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娟
9月17日,全國普遍進入秋季,小米在這天宣布「米家」網際網路空調再次上線,很快就有約有幾萬臺空調售罄的消息傳來。此前的7月23日,這款空調首次登錄小米商城;9月6日,入駐小米之家。
值得注意的是,這則消息的最先發布者為「小米電視」。
幾天前,雷軍在那封小米「組織架構調整信」裡提到,要重新組建十個業務部門,最先提到的業務部門便是「電視部」,「由原電視部的部分部門組成,負責電視業務,同時孵化空調等新業務。」
有分析認為,此舉表明雷軍很重視空調業務,否則也不會把它放在做得比較成功的電視部,而小米電視的CEO王川在這次組織架構調整中,升任參謀長,80後李肖爽接任電視部門總經理。
眾所周知,在小米的產品體系裡,除了為數不多的手機、電視等為自有品牌,其他的如冠上「米家」字樣,均由生態鏈企業設計、經過小米篩選,再藉助小米渠道銷售的優秀產品。米家網際網路空調背後的研發和製造方便是「智米科技smartmi」。
單品突破
2014年以前,蘇峻做了十四年大學老師,他在這年辭去公職,選擇到一家新創立的公司智米smartmi任CEO,理由是看好「小米生態鏈」的模式。
「小米手機能把過去的山寨手機滅掉,靠的不僅是產品設計,背後有高效率的生產以及網際網路流量,而這三者已經成為體系、構建護城河,他能幫助生態鏈企業更好地研發產品」,說這話時,蘇峻辦公室裡擺放著一臺外形上高仿智米空氣加溼器的產品。
蘇峻選擇小米,小米也在篩選企業。
要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首先應認同小米的文化。在智米的官網上赫然寫著:「智」即智慧……;「米」是我們對於整個小米體系技術民主化,產品革新化的理念的認同。通過查詢工商信息,智米的法定代表人為小米的聯合創始人劉德,佔股95%,CEO蘇峻股份為5%。A輪融資發生在2015年4月,順為資本、GGV和晨興共同投資。
另據企查查數據,劉德作為法定代表人的公司共22家,多為小米生態鏈企業。
智米最初的定位為環境電器公司,但至今,外界對它的最早認知應該是通過「小米空氣淨化器」。正是這個偶然的單品突破,讓創業公司智米在小米的生態鏈裡發展很快。
2012年,霧霾蔓延全國。嚴重的空氣汙染,讓口罩、空氣淨化器、新風系統等成為剛需。廣發證券的數據顯示,2013年空淨行業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同比增速達到163%;2014年也基本維持在高速增長。
2014年成立的智米計劃推出「小米空氣淨化器」時,該市場上布滿各種「洋品牌」,像飛利浦、伊萊克斯、IQ AIR等,售價大致從7、8千到上萬不等,大眾化品牌嚴重稀缺,一份報告顯示,「3000元以上的機型佔比高達47%,千元以下市場佔比為18%」,但千元以下機器並沒有大家放心使用的品牌。
到2016年,小米空氣淨化器推出一年後,全國200萬空氣淨化器的出貨量中,「小米」牌佔到了180萬。
智米smartmi與小米的深度綁定中發揮了「乘法效應」。在與小米的合作中,空氣淨化器的設計由智米進行,生產找人代工,小米發揮渠道優勢:包括小米商城、有品電商等自有電商渠道,以及京東、蘇寧、天貓等第三方渠道合作。「智米有95%的產品都是通過小米的渠道賣出去的」,劉德後來回憶。
定價方面,由智米和小米共同商定。具體說來,小米以產品製造成本價(包括原材料、包裝運輸、人工及專用設備折舊等)向智米科技全額採購產品,再同智米科技按照50:50的比例對銷售利潤進行分成。
根據這樣的機制,小米承擔了產品生產的所有成本,極大地降低了智米在初創時期的風險,也保證了產品的持續出貨。而智米也沒有去從0到1打造自己的品牌,而是專注於自己的產品設計。但要在眾多生態鏈產品中成為米家品牌,需要其中的「佼佼者」,所以說「米家品牌集結了整個小米生態鏈的精華」也不算誇張。
在這樣的機制下,智米的空氣淨化器很快佔據了大眾市場。CSISC大數據研究實驗室推出的《2015年一季度空氣淨化器品牌網絡口碑報告》顯示,小米空氣淨化器發布僅4個月就擊敗了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成為多項指數的第一。奧維雲網線上監測,智米空氣淨化器2015W1至2017W51智能化產品比例從2%提升至42%。
智米在設計空氣淨化器時,就在機器上加入了濾芯的使用數顯。通過數顯,提示消費者及時更換濾芯。而智米濾芯的使用壽命僅半年。作為耗材,濾芯也為智米提供後續源源不斷的收入。廣發證券的報告推測,按照2017年初小米空淨300萬臺的保有量,2018年智米耗材營收將超過5.4億元。這都將為智米空淨業務的持續增長帶來動力。
需要拓展的邊界
「除了產品線不同,智米與其他小米生態鏈的企業還有什麼區別?」
「生態鏈裡我們算產品結構比較好的,其它多數企業都是單一品類」,蘇峻回答。
的確,單一品類的風險不能給創業公司提供足夠強大的「防護欄」。即使是小米這樣體量的企業,也在2014年時,發現華為榮耀在出貨量上超越自己,才意識到「單品危險」,於是自己抓了小米電視以及布局生態鏈。
「當年還有一家做網際網路品牌的空氣淨化器,他們非常聰明,跟我們打差異化競爭,像在空氣淨化器上加入去甲醛這樣的功能,但到今年,庫存高企,因為他家過度依賴單品。」蘇峻回憶。
到了2017年,空氣淨化器一改之前的高速增長,變得緩慢下來。而當市場對某些企業過度依賴的單一產品需求過緩時,創業公司內部的確需要尋找新產品來「續命」。「三年前,我們就有要做空調的打算」,蘇峻回憶。而做空調以前,智米在繼空氣淨化器之後,已經推出一款爆品——「智米直流變頻落地扇」,因為智米此前的定位為「環境家電」公司。
