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的「憂樂」精神:為官者應先憂國君後國民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範仲淹的「憂樂」精神:為官者應先憂國君後國民

  作者:高秀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範仲淹對後世影響至深至遠的一句名言,它所表達的是自古迄今中國人最為崇尚的一種精神:「憂樂」精神。

  一般說來,人人都有「憂」與「樂」,而範仲淹所說的「憂樂」是特指為官者的「憂」與「樂」,指為官者的一種品質和精神,也可以說是為官者的官德。官員是從國民中選拔出來的、承擔管理社會責任的、社會中具有「特權」的階層。官員手中握有國家、人民所賦予的權力,他可以運用手中的權力為國家、為人民做事,也可以為自己、為親朋牟取私利。這就要看為官者的官德如何了。範仲淹所主張的「先憂後樂」觀,其實就是為官者的立己之本的官德。

  那麼,為官者的「憂」何所指呢?

  首先是「憂」國君。範仲淹的憂君之心首先表現在對於國君的不能選賢任能上。國君也是一個人,也像平常人那樣有七情六慾,有其長,有其短。在治理國政中,國君也有其長,有其短。稱職的為官者,應當喜國君之長而憂其短。在範仲淹看來,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國君要治理好國家,其首要任務就是選賢任能。然而,當朝的國君、皇帝往往因為主客觀的原因,不能做到選賢任能,相反常常會近小人、親佞臣、用庸才,致使「官亂於上」,「風壞於下」。這便是真正稱職的大臣、為官者所擔憂的。但是,光是擔憂不能解決問題,稱職的大臣、為官者應當積極地出謀劃策,輔佐君王,選賢舉能。範仲淹就曾屢屢上書,向皇帝獻言獻策。

  其次是「憂」國民。明道年間,江淮、京東發生蝗災,時任右司諫的範仲淹就請求朝廷派人賑濟,仁宗不理,他憤然質問:「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仁宗深感有理,這才命他安撫江淮。他開倉賑災,蠲免茶鹽稅,禁民淫祀,並將百姓所吃的烏昧草帶回京師,請仁宗傳示六宮,以戒奢靡之心。

  再次是「憂」自己。在奉行「厚黑學」的官場上,在明爭暗鬥中,人的得寵、受器重或失寵、遭貶黜,或升或降,自己並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有時小人的「讒」、「譏」之言就會斷送你的前程。所以官員們常常是憂心忡忡:進亦憂、退亦憂,「憂讒畏譏」,難有喜樂的時候。高人一等的「憂」卻是:出憂其民,處憂其君。範仲淹所倡導的憂己之「憂」實是忘己之「憂」:其憂己即憂國、憂民,因此也可以說是一種大「憂」。

  那麼,為官者之「樂」又何所指呢?

  在範仲淹看來,為官者的「樂」特指「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官者當然有自己的「樂」,但是,他的「樂」是建立在「民之樂」和「君之樂」的基礎之上的。他曾經在《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醞》中說:「但願天下樂,一若樽前身。長戴堯舜主,盡作羲皇民。耕田與鑿井,熙照千萬春。」這就是說:天下有道,天下有序,天下太平,天下和諧,為官者當樂;黎民百姓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舒、行得通,安居樂業,為官者當樂;為官者忠貞報國,心繫百姓,遵紀守法,恪盡職守,選賢任能,清正廉潔,鞠躬盡瘁,為官者當樂……總之,為官者的「樂」就是「樂君」、「樂人」、「樂四海」。

  誠然,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思想家,範仲淹也不可避免地受時代的局限。但是,他畢竟是一位具有改革意識的進步政治家、思想家,因而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後世可以說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為什麼說這是一筆豐厚的財富?因為自古迄今,中國人都崇奉這種「憂樂」精神。一個人一旦為官,他總希望能夠踐行這種精神,儘管這一精神並不是人人特別是一些為官者所能夠做到的。「先憂後樂」的思想所表現的正是中國人所要弘揚的民本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克己奉公精神,等等。這些精神也是我們當代人所要加以弘揚的。

