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輪》:南渡之殤的記憶與追尋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太平輪」原為「二戰」中美軍所用「大湖」型運輸貨船。

12月初的臺北街頭,氣候依舊溫熱,以黃曉明與宋慧喬深情相擁為主題的電影《太平輪》大幅廣告已經在街頭隨處可見,對於這部即將在歲末上映的大片,在曾與《太平輪1949》作者張典婉長期合作的民間紀錄片製作人譚端看來,至少有助於激發公眾對歷史真相的好奇心:「雖然有商業元素在裡面,但如果能用更加便捷的方式,把這一段往事傳播出去,讓更多華人對65年前那個風雲時代下個人的命運有了解,有關注,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譚端自己開設,專賣推理偵探文學類書刊的「偵探書屋」坐落在臺北市南京西路262巷,他笑稱做紀錄片和口述史跟推理偵探文學差不多,都要利用敘事技巧激發觀眾的欲望,並同時探究真相。兩年前,譚端和張典婉,與包括導演吳宇森在內的電影《太平輪》主創團隊在臺北中山北路的晶華飯店有過一次會面:「吳導很希望能夠得到大家幫助,去精確重現那個時代,電影中很多角色的設定、故事線,都有真實事件主人公的影子在裡面。」譚端回憶說,吳宇森的問題包羅萬象,包括1949年初,基隆的港口是什麼樣子:他說根據老兵們的回憶,被稱為雨港的基隆港,遠遠可以看見它的標誌性建築物,日本人近藤十郎所設計的巴洛克風格的基隆郵局,穿梭運行在來臺大陸兵船、客輪之間,是戴著鬥笠的本土原住民婦女劃的小舢板,把熱帶水果等商品遞給船舷上的客人。臺灣本土孩子都是光頭,赤腳,衣服髒破,與船上這群衣衫厚重齊整的南渡寄客形成了鮮明對比。

2005年,譚端因拍攝紀錄片《太平輪》與張典婉結識,共同成立了旨在整理臺灣地區民間口述歷史的「遠方協會」。「當時我手上還有一個項目,是一部關於赴臺國民黨退伍軍人回憶的片子,在敘述主題和受訪者上與典婉的項目重合非常多,於是就決定一起合作了。」譚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族群,在彷徨與漂泊中流離失所,他們與大陸的聯繫與根基已經被斬斷,在臺島又遭遇嚴重的疏離感,而他們的經歷和感受,往往被傳統官方的宏大敘述所遮蔽,所以我們不禁在想,他們的命運,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

永不抵達的目的地

1949年1月27日,從上海起航的「太平輪」,是年關前最後一班前往臺灣的渡輪,原本有效船票為508張,但由於時局吃緊,加上春節將至,故而造成嚴重超員超售。根據上海檔案館提供的資料,中聯企業登記的旅客名單報載為562人,實則上船人數已經過千。在購票登記的508人中,男性369人,女性139人,船員124人,而沒有購票擠上船的旅客約300人,總共有932人。其中特等艙50人,二等艙160人。由於當時一票難求,乘客中不乏各界名人精英,以及南京政府軍政人員,包括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的父親李浩民、音樂家吳伯超、海南島受降代表王毅將軍、臺灣首座清真寺創立者常子春妻小親人共11人、山西籍「國大代表」邱仰浚、南京政府總統府機要室主任毛慶祥的兩個兒子、蔣經國留俄的好友俞季虞、中央銀行首批派臺公務人員30餘人等。

「太平輪」原為「二戰」中美軍所用「大湖」型運輸貨船,1920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馬尼託沃克船廠下水,載重量2050噸。「二戰」後當作廢鋼鐵出售給中國輪船招商局,後由太平船塢公司買下,1948年7月以每月7000美元的價格租給中聯公司,並改裝為客輪,載重量2489.05噸,航行於上海和基隆港口之間。當時往來滬臺之間的定期客輪,除了中聯的太平、安聯、華聯等輪船,還有中興公司的中興、景興,海鷹輪船公司的海鷹、海馬等等。

