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在生活水平提升後都開始追求「天然」了,蔬菜要生態的,大豆要非轉基因的,雞鴨魚肉要放養的,紫砂也是如此,要原礦的。聽到調砂,一些不了解朋友,都會認為是化工的,剛入行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單純」。一把壺,如果加了「調砂」二字,心中的身價瞬間暴跌了。
那「調砂」究竟是怎麼個回事,為啥大家說法都不同?
紫砂本是存在於夾泥礦中,丁蜀鎮自古以來都是制陶產地,在被發覺之前,紫砂泥一直混在陶土中。由於其材料的特殊性,發色及透氣性,逐漸在宋之後被分離開來,自成一家。在早期的紫砂陶器之後,紫砂泥並非很純正,在明末清初時大彬制壺期間,為了提升做壺的成品率,也會在紫砂泥中,加入「粗砂」進行調製。
在幾百年來,紫砂「調砂」工藝一直在進步,主要目的為兩:一是改變色澤,二是提高可塑性,也就是提高成品率。
一、改變色澤
1、原礦基料調配
這個和我們小時候玩顏料差不多,紫泥、紅泥、綠泥、段泥,根據需要按不同比例進行調,想想似乎很有趣,但是這不是瞎調的,每家都有自己的配方。
2、天然著色劑
石紅、石黃就是典型的天然著色劑,其他一些礦石磨成粉末也是可以充當著色劑,現在有些不良商家用外山料,加化工原料也是這個道理,只是材料不同,這就是大家嗤之以鼻的化工壺。
二、提高可塑性
1、傳統工藝
不裝逼了,簡單說就是泥料的煉製和陳腐,泥料分泥性和砂性,砂性重可塑性差,就需要陳腐,在這過程中有加「生砂」,現在市面上也有加「熟砂」,一般多為朱泥壺。
2、衝漿工藝
為了不需要辛苦的煉製,長時間的陳腐,有些商家直接將泥料燒制800度,粉碎過篩,調配成泥漿後加入砂粉,這類壺由於是加的熟料,所以透氣性很差,而且泥料非手工煉製,顆粒之間無過渡。
總結:其實紫砂泥料調製過程,無非就是加天然的或者非天然的著色劑,或者添加粗的或者細的砂就這幾個方面,大家自行分辨即可,只要不影響紫砂泥料的透氣性,不失去紫砂作為泡茶器皿的特點即可。
關注【大聖說壺】與我們一起行走於茶桌,用紫砂壺泡出一壺好茶,點擊下方「了解更多」,獲取紫砂壺入門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