  不過,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範仲淹所講的憂樂精神是源自傳統社會的家國同構體系,跟現代社會所要倡導的現代精神如自由、民主、法治、平等、理性等是有很大距離的。這主要表現在:傳統社會中的民本不是民主,民本的背後是官本;傳統社會的自由是任性的自由,不是個體自由,不是制度自由;傳統社會中的官員的憂國憂民最終可以歸結為憂己:進也憂、退也憂,在其全心全意求當官、升官的時候,時時、處處都戰戰兢兢、憂心忡忡、患得患失……指明這一區別是想在我們高揚範仲淹所倡導的憂樂精神的同時,要謹記:在傳承憂樂精神的積極價值時,應當注意清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編輯:劉歡】

相關焦點

  • 由範仲淹為官廣德想到的
    初識範仲淹,是40年前在中學課本《嶽陽樓記》中,知道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潔之士,同時感佩一篇300多字的文章竟能產生數個成語,深為「唐宋八大家」沒有範仲淹而抱屈;再識範仲淹,是30多年前上大學時,知道範仲淹是古代文人中難得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華和軍事才能的一代文壇領袖,不但曾主導「慶曆新政」,而且抗擊西夏威震邊塞——「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三識範仲淹,是了解到他曾在故鄉廣德為官
  • 清平樂範仲淹第幾集出場仕途如何 剛正不阿的範仲淹在朝為官連續三...
    清平樂範仲淹第幾集出場仕途如何 剛正不阿的範仲淹在朝為官連續三次被貶時間:2020-04-10 14:03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平樂範仲淹第幾集出場仕途如何 剛正不阿的範仲淹在朝為官連續三次被貶 小編覺得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是一部值得小夥伴們追的電視劇,不僅劇情精彩
  • 以天下為己任—範仲淹在商丘的充實歲月
    他雖出身貧寒,卻志存高遠,心繫天下;他「一生粹然無疵」,至純至孝,至勤至儉,盡職盡責,憂國憂民;他「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精神和高尚品德激勵和影響了無數的仁人志士。範仲淹早年間在應天府書院有著怎樣的學習經歷?他與商丘這座千年古城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 《清平樂》中的範仲淹,憂樂天下,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
    範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少有大志,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為官38年,一生憂國憂民,廉潔從政,清白為官。北宋宰相韓琦稱讚他「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哲」。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評論說:「至范文正公方厲廉恥、振作士氣」,稱他「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
  •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憂樂觀」之詮釋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千古傳頌的《嶽陽樓記》,深切地表達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呈現出的胸襟抱負,早已成為歷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動力,這一憂樂思想也是範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煉的總結。
  • 鄧州市城區第十三小學:遊書院覽鄧州名勝 頌經典悟憂樂精神
    此次活動旨在豐富廣大教師的精神生活,深切感悟範仲淹先生的「憂樂」精神,進一步激勵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積極性。進入大門,大家沿臺階而上,來到書院內範仲淹先生的塑像前,齊聲誦讀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教師代表王蕊、辛雨竹、田妮暢談了自己的感受。
  • 範仲淹:「以天下為己任」
    」張希清範仲淹(989—1052)以《嶽陽樓記》一文,名傳千古;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幾為婦孺皆知。他從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到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死於赴知潁州(治今安徽阜陽)任上途中的徐州,先後為官從政37年。他既歷知州縣,又數任朝官;既出宋夏戰爭前線為將,又入朝廷為相。韓琦稱讚他:「雄文奇謀,大忠偉節。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者。」[i]王安石評論他:「嗚呼我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
  • 災民買不起米,範仲淹竟下令再漲價翻番,為何此舉救了幾十萬人?
    年紀更大了些後,越發覺得此文精妙,有種錯過它等於錯過一個世界的感覺。和文章一樣,身為作者的範仲淹,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那麼他被後世稱讚為千古名臣,是不是名副其實呢?直言上書,兩起兩落早年範仲淹的官宦之路並不順暢,他每每直言上書,兩遭貶官。有趣的是,範仲淹兩次貶官都是因為女人。
  • 戲說範仲淹:有先天下之憂,卻無後天下之樂!
    若說起宋朝的士大夫,那範仲淹一定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位,單就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便已讓他再譽千年。   但其實,範仲淹並不只有「身後名」,在他生前便已經是一個傳奇。布衣時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戰場為名將,在朝堂則是良相。同時代人稱他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為「天地間第一風流人物」。
  • 清平樂中皇后、範仲淹曾在此就讀,應天書院是中國教育史的明珠