張典婉告訴我們,內戰末期,隨著大量難民、軍政人員舉家赴臺,所有船票都不再是票面價,必須用黃金直接換購船票,當時一張前往臺灣的客輪船票,公價是金圓券150萬元,黑市價格則已經被炒到300萬。到了1949年1月,一張「太平輪」的船票實價已經高達5000萬元,而且往往是有價無市,需要特殊關係方可得到。譚端回憶說,自己採訪的一位來臺老兵,一路輾轉南下,顛沛流離,身上僅有銀元數塊,金條一根,他說,就在飯鋪吃一頓便飯的工夫,金圓券都會貶值,所以身上這一點硬通貨,是保命的唯一依靠,銀元花完了。金條就一片一片用銀樓的刀子分切成片,一錢一錢賣出,換成銀元或者金圓券,最後大半根,變成了一張船票。

當日,原預計14點出海的「太平輪」,因故延至16點20分才從上海十六鋪碼頭緩緩駛出,後世檔案曾有疑問,是否有船員或軍政人員乘亂漁利,在開船之際夾帶私貨,但證據始終無法確鑿。由於內戰戰火已經蔓延至江浙滬一帶,南京政府宣布夜間海面實施宵禁,原則上禁止夜間行船,淞滬警備司令部曾函上海市政府公用局等單位,要求戒嚴期間絕對禁止開航。然而各輪船航運公司事實上對此充耳不聞,航班往來頻密,為了避免被炮火所傷,各航班大多採取燈火管制,迅速駛離黃浦江航道後,進入東海再南下基隆。

在「太平輪」上,除了上千名乘客,還載有中央銀行秘書處等單位的重要卷宗、文卷及帳冊231箱,業務局帳冊525箱,上海各金融機構的保險冊、信用狀、報表及工商企業生產和經營往來數據共1317箱,另有中國國民黨黨史資料180箱,許多臺北迪化街訂購的南北雜貨,還有大約600噸(一說450噸)鋼條,加上《東南日報》整套印刷器材、白紙等大約百噸,「太平輪」的船身已經被嚴重超載的貨物與乘客壓得微微傾斜。

開船之日,正是農曆小年夜,根據生還的「太平輪」船員廚工張順開回憶,船出吳淞口後,海象極佳,無風,無雨,也無霧,黃浦江當時全面實行宵禁,延遲出航的「太平輪」開足馬力,終於及時駛出江灣,進入暮色沉沉的舟山海域。「太平輪」當時所選擇航道,歷經半洋山、白節山與三星山,後世一些史家多指稱此航線航道狹窄曲折,礁石眾多,是一條危險的「捷徑」,但實際上,此條航道一路上有半陽山、白節山與三星山燈塔指引,無外海風浪波濤之險,是中小型輪班往來滬臺之間的理想航道。

大約在23點30分,在船上以酒飯慶祝佳節的賓客已多就寢,進入夢鄉,「太平輪」亦抵達舟山群島附近。此時,另一艘載著2700噸煤炭與木材從基隆開往上海的「建元輪」也正在同一海域,駛向上海。「建元輪」隸屬益祥輪船公司,擁有者為「無錫麵粉大王」榮氏家族中的第三代掌門人,榮宗敬的長子榮鴻元。也許是因為佳節將至,且船隻即將抵達滬港,「建元輪」負責瞭望的三副,不等二副前來交班,就擅自離開駕駛艙崗位前往盥洗室。而在「太平輪」這邊,也巧合性地發生了同樣的疏失,在兩艘輪船以急速相互逼近的時刻,沒有船員在第一時刻發出警告或者做出應變。23點45分,「太平輪」以每小時10海裡的航速,將總重超過5000噸的船體,重重地切入了「建元輪」的船腹,深夜的海面瞬間爆發出了驚天動地的轟然巨響。5分鐘後,體積較小、作為被撞者的「建元輪」便迅速沉沒,其船員74人中,有30人得以僥倖逃生,登上了「太平輪」。

