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輪上"最後一個活人" 為何令澳水兵瞠目結舌

2020-12-18 人民網

原標題:太平輪上倖存的鐵掌水上漂

  2013年澳大利亞海軍新聞中關於營救太平輪的報導

  赴臺之前的盧鴻賓(中)

  盧鴻賓教授外國弟子

  八卦掌掌門人拜謁師爺董海川的墓地(最左邊為盧鴻賓)

  ◎薩蘇

  金庸先生用他的武俠小說描述了一個虛幻而精彩的世界。於是,少年時常常冥想,若是青翼蝠王到抗日戰爭中充當偵察兵,或者老頑童周伯通去參加奧運會,將會演繹出怎樣的傳奇。這僅僅是冥想而已。然而,現實世界偶然也會真的出現大俠們的驚鴻一閃。比如,近來頗受關注的太平輪失事中,便曾經有一位「鐵掌水上漂」的身影。

  「鐵掌水上漂」是《射鵰英雄傳》中南宋武林高手裘千仞的綽號,此人忽正忽邪,以輕功和掌法稱雄一時。太平輪上,難道也有這樣的人物?

  瞠目結舌

  澳大利亞救援水兵不敢相信這「最後一個活人」

  最早提到太平輪上有一位「鐵掌水上漂」式人物的,是前往救援的澳大利亞水兵。

  太平輪事件本身對大眾來說已是耳熟能詳。近來,吳宇森的《太平輪》上部開始上線播放,儘管褒貶不一,卻喚起了人們將目光重新聚焦1949年1月28日發生的這起重大海難。那一天,滿載人員和物資的太平輪,延遲了幾個小時以後從上海開出前往基隆,卻不幸在舟山群島海域與迎面而來的客貨輪建元號發生碰撞,導致兩船先後沉沒。離得最近的澳大利亞驅逐艦瓦倫蒙加號聞訊緊急趕來救援。但因為海難在寒夜中發生,搜索困難,水溫太低,導致最終一千餘名本為躲避戰火而登上太平輪的乘客只有三十餘人被軍艦救起,加上得到附近漁民救助逃生的,倖存者總共不過五十餘名。太平輪事件也因此被稱為「東方的泰坦尼克」。

  或許由於電影《太平輪》開機時的先期宣傳影響,澳大利亞《海軍新聞》雜誌在2013年2月出版的第56期刊登了一篇名為《在殘骸中搜尋》的回憶文章,由直接參與者達烏·莫裡準尉追憶了當年瓦倫蒙加號救助太平輪遇難者的經歷。

  這篇文章寫出了救援行動的艱難:

  「我們是在從日本佐世保基地出發,穿越東中國海的途中,於1點45分接到了太平輪發出的SOS報警電報。」

  「瓦倫蒙加號用三個小時才趕到遇難地點,並用它裝備的20英寸探照燈在海面上進行搜尋,可惜,在最初的尋找中除了一隻油桶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漂浮物。」

  「直到6點30分,我們的探照燈才發現在兩英裡以外的海面上有一些物體,後來被證實是救生筏和船上的殘件。已經八十二歲的前瓦倫蒙加號水兵裡斯·吉爾伯森回憶,該艦是跟蹤一條油跡和零散的漂浮物,最終找到落水的那些乘客的。『一個我們的水手發現了一艘救生筏,上面有八九個孩子,可惜,他們都已經被凍死了。』吉爾伯森說,『我們沒法對他們作更多的事,因為救援那些活著的人是更重要的事情。』」

  「吉爾伯森回憶有一個女子被打撈上來的時候還是活著的,但很快就在船上死去。『最後我們只得給她舉行了海葬。』『我們將她裝在一隻帆布袋中,從側舷投入海中。』」

  早在太平輪剛剛沉沒,關於這次海難的報導已經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報刊之中。關於這次救援中所見到的悲涼景象,在這些文章中也舉處可見。1949年1月31日的《雪梨晨報》曾以《救援中的驚魂一幕》為題如是報導:「哈林頓艦長指揮驅逐艦一連幾個小時在沉船的碎片和油跡中搜尋,希望找到倖存者。」「出身於新南威爾斯的水手長伯納德·斯科特救起了一名少女,她緊緊地抱著一根泡在油汙裡的木桿達幾個小時。」

