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敦煌——原來壁畫裡的世界是這樣的

2020-09-03 海峽文化藝術中心

敦煌石窟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四大古窟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有812個洞窯, 5萬多平方米的歷代壁畫,內容涵蓋佛像畫、人物畫、故事畫、風景畫等等。


△敦煌莫高窟


人們對敦煌壁畫的印象,大多是裡面莊嚴肅穆的神佛肖像,但是今天,我們帶你走進敦煌壁畫不一樣的一面。


仔細觀察壁畫的角落你會發現:

原來「佛」生前是這樣的!

原來飛天還是一個vocal擔當!

原來古人的生活這麼豐(kuai)富(le)!



敦煌壁畫既有神靈形象也有俗人形象,這兩類形象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


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像和誇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


那麼,敦煌壁畫到底畫了些什麼內容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壁畫裡「神仙」和「人類」的世界吧!


佛的前世今生


《九色鹿經圖》作為北魏洞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敦煌莫高窟最優美的壁畫之一,以精湛的藝術再現了《佛說九色鹿經》中「鹿王本生」的故事。


△敦煌壁畫《九色鹿經圖》局部


傳說釋迦牟尼的前生是九色鹿。

九色鹿從恆河中救起溺水人,溺水人答應不洩露其住所,來報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國王為了討好王后,懸賞重金捕捉九色鹿以作衣服獻給王后,於是溺水人恩將仇報,出賣了九色鹿,並給國王和他的軍隊帶路去獵殺九色鹿。九色鹿雖有好友烏鴉的報信,最終還是沒有來得及避開。

當它見到那個溺水者時,悲憤的眼淚流下了眼角。它用人語向國王說明了一切,被感動的國王從此下令不許任何人傷害、捕捉九色鹿。而那個溺水者因為自食其言,頓時渾身長瘡,滿口腥臭。

△敦煌壁畫《九色鹿經圖》局部


《九色鹿經圖》描繪了故事的八個情節部分:救人、溺水者行禮、國王與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


在處理這些情節時,畫師摒棄了傳統的依序式安排,而是將故事的高潮即「九色鹿的陳述」放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充分考慮到壁畫給觀者視野帶來的衝擊力產生於一瞬間,首先用最有力度的畫面吸引觀者的注意力,然後再使其依次尋找情節,閱讀理解整個故事。

△敦煌壁畫《九色鹿經圖》局部


上圖描繪的是「鹿王本生」當中九色鹿直對國王的高潮情節。畫中國王低眉傾聽九色鹿陳訴緣由,表現出悲憫和關懷。九色鹿挺胸直立,毫無卑屈之態。

該畫為本生故事畫,通過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來宣傳「因果報應」和「苦修行善」。

除了講述佛的前世的本生故事畫,敦煌壁畫還有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的佛傳故事畫,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成人、出家、苦修、悟道、說法乃至涅槃的全部情節。

△降魔成道(盛唐|莫高窟第208窟)


上圖主要表現釋迦牟尼成佛時,魔王波旬深恐釋迦牟尼成道會威脅到自己,就率眾魔軍來企圖殺死釋迦牟尼,可是面對眾魔圍攻,釋迦佛鎮定自如,以神通力擊敗了魔軍,使眾魔伏首歸降。


除此之外,還有講述佛門弟子、善男信女的因緣故事畫,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因緣故事,是早期的敦煌壁畫裡被描繪最多的題材。


壁畫中的Vocal擔當

如果壁畫中的人物也要成團,能歌善舞的飛天可以憑實力C位出道。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在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

它不是一位神,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傳說中,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

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的飛天如何&34;?飛天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在唐代達到其巔峰。

此時的飛天,順利完成了「中國化」轉型,受唐代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飛天形象開始具有女性體型,由天人轉變為楚楚動人的宮娥舞女。

同時,受中原特色的影響,飛天的西域形象蕩然無存,其臉型也逐漸轉為中原面孔。


△散花飛天(初唐|莫高窟第322窟西壁龕頂)