許多「太平輪」上的乘客,雖然被這突如其來的巨變所震驚,但很少有人知道,更大的災禍即將降臨。在「太平輪」與「建元輪」相撞不久,巡航於附近海域的招商局「盛京輪」曾發電詢問「太平輪」是否需要援助,然而此時過於樂觀的船長卻發出了「All OK」的回電,從而輕易斷送了避免一場慘劇的最後機會。

「太平輪」倖存者葉倫明曾向張典婉回憶說,鑑於「太平輪」的船梯狹窄,只容一人上下,於是他便孤身一人下到船舷外水邊,把落水的建元輪船員一個一個拉上船來。然而在救助了十餘名落水船員後,葉倫明發現大事不妙:船體本身在漸漸沉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他頓時驚覺,「太平輪」也沉船在即。

發現自己處境危在旦夕後,「太平輪」的船長立刻發出求救訊號,並下令調轉航線,駛向距離最近處的小島,全力搶灘。隨著遠方群島輪廓的漸漸清晰,「太平輪」的船體也開始逐漸向右傾斜,堆積在船頭甲板部位的鋼條,也發出沉重沙啞的摩擦聲。就在1月28日凌晨0點30分,船艙深處傳來幾聲爆炸後,「太平輪」向右傾覆,沉入海中。其沉沒的海域,位於舟山群島附近白節山海域(北緯30°25',東經122°),此刻距離陸地只有不到1華裡的距離,區區500米,便成為一道生死之間永遠無法跨越的漫長距離。

作為僅有的36名海難倖存者之一的南京政府國防部少校參謀葛克,在獲救後口述的回憶中稱,沉船之際「餘抱長男以及次女,餘妻抱幼子於懷中,並挽餘之右臂,立於煙筒左側,緊緊擁抱,精神早已慌張失措,一切只有付諸天命……船首右部已漸下沉,轉瞬間砰然一聲,忽感一身冷氣,知已隨旋浪墜下海中。妻兒業已失散,餘連喝水數口,乃努力向上掙扎,得浮於水面,獲一木箱,乃推向燈塔方向划行……」

少數生還者在海面上苦苦漂流數小時後,救星終於姍姍而來:「東方既白,遙見一巨輪向我方駛來,乃勉力嘶喊求救……及天已明,見一小汽船前來,救吾等登大輪,上船後,即將溼衣脫去,以幹布拭身,圍以毛毯,送入大鍋爐房取暖,繼以可可,肉湯飲之。」這艘巨輪,是澳大利亞皇家海軍軍艦「部落」級驅逐艦「華倫孟卡號」,其任務原為前往南京協助撤僑,在收到「太平輪」發出的求救訊號後,艦長魏菲爾德·哈靈頓上校當機立斷,命令軍艦改變航向,前往救援。根據曾擔任該艦水手的約翰·西蒙回憶,每一位生還者,渾身都被沉沒的「太平輪」汙油所覆蓋。「華倫孟卡號」總共救起「太平輪」倖存者38人,獲救者包括葛克、喬建(青島警局服務)、胡尚富等33位男性,另有袁家姞(袁世凱孫女,葛克的太太)等5位女性。就在這1949年1月27日的深夜,許多人的命運在陰錯陽差之間改變:南京音樂學院院長吳伯超,為了與先期抵臺的妻子及愛女吳漪曼相聚,說動了熟識的「太平輪」三副,在最後一刻登上了這艘輪船。而時年只有1歲、後擔任香港城市理工大學教授的著名詩人鄭培凱,則因為吐奶哭鬧,母親索性將1月27日購得的「太平輪」船票退掉,無意中逃過一劫。

