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侗族大歌、苗族飛歌、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
這些豐富多樣、具有黔東南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被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也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而這一切,得益於黔東南在更大範圍內、更深層次上展開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面對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
黔東南的經驗和做法值得總結和思考。
早起步,多措並舉讓非遺「站起來」
對於非遺保護工作,在全國地市州裡,黔東南起步較早。
「2007年,我們在州級層面成立了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州文體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範鐘聲說:2014年,我們又率先全國在16個縣市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全州1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制數91個,為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奠定人才基礎。
2008年以來,我州先後頒布《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苗醫藥侗醫藥發展條例》、《傳統村落保護實施辦法(試行)》等法規和政策。
2012年以來,我州先後出臺了《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辦法(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
這些地方性法規和政策,進一步保護了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環境,有效地促進了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
據統計,我州目前共計收集到非遺線索5100條,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53項72個處,省級名錄218項306個處,州級名錄329項416個處,縣(市)級名錄1590項,建立起完整的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州級 、縣(市)級五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系。
特別是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實現了貴州省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零的突破,對我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因起步早、成績突出,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於2009年、2018年兩次被文化部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2010年被貴州省文化廳評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先進集體」。
重傳承,以人為本讓非遺「傳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傳承性,其核心保護對象是傳承人。」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粟周榕說,經過努力,當前我州形成了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體系。
2013年以來,我州積極開展民間藝人專業技術職稱申報認定工作,民間藝人系列通過職稱評審取得相應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526人,其中高級172人、中級254人、初級100人。目前全州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人,貴州省工藝美術大師42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師大師20名。
2015年,凱裡學院、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首批18所試點院校培訓基地,已經連續5年開展傳承人群培訓33期2350人,各種延展培訓達30000餘人。
截止2019年底,我州共有48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39人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94人入選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013人。
紮實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目前已建立省級民族民間文化教育項目學校24所、州級50所、縣級84所,全州有1000多所學校開展了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活動。
積極搶救瀕危非遺項目。2014年啟動非遺數位化建設工作,對國家級項目《侗族大歌》《侗戲》《苗族賈理》等50餘個國家級、省級項目開展基礎數據的採集和整理工作,完成8名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
真金白銀投入非遺傳承保護。2008年我州州級財政投入侗族大歌申報申遺工作經費60萬元。2009年,我州將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經費列入州級財政預算,每人每年補助3000元,2016年起,增加至每人每年5000元,2009-2020年我州共投入非遺傳承人傳習補助經費1743人次,累計補助資金908萬元。2007年起州級財政支持凱裡學院開設民族文化傳承五年制大專班,培養畢業生超過800人,補助資金近1000萬元。2020年州級財政安排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費100萬元。
搭載體,走出深閨讓非遺「活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成為只放在博物館裡的活化石,走進現代生活才是其長遠傳承、真正活下來的方式。
「堅持傳統是根本,不斷創新是關鍵。讓『舊藝』穿上『新衣』,才能讓非遺融入到時代之中,綻放光彩,煥發生機。」州文體廣電旅遊局局長王建華說,近年來我們不斷創新理念,通過巧搭非遺合理利用的有效載體,讓非遺走出深閨「活起來」。