  像這名少女一樣活下來的幸運兒太少了,根據澳大利亞水兵的回憶,第一個遇救者是在沉船四個小時後才被救上來的.絕大多數倖存者遇救的時候已經完全凍僵,得以存活實屬幸運。1月正是東海最為寒冷的季節,和鐵達尼號一樣,大多數遇難者不是死於溺水,而是被低溫奪去了生命。

  不過,就在同一報導中,也描寫到一名令人吃驚的倖存者。

  「來自塔斯馬尼亞蘭開斯特郡的G.F.斯潘塞·布朗中尉描述,有一名魁梧的中國人竟然是自己爬上驅逐艦的船舷的,而且整整齊齊地戴著他的帽子和眼鏡,提著自己的小皮箱。而此時他已經在水裡浸了六個小時!」

  這也是瓦倫蒙加號救起的最後一個活人。

  在冰海裡呆了六個小時還能如此好整以暇,可以想像當時救援者的瞠目結舌。這個倖存者的威風恐怕絲毫不亞於小說中的「鐵掌水上漂」了。此人究竟何許人也?

  似是而非

  此盧書魁非彼盧書魁

  經過調查,這位「鐵掌水上漂」名叫盧鴻賓,是太平輪三等艙的一名客人(在太平輪旅客名單中可以找到他的姓名)。而其真實身份竟然十分傳奇,盧鴻賓是津門八卦掌泰鬥,後來開創了我國臺灣地區八卦掌的傳承。

  盧鴻賓,本名盧書魁,字兆麟,河北滄州獻縣文都村人,生於光緒33年,即1907年。其家族世代習武,祖父,父親均為形意拳門人。故盧鴻賓幼年開始習武,早年師從其父盧春棠學習形意拳。

  八卦掌雖然流傳廣泛,其實傳承時間並不太長。這一路拳術的創始人是嘉慶年間的義宦董海川,他的八名弟子各成流派,如尹福的尹氏八卦,程廷華的程式八卦等。盧鴻賓的祖父與程氏父子程廷華、程有龍相交莫逆。1900年庚子事變中程廷華以身殉國,程有龍回鄉隱居。盧鴻賓便拜在程有龍門下,與師兄孫錫坤並稱程式八卦掌在這一代人才中的雙璧。他曾入河北國術館為教師,並在1931年參加創辦天津道德武學社。1949年,盧鴻賓為躲避戰亂去臺,卻不料兩岸長期的分離使他從此不能還鄉。盧就此在臺傳藝,廣收中外門徒,被稱一代宗師。盧鴻賓為人低調,不好與人爭競,但武功高強,為時人所稱道。

  有意思的是,在八卦掌掌門人中,曾有一段盧書魁打擂臺的歷史記載,敘述其在河北國術館中任教期間,曾有人前來踢館,雙方約定比武定輸贏。對方果然頗有身手,眾人皆以為勝負難料。然而,交手幾個回合,來人使了個掃堂腿,盧書魁仗武藝高強,沒有如常規般騰身躍起,而是雙腿蓄力,用了個「佛祖坐金蓮」,一屁股坐折了比武者的腿骨,乾脆利落地贏了這場比武。因此事他受到鄧寶珊將軍之聘,出任甘肅國術館副館長。

  不過,這位盧書魁並不是太平輪上脫險的盧鴻賓。盧書魁字空隱,生於1880年,也是八卦掌名家,卻是河北衡水人,一生都在大陸,沒有去過臺灣。盧鴻賓本名也是盧書魁,正是因為與他名諱相同,為了避諱才改名,從1935年起只用盧鴻賓的名字。