不再沉默的倖存者

2011年,張典婉的《太平輪1949》付梓後,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寧靜的水中,影響如漣漪般不斷擴大。「最明顯的就是,越來越多遇難者或者倖存者的家屬,願意出來,打開塵封的記憶之門,把自己當年的故事講述出來。」譚端告訴我們,此後新近「發現」的相關當事人中,就有《中華日報》著名記者張魯琳。張魯琳的先生、同為著名報人的香港《工商日報》記者張煌(張鴻基)即罹難於「太平輪」上。張魯琳離開大陸時,將3歲的兒子張祖華留在天津由長輩照顧。船難發生後,張魯琳一人在臺灣獨力支撐,因無力撫養遺腹女張祖芳,忍痛將其交於一個法國家庭領養,之後不久,張魯琳遠嫁美國芝加哥,1971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張魯琳曾寫信請尼克森代為尋找其子張祖華,並同時尋找自己遠在法國的女兒。「很幸運後來都找到了,1976年張魯琳與留在天津的兒子張祖華建立了聯繫,而早年被帶到法國的張祖芳也找到了母親。張魯琳安排了一次推遲28年的全家團聚,在香港,她從美國分別寄了兩套一模一樣的套裝給兒女,張魯琳跟兒子祖華講,『你到了酒店看到跟你穿一樣色彩衣服的人就是你親妹妹』。」

在「太平輪」事件眾多長期保持緘默的當事人中,大部分是出於難以言說的哀痛,然而有一些,在哀痛中亦摻雜了沉重的原罪感。張典婉告訴我們,在著作付梓後繼續尋訪到的親歷者中,就有中聯公司5位寧波股東之一、財務經理周慶雲的女兒周琦琇,她1951年考上了清華大學歷史系,後來院校調整併入北大,於是就在北大讀書一直到畢業留校工作,對於採訪要求,周琦琇猶豫了很長時間,才表示接受。

周琦琇自己也是「太平輪」乘客之一,船難發生時,身處頭等艙的她和表妹陸桃仙幸運地攀上一塊浮板,在驚濤駭浪中漂流一夜,最終被「華倫孟卡號」所救。然而這僅僅是漫長苦難的開始:當時太平船塢公司大部分的船都交給歐美公司來保險,唯獨「太平輪」,是老闆蔡天鐸為了替朋友新開張的保險公司「華泰」捧場,將保險合同特意給予後者,結果「太平輪」甫一沉沒,華泰保險公司就立刻惡意關張,攜款逃之夭夭。

在滔天眾怒下,當時上海市長吳國楨宣布,「太平輪」沉沒遇難者賠償,統一由中聯公司解決,由於「太平輪」船籍設在上海,中聯總公司也在上海,因此整個案件移至上海審理。罹難者家屬到上海交涉,由中聯公司安排住在吳宮飯店,負擔一切費用,且每人發放米15石。416位罹難者家屬選定齊傑臣、呂谷凡、楊洪釗、常尺春、羅躋平等向中聯公司提出申訴,認為該公司有業務上的重大過失,包括船舶救生設備不足、船隻本身未修繕完畢即行開航——「太平輪」本身鐵板已壞須更換,並已在英聯船廠登記修理,而公司並未候修理完竣即行開駛,以及船隻本身裝載過重、船員業務不熟且玩忽職守等六項。

但在當時風雨飄搖時局中,期待賠償合理有序解決自然是空中樓閣,當時已經身在香港的中聯董事長周曹裔不得不決定將剛遷往香港的中聯公司,以及位於上海四川中路549號的中聯總部全部賣出賠償,但依舊杯水車薪,從而迫使作為唯一在上海負責公司遷移善後的周慶雲,只得毀家紓難,以一己之力左右支絀。根據當時的《中華日報》所登載的有關報導,2月12日,家屬要求的賠償金額為1000萬元,而在23日,法院判定賠償金為每人1萬金圓券,而中聯公司所有提供之財產,以及周慶雲所出私產,亦只能覆蓋大約70%的遇難者家屬。張典婉告訴本刊記者,根據周家兄妹回憶,當時「太平輪」遇難者家屬將位於上海張家花園的周宅包圍了十幾天,中聯公司與周宅之家具門窗亦被搗毀,最後,周慶雲拿出了四五條大黃魚(10兩重金條)以及七八十根的小黃魚(1兩重金條),以及家裡所有的金銀首飾,然而家屬們依舊不罷休,當時周家每人出門必須搜身,才能離去。