此飛天頭上梳髻,一手託蓮花,一手散花,體態婀娜。仔細一看,橢圓形面龐上驚現兩撇小鬍鬚,居然還是男扮女裝。

△散花飛天(盛唐|莫高窟第320窟南壁)


此圖為敦煌最引人矚目的飛天代表作。四神飛天相對盤旋於阿彌陀佛寶蓋上方,前顧後盼,揚手散花嬉戲,可謂是充滿生氣和歡樂的情趣。「黑飛天」是顏色變化而造成。

△吹笛飛天(中唐|莫高窟第158窟)


此飛天足可見唐代豐腴之美,她面相豐圓,配以頭飾、頸飾、臂飾、手飾,披條紋彩帶,在雲朵的襯託下,邊吹橫笛邊舞蹈,婀娜秀美。手指按孔動作被描繪得惟妙惟肖。

古人的快樂生活


敦煌壁畫中除了佛教題材,也有很多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描繪出了許多「接地氣」的生活。


一千多年前的牙刷長啥樣?


△淨齒圖(中唐|莫高窟第159窟 南壁東側)


該圖描繪了一個僧人剃度出家的畫面,他祼露上身,脖間掛著一條毛巾,右手執「嚼齒木」淨齒。

「嚼齒木」主要用楊樹、柳樹、槐樹等樹枝做成,用時一端放入口中慢慢嚼成纖維狀、絨絮狀,然後用它來揩刷牙齒。

齒木是印度僧團之日常用品,大乘比丘隨身的十八物之一。所以畫中呈現的習俗很可能是隨著佛教東漸而傳播到中原地區。

古人也有嬰兒車?


△父母恩重經變(晚唐|莫高窟第156窟 )


該圖呈現的是一個母親推嬰兒車的情景。

這種嬰兒車在唐代被稱為「欄車」,造型十分現代。經文中有「父母養育,臥則欄車」之語,壁畫的本意就是想讓世人了解父母養育兒女的艱辛。

古人如何耍雜技?

△頂杆圖(五代|莫高窟第61窟)


這是一場露天的雜技演出,右立一人負責吸引觀眾,中間兩人在竿上正式表演。


杆上的兩名童子身著百戲衣,上為半臂衫,下作綢短裙,一人以一隻腳踏在另一人的頭頂上。周圍有六人或站或坐,彈奏樂器為雜技伴奏。


看來許多雜技項目都是古已有之。



令人唏噓的是

繪製出敦煌壁畫的藝術家們沒有姓名

從來只被用「畫匠」或「畫工」所指代

他們來自民間,社會地位並不高

很可能常年居住在潮溼陰暗的洞窯裡作畫

他們深知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

才使壁畫增添了世俗的色彩,變得惟妙惟肖

希望我們在品鑑敦煌壁畫之美時

也不要忘了這些偉大的「藝術家」


神遊一刻


近日,騰訊與敦煌研究院攜手打造五集動畫劇《雲遊敦煌》,讓敦煌壁畫「動」起來,古老故事輔以有趣形式,讓人眼前一亮。


故事皆取材自敦煌壁畫,如首集《神鹿與告密者》便取材於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故事》,《仁醫救魚》依據莫高窟第55窟《流水長者子》創作。



