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四大古窟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有812個洞窯, 5萬多平方米的歷代壁畫,內容涵蓋佛像畫、人物畫、故事畫、風景畫等等。
△敦煌莫高窟
人們對敦煌壁畫的印象,大多是裡面莊嚴肅穆的神佛肖像,但是今天,我們帶你走進敦煌壁畫不一樣的一面。
仔細觀察壁畫的角落你會發現:
原來「佛」生前是這樣的!
原來飛天還是一個vocal擔當!
原來古人的生活這麼豐(kuai)富(le)!
敦煌壁畫既有神靈形象也有俗人形象,這兩類形象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
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像和誇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
那麼,敦煌壁畫到底畫了些什麼內容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壁畫裡「神仙」和「人類」的世界吧!
佛的前世今生
《九色鹿經圖》作為北魏洞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敦煌莫高窟最優美的壁畫之一,以精湛的藝術再現了《佛說九色鹿經》中「鹿王本生」的故事。
△敦煌壁畫《九色鹿經圖》局部
傳說釋迦牟尼的前生是九色鹿。
九色鹿從恆河中救起溺水人,溺水人答應不洩露其住所,來報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國王為了討好王后,懸賞重金捕捉九色鹿以作衣服獻給王后,於是溺水人恩將仇報,出賣了九色鹿,並給國王和他的軍隊帶路去獵殺九色鹿。九色鹿雖有好友烏鴉的報信,最終還是沒有來得及避開。
當它見到那個溺水者時,悲憤的眼淚流下了眼角。它用人語向國王說明了一切,被感動的國王從此下令不許任何人傷害、捕捉九色鹿。而那個溺水者因為自食其言,頓時渾身長瘡,滿口腥臭。
△敦煌壁畫《九色鹿經圖》局部
《九色鹿經圖》描繪了故事的八個情節部分:救人、溺水者行禮、國王與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
在處理這些情節時,畫師摒棄了傳統的依序式安排,而是將故事的高潮即「九色鹿的陳述」放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充分考慮到壁畫給觀者視野帶來的衝擊力產生於一瞬間,首先用最有力度的畫面吸引觀者的注意力,然後再使其依次尋找情節,閱讀理解整個故事。
△敦煌壁畫《九色鹿經圖》局部
上圖描繪的是「鹿王本生」當中九色鹿直對國王的高潮情節。畫中國王低眉傾聽九色鹿陳訴緣由,表現出悲憫和關懷。九色鹿挺胸直立,毫無卑屈之態。
該畫為本生故事畫,通過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來宣傳「因果報應」和「苦修行善」。
除了講述佛的前世的本生故事畫,敦煌壁畫還有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的佛傳故事畫,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成人、出家、苦修、悟道、說法乃至涅槃的全部情節。
△降魔成道(盛唐|莫高窟第208窟)
上圖主要表現釋迦牟尼成佛時,魔王波旬深恐釋迦牟尼成道會威脅到自己,就率眾魔軍來企圖殺死釋迦牟尼,可是面對眾魔圍攻,釋迦佛鎮定自如,以神通力擊敗了魔軍,使眾魔伏首歸降。
除此之外,還有講述佛門弟子、善男信女的因緣故事畫,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因緣故事,是早期的敦煌壁畫裡被描繪最多的題材。
壁畫中的Vocal擔當
如果壁畫中的人物也要成團,能歌善舞的飛天可以憑實力C位出道。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在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
它不是一位神,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傳說中,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
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的飛天如何&34;?飛天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在唐代達到其巔峰。
此時的飛天,順利完成了「中國化」轉型,受唐代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飛天形象開始具有女性體型,由天人轉變為楚楚動人的宮娥舞女。
同時,受中原特色的影響,飛天的西域形象蕩然無存,其臉型也逐漸轉為中原面孔。
△散花飛天(初唐|莫高窟第322窟西壁龕頂)
此飛天頭上梳髻,一手託蓮花,一手散花,體態婀娜。仔細一看,橢圓形面龐上驚現兩撇小鬍鬚,居然還是男扮女裝。
△散花飛天(盛唐|莫高窟第320窟南壁)
此圖為敦煌最引人矚目的飛天代表作。四神飛天相對盤旋於阿彌陀佛寶蓋上方,前顧後盼,揚手散花嬉戲,可謂是充滿生氣和歡樂的情趣。「黑飛天」是顏色變化而造成。
△吹笛飛天(中唐|莫高窟第158窟)
此飛天足可見唐代豐腴之美,她面相豐圓,配以頭飾、頸飾、臂飾、手飾,披條紋彩帶,在雲朵的襯託下,邊吹橫笛邊舞蹈,婀娜秀美。手指按孔動作被描繪得惟妙惟肖。
古人的快樂生活
敦煌壁畫中除了佛教題材,也有很多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描繪出了許多「接地氣」的生活。
一千多年前的牙刷長啥樣?
△淨齒圖(中唐|莫高窟第159窟 南壁東側)
該圖描繪了一個僧人剃度出家的畫面,他祼露上身,脖間掛著一條毛巾,右手執「嚼齒木」淨齒。
「嚼齒木」主要用楊樹、柳樹、槐樹等樹枝做成,用時一端放入口中慢慢嚼成纖維狀、絨絮狀,然後用它來揩刷牙齒。
齒木是印度僧團之日常用品,大乘比丘隨身的十八物之一。所以畫中呈現的習俗很可能是隨著佛教東漸而傳播到中原地區。
古人也有嬰兒車?
△父母恩重經變(晚唐|莫高窟第156窟 )
該圖呈現的是一個母親推嬰兒車的情景。
這種嬰兒車在唐代被稱為「欄車」,造型十分現代。經文中有「父母養育,臥則欄車」之語,壁畫的本意就是想讓世人了解父母養育兒女的艱辛。
古人如何耍雜技?
△頂杆圖(五代|莫高窟第61窟)
這是一場露天的雜技演出,右立一人負責吸引觀眾,中間兩人在竿上正式表演。
杆上的兩名童子身著百戲衣,上為半臂衫,下作綢短裙,一人以一隻腳踏在另一人的頭頂上。周圍有六人或站或坐,彈奏樂器為雜技伴奏。
看來許多雜技項目都是古已有之。
令人唏噓的是
繪製出敦煌壁畫的藝術家們沒有姓名
從來只被用「畫匠」或「畫工」所指代
他們來自民間,社會地位並不高
很可能常年居住在潮溼陰暗的洞窯裡作畫
他們深知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
才使壁畫增添了世俗的色彩,變得惟妙惟肖
希望我們在品鑑敦煌壁畫之美時
也不要忘了這些偉大的「藝術家」
神遊一刻
近日,騰訊與敦煌研究院攜手打造五集動畫劇《雲遊敦煌》,讓敦煌壁畫「動」起來,古老故事輔以有趣形式,讓人眼前一亮。
故事皆取材自敦煌壁畫,如首集《神鹿與告密者》便取材於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故事》,《仁醫救魚》依據莫高窟第55窟《流水長者子》創作。
作品在還原壁畫前提下探索創新表達,《誰才是樂隊C位》把「反彈琵琶」的靜態場景包裝成「鬥藝」的舞臺,琵琶、橫笛、箜篌等傳統樂器合奏,「中國風」音樂風採令人讚嘆。
動畫保留斑駁、粗糲的壁畫質,加上配音,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