今年7月,智米在北京頤堤港開了一個面積60平米的快閃店,結果發現,智米直流變頻落地扇在這個店一個月賣出1300臺,以單價799計算,流水達到100多萬。「季節性是一個原因,還有就是頤堤港屬於品味商圈,在小米的平臺上,米粉中頭部30%的人是我們的粉絲。」蘇峻總結。
在蘇峻面積不大的辦公室裡,沒有使用空調,反而是開著電扇,「我沒有吹空調的習慣,即使是三伏天,也在用電扇。」他說道。在他的回憶裡,之前曾在在某年夏天連續買過幾個電扇,沒有一個滿意的,「太難看、太味兒,都是回收料做的」。
蘇峻來智米前在清華大學教美學。對審美的偏好,也用在智米空調的設計上,「現在是消費升級的時代,審美也在升級,不是印個花就叫設計,現在整個家電產業的美學水準太差」,蘇峻認為,以現在中國家電產業充分競爭後的水平,「稍微設計好看一些,收入馬上上來。」
2017年,智米推出「全直變頻空調」,1.5匹,售價在4399元,這臺空調在商業化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卻獲得了一個日本的G-mark金獎設計。G-mark又稱日本優良設計大獎,日本優良設計大獎不僅重視產品造型語言,更強調消費者使用經驗與產品便利性的創新與突破,凡是獲得[G]標誌的產品,即代表設計和質量的雙重保證。
「我們一直以大金為目標」,據了解,這是一家成立於1924年的日本空調企業,在空調冷凍方面,產品種類達5000種之多,在日本的市場佔有率始終保持第一,是世界上唯一集空調、冷媒以及壓縮機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跨國企業。
大金這樣的企業應該為全球空調創新的源頭,國內的空調品牌都是它的「跟進者」,從這個角度而言,智米做空調與格力、美的、海爾這樣的家電大品牌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從運作模式上來看,智米與格力、美的這樣的定位又截然不同,前者有點像智能硬體設計公司,後者則是傳統製造企業——從設計、生產到銷售渠道,都在一個封閉的體系裡。
而智米以及小米們的做法是,注重產業鏈各個部分的協同。像空調設計由智米進行,代工生產方目前為長虹電器,據了解,長虹在去年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定位為「家電產業的富士康」,渠道則主要走小米有品、小米之家這樣的自建渠道。
在與代工方合作的過程中,長虹空調的部分技術也應用到智米空調上,像米家最新空調的技術亮點是「0.1度精確控溫」,該技術為長虹變頻空調獨有專利技術(專利號:ZL200910312265.4)。
當小米生態鏈企業長大
智米在北京的辦公區與小米在一個區域,在一樓展示著智米所有的產品:空氣淨化器、電扇、空調、空氣加溼器、智能馬桶……牆面上,則是實時的數據匯總,或餅狀圖、或柱狀圖,或者網點分布……
早在2016年,智米就完成來自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 1 億B輪融資,估值達到10億美元,躋身為智能硬體獨角獸公司行列。從2014年成立到2016年成為獨角獸企業,僅用了兩年!
而小米生態鏈裡的創業公司與小米的關係並非簡單的投融資行為,而是在這個平臺上形成一個良性的優品篩選機制,通過小米品牌、銷售渠道、米粉的力量反向扶持智米們的成長,一旦這些企業長大了,他們是否會「去小米化」,走自己的品牌化之路?
做小米手環的華米公司就在打造自己的自有品牌,於2015年9月首次發布了自有品牌的手環Amazfit,定價799,遠高於小米手環169的定價,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華米在做自有品牌時也想與小米的「低價良品」路線有所錯位。
智米在去年8月發布4399元的智米全直流變頻空調和999元的智米智能馬桶蓋時,蘇峻也在強調這一點:從定價上同小米、米家錯位競爭。
而至於為什麼在今年智米空調成為米家品牌的後方支持者,也在於小米很看重空調這個品類。除了雷軍與董明珠對賭的次年,小米與美的有過第一次「結果不了了之」的合作,此後,在外界描述的小米體系涉足空調的歷史中,均與智米有關:2017年的「全直變頻空調」,1.5匹,售價在4399元,為智米自行研發的行為;2018年,推出售價在1999的米家網際網路空調,而在小米有品的宣傳上依然寫明了獲得「日本G-mark金獎設計」的歷史。
在雷軍最新的組織架構調整中,電視部還有一個主要的任務為「醞釀空調業務」,這是否意味著小米要將空調作為繼手機、電視之後的「自營」品類?其實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中怡康品牌中心的總經理左延鶴告訴創業家&i黑馬:「空調行業仍有市場空間、農村市場和三四線城市潛力較大。」中怡康的數據顯示,從中長期預計,國內空調市場空間1.1億臺左右,其中家用零售8000萬,工裝渠道3000萬。2017 年國內終端銷售(家用+工裝)接近 8000 萬臺。
家電行業資深分析師劉步塵認為,小米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戰略決定了,幾乎所有的家電產品它都會涉足。但「用手機的思維做空調,和用空調的思維做手機」一樣不太實際。他認為小米空調想擠入年銷售量600萬套的主流陣營非常困難。
而據了解,長虹目前是空調行業的第三梯隊,產量200-500萬套,第一梯隊的品牌銷量可達3000萬套,對於米家空調來說,要爭取第一梯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