作品在還原壁畫前提下探索創新表達,《誰才是樂隊C位》把「反彈琵琶」的靜態場景包裝成「鬥藝」的舞臺,琵琶、橫笛、箜篌等傳統樂器合奏,「中國風」音樂風採令人讚嘆。


動畫保留斑駁、粗糲的壁畫質,加上配音,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END


相關焦點

  • 敦煌壁畫中的音樂世界原來是這樣!
    來源:央視科教提起敦煌壁畫,你想到的肯定是這樣的。敦煌壁畫這樣的敦煌壁畫曼妙樂伎,絲路風情,宗教色彩,它的宏大與華美令人驚豔。敦煌壁畫仿製樂器琵琶製作現場琵琶製作過程敦煌壁畫仿製樂器圖紙在敦煌石窟諸多繪有樂舞場景的壁畫中,琵琶以高達700餘次的「出鏡率」,成為敦煌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器
  • 敦煌壁畫裡的「動物世界」
    不得不說,動物畫中的母子情深,無疑是敦煌壁畫中的一抹溫情的「暖色調」。九色鹿來自敦煌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它是絕對的主角。鹿王本身是釋迦牟尼的前生,因此也就成為了石窟畫中最有靈性的動物。
  • 藏在敦煌壁畫裡的「透視」密碼
    但敦煌畫工早就已經運用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在平面圖中表現建築群的立體場景。張大千指著第217窟《觀無量壽經變》的大小宮殿建築群說:「這不就是透視法嗎?」 只不過,中國人不叫「透視法」,而稱「遠近法」。 其實,如果中國的畫家再往前走一步,完全可以創造出透視法來,可他們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
  • 敦煌畫家張杰龍「飛天壁畫」走進尋常百姓家
    張杰龍繪製「飛天壁畫」作品青年畫家張杰龍自幼酷愛敦煌壁畫藝術,受敦煌藝術的薰陶,長期從事敦煌壁畫的研究與巖彩畫臨摹工作。先後在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學習壁畫,拜師敦煌畫家馬敷丹潛心學習工筆重彩,在敦煌壁畫彩繪藝術上學有專長。
  • 敦煌壁畫守護人常沙娜走進廣渠門中學 講述與敦煌的一世深情
    11月16日,在我國著名藝術設計教育家、藝術設計家、國家突出貢獻專家、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美術家常沙娜的講述下,廣渠門中學的孩子們收穫了一場關於敦煌藝術研究、創新、發展和應用的啟蒙。記者了解到,常沙娜是廣渠門中學「藝術名家走進廣中」系列活動邀請的第二位嘉賓。在現場,她為這些十幾歲的孩子,講述自己與敦煌的一世深情。
  • 【敦煌展演】敦煌壁畫精品展走進甘肅中醫藥大學 再現古絲路神韻
    【敦煌展演】敦煌壁畫精品展走進甘肅中醫藥大學 再現古絲路神韻 2020-10-31 19: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壁畫守護人常沙娜走進廣渠門中學,講述與敦煌的一世深情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11月16日,在我國著名藝術設計教育家、藝術設計家、國家突出貢獻專家、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美術家常沙娜的講述下,廣渠門中學的孩子們收穫了一場關於敦煌藝術研究、創新、發展和應用的啟蒙。記者了解到,常沙娜是廣渠門中學「藝術名家走進廣中」系列活動邀請的第二位嘉賓。在現場,她為這些十幾歲的孩子,講述自己與敦煌的一世深情。
  • 中芭打造「從敦煌壁畫裡跳出來」的童話芭蕾《九色鹿》
    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記者 周瑋)在這個春天,有一部適合帶上孩子一起觀賞的芭蕾舞劇邀請你走進劇場。由中央芭蕾舞團推出的原創童話芭蕾舞劇《九色鹿》將於4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天橋劇場奇幻上演。  提到《九色鹿》,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1年出品的取材自敦煌壁畫「鹿王本生」的動畫美術作品《九色鹿》,給當時的「小」朋友、如今的「大」朋友們留下了美好回憶。30餘年後,中芭創作團隊多次奔赴敦煌莫高窟採風,將敦煌壁畫「鹿王本生」中神秘、奇幻、充滿童趣而又發人深省的經典故事進行改編、升華,以芭蕾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
  • 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展走進雲南
    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展走進雲南 2019-12-07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壁畫裡的「動物世界」,溫馨有愛