穿越一甲子的思念

從某種意義上說,「太平輪」,是一代人顛沛流離命運的縮影,而每一個「太平輪」事件當事人的經歷與遭遇,都是相通的。與張祖芳一樣,張典婉自己的熊姓生父與母親剛剛來到臺灣,生母就因難產不幸去世,生父不得不將她過繼到了別的人家,所幸養父母待她如同己出。在沉沒事件發生前一個月,繼母司馬秀媛與姨媽司馬菊媛亦是倉促離滬,乘坐「太平輪」赴臺。對於繼母生平的好奇與探尋,也是張典婉追溯「太平輪」事件的起點與原動力。

在搜尋史料、親歷者的過程中,張典婉和譚端,以及其他「遠方協會」的志願工作人員,都會因太多的負面能量而感到疲憊和彷徨:「太多關於生離死別的故事,一個兩個,你還可以承受,幾十個累加在一起,你就會時時感到自己在被一種強大的負面情緒所圍繞,像一個無邊的黑洞,在不斷地把你吸下去。」譚端說。

今日,「太平輪」事件那座不起眼的方尖紀念碑,依舊靜靜地矗立在基隆東岸碼頭法國公墓附近的「海軍後勤支援指揮部」裡。譚端回憶說,由於審批和審查手續煩瑣,每年的祭拜活動規模並不大,參與者從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在每年1月27日那天,大家在碑前,鞠躬,獻花,點蠟燭,有時為逝去的親人唱一支輓歌。他說,自己和張典婉最大的期望之一,就是能夠在海洋的另一端,在輪船沉沒點附近的舟山群島,再為罹難者樹立一座大一點的紀念碑:「一個是現實中的終點,一個是理想擬定中的終點,希望他們的魂魄,能夠默默地走完這一段命定中的漫長旅程,回歸寧靜。」

(感謝張典婉女士、譚端先生為本文提供的資料和大力幫助,部分內容參考自丁雯靜、陳鬱婷編著之《驚濤太平輪——1949大遷徙》以及林桶法《渡臺悲歌——太平輪事件探討》)

