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態鏈企業營收利潤差距明顯 都在「去小米化」求利潤

2020-12-17 中國家電網

  自2019年小米執行「All in AIoT」戰略,並宣布五年內在此領域投入500億元,已近兩個年頭。小米Q3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小米共投資超過300家公司,總帳面價值人民幣395億元,同比增長37.5%,投資總價值為506億元。

  紙面數字的增長外,小米還收穫了兩家上市公司。

  10月29日,經歷諸多波折,九號公司終於在科創板上市,成為科創板「VIE+CDR第一股」;今年2月,石頭科技在科創板上市,加上2018年2月和9月在美國上市的華米科技和雲米科技,目前小米生態鏈已經集齊四家上市公司。

  其中,華米科技是中國首家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智能硬體創新公司,主要為小米提供智能手環產品;雲米科技主要為小米提供淨水器產品;石頭科技主要提供掃地機器人產品;九號機器人主要為小米提供平衡車、電動滑板車產品。

  截至11月底,四家企業相繼發布了今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其營收和利潤水平已經拉開較大差距。其中,九號公司營收領先,營收最低的石頭科技卻實現了最高的淨利潤和毛利率,且表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而兩家營收總數相近的企業九號公司與華米科技,前者利潤已是後者兩倍。

  儘管營收、利潤水平差距不小,但四家公司的戰略方向始終一致:通過「去小米化」以謀求更大的利潤。但事實顯示,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去小米化」之路仍不順利,為實現這一出路,幾家企業依然在經歷陣痛。

  截至11月30日美股盤前,雲米科技報5.64美元/股,總市值3.92億美元;華米科技報12.32美元/股,總市值7.63億美元。11月30日A股盤後,石頭科技報792.41元/股,總市值528.27億元;九號公司71.35元/股,總市值502.37億元。

  石頭科技利潤表現最好

  在今年三季度財報中,小米特意表示,「2020年10月,我們的投資公司九號有限公司在科創板成功上市,代表了資本市場對小米生態鏈企業的認可。未來我們將以開放共贏的生態模式,賦能更多的優質企業。」

  對比四家企業,九號公司的確是營收最高的企業。從三季報數據來看,九號公司總收入23.161億元,其次是華米科技(22.351億元)、雲米科技(14.867億元)、石頭科技(12.035億元)。

  在營收的同比增長上,依然是九號公司最快,達50.19%,其次是雲米科技(39.01%)、石頭科技(33.03%)、華米科技(20%)。

  不過,在淨利潤指標上,石頭科技最高,為4.39億元,其次是九號公司(1.693億元)、華米科技(0.811億元)、雲米科技(0.349億元)。從毛利水平看,也是石頭科技最高,毛利率為54.76%,之後依次是九號公司(27.19%),華米科技(20.58%),雲米米科技(17.1%),

  從近兩年業績來看,石頭科技的毛利率在環比上呈增長趨勢,是始終處於增長的唯一企業。

  石頭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時代財經表示:自有品牌佔比不斷提升,帶動了公司整體毛利率的提升;此外,公司推出的高價位段新品銷量較好,以及掃地機器人行業整體滲透率的提升,也是推升公司毛利率的重要因素。

  產業分析師丁少將對時代財經分析指出,這四家公司賽道不同,但從產品的市場上來看,這兩年掃地機器人是一個新興市場,普及需求和消費升級雙重作用下,市場在不斷擴大,石頭科技在自有品牌打造上投入了很多資金,線上和線下也同步發力,目前來看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是不錯的。

  以「去小米化」求利潤

  目前四家公司中,小米合併雷軍系資本佔股分別為:24.7%(石頭科技)、39.7%(華米科技)、40%(雲米科技)、21.82%(九號公司)。儘管皆為小米生態鏈企業,這些公司卻都在努力去除小米的烙印,而利潤正是這些企業逃離的重要原因。

  在2018年的小米6X發布會上,雷軍表示:「每年整體硬體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後淨利率不超過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這也意味著,小米生態鏈企業很難在小米品牌產品上獲得較大利潤空間。從營收來看,目前各家公司的自有產品營收佔比在日漸擴大,並且不斷嘗試擺脫公司品牌形象中的小米烙印。

  九號公司就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與小米之間的合作關係僅包括小米的財務性投資和小米作為公司主要渠道之一銷售定製產品,公司在資產、人員、財務、機構、業務等方面均保持獨立,並不屬於小米定義的典型生態鏈企業。」