  虛與委蛇

  與漢奸來往頗密,其實早已加入地下組織

  這位第二代盧書魁,即盧鴻賓的生平也極為傳奇。

  盧鴻賓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經頗有名望,在天津河北廣泛授徒。耐人尋味的是,他的師兄孫錫坤一度與漢奸張光璧、褚民誼等過從甚密,在抗日戰爭開始時,盧鴻賓似乎並沒有與他們劃清界限,大有從逆嫌疑。然而,幾十年後,天津仍然流傳著「盧教頭殺日本兵」的抗日傳說,其原型便是盧鴻賓。原來,作為一名有愛國心的武術家,盧鴻賓與敵偽的虛與委蛇是為了掩護地下工作的需要。其美國弟子K.Williamsson為他撰寫的傳記中也提到了這件事。他在文中寫道,抗日戰爭開始後「盧鴻賓已經是地下組織中的一員,是反日團體的成員,他發展了大批自己的弟子加入組織,在敵後開展工作。他的弟子們努力接近日軍軍官,很多人在工作中被捕或犧牲。他自己也曾被日本憲兵逮捕,指控其為國民政府工作」。這一點也使他在戰後與其師兄孫錫坤的境遇迥然不同。孫始終遭到輿論指為漢奸的壓力,名聲低落心境很差,後因吸鴉片身體也徹底垮掉,1952年病逝高雄。

  抗戰勝利後,盧鴻賓一度歡欣鼓舞,但內戰的陰雲又讓他深感擔憂。他並沒有在著述中專門談到從太平輪逃生的過程,但提到登上太平輪前與族人曾聚會合影,從保留下來的照片看,其中的盧鴻賓表情嚴肅,黯然神傷,似乎已有久別的預感。

  不過,在K.Williamsson為他書寫的傳記中記載,盧生前曾簡述過這段經歷。盧鴻賓說當太平輪與建元輪發生碰撞的時候,他正在三等艙裡,似乎是甲板下面的艙室中。他在發現出事後迅速衝出艙面,發現周圍已經一片混亂,很多人在尖聲叫喊。船沉的時候,他被甩了出去,但迅速抓住了一塊浮木,就這樣在海上堅持了幾個小時直到獲救。

  雖然簡單,但一代武學宗師臨危不亂,輕靈自如的形象依然躍然紙上。

  無獨有偶

  當年鐵達尼號上也有一位武術大師

  值得一提的是,在鐵達尼號的獲救人員中,也有一名疑似中國武術家。1912年4月,當鐵達尼號出航的時候,船上有八個中國人,並在海難中有六個人倖存。這六個人中最危險的是一個叫做FangLang的鍋爐工,他趴在一塊木板上被救起的時候已經凍僵。然而,就在幾個救援人員試圖通過按摩其心臟和四肢使其恢復的時候,他卻清醒過來,隨即「開始做一種奇怪的動作,用手去夠自己的腳,狀如折頁,反覆幾次以後,他大叫一聲,竟然完全恢復過來」!

  恢復過來的Fanglang馬上主動要過一隻船槳,參加了搶救其他乘客的工作,被西方輿論稱為鐵達尼號事件中最值得尊敬的中國人。

  據武術家趙秋棠介紹,Fanglang所做,正是南拳中一種恢復身體機能的功法。八卦掌中也有類似的功法,其第一代宗師董海川臨終時仰臥向天,雙掌作換掌式不止,據推測便是一種延續生命,以便向門人交代後事的做法。但盧鴻賓在冰水中是用什麼功夫讓自己六個小時後仍衣冠楚楚地出現在眾人面前,恐怕只能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千古之謎了。

  1990年7月27日,盧鴻賓因病於臺北逝世,終年八十四歲,曾經發生在太平輪上的一個傳奇就此走進歷史。

  從現在的情節來看,《太平輪》中並沒有提到這位「鐵掌水上漂」的傳奇,或許是因為吳宇森導演並不知道有這樣一段令人震驚的歷史,否則,很可能把這部片子拍成武俠片的!