相關焦點

  • 「太平輪」——南渡之殤的記憶與追尋
    「太平輪」——南渡之殤的記憶與追尋 2014-12-05 09:37 作者:朱步衝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49期
  • 「太平輪」——南渡之殤的記憶與追尋(3)
    「太平輪」——南渡之殤的記憶與追尋(3) 2014-12-05 09:37 作者:朱步衝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49期
  • 歷史| 太平輪,一段沉沒的民族記憶
    電影《太平輪》宣傳海報(部分)。吳宇森導演的電影《太平輪》上映,再次勾起華人世界對1949年太平輪事件和兩岸流離人生的記憶。這一事件所蘊蓄的歷史和精神內涵,註定讓它成為一個不會枯竭的話題。還有一種說法,太平輪的最後一批乘客多為達官顯貴,正是他們手中的權勢和資源,使這場災難被稱為「泰坦尼克式的災難」。確實,在乘客之中不乏海南島司令王毅將軍、遼寧省主席徐箴夫婦、袁世凱之孫袁家藝、著名音樂家吳伯超這樣的知名人士。然而,在1949年的動蕩之秋,太平輪證明了「非富即貴」不過是一場空幻。最終,他們褪去了外在的光環,被命運之神捉弄。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輪的真實名稱是難民船。
  • 《太平輪·彼岸》之佟大為:書寫催人淚下的愛情神話
    原著《太平輪:1949》打撈起的「太平輪」歷史悲劇,指涉著南渡之殤,家國之痛。這種屬於對岸同胞的歷史悲情,在此岸長期以來卻幾乎是不可感的。對「太平輪」的沉沒事件,大陸觀眾很難有類似蔡康永所形容「我的童年,常常籠罩在這餘燼隱隱約約的紅光裡」的憂傷記憶。或者李昌鈺般對改換了多少人生面目的無限唏噓。
  • 張典婉:因吳宇森電影《太平輪》很受傷
    張典婉電影《太平輪》即將登陸韓國上映,開始它的海外之旅。「我母親坐著太平輪,從上海到臺灣,一輩子沒有再回大陸。生長在臺灣的我,因為追尋這條船的故事,從臺灣回到上海,由記者變成了作家。」張典婉說。太平輪改變了母親的命運,也改變了她的命運。1948年12月,張典婉的母親司馬秀媛拎了一隻隨身箱,抱著兩條狗,乘太平輪離開上海,到了臺灣。 1949年1月27日,太平輪沉沒在舟山外海,近千名乘客遇難。
  • 「太平輪」事件71周年追思 舟山尋找兩岸記憶的拼圖
    」不幸沉沒;71年後,「太平輪」罹難地舟山和目的地基隆一同舉行紀念活動,以表達對祖國統一的心念以及對遇難者的追思。「我們會好好研究,講好『太平輪』後續故事。」……現場,不少人飽含深情、立下承諾。 1949年1月27日,大年廿九,也是農曆除夕前夜,載滿乘客的「太平輪」從上海出發,打算駛往基隆,然而在航行至舟山群島附近海域時,與貨輪「建元輪」相撞。在這個原本與家人團圓的夜晚,近千人罹難,多少家庭破碎。
  • 《太平輪》
    《太平輪》電影的上部中,船出現得不多,顯然船難將主要集中在下部來表現。由於太平輪死難者中,有大量國民黨高官、富商以及社會名流,並且倖存者也主要在臺灣生活,所以電影有可能在對岸喚起更多的集體記憶。而包括蔡康永、李昌鈺、星雲大師等我們所熟知的名人,其命運也因這一沉船事件而永遠地改變了。對於臺灣民眾、特別是知識分子階層來說,「太平輪情結」亦因此而來。
  • 太平輪為什麼會沉沒?
    吳宇森的電影《太平輪》就是依照這段歷史展開。       那麼,太平輪為什麼會沉沒?       對於太平輪失事事件,《大公報》在1949年2月2日的社評《海上又出慘劇》中提出了三點疑問,「1.駕駛能力;2.太平輪逾齡、救生設備不全;3.輪船超重。」2月4日,《大公報》再次對太平輪失事提出質問。
  • 電影《太平輪》上映:誰該為1949年太平輪沉沒事件負責?
    ,屌絲通訊兵佟大為和風塵女章子怡上演催淚愛情,高富美白組合是國民黨軍官黃曉明和富家千金宋慧喬,三類戀情伴隨著沉船悲劇的發生而……除了主角多了點,感情線複雜了點,情節像極了災難愛情片《鐵達尼號》,但在中國人記憶中內容更多,夾雜在歷史大背景下的海難悲劇,遠不止談情說愛。
  • 從衣冠南渡到下南洋:客家人歷經千年的文化追尋
    "客家人的歷史是一部遷徙史,歷史上,客家人從衣冠南渡到下南洋,歷經千年的文化追尋。客家先民衣冠南渡衣冠南渡作為客家起源,第一次大遷移發生在永嘉元年,由於五華亂胡八王之亂,進中央政權遷移到現在的南京,多地漢族相繼南遷,大致從晉豫等中原地區遷到了福建一帶。
  • 張典婉:太平輪電影改編我的作品?我不知道