  該公司財務數據也表明,2017年至2019年,與小米集團發生的關聯銷售金額分別為10.19億元、24.34億元和24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73.76%、57.31%和52.33%,下降趨勢明顯。

  石頭科技財報則顯示,公司來自小米的營收佔比從2016年的100%降為2019年的34.37%;同樣,雲米科技來自小米渠道的營收佔比也逐漸下降,2016年~2019年,來自小米營收從84.7%下降到45.4%。

  華米科技年報顯示,2015年、2016年,小米可穿戴產品佔華米總營收比例分別為97.1%、92.1%,其中淨利潤分別為-0.38億元、0.24億元。雖然小米撐起了華米幾乎所有營收來源,但不能為華米帶來豐厚的利潤。至2019年,華米自有品牌業務營收佔比上升到41.3%,代工小米品牌營收下降至58.7%。

  本月底,華米科技在財報中表示,2020年Q3毛利率的下降是受產品組合的影響,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和自有品牌產品的總出貨量與去年同期持平,但毛利率主要是由於小米產品的利潤率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同樣在Q3財報電話會議上,雲米科技管理層也稱,公司已經大力推進兩個新產品類別的推出,管理層認為這將在2021年成為非常重要的增長支柱。同時,公司也在加快發展自有品牌的掃地機器人業務。

  可以看到,雲米自有品牌掃地機器人的銷量同比及環比都增長了好幾倍,這些產品非常受歡迎,符合一般行業趨勢。實際上,這些產品的毛利率比總毛利率要高出許多,隨著它們對整體收入的貢獻逐漸增加,這將推動公司整體利潤率的上升。」

  「還是得發展自有品牌,這樣才有(利潤)空間」,上述石頭科技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

  「去小米化」行路艱難

  不過,從目前來看,物聯網觀察人士楊劍勇認為,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尷尬之處是很難完全「去小米化」。

  以華米為例,其與小米在2017年10月籤訂了商業合作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其中戰略合作協議於2020年10月到期。

  而就在10月19日,華米宣布,其和小米公司的戰略合作協議將再延長三年。根據這一延長條款,在發展小米可穿戴產品方面,華米將保持現有的最優合作夥伴地位。雙方還將在可穿戴設備的AI晶片和算法的研發方面,建立最優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楊劍勇表示,華米自有品牌的智能手錶的競爭壓力太大了,還有華為、蘋果這些大廠在。「這些生態鏈企業高度依賴小米,自有品牌培育難度較大,倘若沒有小米,誰會去買他們的產品?」

  另以石頭科技為例,要擺脫小米烙印,就要逐步降低與小米關聯交易佔比,不斷加大自有品牌的宣傳與推廣,這也導致了營銷支出成倍增長。在2019年,其銷售費用支出同比增加116.66%至3.54億元,佔總營收比例8.4%。

  丁少將也認為,目前來看,小米依然是生態鏈企業無法割捨的一個存在。而九號公司公開稱不屬於典型意義上小米的生態鏈企業,只是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想要進軍中高端市場,小米品牌過深的印記對他們是不利的,所以在宣傳上會不太願意說自己是小米生態鏈公司。」

