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已在國外學習工作9年的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研究員方香玲專程回國,向當時正在北京就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當面表達了想來蘭州大學工作的意願。
她與甘肅、蘭大、草學專業沒有任何交集,本可以選擇去發達地區工作,很多人問方香玲,為什麼會選蘭大?
蘭州大學城關校區(西區)正門。圖片來自蘭州大學官網
原來,早在2013年,方香玲隨自己的澳大利亞導師前往蘭州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在短短兩天的接觸中,南志標院士紮根西部的精神和對青年學者的關愛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對蘭州大學的好印象,讓蘭大成為我回國工作的第一選擇。」方香玲說。
2017年1月,經蘭大「萃英人才建設計劃」,32歲的她帶著剛滿兩歲的孩子來到蘭大,被聘為教授、博導。
近年來,蘭州大學深知在學校發展關鍵時期人才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
按照「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工作理念,蘭州大學著力優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體系、條件保障和學術氛圍,用不低於東部地區引進人才的待遇,努力改變以往人才隊伍建設「孔雀東南飛」的困境,僅2018年,學校新進教學科研人員118人,其中新增院士5人、國家人才工程入選者22人、海外人才37人。
2018年以來,學校黨委書記袁佔亭、校長嚴純華等領導先後赴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德國等地進行海外招聘,誠心懇談、多次主動聯繫,與100餘名學者、留學生籤訂工作意向協議。各學院主動出擊,累計派出30多個招聘團。
嚴純華說:「2018年,我們止住了人才隊伍非正常流動。通過大力開展人才引進工作,讓進來的人才多於出去的。」
在西部搞研究比在發達地區更有成就感和獲得感,這是大部分蘭州大學引進人才願意加入的重要原因。
2018年6月9日,「丹麥第一個華人教授」侯小琳全職加入蘭大。在此之前,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時任人才辦主任的吳王鎖多次赴丹麥,目標明確延攬英才。
積石堂——蘭州大學圖書館。圖片來自蘭州大學官網
「蘭州大學最吸引我的是『人』。」
在與吳王鎖的接觸中,侯小琳被蘭大人幹事創業「擰成一股繩」的勁頭所打動。
「蘭州的地理位置並不優越,但蘭大的核科學研究團隊是我見過的國內最團結的一個,加之甘肅涉核單位多,甘肅省市領導非常重視核科學事業,所以加盟蘭大是我的最佳選擇。」
2019年,侯小琳榮獲國際放射分析與核化學領域最高獎——赫維西獎章,他成為繼導師柴之芳院士後獲得該獎章的第二位中國人。
今年是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劉翔在蘭州大學工作的第十年,他回憶當時加入蘭州大學是「被學校對人才的重視所打動」。
從剛來蘭州大學「重新出發」組建團隊,到今天團隊發展成為我國強子物理研究領域一支極為重要的力量,劉翔坦言,「團隊能夠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是學校為年輕人創造了相當好的發展環境,因人施策,分類考核,鼓勵擅長科研的老師做項目,熱愛教學的老師專心教書。」
蘭州大學人力資源部部長、人才辦主任杜生一說,通過開展分類評價機制改革,按照不同學科、學科發展不同階段、各類成果和業績貢獻形式進行分類評價,充分激發了各類人才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將軍院圖片來自蘭州大學官網
此外,蘭州大學創新人才工作思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2019年,著名高等教育專家鄔大光卸任廈門大學副校長後,被蘭州大學校領導的誠意打動,在眾多的橄欖枝中選擇了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最近一年多來,蘭大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生態學創新研究院也相繼由引進的學界業界「大咖」執掌,局面為之一新。
同時,學校對本校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才設置「青年教授」崗位,考核通過後直接聘為教授;對引進的年輕人才創造性設置「青年研究員」崗位,通過五年考核期後轉正,鼓勵青年才俊脫穎而出。
目前,全校先後有34位青年教師受聘青年教授,32位引進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員。
人才隊伍建設光「引進來」還不夠,還要能「留得住」「用得好」。
袁佔亭說,蘭州大學既然不具備地理優勢和經濟優勢,就要努力創造學術環境優勢,建立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的新機制。
一方面,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太極計劃、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子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形成了「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的良性循環,使得不同專業的人才都有事幹,能幹成事。
毓秀湖 圖片來自蘭州大學官網
6月23日,由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教授擔任隊長的蘭州大學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分隊從蘭州出發,攜帶著自主研發的6臺多波段高光譜雷射雷達等一系列國際先進觀測儀器設備,奔赴西藏阿里地區和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開展首期實驗。
「有了事業平臺,我們才能有更多機會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黃建平說。
另一方面,蘭州大學努力為教師打造沒有後顧之憂的工作環境。為高層次人才建立健康檔案、醫療保健「綠色通道」、子女入學入園長效機制,提供一對一「保姆式配送」服務等一系列措施,用心用情,避免因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導致的人才流失。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經過多年努力,蘭州大學從政策支持、條件改善和物質保障等方面入手,不拘一格延攬人才,吸引「大師」的同時注重引進和培養成長型、潛力型人才,在祖國西北構築起人才高峰,正所謂「西北有高樓,振翅要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