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社會,女子到了一定年紀時,需要嫁人,在古代也是如此。而現如今嫁娶的風俗已經相當開放了,和以前古代封建社會來說,沒有什麼門當戶對,更沒有什麼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這些的約束,人們有自由婚戀的權利。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嫁娶的時候都是需要嫁妝。現如今的嫁妝都是層次不一,那古代女子出嫁為什麼要送嫁妝?
嫁妝顧名思義就是娘家嫁女兒的時候所需要送出去的「物品」,有一些人也把它稱作為「嫁資」。嫁妝當時是屬於新娘子的私人財物,它的所有權是歸於新娘子的。婆家是沒有這個權利去幹涉這個,如果一定要去動嫁妝,一定要等到兒媳婦的同意,如果不同意的話,就不能觸碰。
如果這個女人百年歸老之後,女子本身的嫁妝也只能由親生的兒女去繼承。如果他自己沒有子嗣的話,那是由娘家人後人繼續來繼承。中國女子對娘家財產的繼承就是通過嫁妝來體現的,所以如果她沒有後人要返還給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佔用的。如果女人被休離開夫家的時候,嫁妝也是由女子帶走,沒有分割這個說法。
當然啦,也不是每戶家庭都是按照這個規章制度去做事,有一些古代的女子性格比較溫和也比較懦弱,有一些婆婆生性比較潑辣,還有一些惡婆婆可能會霸佔嫁妝。這種事情在當時如果被人傳出去,或者是告知其它的人,婆家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當然如果你的嫁妝在夫家的時候沒有被霸凌,那這些嫁妝一般也都會用來做補貼,包括自己孩子的撫養,一些經商用途等等,用這種方式也也同樣也是在展示自己在當時那個家的地位。
一般嫁娶的形式中,男方會需要給女方一些聘金,但是在古代那個封建社會又不想因為自己收下了這些聘金而給自己落下一個賣女兒的一個名聲,所以在古代娘家都會追加一些資金給自己的女兒製備一些日常起居所需要用的一些家具,然後作為陪嫁物嫁過去。
由於嫁娶在古代當中是非常隆重的一件事情,當然在古代也不是所有的女生都嫁的出去也不是所有的男子都能娶得到老婆。在古代的時候男子娶不到老婆,這種現象還是比較常見的。因為每戶家庭的經濟條件並不一樣,在古代,如果男子的家庭條件比女方好,男子用了重金去聘請聘請女方,但是女方自己家庭並沒有那麼多的聘禮回向給男方,會導致一些家庭為了一些面子而會把這項婚事給否決,現在想想也覺得當時那個社會真的匪夷所思。
其實古代的嫁妝這麼去區分也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現代夫妻這一塊好像看的不是那麼的重,以前古人的嫁妝制度在一定的方面有它的高明之處,可以規避比如像是現代夫妻為了家產而打官司的這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