  此外,丁少將稱,「去小米化」對小米來說沒有太大威脅。即便生態鏈企業的自有品牌做大,但小米依然是投資人,在資本市場上也會獲得很好的收益。

相關焦點

  • 生態鏈企業營收利潤差距明顯 "去小米化"求利潤
    其中,華米科技是中國首家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智能硬體創新公司,主要為小米提供智能手環產品;雲米科技主要為小米提供淨水器產品;石頭科技主要提供掃地機器人產品;九號機器人主要為小米提供平衡車、電動滑板車產品。截至11月底,四家企業相繼發布了今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其營收和利潤水平已經拉開較大差距。
  • 營收增長難,脫離小米的「雲米們」能走多遠?
    作為小米生態鏈條上的兩家企業,在「去小米化」的路上都在努力去掉這個標籤,但從成效上來看,似乎不甚理想。這份最新的財報,能否給出一些不一樣的訊息呢?具體到雲米的這份最新財報,投資者們又該如何去看待呢?「去小米化」致營銷成本高漲,行業整體下行壓低利潤空間雲米選中了一條消費面向廣闊的賽道,消費者對於家具的需求是始終存在著的。且隨著智能家電行業整體的發展,雲米也將會從中獲益。
  • 雲米「去小米化」引發併發症?
    因小米的光環,雲米、華米等小米生態鏈企業被資本關注,又因「去小米化」的特殊性,「失去小米的庇護,小米生態鏈企業能走多遠?」的議題熱度不減。其中,雲米作為諸多小米生態鏈企業中的佼佼者,其一舉一動都在資本「監視範圍」。這不,雲米第三季度財報剛發,資本市場就做出了反應。
  • 起底小米生態鏈:55個小「小米」2016年流水超百億?
    小米生態投資的初期有一套方法論,但產業的變化也是飛快,投資的邏輯必須要隨著調整。這種情況下,小米開始調整生態圈擴張的步調,一方面是今年開始放緩投資的速度,另一方面投資的方向也有了明顯的變化。 「其實我們這幾年投資思想也有變化。」劉德透露,2014年是智能硬體元年,小米生態鏈投資了27家團隊,主旋律是「孵化」,那一年所有有活性的小團隊,小米都會去看看,發掘可以涉足的領域。
  • 智米:在小米生態鏈裡創業
    「智米有95%的產品都是通過小米的渠道賣出去的」,劉德後來回憶。定價方面,由智米和小米共同商定。具體說來,小米以產品製造成本價(包括原材料、包裝運輸、人工及專用設備折舊等)向智米科技全額採購產品,再同智米科技按照50:50的比例對銷售利潤進行分成。
  • 大白衛浴正式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
    10月29日,廈門大白科技官宣了一則重磅消息:日前已獲得小米公司的戰略注資,正式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新成員。  談到小米生態鏈,許多人並不陌生,簡單而言就是一個基於企業生態的智能硬體孵化器,目前小米生態鏈企業超過200家,銷售額突破300億,全球幾十家製造業獨角獸小米生態鏈企業就佔據了
  • 小米爆雷後,又要面臨年輕人的第一次「起義」?
    2018年,可以說是小米集團以及小米旗下生態鏈企業的「豐收年」,今年年初,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先於小米集團在美國遞交了IPO招股書。5月,小米同時在內地上海和香港遞交IPO招股書,被外界認為有望先於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等,成為CDR第一股,以及30多年來,港交所首家「同股不同權」的企業。緊接著,8月,雲米科技也在美國納斯達克遞交了IPO招股書。
  • 小米生態鏈:雲米科技(VIOT.US)乘小米(01810)東風 物聯網家電新貴...
    發展歷史(1)2014-2016 年:小米生態鏈起家。雲米創始人陳小平曾在美的集團供職十餘年,曾任美的生活電器事業部技術副總兼電飯煲公司總經理。公司 2014 年創立之初獲得小米天使投資,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主要為小米提供淨水器產品。(2)2017年:開拓廚衛家電。
  • 生態鏈負責人詳解米家有品:去小米化後,目標用兩年成交 100 億
    小米為什麼會把自己的生態鏈電商品牌「去小米化」,有品的電商目前是個怎樣的規模,米家是如何選擇有品的商品的,未來如何做盈利?如何去布局智能家居領域?日前小米生態鏈負責人高自光接受了一次媒體採訪,詳細的解答了媒體關於米家更名以及小米生態鏈的電商布局的一些問題。下文為採訪實錄,由虎嗅網編輯。記者:您先介紹一下有品的情況,目前的市場規模。包括這次改名,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 Q3淨利同比下滑超30%,脫離小米的「雲米們」還能長大嗎?
    作為小米生態鏈條上的兩家企業,在「去小米化」的路上都在努力去掉這個標籤,但從成效上來看,似乎不甚理想。這份最新的財報,能否給出一些不一樣的訊息呢?具體到雲米的這份最新財報,投資者們又該如何去看待呢?「去小米化」致營銷成本高漲,行業整體下行壓低利潤空間雲米選中了一條消費面向廣闊的賽道,消費者對於家具的需求是始終存在著的。且隨著智能家電行業整體的發展,雲米也將會從中獲益。
