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觀園的預期
去年夏天,去了一次大觀園。
少年時看電視劇《紅樓夢》時,決計想不到,人到中年後,居然來到當年這個電視裡的地方。這一次,就當是追憶當年看電視劇的情懷了。
大觀園,離北京西站不遠,從我們住的民宿出發,打個滴滴,10多分鐘就到了,大約5公裡多,車費不到15元,門票40元。
朱漆大門,燙金的「大觀園」幾個字,看起來還是很新,歲月仿佛沒有在這大門留下什麼痕跡。
進園子不遠,便是拍當年元春省親的牌坊的場景。
劇情裡,為了元春省親,專門修了這大觀園。
現實中,當年為了拍這電視劇,攝製組是專門修了個這個大觀園,將小說中很多場景濃縮其中,這在當年,也算是專門修的影視拍攝基地。
要算起來,這種模式,算是橫店影視城的鼻祖了。
我對於紅樓夢的記憶,除了在課本上學的黛玉初進大觀園,更多的便是來自少年時看的電視劇,陳曉旭和歐陽奮強那版的。
原著,反而沒有那麼仔仔細細看過。
倒是我有個文友,應該是看了《紅樓夢》原著很多遍,有著很深的理解,常常在她的文章裡,看到更多的細節。
若是她來了,定會有更不一樣的感受。
盛夏陽光下的藤架
盛夏的綠柳,顏色格外濃鬱,走在園子裡,聽著一聲聲蟬鳴。
酷熱的夏日,沒走多久,就覺得挺乏的,望著前方亭子旁,紫藤架下,有個圓石桌、幾個石凳,便坐下來歇息。
午後的陽光,從藤架頂投影下來,在石桌面留下斑駁的樹影。
閉著眼睛,真想睡一覺休息一下啊。
想像著,這應該是哪裡發生過的場景?
我自己想打盹兒,便想起一節說王夫人打盹的,金釧邊給她捶腿,邊跟寶玉聊天。
結果被王夫人聽到,覺得這丫頭在勾引自己寶貝兒子,把這丫頭打罵了一番。
結果最後金釧兒被逼跳井自殺。
我是記不清具體情節了的,也不知是否在這個地方,是否是這個季節,先記下來,回頭問問池邊梅。
她是資深紅樓迷,倘若跟她一起遊這大觀園的話,她定能對每個細節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補註:後來,池邊梅告訴我答案,這個事件的發生地並不在大觀園,而是在王夫人房中,因為王夫人並沒有住在大觀園裡面)。
怡紅院的脂粉氣
繼續前行,前方這個院子,便是男主賈寶玉住的怡紅院。
其實我不太清楚,為什麼這牌匾寫的是「怡紅快綠」,看說明,這紅是指西府海棠,綠是指芭蕉,這綠、紅的引用,倒是很容易聯想起「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只是,個人不太喜歡「怡紅院」這個名字,總覺得脂粉氣太重,而且跟現在電視裡一些風月場所的名字風格相似。
這讓我有點疑惑,取這個名字是什麼含義呢?
後來問了池邊梅,她說,其實這個怡紅院,諧音暗指「遺紅怨」。
哦,原來如此,池邊梅不愧是我們群裡寫紅樓的專家,要是跟她一起遊這大觀園,可以補上好多紅樓夢的知識,遊覽時也更能知所以然。
想來當時曹雪芹寫文取名時,決計想不到會被後世一些電視劇引出這種聯想。
不過呢,賈寶玉本身就是女孩子堆裡長大的,天天跟女孩子們一起玩耍,這脂粉氣,倒確實跟賈寶玉更合。
這怡紅院,既然是寶二爺的居住地,自然應是這大觀園內最華麗無比的院子。
即便是現在看房內陳設,也是最大氣的。比如這雕花的大月洞門。
這博古架,上面可以放多少奇珍異寶呀。
博古架後面,層層疊疊的床,應該是一個個套間吧?