    吳宇森導演的太平輪電影快上演了,許多人都問我是不是我的《太平輪一九四九》一書改編?兩岸太多新聞媒體共同的疑惑。 一併回答:老實說,我不知道。 當吳宇森導演說他要改編太平輪時,我也一直期待可以貢獻什麼故事,《太平輪一九四九》一書大陸簡體版在2011年6月發表時,吳宇森導演劇組來了十幾位,但是並未表明身份。
  • 太平輪:轉折時刻的生死浮沉
    事後統計,加上這批600多噸的鋼材,太平輪啟航時累計載重已達2700多噸。而它的核載噸數,不過2050.775噸。延誤2小時後,太平輪終於在18時18分啟航了,載著上千從容或者倉促的人們,開始了它的死亡之旅。
  • 《太平輪》:亂世浮生 只是序曲嗎?
    《太平輪》:亂世浮生 只是序曲嗎?中新社發 龍劍武 攝     中新網12月8日電 臺灣《聯合報》8日刊發臺灣影評人塗翔文的文章稱,「太平輪:亂世浮生」像是一場巨星演唱會只出現了開場前奏,感覺還沒搔到癢處就得被迫暫停,令人難掩失望,似乎只能靜待精銳盡出的下集分曉。
  • 太平輪為什麼會沉沒 太平輪沉沒既是喝酒無人駕駛
    在這條忙碌的航線上,投入營運不到半年的太平輪,已經來回往返了35趟。當天下午16時,太平輪滿載近千乘客(其中船員124名,有票的乘客508人,300多沒有票、通過各種途徑強行登船的人),以及數百噸物資,駛向臺灣基隆港。在舟山群島海域與北上的建元輪發生撞擊,半小時後,太平輪沉沒在冰冷的海水中,近千名乘客隨之罹難。
  • 吳宇森《太平輪》票房慘敗有點冤,章子怡為船票演技爆裂
    而第二點,當年的《鐵達尼號》實在是太經典了,讓人在沒有看電影之前,心中肯定有一個想法,《太平輪》肯定是有點模仿鐵達尼號,又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吳宇森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後,特別是《太平輪.彼岸》是票房慘敗,打牌雲集,金城武,佟大為,黃曉明,宋慧喬,章子怡等,你看看這陣容,連打醬油的角色于震也是響噹噹的人物,可見這部影片的投入之大,可是區區六千萬的票房,確實是有點讓人覺得難以捉摸。
  • 宋慧喬:一部《太平輪》收穫兩位理想型男神
    恐怕在國內甚至整個亞洲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十多年前的一部《藍色生死戀》可謂開啟了韓劇的時代,其經典程度絕不亞於對國人以及亞洲市場來說都頗有影響力的《還珠格格》,之後的《浪漫滿屋》也一度達到萬人空巷的播出效果,劇中宋慧喬的表演俏皮可愛,一改首部作品悲傷惹人憐的模樣,不僅讓人記住了這個可塑性極強的天然美女,更從此被中國觀眾視為一時無二的「韓流鼻祖」,成為觀眾心中最美的韓國記憶。
  • 《太平輪》徹底沉沒
    上部很慘 下部更慘 太平輪,據蔡康永說,這艘船是他們家的。 1949年冬天,這艘豪華客輪從上海開往臺灣。超載、船員醉酒,加上夜黑風高,在舟山附近海域,它和一艘貨輪相撞,沉沒了。1000多位乘客遇難,僅有30多人獲救。 去年冬天,導演吳宇森花了4個億,將這個類似「鐵達尼號」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
  • 殤陽關阿蘇勒恢復記憶,白舟月收穫愛情,阿蘇勒痛失我愛
    殤陽關阿蘇勒恢復記憶,白舟月收穫愛情,阿蘇勒痛失我愛熱播劇《九州縹緲錄》已經迎來最新劇情,在最新劇情中白毅動用槍陣山甲破了嬴無翳引以為傲的雷騎。白毅以三萬大軍犧牲,兩人人受傷為代價攻克殤陽關,攻克殤陽關後,白毅找到小舟和呂歸塵。
  • 解讀太平輪沉沒之謎 200箱黃金變海底寶藏
    章子怡、金城武、黃曉明、佟大為、宋慧喬、長澤雅美等中、日、韓電影巨星主演的《太平輪》上映,超強的陣容讓這部電影備受觀眾的矚目,同時也讓觀眾了解到了「太平輪」這艘被稱為「東方鐵達尼號」的悲劇而又神秘的歷史,只是在歷史真相的背後仍然有許多未解開的謎團,一些傳言也讓太平輪的沉沒變得更加神秘。
  • 太平輪沉船的歷史:沉沒原因曾被指是超載
    ■本報記者 李婷  1949年1月27日深夜,從上海開往臺灣基隆的客船太平輪在駛離吳淞口不久後,在舟山群島海域與一艘貨船相撞沉沒,千餘乘客與船員被冰冷的海水吞噬。這是中國近百年來最大的海難,堪稱東方「鐵達尼號」事件。  今天,吳宇森執導的電影《太平輪》(上)正式公映,65年前這起慘烈的海難事件再次被記憶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