    但在追求飽滿、華麗, 甚至有些熱鬧的敦煌壁畫上, 怎麼少得了動物們的身影? 不得不說,動物畫中的母子情深,無疑是敦煌壁畫中的一抹溫情的「暖色調」。 鹿
  • 敦煌飛天「女神」走出壁畫 將在成博表演敦煌舞
    原來,敦煌市旅遊局為支持敦煌藝術大展,特地給成都觀眾送來了兩位飛天「女神」。走進一樓展廳,來到西魏時期的莫高窟第285窟,觀眾們抬頭便可以看到正在大家上方舞動的飛天,他們的飄帶雖然不是七彩的,但是在古人的筆下卻是栩栩如生。
  • 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走進山西大學
    原標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走進山西大學  中國甘肅網6月21日訊 據甘肅日報報導(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由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山西大學共同主辦的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近日走進山西大學
  • 敦煌壁畫精品展走進甘肅中醫藥大學 再現古絲路神韻
    敦煌壁畫精品展走進甘肅中醫藥大學再現古絲路神韻一方面讓廣大師生領略敦煌藝術魅力,感受敦煌莫高窟這個世界文化殿堂的博大恢弘;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了解敦煌文化,感受其豐富而深厚內涵的基礎上,關注敦煌醫學、研究敦煌醫學,從古人的研究成果中汲取營養,結合現代科技, 使敦煌醫籍惠及今人。
  • 敦煌話月|敦煌壁畫裡的古代中秋民俗
    中秋節前,Mercedes me Store攜手敦煌研究院在成都太古裡帶來了一場「中秋敦煌印記的主題分享會」。據了解,奔馳去年在體驗店裡,精選了50餘幅敦煌壁畫細節作品,帶著現場的朋友開了了一場「敦煌時光漫步」之旅。
  • 莫高窟的「飛天」壁畫,沙漠裡的月牙泉,走進敦煌之旅!
    提起敦煌,大家肯定就會想起大西北的大漠風光、廣袤無垠、黃沙飛揚……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也是古時的絲綢之路必經的重鎮,如今的敦煌也許多了些許蕭瑟,但蒼涼的戈壁,莫高窟的「飛天」壁畫以及美麗的自然風光,無疑顯露了曾經的輝煌種種。
  • 當敦煌壁畫走進本土繪本,傳統藝術在新時代實現價值增值
    它在聲聲駝鈴中走過了千年薪火不滅的歲月,一度成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交匯地,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敦煌文物」聞名天下。但普通人對敦煌的認知,大概也就止步於此了吧。畢竟要綜合文化界、歷史界、科技界、藝術界乃至各界的研究和評議,去全面、生動、權威地詮釋敦煌太難了。而遺憾的是,國內長期以來,缺少普及敦煌文化的有力抓手。
  • 敦煌壁畫裡的大千萬象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 敦煌壁畫裡的開明獸
    敦煌285窟壁畫中,有14個頭顱的開明獸。儘管是臨摹作品,但其規模和完整程度,甚至超過了敦煌莫高窟實地原作。每天前往觀展的市民,把展廳擠了個滿滿當當。  即使與美術無緣者,也無不被壁畫那種飛動的氣勢與神秘的造像所震撼。我看得最為細緻的,是壁畫中的動物,尤其是開明獸。開明獸是崑崙山的守門員  「開明」一詞,最早見於《山海經》。
  • 敦煌話月 | 敦煌壁畫裡的古代中秋民俗
    中秋節前,Mercedes me Store攜手敦煌研究院在成都太古裡帶來了一場「中秋敦煌印記的主題分享會」。據了解,奔馳去年在體驗店裡,精選了50餘幅敦煌壁畫細節作品,帶著現場的朋友開了了一場這一次邀請了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研學事業科科長向麗君老師,為現場的人繪聲繪色的講述了敦煌壁畫裡的古代中秋民俗。
  • 世界的敦煌:壁畫中的希臘藝術元素
    在敦煌藝術中,我們能看到東方的、西方的各種文化的特徵,這些多元文化的特徵使它跟世界各國很多朋友能夠產生共鳴。同時,敦煌文化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精神,可以吸收外來的文化,同時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化。敦煌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在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鮮卑族曾經發展得很快,在敦煌壁畫中留下了形象。在敦煌也有吐蕃族,吐蕃族是藏族的祖先,一部分人也來到敦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