想起原來那電視劇裡,寶玉睡裡面,外面還有丫鬟的房間伺候,印象裡,襲人是要一層一層放幾次蚊帳後才走出來的,有時候還有晴雯也在外面伺候著。
劉姥姥那次進大觀園,沒見過世面,一進這寶玉的怡紅院,走得暈頭轉向的,找不到北,喝暈了酒的她,結果一頭栽倒那床上就呼呼大睡。
我今天也進大觀園,雖然也走得乏了,但卻不想去當個劉姥姥,沒有個規矩隨便找個地方打盹。
院子側面,還有幾曲迴廊,一直向上延伸到園子一角的假山上。
後院,有一池荷塘,塘邊,有一漢白玉小橋,直通往後門。
有幾個老年遊客,也在這院中逛。
幾位紗巾嬢嬢撩起她們的五彩紗巾,擺出各種優雅的姿態,給他們拍照的手機爺爺,早已練就了充足的耐心、不僅咔咔拍個不停,還很有經驗地指導老阿姨們眼光往哪裡看,手指到什麼幅度。
我們在一旁看著他們,有些會意地一笑。
熱風拂面,哄紅了臉龐。
坐在迴廊上小憩,看午後的陽光,碧綠的荷葉,漢白玉的石橋,真想在這裡喝喝茶、吹吹風,倒是不錯
怡紅院中逢黛玉
怡紅院中,兩側還有廂房,信步進去。
這裡面,居然是一個琴室。
剛剛在外面炎熱的院子裡蒸了許久,這一進來,頓感一陣涼意,便不再想走了。
感覺到的這涼意舒爽,不僅是因為空調,還因為這房內的陳設。
白色粉牆,牆角幾杆翠竹,前方擺了幾張古琴。
一位白衫女子,靜靜地坐在最後一張古琴邊,漫手輕撥桌上的古琴。
琴音古樸沉靜,一下子讓紛繁的心情安靜了下來。
細看她這的模樣,長發在頭頂上挽了一個髮髻,餘髮披肩,低眉沉目,正一邊研究她面前幾張琴譜,一邊撥弄手中的琴弦。
這場景,太讓人心動了。
白色紗衫,有點像小龍女,清冷淡泊。
但似乎更像林黛玉,畢竟這是在紅樓夢的大觀園,是在賈寶玉的怡紅院,總是不自覺會聯想起紅樓夢中人。
記得電視劇後面有一節,黛玉臥在病榻上,還強撐著想起來,讓紫鵑給她把琴拿過去。
也許,她平素就常常以彈琴來撫慰自己的心緒吧?
看這牆上,一左一右分別掛了一張古琴、古箏。
古箏和古琴之間,還有一幅字,上面寫了一首詩:
「大觀園裡春風軟,如在太虛幻境遊。
更有瑤琴傳古韻,怡紅院內聚仙疇。」
黛玉那時候應該是彈的古琴,不是古箏。
因為古琴也最適合她的氣質,比較沉鬱,古箏則歡快清亮許多。
但不管古琴還是古箏,天生就適合在這種看起來很古樸的房間裡演奏的,這音色、節奏跟這種氣氛才配。
這白衫女子,滿身古風,也適合出現在大觀園。
不知道等會兒要是到了瀟湘館,會不會有更多的驚喜?
在這裡聽琴聲,真的是一種享受。
待她一曲彈完,稍空的時候,跟她聊了幾句,原來她就是這琴苑的主人,房間另一端盡頭的博古架上,是一些她獲得的證書。
想著要進這大觀園,還要買40元門票才能進來,有點擔心能看到她這琴苑的人會不會太少?
但不好意思多打擾她,也不好意思多問,便告辭出來。
註:白衣女子彈琴的照片,是我覺得很驚豔,悄悄拍的,因不認識,無聯繫方式,無法事先找她授權是否能用照片,可能稍微唐突了些。
但我想,這文主要寫她,若無她照片,總覺得少了很多韻味,而且沒有不當之言,還能為她的琴苑做宣傳,想來不會怪我吧?
若不同意用該張照片,請留言,我便刪除。
未完待續,下一節,寫瀟湘館
作者:吳大俠,理工科出身,愛看金庸武俠。
走四方,尋古蹟,青衫磊落險峰行。
聊武俠,說世事,記錄尋常百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