建立國家、省、州、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錄體系,現有國家級3家、省級21家、州級15家、縣級48家,基地強大的非遺產品研發設計、市場拓展能力,有效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譬如,丹寨縣國春銀飾有限責任公司,2019年實現銷售超過1800萬元,累計傳承帶徒135人,輻射帶動農戶、貧困戶316人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元,有效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形成「 文化+蘇工美院/凱裡學院/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苗妹銀飾工藝品有限公司+優秀銀飾、刺繡學員」、「文化+深圳非遺生活有限公司+優秀銀飾、刺繡、蠟染學員」、「文化+北京服裝學院+黔東南州阿科裡繡娘農民專業合作社+優秀刺繡、蠟染學員」等一大批「文化+高校+企業+合作社+學員」傳統工藝工作站,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切實帶動非遺傳承人群增收脫貧。
建成凱裡市苗侗風情園、丹寨縣萬達非遺小鎮、黎平縣茅貢非遺創意小鎮、從江縣鑾裡非遺村、凱裡市暢達大黔集非遺創意產業園等一批非遺小鎮,為非遺保護、傳承、展示、利用提供了平臺。
掛牌建立88個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示範村、100個侗族大歌保護傳承發展示範村、86個州級非遺保護傳承教育示範基地、94處非遺傳習中心(傳習所)、5個非遺村落、93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5個非遺工作指導站等,進一步強化了非遺保護傳承發展陣地建設。
抓全盤,保護區建設讓非遺「穩下來」
近年來,我州圍繞「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總體目標,紮實推進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項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2014年,啟動《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2016—2030)》編制工作;2017年9月,州政府印發實施《黔東南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實施計劃(2017—2020)》,明確了三年內實驗區建設工作方向、目標任務、具體措施。
2014年起,在黎平、從江、榕江三縣實施侗族大歌專項保護行動計劃,通過「百村歌唱大賽」、「 100個傳承保護發展示範村」、「百村傳統經典民歌數位化」、「百名侗族大歌骨幹輔導員」、「千人傳承培訓計劃」、「精品劇目《嘎老》包裝推廣」的「411工程」綜合保護侗族大歌——這些措施對保護民族文化的生存土壤有著重要作用。
2015年起,積極探索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發展示範村建設,丹寨縣石橋村古法造紙、黎平縣述洞村侗族大歌、臺江縣施洞鎮苗族銀飾、臺江縣反排村反排木鼓舞、從江縣高華村瑤族藥浴、錦屏縣侗族刺繡、麻江縣楓香印染技藝等7處非遺保護利用設施,以及雷山縣格頭村(苗族醫藥)、雷山縣控拜村(苗族銀飾)、從江縣高華村(瑤族藥浴)、黎平縣述洞村(侗族大歌)4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導站相繼建成使用。
2018至2019年,連續成功舉辦兩屆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苗族民歌百村歌唱大賽,有力地推動苗族民歌的保護傳承發展。
善宣傳,多種傳播讓非遺「走出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跨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黔東南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國內外傳播中嶄露頭角,成為傳播中華文化、貴州和黔東南民族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國外傳播——2015年5月,組織黎平縣民間歌隊赴德國萊比錫舉行《侗族大歌》專場音樂會;2017年組織苗族刺繡、侗族刺繡、苗族蠟染等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隨國務院副總理參加「第五次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英國行活動」等。
國內傳播——2017年組織銀飾、刺繡、蠟染及傳統歌舞、民俗等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上開展的魅力中國城的競演宣傳展示;組織大型民間歌舞在春晚黔東南州肇興侗寨分會場向全國人民播放;2018年組織從江縣小黃村侗族大歌隊參加文旅部舉辦、中央電視臺承辦的《非遺公開課》;2019年組織小黃村侗族大歌隊參加文旅部舉辦、廣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活動等。
州內傳播——與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開辦《苗侗語宣傳專欄》和非遺項目系列報導,州電影公司民族語電影譯製中心完成近300餘部優秀影片譯製及播放,各縣開辦《苗語新聞》《侗語新聞》等欄目,進一步傳播黔東南非遺常識。
影視傳播——創作提升《仰歐桑》《行歌坐月》《巫卡調恰》等精品歌舞劇目和侗族大歌音樂詩劇《珠郎娘美》《嘎老》等,拍攝了《侗族大歌》《苗歐桑》《雲上繡娘》《大美黔東南》等一批本土題材影視劇和宣傳片。
出版傳播——編纂出版了《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年鑑(2005-2014)《神奇的節俗——黔東南民族傳統節日》、《古樸神秘家園——黔東南民族文化村鎮》、《苗嶺山區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傳承非遺技藝 助力脫貧攻堅—系列報導文集》等一系列精品書籍。
參展傳播——每年組織傳承人參加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展示展演,不斷提高我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打造成為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持續發力。
活動傳播——通過連續舉辦「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黔東南峰會」、「中國民族文化旅遊·黔東南峰會」、「中國(黔東南)國際民歌合唱節」、「雷山苗年」、「黎平侗年」「榕江薩瑪節」、「從江侗族大歌節」、「臺江姊妹節」等大型活動,進一步展示黔東南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新時代,社會經濟不斷進步,我州對民族文化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全州非遺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數量位居全國同級地州市前茅,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州」。
非遺是活著的歷史,它承載著現在,也昭示著未來。我們相信,隨著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黔東南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基礎設施必將更加完備、服務更加齊全,合理利用成果更加豐富,黔東南非遺必將迎來屬於自己的輝煌,在譜寫新時代改革發展新篇章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END
來源:州融媒體中心 黔東南微報
原標題:《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