相關焦點

  • 太平輪沉沒:過於沉重的負載(上)
    下屬們把印刷機、白報紙、資料什麼的裝了幾大箱共有100多噸,統統搬上了太平輪。  張靜梅身邊的養女梅子很興奮,她卻有些焦慮。太平輪一再推遲開船,恐怕這頓團圓飯要吃不上了。  太平輪最初擬定的開航時間是1月26日。當時,往基隆跑一趟,大致需要兩天三夜60個小時左右,26日起航,尚可在年前抵臺。但非常時期,人算不如天算,太平輪突然改口,把開船時間推延到了27日上午10點。
  • 《太平輪》
    《太平輪(上)》自12月2日上映至今,票房及口碑均不理想,首周票房僅1.14億。其實,「太平輪船難」對於內地民眾來說實在有些陌生,以此為題材,內地觀眾委實無法產生共鳴。  而吳宇森的這部電影作品,劇本正是臺灣著名編劇王蕙玲(代表作《色戒》、《臥虎藏龍》、《飲食男女》等)根據臺灣著名作家張典婉的作品《太平輪1949》改編而成。事實上,在臺灣地區,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紀錄片也是層出不窮。現在,問題來了,臺灣人為何有如此重的「太平輪情節」呢?且看搜狐娛樂帶來的解讀。
  • 太平輪:中國版的鐵達尼號,船上近千人遇難,僅38人獲救生還
    人類歷史上最有名的船難當屬「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而沉沒的事件。這場悲劇隨著電影、書籍等媒體的傳播而家喻戶曉。而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一起慘痛的沉船事故令人銘記,它就是有著「中國泰坦尼克」之稱的太平輪事件。他們通過各種關係,甚至變賣家產,擠上了太平輪。原本只有508張票,卻湧入1000多人。由於人數太多,太平輪原定上午起航,卻拖到了下午,最後被迫在黑夜裡航行。除了「逃難」的底層民眾外,船上也有不少社會名流。
  • 太平輪為什麼會沉沒?
    但在民間,關於兩船相撞有其他原因,比如1949年2月7日出版的《臺灣新生報》總結了民間的三個原因,首先是太平輪抄小路,走錯了航線,然後是太平輪裝載了600噸鋼材嚴重超載,最後是兩船相撞時船員正在喝酒。太平輪海難部分倖存者合影       1949年1月27日,小年夜,這是年關前的最後一班輪船。
  • 太平輪曾「陰魂不散」 和它相關的船隻幾乎無一善終
    還有國民黨海軍的太平號驅逐艦,曾遠航南沙,最後被解放軍魚雷艇擊沉……那是一個戰火瀰漫的時代,背後便是硝煙。然而,這原來只是開啟了一個序幕。下半部的劇情中,他們將遇到怎樣的命運,沒有一個人能夠想到。我很懷疑吳宇森導演可能根本不會拍下半部《太平輪》,一如1949年的許多人以為開始的只不過是一段旅程,卻不料旅程就是永恆,一生就此漂泊,永遠不知歸宿。身體已經到了別處,心卻依然留在原來的地方。無論是登上了太平輪,還是沒有。
  • 太平輪曾"陰魂不散" 和它相關的船隻幾乎無一善終
    那是一個戰火瀰漫的時代,背後便是硝煙。然而,這原來只是開啟了一個序幕。下半部的劇情中,他們將遇到怎樣的命運,沒有一個人能夠想到。  我很懷疑吳宇森導演可能根本不會拍下半部《太平輪》,一如1949年的許多人以為開始的只不過是一段旅程,卻不料旅程就是永恆,一生就此漂泊,永遠不知歸宿。身體已經到了別處,心卻依然留在原來的地方。無論是登上了太平輪,還是沒有。
  • 太平輪為何成為臺灣「不容輕易開口言說」的禁忌