    為了讓書院能惠及更多人,曹誠決定把書院貢獻給官家。真宗皇帝知道後,深受感動,嘉獎曹誠義舉,賜名「應天府書院」。自此睢陽書院書院改為府學,官府劃出十頃田產作為學校經費,「州郡置學始此」。之後三年,應天府書院出了位狀元,書院開始恢復往日榮光,四方學子志士匯聚於此。
  •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範仲淹,終其一生都在為天下而解憂
    後世對範仲淹的評價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一個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的士大夫。從古至今,寒門子弟的最好出路都是讀書考學,因此在母親的教導下,範仲淹從小就深知讀書的重要性。經過多年寒窗苦讀,範仲淹於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朱說」之名考中進士,從此走上從政之路。從小歷經苦難的他最清楚底層百姓的生活不易,所以他一生歷轉多地為官,每到一處都盡心為民,興利除弊,深得百姓愛戴。
  • 範仲淹和應天書院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在後周任殿前都點檢、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所以宋州被認為是太祖的發跡地。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親自駕臨應天府,升應天府為南京。
  • 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範仲淹,給後輩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
    」,範仲淹在千古名篇《嶽陽樓記》中留下的這句話,為中國的士大夫和讀書人樹立了難以逾越的精神標杆。元好問稱讚范文正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間,蓋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立德立功立言,範仲淹一生成就非凡。而先輩留下的良好家風,讓範氏一族百年來長盛不衰。
  • 作為諡號最高級別「文正」的獲得者,範仲淹究竟厲害在哪裡?
    他一路來到了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範仲淹珍惜書院的學習環境,晝夜苦讀,寒冬臘月,讀書困了,就用刺骨的冰水洗臉,再繼續讀書。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飢,一位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這位官員便叫兒子送一份飯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並說: " 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 " 。
  •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千古傳誦的《嶽陽樓記》,深切地表達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呈現出的胸襟抱負,早已成為歷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動力,這一憂樂思想也是範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煉的總結。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憂樂觀」之詮釋
    千古傳頌的《嶽陽樓記》,深切地表達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呈現出的胸襟抱負,早已成為歷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動力,這一憂樂思想也是範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煉的總結。
  • 範仲淹:不為良相,願為良醫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載,範仲淹少時禱告神靈,問日後能否當上宰相,卦象示以不能,又禱告,「不然,願為良醫。」範仲淹後來大願得償,官至參政知事(相當於副宰相),推動慶曆新政,致力國強民富,不過他也沒放棄良醫夢。
  • 範仲淹:不為良相,即為良醫
    範仲淹以直諫聞名當朝,留名後世,非因此碑,蓋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情懷。除了這句名言,範仲淹還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名言,記載於南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這個記載被史家認為可信。  範仲淹曾經為相,不必說了,只說他的醫道。  他原籍蘇州,兩歲喪父,母親改嫁,把他帶到山東長山朱家,取名朱說。繼父官職低微,薪俸微薄,僅夠全家餬口。
  • 範仲淹去世後,他的子孫後代過得如何?範仲淹得以善終了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出自《嶽陽樓記》的名言,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非常的熟悉。而這句話的提出者,則是北宋時期的名臣範仲淹。說起範仲淹,這位北宋的名臣,在歷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北宋一朝,如果要評一個對北宋影響力的人物榜單,範仲淹絕對能夠名列前十。不過,相比於範仲淹一生的光輝成就,對於範仲淹的身後事,大家往往就沒那麼了解了。實際上,在範仲淹去世後,他的故事尾聲,同樣非常的精彩。首先,是後代一事。
  • 範仲淹苦讀的故事,範仲淹苦讀詩書故事啟發
    範仲淹的生活,有點象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1011年,二十三歲的範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縣)。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這裡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範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去觀望,範仲淹卻說:「日後再見,也未必晚。」閉門不出,坐讀如舊。