  • 生態鏈負責人詳解米家有品:「去小米化」後,目標用兩年成交 100 億
    在做的過程中開始引出除了小米之外的供應商,因為小米還是有它的邊界的。尤其是小米和米家品牌,我們更聚焦於科技電子產品,即使算是我們投資的生態鏈企業,原來投資的生態鏈企業包括小米做的也是這類產品為主。比如說我們的雲米主要做淨水機以及周邊,智米做空氣淨化器以及周邊,我們希望向更多的範圍去延伸時就引入了更多的供應商。
  • 小米!一杯敬效率,另一杯還敬效率
    ▲小米生態鏈企業年銷售額物聯網,未來趨勢,很多企業都希望布局物聯網平臺?但這個事怎麼做?誰去做?物聯網涉及到的不僅僅是手機,關係到的是和你生活方方面面都有關的硬體產品,如果企業自己去做,那註定是一個效率低下的方法,而且得把自己累死。要迅速地去市場上掃描,搶公司、搶項目。這是在決定做物聯網時,雷軍對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說的話。他們瞄向的第一個產品就是移動電源。
  • 眾星拱月 小米的生態鏈有多強?
    【天極網手機頻道】很多人不用小米手機,但是大多數都擁有一兩件小米的其他產品,可能是小米自有產品,也可能是小米生態鏈產品。小米之前,在可見的商業模式中,很難找到這種圍繞著一個公司如此龐大的生態鏈,雷軍認為小米模式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去重新認識。而在大多數人認識之前,小米生態鏈已經飛速發展起來。
  • 雷軍為何堅持讓小米筆記本「搞事情」
    在眾多小米生態鏈產品中,小米筆記本可以說是發布之前引發爭議最大的一個品類。反對者認為,PC已是紅海市場,下滑趨勢明顯,小米沒必要進入。贊同者認為,傳統PC行業沉寂多年,企業明顯不思進取,希望小米可以引發革新。  一年之後,這種爭論基本平息:幾乎沒有科技巨頭企業會漠視依舊巨大的PC網際網路用戶,即使Google、微軟也都在力推自己的筆記本硬體產品。
  • 小米成全球最大IPO,創業8年的小米的商業模式裡有哪些亮眼之處?
    小米提交招股書,正式申請在香港上市,中信裡昂證券、高盛、摩根史坦利擔任聯席保薦人。 根據招股書草擬本數據,小米2017年收入1146億元,經營利潤122.16億元;2016年收入684億元,經營利潤為37.85億元;2015年收入668億元,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
  • 雷軍撕不掉小米標籤
    重新出發的小米,要撕下過往身上固有的標籤。在「雙品牌」戰略下,小米正在高端化,而這次的事件出現,也意味著無論是外界還是小米內部,對此的認知仍然是撕裂的。01小米為什麼要撕下舊標籤?小米終於重新回歸了全球手機市場第三的位置。根據財報數據,在第三季度,小米總營收達到722億元,同比增長34.5%,增速實現了近八個季度以來的最高值。
  • 同是生態鏈,為什麼小米的價值2000億,而樂視卻被看衰
    更有前騰訊五位創始人之一的曾李青在朋友圈裡發文稱「請朋友圈裡投資了樂視的人將我自動拉黑,連樂視這麼明顯的龐氏騙局都看不出來的人,不配在投資圈混!」 都是打著生態的旗號,現在看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小米的模式迎來了成功,而樂視卻成了所謂的「龐氏騙局」!
  • 傳小米進軍眼鏡行業,或推智能眼鏡 | 邦眼
    創業邦就此向小米公司求證,小米方面稱,該微博是很久之前註冊的,米家本身就有太陽眼鏡產品,小米商城有售賣。對方強調,應當把生態鏈跟小米區分開來,小米自己研發的產品包括手機、電視、路由器、筆記本、智能音箱。其餘相關米家產品均是小米投資的生態鏈企業做的,會用米家品牌,圍繞智能家居產品為主。目前在小米商城搜索小米眼鏡,搜索結果顯示商品大多為太陽鏡、護目鏡等傳統眼鏡產品。
  • 探店丨小米「有品」首家線下實體店:雷軍的生活電商新零售
    今日,小米公司正式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這是繼阿里巴巴之後,全球最大的科技企業IPO。在生活電商新零售領域,小米旗下電商平臺「有品」也開始布局首家線下實體店,位於上海七寶萬科廣場的「有生品見」。小米詮釋的是一個深層次的市場定位原理就在前不久,小米創辦人雷軍承諾,今年起小米旗下的手機,物聯網及各種生態鏈產品等硬體業務的綜合淨利潤率不會超過5%。小米一貫奉行的薄利策略在雷軍的這句話中通透地展現了出來。
  • 歷史新高,遠超預期:小米10年來的增長邏輯總結
    雖然人們直接將Costco與小米作對比,但無論是在會員卡限購或是消費頻率上,Costco與小米都有著本質的不同,小米採用的是Costco模式的改良。 4. 生態鏈企業的搭建有助於消費頻率的提升,從而增強品牌黏性,而「入股不控股」的戰略則有助於緩解對財政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