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打破「諾獎魔咒」,新書《晚熟的人》來了,這一次文筆很柔和

2020-08-07 明明了了


莫言打破「諾獎魔咒」,新書《晚熟的人》來了,這一次文筆很柔和

距離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八年了,距離他出版上一部小說已經十年了。很多作家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都會陷入「諾獎魔咒」,持續寫作變得困難。《晚熟的人》是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首部出版作品,這諾獎之後的首部出版作品肯定備受關注。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卻說:「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但是八年的時間,讓很多人都說莫言已經陷入「諾獎魔咒」,莫言在接受訪談時也坦言:「我覺得我現在舉步維艱,比八十年代初,我當時寫的時候困難要多多了。」

莫言打破「諾獎魔咒」,新書《晚熟的人》來了,這一次文筆很柔和

所謂的「諾獎魔咒」,是說大部分的獲獎作者在獲獎後很難再有力作出現,但是是因為獲諾獎的作家很多都已經老了,有的甚至獲獎後沒幾年就離世了。他們的創作巔峰時期已經過去。莫言獲得諾獎後,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關注度高了,事情也變多了,創作時間受到擠壓。但是八年沒有作品出版也不止因為這個原因,莫言在新書分享會上說:「八年以來,儘管我發表的作品不多,但是還是一直在寫作,一直在做準備。也就是說我花費在案頭上的準備工作,遠比我寫自己的新書花費的時間要多。」

「我們晚熟的人,要用一年的時間幹出那些早熟者十年的業績。」


莫言打破「諾獎魔咒」,新書《晚熟的人》來了,這一次文筆很柔和

莫言說:「一個作家或者一個藝術家過早的成熟了、定型了、不變化了,他的藝術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斷的變化,希望能夠不斷的超越自己。超越自我難度很大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你不希望自己過早的定型,就不希望自己過早地成熟,希望自己能夠晚熟,使自己的藝術生命,使自己的創造力,能夠保持更長久一些,晚熟也可以是從這個角度來談的。」

沒有一個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一成不變,也不願意被束縛在一個小小的閣樓裡,他們的每一次「跳高」都是為了超越上一次。莫言獲諾獎後生活變得忙碌,與外界的交流變多,但是這也讓他與時代保持關聯,讓作品與時俱進。八年的時間,與其發表十篇一般般的小說,還不如發表一篇比較好的小說。

莫言打破「諾獎魔咒」,新書《晚熟的人》來了,這一次文筆很柔和

看過的書越來越多,自己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寫作的時間越長,困難就越多。莫言說:「現在寫了將近四十年了,我想在一個作品拿出來被發表之前,也是經過反覆的修改、琢磨,在作品的技術上或者在各方面的把握上,還是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

以前莫言的作品都是犀利而透徹,讓很多人誤以為莫言靠抨擊中國人獲獎,這次莫言的文筆柔和,主要講自己獲獎後的故事,將自己當成主人公寫進作品裡。

如果你對莫言獲諾獎後的首部出版作品《晚熟的人》感興趣,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進行購買。

