節氣的是( )。A.清明 穀雨 B.立夏 小滿 C.中秋 重陽 D.冬至 小寒1.【答案】C。
  • 2020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二十四節氣中的知識點
    2020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二十四節氣中的知識點 2020甘肅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招聘考試正在緊張備考中,甘肅事業單位E類考試主要考察醫學基礎知識和招聘崗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組成,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考到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積累:二十四節氣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積累:二十四節氣,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總結。希望大家及時鞏固、積累。   一、導入   眾所周知,二十四節氣已經作為公認的中國第五大發明,其被發明出來正是為了指導人們的農業生產活動,那麼它的由來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 北京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二十四節氣中的知識點_北京中公教育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落後,無法精確的了解天氣狀況,古人在長期的觀察記錄後,結合具體實際提出了二十四節氣的說法,用來指導農業生產。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二十四節氣中隱藏的考點。考法一:節氣的先後排序。
  • 2020安徽公益性崗位考試-公基之人文知識:二十四節氣
    2020安徽公益性崗位考試-公基之人文知識: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 【知識】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及含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為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及含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