    吳宇森執導的《太平輪》,以愛情故事為經,又一次,將1949年許多家庭在兩岸間的流離、逃亡、家國之痛搬上了臺面。以往類似電影,多糾纏於兩岸意識形態正統之爭,對政治的描述總是蓋過人性與歷史傷痛;《太平輪》則從商業電影框架出發,談愛情,談離散,看似不著力,但隱然已有以小窺大,暗喻戰火浮生之感;起碼比之許多訴諸大堆頭、大場面,內容卻蒼白不已的大匠巨作高明許多。
  • 《太平輪》徹底沉沒
    當時上映的只是《太平輪》的上集。即便有金城武、章子怡、宋慧喬、黃曉明、長澤雅美、佟大為等30多位明星參演,即便按1∶1的比例造了一艘大遊輪,即便李安都要把拍《少年派》的片場借給《太平輪》,這個渾身寫滿「大卡司、大製作、大場面」的電影,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慘敗。 更讓人尷尬的是,一切還沒有結束,說好的下集還是得硬著頭皮上。
  • 太平輪為什麼會沉沒 太平輪沉沒既是喝酒無人駕駛
    餘乃另尋他物,回顧適有一大木板,離身不遠,遂乃棄箱就板,後又續上二人,三人端坐板上,下半身浸於海中,乃開始漂流茫茫大海上,作生死之掙扎,落水時之恐怖,已使精神受極大打擊,而天氣寒冷,全身又溼透……東方漸白,遂見一巨輪向我方駛來,乃勉力嘶喊呼救……葛克所見的巨輪是聞訊趕來援救的澳大利亞軍艦華倫孟卡號,澳大利亞軍人把漂散在海面上的生還者救上軍艦,給他們熱食熱飲,把每一個人的衣服烘乾
  • 解讀太平輪沉沒之謎 200箱黃金變海底寶藏
    《太平輪》電影劇照。但太平輪方面的專家,卻認定太平輪並沒有超載,根據太平輪歷次貨運噸數紀錄表,法定安全總載重量為2050噸。但中聯公司副總馬斯才在法庭上宣稱,最後一趟太平輪僅載重1409頓,即使太平輪加上後來的600噸鋼條,載重量共2009噸,還是在可承載範圍。
  • 歷史| 太平輪,一段沉沒的民族記憶
    還有一種說法,太平輪的最後一批乘客多為達官顯貴,正是他們手中的權勢和資源,使這場災難被稱為「泰坦尼克式的災難」。確實,在乘客之中不乏海南島司令王毅將軍、遼寧省主席徐箴夫婦、袁世凱之孫袁家藝、著名音樂家吳伯超這樣的知名人士。然而,在1949年的動蕩之秋,太平輪證明了「非富即貴」不過是一場空幻。最終,他們褪去了外在的光環,被命運之神捉弄。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輪的真實名稱是難民船。
  • 太平輪:轉折時刻的生死浮沉
    預定下午16時啟航前往基隆的太平輪,是年關前最後一趟去臺航班。轉眼間,太平輪成了「絕望之船」。又一個15分鐘後,「絕望之船」變成了「死亡之船」,太平輪在零點一刻即完全沉沒,把近千乘客拋入了大海。身上綁著金條銀元的,首先被剝奪了逃生機會,沉重的黃白之物瞬間把他們拖進了水底。
  • 使出連環「限澳令」 外交部為何需要「畫公仔畫出腸」?
    驟眼看來,澳洲只不過是重複對上幾次的劇本,僵持個三四五年,然後一待事情丟淡或政府換屆,到時候時間就能治癒一切傷痕。5月12日,中國正式宣布,自當日起禁止澳洲四家牛肉廠對華出口牛肉。可是觀乎中方就「限澳令」所作反應,與過往卻似乎開始有微妙不同,可能展示中國在外交上變陣的跡象。關係不如昔 上月澳洲對華出口大減26%,「一單還一單」屬最具彈性做法!
  • 還原「太平輪」沉船事件的歷史真相與細節
    那麼,不妨簡要回放、還原一下,那些關涉著「太平輪」沉船事件的歷史真相與細節罷。今年八月,《太平輪-彼岸》上映,總算是給這艘中國沉船的傳奇故事,畫上了一個畫面唯美、情感充沛的句號。記得去年《太平輪(上)》上映之後,《太平輪1949》一書的臺灣作者張典婉,曾在微博上說:「當吳宇森導演說他要拍太平輪時,我也一直期待可以貢獻什麼故事……吳導說謝謝我的書,他不是拍我的《太平輪一九四九》,只是拍一個一九四九年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裡有艘太平輪。」