相關焦點

  • 莫言:做個「晚熟的人」,努力打破諾獎「魔咒」
    但如果主角是莫言,就能夠理解了。近日,莫言獲得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舉行了線上發布會。發布會上,莫言不僅對新作進行了解讀剖析,還與大家分享了他的寫作心得和未來的創作計劃,「努力打破諾獎魔咒,希望能夠在最近幾年裡拿出一部好的長篇來」。
  • 打破諾獎魔咒?莫言閉關8年新作《晚熟的人》,只能說是那個莫言
    闊別8年,在《晚熟的人》作者創作年表中,其中部分年份有大段空白。這樣的時間裡莫言因獲獎不斷參會、講座,獲獎後的人氣讓他忙碌不堪。文學淹沒在商業性裡將會是文學的悲哀,是不是真正的悲哀?作品來說話,我們一起品品《晚熟的人》。
  • 時隔10年,莫言出新作《晚熟的人》,能否打破諾獎「魔咒」?
    許多作家成名後,都沒有再寫出優秀的作品——大眾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遲遲不出新作這些年的觀望中,憂慮的正是這點。八月,千呼萬喚中,莫言的二十萬字新作《晚熟的人》一次出版了12篇小說。作者:王照《晚熟的人》 莫言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從時間的線索中我們能推測出一些事情,其實這些事情,莫言在《晚熟的人》線上直播發布會中也坦然做了解答。2020年,距莫言獲諾獎已經過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說已過去整整十年。
  • 時隔10年,莫言出新作《晚熟的人》,能否打破諾獎「魔咒」?
    許多作家成名後,都沒有再寫出優秀的作品——大眾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遲遲不出新作這些年的觀望中,憂慮的正是這點。八月,千呼萬喚中,莫言的二十萬字新作《晚熟的人》一次出版了12篇小說。從初稿的創作年份看,《澡堂與紅床》《左鐮》《地主的眼神》《鬥士》四篇寫於2011-2012年獲諾獎之前,《等待摩西》《表弟寧塞葉》《詩人普希金》《天下太平》四篇寫於2017年左右,《晚熟的人》《賊指花》《火把與口哨》《紅唇綠嘴》寫於2020年上半年,《紅唇綠嘴》在2020年6月完稿,距離小說集出版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 莫言打破「諾獎魔咒」的作品
    小說集《晚熟的人》在出版之前就有各路吹風,稱其為莫言打破「諾獎魔咒」的作品;而今甫一出版,附和者甚眾。您讀了嗎?如果還沒讀就下如此斷語,未免操之過急;如果真的讀了,也得憑良心說話。假如是被出版商所裹挾,雖不是什麼大的罪過,卻也是一種悲哀。
  • 分享諾獎後的生活 來抖音看莫言講述新作《晚熟的人》
    在莫言看來,新書裡有自己的影子。他希望,把自己這七八年來豐富的感受,用文學的方式表現出來。  做一個「晚熟」的人  在新作《晚熟的人》中,莫言按照自己講故事的習慣,用第一人稱「我」,通過12個故事講述了獲諾獎後的裡裡外外,聚焦那些仿佛近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小人物,風格即現實又荒誕。
  • 《晚熟的人》莫言諾獎後的首作
    本來想著三號寫《晚熟的人》這篇短文讀後的一個感受呢!但因為那天上午讀完了《活著》這本書,內心便有了寫那本書的衝動,就把這本書排到了今天來寫,本想著慢慢寫這本書,但上午突然翻到咱們「造反」群裡面的消息,看到你發消息說五號就走了,我當時在看莫言新書發布會的錄播,那把我著急的啊,我想著趕快寫,開學後那麼忙,你肯定沒時間看,結果寫著寫著太入迷了,就忘記了時間,寫到下午一點半的時候,emmmmm,我肚子咕嚕咕嚕的直叫,才想起來還得吃飯,因為我晚上一般是不吃飯的
  • 打破諾獎魔咒,莫言重回寫作
    距離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了8年,距離出版上一部小說已經過去了10年,在今年7月的尾巴,莫言終於出版了新小說《晚熟的人》——這也真是一部晚熟的小說。這也是莫言第一次作為作品中的人物「深度介入」小說。莫言講故事喜歡用第一人稱「我」,《晚熟的人》延續了這一習慣,而且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在現實中的年齡和身份。他把自己寫進小說,而且毫不避諱向讀者交代自己獲得諾獎後的生活。
  • 講故事的莫言回來了!新作《晚熟的人》發表,擺脫「諾獎魔咒」
    今天跟大家說說這個講故事的人——莫言。莫言將陷入「諾獎魔咒」?莫言我們並不陌生,一個出生於濰坊告密的既土氣又牛氣的作家,寫出了極具鄉村特色的《紅高粱》《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等。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距離現在已經8年過去了,距離他出版上一本小說也已經過去了10年,他卻一直很安靜。很多人都說莫言已經陷入了「諾獎魔咒」,恐怕以後很難再去提筆創作了。但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卻說:「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
  • 真有「諾獎魔咒」嗎?莫言直播首秀談《晚熟的人》,「新人」是誰?
    1什麼是《晚熟的人》?《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他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讀者可以隨著故事中的「莫言」,見證一次「衣錦還鄉」之旅,也見證百態人情,萬象世間。
  • 真有「諾獎魔咒」嗎?莫言直播首秀談《晚熟的人》,「新人」是誰?
    1什麼是《晚熟的人》?《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他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讀者可以隨著故事中的「莫言」,見證一次「衣錦還鄉」之旅,也見證百態人情,萬象世間。莫言表示,十年來,看待自己的角度變了,年齡變大了,視野變廣闊了,思想變複雜了,身份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僅僅是個知名作家,因為諾獎,讓我的作家身份添加了更加複雜的色彩。在當今的商業社會,這樣一個人回到故鄉,他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比過去豐富多了。」
