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女子出嫁的嫁妝幾乎都是被褥、金銀首飾、汽車等等物品,看不見哪個女孩出嫁還要抱個馬桶。但是在古代,馬桶則是女子出嫁的必備品,除了日常生活中使用外,帶上馬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在古代有很好的寓意和象徵。
有的地方認為它承載著繁衍生息的寓意,有的地方則認為排洩物是「生殖力」的象徵,所以帶著馬桶還有「貴子早生,兒孫滿堂」的好彩頭,當然,這種民間習俗,在不同的地方,還是略有不同的。
不管是單純地把它當作日常用品,還是把它當做是嫁妝,「馬桶」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周禮
《周禮·天官·玉府》:「內監執褻器以從」,鄭玄註:「褻器,清器、虎子之屬。」
《周禮·天官·玉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褻器」有兩類,第一類是「虎子」用於小便,第二類是「清器」用於大便。「虎子」大體上相當於現代所用的夜壺,主要是用於承接小便;
在漢朝,設有專門為皇帝執捧虎子的官職,亦即「侍中」。唐代因避李虎之名,遂將虎子改為「馬子」
《周禮·正義》中提到的「清器」,亦曰「行清」,很有可能就是馬桶的雛形。
《夢粱錄》卷十三:「杭城戶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有馬桶。」
杭城指的是現在的杭州,在南宋時的尋常百家姓家,因為馬桶的普遍應用,家庭裡幾乎沒有「茅坑」了。
古代馬桶
馬桶起初是在南方流行,北方沒有,因為南方水系發達,便於衝洗,而北方不具備這樣的先天優勢,當時馬桶在蘇、滬、浙等江南水鄉地區十分常見。
也因為各地區的方言不同,馬桶在南方有很多種叫法,例如:「圊桶」、「餘桶」、「廁馬」、「如意桶」、「夜桶」、「廝馬子」、「恭桶」等等。相對而言,馬桶算得上是相對文雅的叫法。
由於馬桶的普及,刷馬桶這項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明朝出現了「刷馬桶」這一行業,據說在當時已經是三百六十行之一了,這個工作在南宋叫「傾腳頭」,在明朝是「清潔工」,在現代,揚州有些地方稱之為「倒馬子」。
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從事洗滌馬桶等勞動的人,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淨化」。
中國民俗學的民俗志文獻,對於馬桶作為陪嫁品的記錄和描述很多。馬桶作為便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更具有象徵意義,更多地體現在中國的東南地區,人們通常把馬桶當作婚嫁的必備物品。
即使女方再窮,在嫁妝裡也要有馬桶,在平常百姓家的馬桶一般都是木質的,把馬桶刷上紅漆,就變成了「子孫桶,」當出嫁的新娘拿著它的時候,就會在子孫後代桶裡放些棗子、花生等,寓意貴子早生。
陪嫁「馬桶」
蘇州一帶的油漆馬桶,因為精雕細繪、工藝考究而著名。在古代,大戶人家一定要把馬桶雕花掛紅、大小相套。還有個歇後語:「洞房裡的馬桶——一套又一套」。
除了紅漆馬桶外,還有些地方流行「紫銅馬桶」,所謂「紫銅馬桶」,就是比紅漆馬桶更精細,馬桶的上面用紫銅給箍住,顯得更高端,更好看。
並且,馬桶在投入使用前,還得讓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衝著廁所撒尿,據說這麼做了,之後新娘就會生男孩。
雖然各地的細節或有差異,但江南很多地方對出嫁女兒的陪嫁,有「五桶」或「三桶」之說。五桶指飯桶、碗桶、腳桶、腰桶和馬桶;三桶則只指腳桶、腰桶(或浴桶)、馬桶。總之,都是婚後主婦必須的日常器用。
陪嫁品「子孫盆」
北方的情況各不相同,民間對馬桶的重視程度也不如南方那麼突出。在過去在北京,結婚時必須將「子孫盆」「夜淨兒」(尿盆)和「長明燈」納入嫁妝之內,視為女人出嫁的「三宗寶」。
1990年代以後,在廣大農村也開始逐步普及「抽水馬桶」,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擴大,使傳統馬桶逐漸走向淘汰。由於方便和衛生,越來越多的人毫不猶豫地使用現代抽水馬桶,而傳統的抽水馬桶也因此很快從日常生活中消失。
在你的家鄉,結婚有什麼不一樣的習俗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