  • 《太平輪》當年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版鐵達尼號
    幾年前有一部電影紅極一時,那就是吳宇森導演創作的太平輪,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為什麼這部電影可以吸引如此多的觀眾呢?太平輪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人們把它稱之為中國版鐵達尼號呢?49年正直戰亂年代,國民政府要員爭先恐後逃離戰場,拖家帶口的他們紛紛逃往海外。一年時間就有200萬人逃到臺灣。
  • 由太平輪想到中國百年來最大的海難——「江亞輪慘案」
    依稀記得太平輪事件的一個多月前,長江入海口曾發生過中國百年來最大的海難事件——罹難人數多達3000餘人的「江亞輪慘案」。既然吳導只想「拍一個一九四九的愛情故事」,試圖呈現時代變換時個人浮沉的命運,為何不選擇「江亞輪」海難,而選擇與之類似,時間相差不遠,但規模小很多的「太平輪」?筆者不禁想探究下江亞輪的故事,看看它為何不入吳導的法眼。
  • 《太平輪》高度還原「海難」 小細節襯託人物個性
    《太平輪-彼岸》被讚譽為「不是單純的災難片」,不僅高度還原了歷史上真實的海難戲,更將一艘太平輪,融入了大時代背景,以群像戲的精彩呈現,營造出亂世環境下,小人物對命運的反抗。影片每一幀精雕細琢的細節也大獲好評,一位觀眾表示:「誰都可以標榜是史詩巨製,一部電影想要做大並不難,人力物力的投入總會換來所謂的『大片』,但是能把每一處細節精心雕琢,做到『潤物細無聲』,卻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 太平軍水兵「譁變」,韋昌輝被杖責數百大板,原因何在?
    水兵「譁變」,主管水兵工作的韋昌輝應當負責,但不一定非要杖責不可。那麼,楊秀清為何要杖責韋昌輝呢?僅僅是為了「謝唐正才」嗎?一起來看看。1852年6月,太平軍在蓑衣渡遭受湘軍鼻祖江忠源埋伏,南王馮雲山陣亡,數千精兵命喪湘江。蓑衣渡之戰後,太平軍元氣大傷,能戰鬥的「老兄弟」不足五千餘人。然而,不到一年,太平軍就相繼攻克嶽州、益陽、武昌、安慶、南京、鎮江、揚州,威震東南。
  • 《太平輪》:南渡之殤的記憶與追尋
    2005年,譚端因拍攝紀錄片《太平輪》與張典婉結識,共同成立了旨在整理臺灣地區民間口述歷史的「遠方協會」。「當時我手上還有一個項目,是一部關於赴臺國民黨退伍軍人回憶的片子,在敘述主題和受訪者上與典婉的項目重合非常多,於是就決定一起合作了。」
  • 「太平輪」——南渡之殤的記憶與追尋
    「當時我手上還有一個項目,是一部關於赴臺國民黨退伍軍人回憶的片子,在敘述主題和受訪者上與典婉的項目重合非常多,於是就決定一起合作了。」譚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族群,在彷徨與漂泊中流離失所,他們與大陸的聯繫與根基已經被斬斷,在臺島又遭遇嚴重的疏離感,而他們的經歷和感受,往往被傳統官方的宏大敘述所遮蔽,所以我們不禁在想,他們的命運,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