  • 諾獎後8年 莫言寫出《晚熟的人》
    這次他是寫作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這部小說,我是作為一個寫作者同時作為作品裡的一個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本書了。」莫言講故事向來愛用第一人稱「我」,《晚熟的人》延續了這一習慣。全書12個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當下的年齡和身份。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面對「諾獎魔咒」,八年來,他一直堅持創作,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藝術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更長久。莫言。光明圖片最近,65歲的莫言出現在了網絡直播裡,與網友互動,「發福利」「抽獎」……彈幕裡不時蹦出「可愛」這個詞。正如他營造的文學世界一樣,這一幕讓很多人也感到一些魔幻。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在出版上一部小說十年之後,莫言推出了小說集《晚熟的人》,這也是他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全新作品集。自從他獲諾獎以來,大家都在好奇傳說中的「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有力作超越自我)是否會困住他,要知道,獲獎之後一整年,他可是忙到連一本書都沒看過。
  • 「諾獎魔咒」真的存在嗎?看莫言、奧爾罕·帕慕克、切斯瓦夫·米沃什如何破解
    所以我想,我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打破『諾獎魔咒』現在還不好判斷,但是我一直在努力。事實上,從我獲獎之後第二天開始,我就想怎麼樣突破所謂的『諾獎魔咒』。在這些年中,『諾獎魔咒』的客觀原因我也充分體驗了,就是在時間精力上各種各樣的牽扯,在精神上的各種各樣的幹擾,這都是存在的。好在我獲獎的時候還比較年輕,57歲,應該還是創作的盛年。
  • 時隔整整八年,莫言推出獲諾獎之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
    作者|劉亞光7月3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宣布莫言最新作品《晚熟的人》正式出版,該書系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首次出版的作品。全書匯集了他的十二部中短篇小說。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有一些聲音認為他可能會落入「諾獎魔咒」。作家蘇童曾形容莫言在獲得諾獎之後的心態是「頭頂桂冠,身披枷鎖」,「要把桂冠摘下,恐怕不是那麼容易。」莫言自己曾在與學者張清華對談時表示,諾獎的影響巨大,其實會給寫作者帶來比較大的煩擾,尤其是在一個資訊發達的社交媒體時代。
  • 時隔整整八年,莫言推出獲諾獎之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
    莫言莫言著有《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長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白狗鞦韆架》《與大師約會》等中短篇小說一百餘部。其作品被譯為英、法、德、意、日、西、俄、韓等五十多種語言。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有一些聲音認為他可能會落入「諾獎魔咒」。
  • 莫言|諾獎8年後歸來,《晚熟的人》一句話戳破「成熟」的心酸
    >重返讀者視野打破諾獎「枷鎖」最近一段時間,「莫言」上了熱搜榜。獲得諾獎後時隔8年,莫言攜新書《晚熟的人》開啟首次直播,引起150萬人在線圍觀,堪稱現象級文學事件。2012年,於莫言和中國作家而言,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無論以何種方式書寫都會被濃墨重彩鐫刻進中國文學史。
  • 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用小說講述獲諾獎後的生活
    作家蘇童曾說,「諾獎」之於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鎖」。盛大的榮譽,也帶來前所未有的事務困擾,一度使他無法持續創作。不少人提到「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寫出好作品。但莫言其實一直在努力打破這個「魔咒:「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7月3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莫言新作《晚熟的人》,這也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
  • 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中新社記者 應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中國著名作家莫言在今年推出了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兩個半月加印了五次,發行總量已超過50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